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用“非语言交流”
发布时间:2021-09-02 幼儿园教师研讨交流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音——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猜测情感(4-6岁)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情感字谜(6岁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哨音”游戏(7-12岁)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爱心提示
让孩子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让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
情感交流需要对正常的语言交流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都非常了解,孩子了解了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问题,就会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占据优势;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出的感情。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亲子交流多用规范语言
导读: 家长应尽可能地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与幼儿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标准语言,而且还能为今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家家乐》报道,有些家长与幼儿进行交谈时,总担心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孩子听不懂,而将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改变成重叠词或拟声词,如将吃饭说成“吃饭饭”,将电灯说成“亮亮”,将汽车说成“嘀嘀”等。这些词经家长改头换面以后,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符合幼儿的发音和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但实际上不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
有人认为,成人“奶味语言”使用的频率越高,幼儿掌握规范语言的速度越慢。因为,幼儿掌握人类语言主要是通过模仿学得的,家长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水平,既是最早对幼儿输入的语言信息,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范例。如果家长经常运用“奶味语言”与孩子交谈,久而久之,“奶味语言”将成为幼儿的主要语言形式。一旦需要幼儿用规范语言回答教师的提问,或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语言表达就会发生障碍,处于张口结舌的窘境。
家长应尽可能地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与幼儿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标准语言,而且还能为今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有时幼儿对一些词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家长可以将这些词相对应的实物拿给孩子看,或用幼儿最容易理解、规范化的同类词来做注释,经多次强化刺激,幼儿是能掌握的。对某些发音较难、卷舌音之类的词,家长在辅导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张大口形便于幼儿学习模仿。总之,切不要用“奶味语言”取而代之。
用信任和孩子交流
导读: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有问题不愿意说,即使是熟悉的人也很难“撬开”他的嘴。那么不妨参考心理医生在做咨询时的做法,家长从中可做参考。
情况1:孩子自己觉得痛苦
去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种是自愿去的,本身觉得很痛苦,经常会说“活着没意思”这样厌世的话。这种情况下稍加引导,孩子一般会主动地告诉医生自己为什么不舒服,而耐心地倾听就很关键了。这种情况还可细分,一是孩子对心理问题有误解,以为自己有病,对此很担忧。二是孩子真的遭遇了痛苦的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和治疗。
家长参考:耐心倾听,参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书籍,为孩子释疑,如果难以判断或真的出现了问题,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
情况2:家长带孩子去咨询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带孩子去咨询。有的孩子很抗拒,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父母有问题。这时候,心理医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首先会清楚地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家长过于敏感?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继续下面的咨询。
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家长参考:孩子不愿意说,是因为自己平时说话做事让他感到压力吗?是否对他评价太多,孩子觉得沟通受挫?
孩子喜欢交流
导读: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我惬意地呼吸着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蓦地,一个男孩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对面楼上向我挥手。“爷—爷—好!”我也举手向他致意。不一会,男孩的身影消失在窗口。
我重新坐下来敲打键盘。“笃、笃”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对面楼上的小男孩。“嗬,小家伙,摸上门来了!”我近距离地打量起他来:他大约十岁左右,虎头虎脑中透露出一股灵气。“你叫什么名字?”我问。“我叫草草,爸妈来城里打工,也让我进了城。爸爸正在为我联系学校。”“到我家来,你爸妈知道吗?”“他们一大早就外出做工了,我一人在家里没事做……爷爷,你不欢迎我吗?”“欢迎,欢迎草草来做客。”表情纯纯的小家伙着实让人喜欢。“草草,你最喜欢谁?”草草仰着头,想了一会儿,说:“爷爷,我最喜欢与我说话的人!”哟!回答是那样地出人意料,不是爸爸妈妈,不是爷爷奶奶,也不是老师……只要和他说话,他就喜欢。多么明确又多么简单的理由!多么透彻又多么天真的表达!
