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发布时间:2021-09-0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一、让孩子获得友谊。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怎样进行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二、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孩子对于强加给他们决定都是排斥的,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唯美句子 Www.wEI890.cOm]
三、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愉快,他们只不过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产生“获得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如果孩子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六、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愉快的性格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乐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拥有乐观的条件。只要家长们能从小就培养孩子乐观的去待人待物,那么孩子以后也会具备乐观的品质。千万不要把悲观的情绪灌输给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培养孩子乐观心态,很多家长做不好
培养孩子乐观心态,很多家长做不好
一、让孩子获得友谊。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怎样进行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二、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孩子对于强加给他们决定都是排斥的,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
三、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愉快,他们只不过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产生“获得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如果孩子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六、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愉快的性格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小编总结:家长留给孩子金钱,那是一段时间的福利,但家长要是传递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一个乐观的心态将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在可以创造一个幸福家庭的前提下,给孩子最积极地影响,不抱怨、不退拖。
家长要帮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帮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有家长提问:我家有两个宝宝,老大是女孩,刚刚三岁,老二是男孩,只有一岁。我们夫妻由于工作原因,两个孩子均由姥姥和姥爷照顾,姥爷非常疼爱女儿,经常夸她是最棒的。在我生了儿子之后,女儿经常爱跟幼儿园的老师或是家人求证:她是不是最棒的?如果大家不给予认可,她就大发脾气,甚至摔东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
专家观点
门头沟区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心理教师禹宝琴:想要解开这一困惑,首先得明确孩子向大人求证自己是不是最棒的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行为是为了求关注、刷存在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改变姥爷等家人对她不进行鉴别而笼统肯定的行为;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认同度,不仅能够接受自己好的部分,也要接纳自己不好的部分。
孩子在暴露行为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某些教育行为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需要进行调整。就孩子过度求关注这一行为来看,姥爷甚至其他人给她的肯定让孩子理解为,她必须做到最好,周围的人才能关注到她。尽管我们无心去要求孩子做到些什么,但我们无意的言语和举动,的确给孩子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导向。
孩子抚养者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以后习惯及性格养成均起着影响作用。姥爷对外孙女的疼爱没有问题,但总是夸奖孩子是最棒的行为有点失当,需要在言语和行为上做调整,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好与不好,同时也要协调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成长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2岁到4岁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克服羞耻感树立自主意识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中的经历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失为引导的好时机。结合案例,孩子应该肯定自己好的部分,同时也要接纳不好的部分,不断提高自我认同程度。家人爱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她的“优点”。另外,在孩子开始建立自我认知的初始阶段,大多数家长有意无意地督促孩子成为某些亲子活动的优胜者,让孩子建立心理优势。但是,家长应注意,参加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优胜者,而是要让孩子知道,敢于参与、勇于挑战是难得的心理品质。家长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远比把孩子培养成完美主义者更有意义,只有坚持这样的引导方向,我们的孩子才会更有力量应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挫折。
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至关重要
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至关重要
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乖巧得让人羡慕,。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小孩”。“别人家小孩”又听话又乖,那乖乖的孩子真的完美吗?
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表现看起来很乖,在人前很有礼貌很懂事,但人后却背着大人做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如在没有人的地方欺负同学,在没有人的地方故意损坏东西等,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他们能根据大人的脸色跟心情去评估他们的想法,从而去讨好大人。
危害
孩子从小就掌握了人情世故的要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些会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一个表面上的好孩子远比一个真实的坏孩子可怕,家长可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欺骗。
有问题的乖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很听话,家长指东他不往西,从不跟家长提要求,也从不调皮捣蛋,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先别高兴得太早了,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什么都听家长的安排,他们会调皮会捣蛋,会有自己的思维跟想法。
危害
当孩子过分听话时,家长要怀疑是不是孩子智商出现问题了,并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一旦病情确诊,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家长将这种现象当做孩子乖的表现,有可能延误到病情的治疗。
乖孩子标贴不好
乖孩子总是受人欢迎的,于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标上乖孩子的标签,让孩子能以好孩子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之中,一旦孩子做错了某件事,家长就会对他们另眼看待,严厉进行纠正。
危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错事可谓是家常便饭,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乖孩子的标签,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思维发展,将他们禁锢在一个窄小的空间之内,这对孩子的智商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
“乖”只会讨好大人,一味的压抑自我
“乖”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一味的压抑自我。幼年时期对家长的讨好,长大会会变成人了对周围人的讨好:不懂得去拒绝别人、活在他人的肯定里。
乖小孩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自主能力差
对父母言听计从,按照父母给他规划的路去走,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父母庇佑下或许会过的安安稳稳,但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抉择的能力。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乖孩子,意味着行为受他人支配,小时候是家长,后来是老师,一路走来,“乖”惯了,就少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新。
孩子太乖并不好,培养自信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及时采取手段,用一些微妙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自信。把你的孩子塑造的一个积极阳光、活泼自信
建立一个情绪表达出口
不像女孩子,家长通常不鼓励男孩子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小就教育他们“男孩不能哭,男孩要有担当、男孩别埋怨”等等,所以造成男孩子有时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很难学会如何妥善处理疼痛。如果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遇到麻烦时他就会更轻松的面对。父母也要学着花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了解、理解你的宝贝,以便更好的帮助他。
