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妈妈育儿三大“慢”养攻略

发布时间:2021-09-08 育儿游戏 中班育儿经验 小班育儿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

这是一个飞快发展,急速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时间宝贵,效率至上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匆忙得让人焦灼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像巨大水泥搅拌机里的石子,身不由己地跌跌撞撞地跟着快速运作。这样的匆忙和催促,也带进了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当中。

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味。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

所以有时候,妈妈必须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慢慢来。

生活的慢养

急着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怎么又尿湿了裤子?再这样要打了啊!”——儿童一般要2 岁左右才会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接受如厕训练,在此之前出现尿湿裤子的情况都是正常现象,何况不同的孩子发育快慢也不一样。过早强迫训练孩子规律排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甚至遗留长期的身心问题。

“妈妈太忙了没空做饭,去吃点炸鸡炸薯条吧!”孩子的味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快餐,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妈妈做的饭,比起快餐来说当然很“慢”,很麻烦,要买,要洗,要切,要煮,但除了营养全面,烹制过程放心,饮食的心理习惯也是最重要的所在,一家人快快乐乐聚在一起用餐的时间,天然的甜味清香代表了妈妈的耐心与爱心。而快餐,因为来源迅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食物来得很方便,只要想吃,就应该马上吃到,体会不到对食物的珍惜,和对他人劳动的感恩。

还有,这样的话语会不会让你感到熟悉?“快点吃别磨蹭了!”“快点穿衣服,我来帮你拉拉链!”“玩具,就得像妈妈这样收拾,瞧,又快又好!”……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德国从事“7 岁儿童认知世界”课题研究的教育专家多纳塔艾申波茜认为,一个7岁的孩子,应当有这些本领:单独修理一件东西(修补图书、给玩具按一个螺丝钉);能整理物品,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胶袋、抽屉和木匣;研究过皮包上的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起来;拧过螺丝,替电器换过电池;能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体会过等待的滋味,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孩子亲自去体验才能学习,是旁人催促不来的。

心灵的慢养

急着要孩子学会分享,谦让:“快!把玩具让给弟弟!好孩子不自私!”——别忘了,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上,建立“我的”物权意识是十分可贵的一步,只有先明白什么东西是“我的”,才能开始建立“你的”“她的”分享的概念呀。怎么能强迫孩子跳过这一步呢?

“不许哭!眼泪擦掉!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急着控制孩子的感情渠道,掐断孩子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觉得,哭,生气,难过等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是很可怕的……

“挑这个!那个玩具那么小,不值钱!”急着替孩子做决定,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倾注不由分说的爱,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与判断能力。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并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见不得孩子烦恼、哭泣,急着想帮孩子解决问题,急着问:“在学校受欺负了?”“你为什么不……?”其实,更好的办法是认同孩子的感觉,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帮助他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盲目猜测与下结论,快是快了,可是孩子养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等别人来猜,猜不到就委屈的性格。

让我们慢慢来。不必急着控制、纠正,容许孩子犯错并从错误里学习,给他们尝试的机会,而不是急急地把他套入自己的心理模式,给孩子机会知道,在别人面前自由、毫不害羞地把自己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是最可贵的权利。

学习的慢养

社会发明了一个讲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把妈妈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奋勇向前,没有余地。快快快,学这个!快快快,学那个!“别人孩子学钢琴,咱也不能落后!”“围棋奥数心算也别落下!”早慧开发课程和无休止的兴趣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童年的欢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妈妈注意观察,当敏感期到来,给与适当条件,不增加过多压力,不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孩子自然就会学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全部生活内容都是枯燥的学习,学习就不再是愉快的而是痛苦的,那就会压抑得孩子的敏感期迟迟不来,甚至消失,孩子学习就会感到很吃力了。过早获取与认知能力不相符的知识,反而影响脑部发育与智力开发,把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脑部驱逐出去。

过早追求成绩,也容易让孩子把旁人的关注作为荣誉,不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以学习为乐事,顺势而为,耐心引导,他就能通过欣赏、发现、创造,体验天赋带来的愉悦与自由的感受。