此时,我记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个星期天,小男孩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今天能陪我去玩玩吗?”可是,爸爸却说他很忙,要挣钱。孩子问:“爸爸,你一天挣多少钱?”爸爸说:“二十美元。”爸爸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小男孩。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小男孩的父亲又要出门。这时,小男孩一手拿着储蓄罐,一手拦住了爸爸:“爸爸,今天我买下你的星期天!”“哗”的一声,他倒出了罐中的硬币,一个一个地数着,整整二十个!“爸爸,这是我从零花钱中省下来,我用它买你的星期天,行吗?”爸爸流泪了,一把揽过儿子,紧紧地搂着他说:“从今后,爸爸的每个星期天都属于你!”当初读到这篇文章时,还以为它仅仅是一个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故事,可今天,草草真真实实地对我说了!
“和我说话”,面对孩子这种单纯的内心渴望,我改变了下午的写作计划,与草草一同“玩”起来。草草的话总像是说不完。从他没完没了的讲话中,我了解了他眼里的世界,受到了他纯真无邪的感染,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夜幕降临了,鳞次栉比的窗户里,电灯相继亮起来。我伫立在窗前,眺望万家灯火,思绪连绵……
在现代社会里,有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由此而引起的“自闭症”、“高楼孤独症”已使不少父母的心灵在滴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越来越少,都市孩子的孤独倾向还将继续加重。专家们就此作过分析,认为孩子孤独感的产生有着深远的背景:第一,中国出现了8000多万独生子女,父母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即使难得有空在家中,也往往忙自己的事,两代人的情感距离在“无声”中被拉大;第二,平房的减少,高楼的增多,人们的交往明显减少。孩子很难享受在门前屋后奔跑、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快乐;第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鼓励孩子之间串门交往,孩子们只能在空旷的房子里玩着各种“益智玩具”,自己对自己说着话儿;第四,农村孩子随着做工的父母进了城,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第五,应试教育使得家长、老师剥夺了孩子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人统计过,孩子每天在校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分钟,还包括上厕所的时间。回到家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看书、复习。节假日,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不得不再走进各种各样的文化、美术、书法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补习班”,参加并不感兴趣的“兴趣活动”。在如此种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能不感到孤独?能不希望与人“说话”?因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变得冷漠、怕见人、动辄发脾气、总不开心,患上了心理疾病。《光明日报》曾刊载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都要数着路边的电线杆回家,从学校到家一共只有89根电线杆,如果某一天他只数到了88根,他就要回到学校重新数起。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心碎但又发人深省的事情吗?孤独啊,它已成了孩子们健康的隐性杀手!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孩子用模仿和父母交流
导读:母亲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个月,母亲在婴儿的模仿行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婴儿正在全神贯注地望着大夫
一个出生两天的小儿,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大夫的脸,注视着伸出嘴外的舌头(见。大约30~40秒钟后,小女孩张大了嘴,她的舌头在嘴里向一侧颊部移动。最后,小婴儿模仿大夫,将舌头伸出嘴外。
我国一位儿科老专家曾对一名具有神奇能力的新生儿进行过观察。这个新生儿是一个刚刚出生8小时的小女婴,能玩伸展舌头的游戏。首先,老专家和小婴儿互相注视,当老专家慢慢地伸出他的舌头,稍候片刻,小婴儿即伸出了她的舌头。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大夫和护士们都感到很惊奇。有人建议:让这个新生儿一个一个地、面对面地和所有的工作人员见面,包括老专家,但有一条规定,和小女婴见面者切勿伸出自己的舌头,这样她却只有在见到老专家时,不管老专家的面部表现如何,都伸出她的舌头。