为他的后天努力献上赞美
因为媒体、环境的误导,现在小小孩都觉得男生的六块腹肌、女孩的麻杆长腿,家中的豪华轿车等是最重要的个人优势,显而易见,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有责任纠正孩子对”个人价值“的误会,勤奋、努力、善举、同情心,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值得称许、值得追求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时要表扬赞美,强化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
鼓励他做喜欢的事
不要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无视,不要觉得那些可有可无,别从牙牙学语就让他照着你的想法过活,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爱好,并且加入他的爱好。这样以来,你的态度表明了你很在乎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他也会感觉自己很重要,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他的自尊。万不可照着大人的意愿,事事打压,事事否定。
给他找点事做
当一个孩子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像丢垃圾-也能表明,大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渐渐积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
支持他的独一无二
不是每个小男孩都喜欢玩泥巴,不是每个小女孩都喜欢洋娃娃,不是每个小男孩都喜欢玩具车,不是每个小女孩都留着长头发,不是每个小男孩都喜欢玩足球,不是每个小女孩都爱过家家。你得让你的孩子知道,没关系,无所谓,你不喜欢挺好的,如果他对他自己的|与众不同|能坦然对待,在面对那些试图取笑他的人时他就更能泰然处之。
打扮你的孩子
做妈妈的有义务给孩子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如果是女宝宝,更要在穿衣打扮上稍费些心,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和别的小朋友站在一起,相形见拙。
适当满足他的要求
当孩子在生活作息中,行为表现符合规则时,父母可以视情况而定,适量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例如:妈妈规定小宝宝每天要在晚上九点钟准时就寝,有时小宝宝可能达不到,但是,如果有一天,当孩子能够自律地准时睡觉时,妈妈可以在隔天以其它方式来满足其所需,例如:带他去吃他喜欢吃的东西,或看他需要什么,在适度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他的需求。
经常带孩子出门
尤其在小宝宝一至三岁时,正是需要健全发展身心的初始阶段,妈妈可以经常带小宝宝出门玩耍或探亲访友,一方面能让小宝宝不要过于依赖家依赖父母,一方面也能让宝宝多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开阔眼界。
专家:与孩子交流家长要摆正心态
为什么孩子不愿跟你真诚交流?为什么你教育孩子失败的频率越来越高,会越来越冒火?你分析、反思过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真正的情感成分吗?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在儿童心理方面富有经验的心理专家,以期为困惑的父母们助一臂之力。
别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跟孩子的对话失败率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大器”却事与愿违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心理专家姜弦认为,这些失败的父母败就败在“占有”与“错位”。多数父母其实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出发点对了吗?你是在做孩子成长的助推器还是搭载在孩子身上朝自己的理想出发呢?
知名心理专家格桑泽仁说:父母的心态决定教育孩子的效果。父母往往有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即在对子女教育的心态上,总持有一种“产权所有”心态——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他(她)指上一条光明的大道,不自觉地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驾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目标,孩子成功时就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孩子受批评就觉得是丢了自己的脸。
而对孩子来说,不可能自然地产生与父母相同的动机。过多的强迫,必然让孩子产生抗拒,所以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叛逆,常常是孩子长期受到这种来自父母压力的反弹作用。
教育孩子切忌带情绪
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越大越难管,教育孩子往往越说越上火效果却有限。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专家郑重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时切忌夹带自己的其他感情,情绪越纯越好。
现今各种社会压力巨大,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往往会郁积很多负面情绪,而多数人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绪在教育孩子时“顺带”发泄出来。
专家指出,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父母的教训甚至责骂中哪些是实事求是指出其过失、帮助其改进的,哪些是他们不该承受的额外责备甚至伤害,他们会迅速作出判断。当父母冷静而客观地指出其过错,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孩子会心悦诚服,教育效果良好。反过来,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情感夹私”行为,孩子就会觉得委屈,会因对这些的不满而抵消掉对自己过错的认识,甚至产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就事论事,不带自己的情绪,教育会更有效。
教子其实是自我修炼
成功的子女教育的起点,就是“谦卑地交出对子女的所有权”,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认真去了解孩子,客观地帮助其成长。同时,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对话机制。
当父母摆正自己的心态,就能省察自己的动机,重言传更重身教,进而在孩子做错事时,学习有困难时,不是简单骂孩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是冷静地帮助其找出原因,更帮助他想到办法走出困境。一旦“心甘情愿”地做到这点,你会发现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愿意与你分享他(她)的喜悦,习惯找你帮助应对危机了。
家长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
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家长又应该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呢?
“我的梦想是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可是那个年代根本不现实。现在我要培养自己的女儿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
“院子里那几个小朋友考试都是前几名,我的孩子居然还有一门功课不及格,我怎么出去见人啊,真丢脸!”
的确,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直持有这些观点,并且也是这样实施的。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在这里,“龙”和“凤”成为了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终极培养目标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买账”,他们似乎铁了心要跟家长“对着干”――不爱学习、不想去学校、不参加培训,甚至不和家长说话,不理会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并不是孩子们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观点,如果家长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生活,把孩子当成完成自己夙愿的工具,孩子当然会感到压抑、愤怒,对父母不满。当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不是为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生活缺乏热情,家长也会感到失望。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为孩子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专家泰勒贝克认为,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有独立能力的人。其中最关键的是四种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够明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清楚自己的情绪变化;自我激励能力:即在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时能及时调整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领导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具备解决和化解矛盾、激励团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些素质远远比一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考上某所大学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没能使家长如愿以偿,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呢?专家有这样一个小测试,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孩子虽然没有达到我定的目标,但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他很努力地学习,与同学相处融洽,并且乐于为社会服务。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的确,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家长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有赖于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了,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