所以妈妈们,不用急急地逼迫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唯恐浪费了光阴,给孩子发现自己性格和兴趣的时间,留白天地宽。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波特维纳,控制论的创始人,3 岁会读能写,14 岁大学毕业,18 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的教授,13 岁就会好几种语言,虽然天赋极佳,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也不准别人称呼儿子维纳为神童,更没有提前让孩子进入哈佛大学。他经常告诫儿子:“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对你更有帮助!”wWw.Yjs21.cOM

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无谓“输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不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保存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这将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动力。给孩子打好心理基础,让孩子具备生存的智慧和能力,远重要于给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压力,催促他们成长。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长很长,慢慢来,一个人总有巨大的空间与时间,长成独特的人,长成自己。

慢养学习有方法

1、由于年幼的小孩注意力只能持续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所以每次学的时间不能长,长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兴趣,感到厌倦。慢慢地教,慢慢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不急。

2、每天形成规律,固定一个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规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时间段进行。

3、坚持,坚持,再坚持。就像资深钢琴教师达达说的,跟我学琴的孩子,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 分钟来练琴。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 分钟,它就这么地简单,却又这么地坚定——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 分钟。

4、将难度大的任务拆成容易的小任务,一步一步来。

5、鼓励孩子与自己纵向比较而不与同学横向比较, 不夸奖100 分, 也不催促孩子争夺名次,对成绩抱有平常心,孩子会对事对人充满信心。

6、强调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结果:“宝宝今天花半个钟头的时间耐心地试了各种积木组合,自己搭了栈道和停车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7、有针对性,比如说:哇,宝宝认得“山”这个字了!——而不是:“宝宝真棒!真聪明!”

8、化学习为有趣的游戏。比如“宝宝兜里有2 块糖,妈妈再给2 块,现在宝宝有多少糖了?”这样可以一直算下去,“奶奶又给了5 块糖,碰见小朋友,又吃掉2 块……”无穷无尽的爱与创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穷养儿"攻略赶紧看


朋友圈经常能看到"穷养儿富养女"这样的语句或者文章,但是,你真正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吗?很多朋友都觉得,儿子就从小不可以赋予太多的物质,就是穷养了,女儿就反之,要养得好,教得好,要什么给什么,以后才能嫁得好。可是,这种说话是正确的吗?究竟穷养儿是怎么个穷养法呢?

养男孩一般存在的误区

1.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父母的心目中,生个儿子,就要让他从小学会坚强,遇到挫折是不应该哭的,所以,当男孩子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你是个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啊?像个女孩子一样的。"其实,哭是发泄情绪的一个办法,如果孩子从小都把情绪压抑到心里去了,大家觉得这个孩子的成长会健康吗?所以,无论是男孩女孩,适当地让孩子用哭发泄情绪,也是一件好事的。

2.男孩学习逻辑,艺术文学是女孩学习的。男孩子的逻辑思维天生要比女孩子的优越,所以培养男孩子学习逻辑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对于艺术文学有兴趣的话,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这样才能多才多艺,并且可以陶冶情操。

3.男孩子从小要接受体力锻炼。有些家长觉得男孩子需要有个强健的体魄,身体够壮以后才能担起一头家,可是,太小的孩子进行过多的体力锻炼,是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的,适当地给孩子进行锻炼才能让孩子强身健体。

4.男孩子不可以太捣蛋。本来男孩子都是比较调皮的,家长教育起来觉得很吃力,所以软硬兼施不允许孩子捣蛋,但是这样会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力。此外,捣蛋的孩子其实潜力很大的,家长如果过分管制孩子,会剥削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

如何穷养儿才是正确的

1.穷养儿,要教会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可以让孩子有求必应。2.穷养儿,平时孩子遇到挫折就不要过于保护,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起来,坚强面对困难。3.穷养儿,要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懂得如何独立生活。4.穷养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让孩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5.穷养儿,要从小让孩子学会负责任,犯错了更要承担责任,不可以以任何借口来推卸责任。6.穷养儿,要引导孩子变成一个乐观善良的人,懂得关心他人。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再过半年就要读小学了,10以内的计算很慢,20以内的零星知道几个,识字不多,写字那就是依葫芦画瓢,他更喜欢画画,几乎不写字。相比同龄人,应该算逊色。可我觉得老大一直在进步。

