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和暴躁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21-09-08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要脱稿吗导读:孩子坏脾气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三到六岁孩子即在家中称霸,一定是教育方法与态度出了问题。平时除了透过郊游、亲子游戏、适度奖赏等,来经营亲子感情以外,沟通技巧是否得当,才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润滑剂。
我的孩子象个火药库,一不小心随时会爆发,老师说他在学校对对同学不够友善;而他在家对父母也很凶悍,口出脏话、骂人、摔东西,俨然一副小霸王的模样。我们夫妇两个不论骂他、打他,或好言相劝,全都没效。请赐良方!
孩子坏脾气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三到六岁孩子即在家中称霸,一定是教育方法与态度出了问题。平时除了透过郊游、亲子游戏、适度奖赏等,来经营亲子感情以外,沟通技巧是否得当,才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润滑剂,例如:
1、“谢谢你提醒我,说我好讨厌,我会努力变得可爱些。”(幽默,可以化险为夷--大人也应学习勇于认错)
2、“你说我笨死了,我很难过,但是,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很聪明。”(反应感觉并表现自我肯定,发挥教化功能)
3、“你说你不喜欢我,好!我赶快走开,什么时候你喜欢我了,别忘了来找我,我永远是你的朋友哇!”(接纳、体谅与支持)
4、“你想吓我吗?那很难喔,因为我的胆子比天边还大呢!”(语气不宜太过尖锐,以免因气焰高涨吓到孩子。但表情可稍微严肃,不致助长孩子的霸气)
5、“你不肯吃饭是吗?没关系,先收起来,等什么时候饿了,再热给你吃,如果再不吃,抱歉!只好继续肚子饿喽!”(语气温和,但不轻易妥协,使孩子学习用餐规范)
6、“你不肯收玩具是吗?如果我帮你收,会让玩具休息好久不能玩了,请快决定吧!”(立场坚定、态度缓和,教育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
7。“你对我大吼,以为我会害怕是吗?你猜错了,你大吼我可以不理你,如果你很乖,我就得花好多时间陪你玩,那才让我伤脑筋呢!”(运用“迂回导正术”,接纳但不轻易让步,包含爱的诱导)www.YJs21.cOM
8。“你以为你很凶?我小时候比你更凶呢!是因为我爸爸妈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凶,我才不再凶,所以后来大家又都喜欢我。现在我很快乐!你凶的时候快乐吗?”(以同理心,反应知错能改,把握机会教育)
9、“这话太难听了,快去漱口,把脏话洗掉,要不然XX权利就要没收了。”(坚定立场,建立是非观念,处罚不当行为,而不伤害人格)
10、“你以为可以骗过我吗?很抱歉,我实在太聪明了,还是照实说吧!要不然我怎么当你妈妈(爸爸)呢?”(温和地拆穿孩子的企图心,鼓励孩子老实说)
如果孩子听话了,那么您就要:
11、“谢谢你听话了,请让我抱一下好吗?”(赞赏、热情响应)
12、“你比以前可爱一百倍,太好了!我愿意作你最好的朋友。”(肯定、赞赏、爱的响应)
虽然有时候孩子的攻击语言使父母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但是,保持风度、不和孩子对立,才能化险为夷,否则必酿成两败俱伤的结果。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10岁前改善儿童暴躁行为
导读:改善儿童的暴躁行为最好在10岁以前,否则当儿童过渡为青少年时,朋辈间的影响会令这种行为加剧。
在香港一个处理儿童暴躁行为的研讨会上,学者、教育界人士、社工和家长经过探讨,认为儿童暴躁行为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的。与会者均认为,加强家、校合作及社会关注可有效改善甚至避免儿童暴躁的行为。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研究生冯丽姝表示,改善儿童的暴躁行为最好在10岁以前,否则当儿童过渡为青少年时,朋辈间的影响会令这种行为加剧。她说,若儿童经常有抗拒顶嘴、情绪突变、欺负他人、破坏物件、攻击他人等行为,就是有暴躁行为。她分析说,引发这些行为的原因包括:家长管教过严、家长婚姻出现问题;在学校受到欺凌和排斥,感觉自己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受到有暴力内容的电视、电脑游戏和漫画的影响等。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曾洁雯建议,推动家校合作辅助儿童健康成长。她说,家校合作的最大挑战是家长和老师不能做到紧密配合并及时处理儿童出现的问题。密切、互信、互谅的家校合作,必能改善儿童暴躁的行为。
在研讨会上,家长谢女士现身说法,以她的亲身经历印证家校合作对暴躁行为儿童的教育互动所具有的重要性。
怎么应对孩子脾气暴躁
导读:你要很快改变这个孩子的脾气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是一个情绪的反应,而且可能先天有些孩子就是比较倔,不是特别愿意改变。这样的孩子你如果跟他较劲的话你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有些事情不是很重要妥协一下其实不会有大问题,减少跟他的冲突,把他跟较劲的力量放到重要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专家,你好。我的宝宝女孩,15个月,会叫爸爸,妈妈,爷爷,阿姨,会说1,2。走路挺好,她会做一些简单的一些事情,比如她会拿抹布给擦鞋,擦桌子,喜欢跳舞。她的脾气暴躁,什么事如果不听她的,她就会哭,要么摔东西。要如何改一下她的脾气和开发智力。谢谢