这个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为何具有如此惊人的本领呢?首先他们具备了相应的器官——舌头,并且知道舌头的定位和如何使用。模仿行为是一种复杂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新生儿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也从来没有玩过发现自己鼻子和母亲鼻子的游戏,但他们能看到你的面孔,马上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具体定位,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有一位母亲告诉我们另一种奇怪的游戏,她教她的新生小女儿打呵欠,然后,鼓励她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一直到母女入睡。虽然,这是一种游戏,但这种游戏已经影响了母女的行为。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新生儿都一样,他们的面部表情是明显的,通常表现的面部表情有害怕、悲哀、高兴、讨厌和生气。所以说,人脸是会说话的。从新生儿开始就能显示几乎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表情。
当新生儿注视你的面部表情时,他的双眼集中到你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们所见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们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们会紧缩眉头,并撅起小嘴。但如果要问,新生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们的模仿行为呢?目前尚不清楚。也许这是人类婴儿的天赋。他们用自己面部的感觉器官,随着自然运动和各种特征性的活动,使自己在新生儿时就产生了最大范围的面部表情。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他们的面部才显示真正的表情,并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妊娠末期,母亲常常梦想即将出世的孩子如何漂亮、聪明。通常情况下,他们想像即将出世的孩子相当于一个3~4个月的婴儿,面色红润,皮肤柔嫩,面带微笑,双眼睁得大大的,显得很机灵。当孩子出世后,母子初次相遇,用真正的婴儿取代了想像中的婴儿,无论在面部特征和行为能力上都存在着差距。因为他们刚刚出世,皮肤上蒙有一层薄薄的胎脂,有的有脱屑,闭着眼睛,哭着来到了世界上。
母子相见,互相注视、互相模仿,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已由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得到了阐述。他们观察到,母亲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个月,母亲在婴儿的模仿行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韦尼考顿博士在母亲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新生儿看见母亲的脸时,他们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们自己。”
当母亲温和地追随或模仿婴儿而不是刺激或指挥他们,并且把自己摆在婴儿的位置上时,小婴儿做出的反应和模仿行为就明显增多。
相互借鉴的另一种形式是互相学习。婴儿要了解自己、了解你、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个过程是不成熟的。我们叙述这个过程,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兴趣想知道新生儿的秘密,而不是为了去训练孩子,因为以上的模仿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为新生儿具有交流信息、生存和接受养育的先天本领而惊异。
非主流留言22条
有时候 TA很关心你 你却不知道 还以为TA不爱你 有木有。随着大家快节奏的生活,句子充斥在聊天过程当中,唯美的句子往往引人入胜,走心的句子引人共鸣。什么样的句子值得摘抄?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非主流留言,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再遇见之时,说声想念。
2、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运动都与一些伟大的理想有关。
3、梨花泣,已到伤心时。愁别离,往事难顾与。捧之记忆,与子同温,梦里千回百转,那片海身后的脚印靠的那么近,走的如此沉重,那是说分手的地方,从新颜刷洗的旧如苍石,也许不用十年,情人淡如君子,只有那盆绿竹还保持着新鲜的生机。有些树,不开花不结果不供菩提,它是最真实的摆设。
4、爱恋着的双方,应该——
5、莪真哋爱你,闭仩眼,姒为莪能忘记,泹流下哋眼泪,却没洧骗菿洎己
6、爱菿汾财显珍贵,很哆亾嘟芣懂珍惜拥洧.只菿失厾财看菿,娸实那朂熟悉哋财湜朂珍贵哋
7、宅在家滴孩纸都是好孩纸。
8、总有一些值得你付出笑容的人
9、虚拟的爱情 伤了也是如此般的疼痛
10、现在我们年少轻狂,中年、我们后悔自己年少轻狂过,老了、我们庆幸自己年少轻狂过。
11、时间会慢慢沉淀,洧些亾会茬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仿掱,你哋幸福需婹洎己哋荿洤
12、眼光没有焦距,远方对于我们不过是分离。
13、没能再见面却只和陌生人擦肩
14、想写封信,把我和夏天寄给你。
15、遊戲只是坉壹時的娛樂,而你是陪伴我壹生的命。
16、“世界的人千千万可我只爱他一个”多好一句话!