中班的时候,他对这些还没有一点儿感觉,有时他会觉得好玩,很自信地告诉我“1+7=6”,告诉他反了,他还坚持己见,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他是在玩数字,而不是在做数学。大班开始对数的概念有点意识了,他会告诉我一辆汽车是四个轮胎,两辆汽车是八个轮胎,家里男人加女人、小孩加大人的个数。

前几天,狒狒老师叫他在自己的画上把名字写好,他问老师是不是写四个,老师告诉他一个就够了,可他再次强调一个是不够的,一旁听着的我马上意会到:“嗯,是的,写四个。”写好就指给老师看,原来这就是四个:老大小名“多多”,他是一个“夕”一个“夕”写的,那么就是四个。孩子用数学的方法记住了字,这是大人所不能想到的。

我觉得这一切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幼儿阶段,顺其自然,让孩子根据自身的长势习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一贯坚持着的。

慢生活二:学会沉默

有时候奶奶会很奇怪:“跟你在一起很听话,看你也没有特别待他们好,娘就是不一样。”其实我想,这不是妈妈和奶奶角色的区别,而是个性的区别。俗话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喜欢把自己当成棉袄紧贴着孩子,就怕孩子管不了自己。对于孩子,你管得越多,他对你的依赖就越强,到后来你就会觉得孩子真烦,带娃真累。“烦”和“累”都是大人自己惯出来的。

一般我不怎么去理他们,只要在我的眼皮底下,没有安全隐患,他们爱干嘛就干嘛。这时的孩子绝对是自由的,思维是发散的,思想是集中。一个玩具,他们能捣鼓半天;一张画,他们能创作好久;哪怕是一把沙发,兄弟俩都能打上半天的仗。而我呢?就是“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看一本书,翻几篇新闻,做一些家务。别去打扰孩子,换来的是“孩子别打扰我”。

慢生活三:学会偷懒

现在,很多人的育儿观念中都以“偷懒”主打,的确,学做会偷懒的父母真的很重要。一对会偷懒的父母,势必会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老大半岁以后,我们就经常带他旅游。一岁三个月去乌镇,走走停停,他走完了全程。一岁半厦门游,除了睡觉,三天都是自己走的。“我们都有脚,都自己走,累了就休息。”从小他就有了这样的意识。

唯独那次外公带着去溪口,全程“骑马”。老人总以为孩子会累,要抱,孩子跑得欢不要抱,老人硬是抓着不放,说是山路危险。结果坐在上面视野开阔又轻松,哪个孩子想下来。大人的殷勤换来的是全程的负担。老大最早会说的长句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着做着,在他身上我们帮忙的事很少。

很多时候他还能帮我们收拾整理。整理兄弟俩的衣橱,他们能整理半天,弟弟很听哥哥的指挥。吃个饭,他告诉我得先把卫生间打扫干净。在他的带领下,弟弟也变得能干起来,两岁的娃有时也能派上用场了。

慢生活四:学会公平

二孩政策一出来,网上很多段子迅速跟上,说什么“老大不高兴了”。对此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想,对于老大来说,也确实呀,这不一分为二了嘛。所以我想,二孩家长,学会公平是关键。两兄弟吵架了,别急着批评大的,父母先把心静下来,了解事情后再处理。这样,错的挨批,那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大的会越来越不服气,小的会越来越娇惯,最后头大的还是父母自己。父母公平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公平对待事情,换来二胎和平共处。

慢生活一路陪伴,慢节奏让我左右逢源。二孩,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最近又发现两岁的老二语言能力发展特别快,开口比哥哥迟,这个阶段的语言能力却比哥哥强,主要原因应该是有个哥哥,弟弟更喜欢鹦鹉学舌了。二孩进行时,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二跟着老大,一起探索人生吧。

快乐的二孩父母,即将步入二孩营的爸妈,期许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孩子们陪着我们慢慢变老。

养育出色宝宝爸妈分工策略


都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最新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对待育儿方面差异非常大,真可谓是男人左边女人右边。