专家:一岁三个月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表达有困难,不会很好表达想法,可能会受一些挫折,不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可能他想做的事情父母不让他做,不听他的他就生气。有一种孩子有探索的愿望,或者喜欢照一种方式来做事,父母以各种原因不让孩子去做,这种情况下孩子发脾气可能是由于他的受挫感,如果这种事情多了情绪就不好,积累多了就越来越容易发脾气。父母不妨把这个事情分清楚,改变一下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做一些事情或满足他的愿望,这些愿望你也不能说一定是不好的,很多是发自他自己天然的愿望天然探索欲好奇,或者他想自己决定的愿望。没有什么原则的情况下有些事情可以照着他的情绪去做,减少跟他的冲突。有一些问题确实是安全问题、卫生问题,安全问题我们坚决去做,很多东西放弃掉了不跟他较劲的话,少数问题较劲,你遇到的情况会少得多。你要很快改变这个孩子的脾气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是一个情绪的反应,而且可能先天有些孩子就是比较倔,不是特别愿意改变。这样的孩子你如果跟他较劲的话你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有些事情不是很重要妥协一下其实不会有大问题,减少跟他的冲突,把他跟较劲的力量放到重要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家长要怎么与孩子沟通
导读: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比如从同学、老师、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只有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长。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了一个问题,两代人之间不再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唠叨”、“啰嗦”和“指责”,而孩子对父母也从无话不谈,转向“回避”、“抗拒”,沟通的桥梁断裂。心理精神科专家认为,感觉和行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孩子感觉好了,自然会通情达理。而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间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没法沟通了。专家表示,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很简单: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4步帮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每个人都有脾气,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朋友那儿遇到“郁闷”的事时,他就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比如孩子在学校弄丢了铅笔,回来就告诉妈妈:“今天我的红色铅笔弄丢了。上厕所之前,它还明明在桌子上,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就不见了。”此时,妈妈开始唠叨:“我早就告诉过你,自己的东西要保管好,你还真是笨,连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原本孩子只是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丢了铅笔,发泄一下自己失望的心情,不料还被妈妈骂了一顿,心情更加糟糕!你想,这孩子以后再遇到事情还愿意告诉妈妈吗?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戚元丽说,孩子的消极情绪最多来自父母的态度。当孩子遇到问题与父母沟通时,做家长的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接受其感受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其中有4个要点值得家长注意———
(1)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作为父母,不用急着为孩子找解决办法,也不用大声训斥,只要耐心地倾听,就能赢得孩子的心。
(2)用“噢”、“嗯”、“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认可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诉说自己的红铅笔丢了,妈妈可以说:“很可惜,那可是你很喜欢的铅笔,你现在很失望吧?”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在诉说过程中,孩子自己就会平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意识到爸爸妈妈是自己的亲密伙伴,是值得信赖的人。
以接纳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妈妈,我要去同学家玩。”“不行,你作业还没做完。”在孩子提要求、提想法的时候,家长可能早已给孩子安排好了“生活日程”。因此,在孩子不听家长安排时,实际上是两者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戚元丽说,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自然会摆出“家长”的姿态:一切得听我的安排,忽视孩子内在感受。于是,太多的“不”字从家长嘴里说出来,这样一来,沟通的效果自然不佳。那么,家长如何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带来“冲突”呢?