17、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18、窗迯下着雪,泡①杯咖啡,握菿它凉孒,财倁道又想起孒你.莪哋剘待你如何财能眀白!
19、有时候 TA很关心你 你却不知道 还以为TA不爱你 有木有
20、我们总感觉灵感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闪现,可实际上,它是不断探求的内心渴望厚积薄发的结果。
21、善意的玩笑 都会碰到内心的小伤口
22、突然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是不是我真的累了
放手让孩子去交往
导读: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社交技能要从宝宝抓起。
专家认为,独二代的圈子未必比独一代小
独生代宝宝存在社交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对宝宝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眼下越来越多的独生代当上爸爸妈妈,他们在独二代宝宝的养育中又有什么招?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和专家。
8421倒金字塔结构
独生代宝宝受重视未必全是好事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告诉记者,独生代家庭都是8421倒金字塔结构,独生代宝宝兄弟姐妹少,邻居少,人际交往方面少,但是社会生活能力不一定下降。“独生代的生活环境好的方面是,父母围绕,是家庭中心,孩子更容易增加自信,爱表达自己;关注培养一个孩子,这样他(她)智能发育会更好。”当然,坏的方面也不可忽视,过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规范不好。这些也是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案例。
“长期处在社交缺乏的环境下,除了胆小、行为规范差,语言发展障碍外,严重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当遇到新的、陌生的环境时,很警惕,焦虑。不过现在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真的比较少。”徐主任说。
宝宝出生之后就存在人际交往。与父母有交往,与外界有交往。徐主任建议,首先孩子跟父母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互动,当然父母要提供更多的与外界的交往机会。
独二代2岁进入社交圈
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
“现在的家长对宝宝社交越来越重视了。”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独一代对于独二代宝宝的社交很重视。因为信息沟通快,社区配套完善,到了周末,几户家庭相约活动的情况在增多。“独一代常被关在家里,独二代2岁就已经进入社交圈了。”何晓勤说,独一代为独二代营造的机会很多。可是,为什么独二代比独一代的圈子更大,独二代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呢?
“跟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很多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家长存在过分保护的心理,导致宝宝交往的方式不自然。”何晓勤说,家长主导得太多,导致宝宝或者不坚强,或者存在过度侵略性。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相对来说,老人对于宝宝的关注度更高。这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更得不到锻炼。
“所有的能力都应该多多锻炼,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何晓勤的说法也在徐方忠这里得到印证。“成年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孩的行为就会变。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往往比教育孩子本身更关键。我有一个想法,在结婚之前年轻夫妇都应该学习正确养育观念。”
父母提供机会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前不久在本报针对“独生代管理”开了一次讲座。在他看来,目前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的独生代想象力丰富,但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决断能力欠缺等问题。独一代究竟该如何培养?他建议家长们培养独生子女时要让他们更多地与其他小孩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角色,不能光依赖于亲子互动。另外,父母不能过多地替代小孩做决策,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自己拍板,这样这些独生子女长大后才不会成为没有主意的一代。
社交技能从宝宝抓起
老外正在复兴弹珠、跳房子、儿童足球等传统游戏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儿童学会交往是独生子女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报道,英国一家智囊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应当针对5岁~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在国外,父母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们配合孩子演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
父母们还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艺术,一家人一起玩拼图,烤饼干,画画;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唱歌,一起弹奏乐器;和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问问题,让孩子改编故事或自编故事。
而最近,美国一些教育人士、父母和儿童发展专家正努力复兴一些传统玩具,包括弹珠游戏、“跳房子”以及儿童足球游戏等。通过举办各种游戏会议,开课讲授这些玩具的玩法,以及成立与这些玩具有关的俱乐部等。
他们表示,除了怀旧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担心,那就是随着传统玩具的日渐衰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互动也受到限制。此外,他们还希望能通过传统玩具,在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研究机构为倡导这些传统玩具而努力。这些机构指出,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玩具对孩子有许多益处:它们不仅能帮助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