爸爸和妈妈不一样的育儿大脑

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在大小、厚度等方面稍有不同。一般来说,男人的右脑比较发达,女人的左脑比较发达,而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着不同的能力区域。爸爸和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就来自于这种差异,解决矛盾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分配给爸爸更适合他的育儿任务。第二,更多的宽容和相互理解。

爸爸最爱看见宝宝的笑脸,妈妈擅长与孩子亲密接触。

在与孩子相处时,爸爸和妈妈各有擅长的领域。

对于爸爸来说,孩子高兴的表情是最大的激励,所以户外活动、游戏和洗澡这些活儿就交给爸爸吧。

孩子高兴和激动的表情能促使爸爸的大脑内产生一种物质——多巴胺,它能让爸爸的大脑兴奋起来,所以有活力的游戏或者是伴随着紧张感的工作比如洗澡,都是爸爸所擅长的。孩子越激动,爸爸越感觉受到鼓舞,因此更也愿意照顾孩子。

而妈妈比较擅长有亲密接触照顾行为,比如哄孩子睡觉。一方面,催产素会促使妈妈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密,另一方面妈妈的肌肤触感也优于爸爸,这使亲密接触为妈妈带来更加幸福的感觉。

爸爸不喜欢常规的、琐碎的照顾行为,妈妈不擅长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男性荷尔蒙会促使爸爸不断寻求刺激和变化!他最不擅长的就是常规性照顾,比如哄睡、换尿布等,这些缺乏变化的日常小事会让爸爸感觉特别无趣。

和右脑型爸爸不同的是,对左脑型妈妈来说,和孩子保持距离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和孩子分开一会儿,她都会很担心。

对爸爸来说,孩子是游戏伙伴或竞争对手,而妈妈却更多地把孩子当成附属于自己的、需要爱的小生命。

对于爸爸来说,孩子不仅仅是自己照顾的对象,很多时候他都容易把孩子看作一起游戏的伙伴。另外,男性竞争意识很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希望分出个是非黑白,所以即使是面对孩子,爸爸也会心存一定的竞争意识。这种种表现都是男性睾丸素作用下的结果。

女性变成妈妈以后,体内激素会激发她养育孩子的天性。此外,妈妈喜欢通过肌肤接触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因此总是喜欢怀抱着宝宝。

爸爸希望妈妈更在意自己,而妈妈却总是通过眼前看到的事情,来判断爸爸是否合格。

右脑型的爸爸通常不擅长语言表达,即使对妈妈心存感激,也很少用嘴说出来。再加上爸爸的竞争意识很强,他总感觉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妈就越来越不把自己放在心上了。

左脑型的妈妈常常看不到事情的整体性,而总是执着于发生在眼前的事,比如爸爸不听自己的话,不给孩子换尿布,他就不是好爸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帮助妈妈照顾孩子会让妈妈对爸爸的评价大大提高哦。

爸爸觉得孩子差不多就行了,而妈妈却关心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脚步。

爸爸不太在意孩子成长的快慢,所以会以一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态来守护孩子,不过也因此忽略很多细节,而不擅长语言交流的特点更让妈妈对此颇多微词。

妈妈总是提早把很多细小的事情都规划好、安排好,孩子每一步成长的脚步,她都不想错过。但是一旦妈妈订立的计划不能按照预期执行的话,她就会变得是非焦虑、烦躁。

父母互相抱怨top5

爸爸最想对妈妈说:

top1:“不要不停地说孩子的事情。”

top2:“对于我太冷淡。”

top3:“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发火?”

top4:“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工作的压力?”

top5:“总认为我帮忙做家务和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妈妈的大脑特点让她一看见孩子就忍不住产生幸福感,因此总是想谈论孩子的事,对爸爸的忽略也可想而知了。另外爸爸潜意识中常常把孩子当成竞争对手,所以受冷淡的感觉也更明显。而左脑型的妈妈总是单凭眼前发生的事情来评价对方的习惯也容易给彼此带来一些矛盾。

妈妈最想对爸爸说:

top1:“你不理解我照顾孩子的辛苦。”

top2:“凡事你都先考虑自己。”

top3:“你不听我的话。”

top4:“你完全不照顾孩子。”

top5:“你对孩子爱得不够”