戚元丽认为,合作首先是从尊重孩子开始,学会尊重他的想法。如果能以接纳的语气来沟通,少用“不”字,而是多提供一些信息,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要去同学家里玩,妈妈可以说:“再过5分钟就要吃晚饭了。”或者尽可能用“可以”来代替“不”,例如孩子要去玩滑梯,妈妈说,“可以,当然可以,吃了午饭再去。”这样就明显减少了矛盾和冲突,在心理上,孩子更容易接受。
当然,与孩子沟通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当家长忍不住发了脾气,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比如说:“你这样胡闹,妈妈心里很难过。”家长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少管孩子,鼓励自立
“你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了?”“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孩子一到家,家长就提一连串的问题问孩子。要不就是在写作业的时候,爸妈开始唠叨:“你坐直了写作业啊!”,“你看你,又在东张西望、磨磨蹭蹭”。总之,孩子的一举一动全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在家长的“监控”之中。面对这样啰嗦又“包打听”的家长,孩子自然反感。
实际上,家长完全可以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鼓励其自立。当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感降到最少时,才能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的人。
戚元丽提醒家长,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比如从同学、老师、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只有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长。
铅中毒致使孩子脾气暴躁
导读:儿童铅中毒可表现为多动、易怒、暴躁,昨日一位合川来的小男孩情况就非常典型。这位孩子不仅咬伤了妈妈的手臂,在学校还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一生气了就咬人。
不少“顽皮、不乖”的孩子趁假期去看心理医生,然而,昨日记者从市儿童医院了解到,这些孩子中有80%%都是铅中毒,多数与吃膨化食品、咬指头这些生活习惯有关。
八成不是心理问题
每年一到放假,有些家长都喜欢带孩子看心理医生。特别是那些平时脾气暴躁、多动的孩子,家长总想请医生辅导。据了解,仅前日一天,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就收到40多位这样的孩子。记者从心理科梅教授处了解到,这些孩子经过血铅检查,发现有80%%都属于铅中毒,根本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
儿童铅中毒可表现为多动、易怒、暴躁,昨日一位合川来的小男孩情况就非常典型。这位孩子不仅咬伤了妈妈的手臂,在学校还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一生气了就咬人。家长以为孩子是心理有问题,最后血铅检查报告出来一看,孩子血铅含量达到702微克/毫升,超过卫生部规定的100微克/毫升七倍还多!孩子的父亲是搞汽修的,孩子常去那里玩耍。“这就难怪了,这些地方空气粉尘中铅含量很高。”医生表示。
咬指头易导致铅中毒
医生表示,儿童的神经系统对毒性物质抵抗力很脆弱,尤其是铅。教育和帮助儿童避开铅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铅毒的关键。
据介绍,孩子体内80%—90%的铅是从消化道摄入,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摸了食品袋上的字、画画后又用手抓食品,摸了涂油漆、彩釉的装饰物或玩玩具后又吃手,以及常去加油站、电池厂、汽车站这些空气粉尘铅含量高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膨化食品的铅含量也比较高,皮蛋、爆米花和劣质罐头、饮料这些高铅食品也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情绪
导读: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他不适的反应,哭叫正是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
人们常以为婴儿只会哭喊、睡觉和吃奶,其实他们自打降临人间后,就作为一个人萌发了心理活动。
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他不适的反应,哭叫正是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婴儿的微笑也具有社会性,会影响成年,可以密切与母亲的关系,母婴不断地强化这种应答,从中获得满足,这也是婴儿的心理需求。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深度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这时母亲就可适时地鼓励孩子交往,接触社会,切忌娇惯和溺爱。
婴儿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才会健康、顺利地发育成长。
和孩子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每一个家庭需要努力的事情,父母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教育,而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而沟通则是最快了解孩子的内心最有效的方式。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和孩子的沟通技巧有哪些”,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作为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想必这是中式教育大部分家长所遇到的问题,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许多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从小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培训班,从而缺少了与孩子的沟通,虽然这些极具有压力的教育方式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期望,但中国有句话要“成才”先“成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然不错,可追求立竿见影往往是危险的,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们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看到孩子内心的想法,正确引导。
和孩子的沟通技巧有哪些(一)
1. 倾听:
尊重孩子的意见,认真倾听他们的话,帮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
2. 提问:
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 表达: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让他们知道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负责。
4. 重复:
重复孩子说的话,帮助孩子知道对方理解了自己的话。
5. 避免评价:
尽量避免过多评价孩子,让他们有机会自己思考问题。
6. 表现出关心:
关心孩子的问题,让孩子知道他们被关注和在意。
7. 给予反馈:
给孩子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8. 身体语言:
保持平静、友好的身体语言,让孩子感到不受威胁和有安全感。
9. 建立信任:
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孩子愿意倾听和交流。
10. 接纳不同: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避免用强势和指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