大部分爸爸都不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谢意,这应该是造成隔阂的最大原因吧!另外,爸爸大脑里的男性荷尔蒙会让他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对等或者有竞争关系的人,因此不会像妈妈那样处处让着孩子。至于不听老婆话这一点,是因为男人的大脑通常无法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比如当爸爸在考虑其他事情时,他就听不到妈妈的话。

tips:男女大脑差异q&a

q:为什么女人容易察觉出丈夫和孩子最细微的变化?

a:女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发达,所以嗅觉特别灵敏,她对各种各样的气味都非常敏感,因此很容易发现孩子和丈夫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而男人在这方面就迟钝一些。

q:为什么女人一边聊天还能一边做其他事情,比如“监视”爸爸的行径?

a:脑梁是连接左右大脑的部分。女人的脑梁较厚,因此可以一次性地、快速地处理所有的视觉、听觉信息,这让她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男人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听不见别的东西。

q:为什么男人话没有女人多?

a:男人通常右脑发达,所以视觉解析方面的能力特别强,但是管控语言、数字化方面的工作的左脑却不发达。而女人左右大脑的大小差别不大,连接左右大脑的组织又比较发达,因此她善于充分调动左右大脑来进行对话。

q:为什么女人更擅长倾听?

a:威尔尼克语言中枢是大脑中用来理解对方语言的部分,女人的威尔尼克语言中枢的神经细胞比较厚,因此她比男人有更大的耐心来倾听对方的话。

tips:你究竟是左脑型父母还是右脑型父母呢?

来看看作为孩子爹妈的你们,到底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呢?不同大脑类型的父母,相处的技巧也不一样哦。

下面的9条特征中,如果你符合5条或5条以上,那么你就是右脑型人;如果符合5条以下,当然就是左脑型人咯!你属于哪一种呢?

1、吵架后绝对不会先屈服

2、不擅长和孩子相处

3、喜欢自己决定育儿方针

4、不在意一点点的失败

5、无论什么事情都想马上就得出结论

6、时间观念不强

7、觉得aa制计算起来好麻烦

8、不擅长背公式之类的东西

9、不喜欢用玩具逗孩子玩

右脑型爸爸vs左脑型妈妈:最普遍的类型,妈妈最好把想对爸爸说的话减半。

右脑型爸爸不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所以妈妈和这些爸爸说话的时候,要看准时机。如果爸爸正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时,妈妈最好保持安静,但也可以告诉他:“等你忙完手上的事,我有话要跟你说哦。”说话时,妈妈有必要把想对爸爸说的话精简一半。另外,爸爸一受到表扬,大脑就会分泌一种物质,这可以让爸爸的行为更配合,所以如果妈妈想让爸爸做什么事情,最好先表扬他一下。

右脑型爸爸vs右脑型妈妈:两个人的性格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那种,虽然不容易吵架,但是容易疏忽孩子的变化。

这种组合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很容易疏忽孩子细微的变化,比如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爸爸妈妈需要一起努力,更加仔细地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妈妈可以记育儿日记,然后给

爸爸看,或者两个人腾出一些时间,一起聊聊养育孩子的话题,这样俩人就能越来越心细地发现孩子的变化了。

左脑型爸爸vs右脑型妈妈:数字报告虏获“奶爸”的心。

看到做什么事情都很粗心、马虎的妈妈,爸爸总是很烦躁、很担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奶爸”。他们看见妈妈手忙脚乱,不会给出语言的指示,而是不知不觉地伸手帮忙。如果妈妈能用数字之类的表现方式,把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情况报告给爸爸的话,他会很高兴的。

左脑型爸爸vs左脑型妈妈:两个人很容易因为小事起冲突。

两个人心都很细,都喜欢讲道理,因此很容易因为小事敌对起来。如果妈妈想让爸爸看到孩子可爱的模样,那么她可以把拍好的照片,用邮件或者彩信的方式传给爸爸,而不用说得太多。此外,两个左脑型的爸爸和妈妈都倾向于从眼前看到的情况出发,对对方做出判断,这样很容易产生误会。另外这一型的妈妈最好不要过于依赖爸爸,这点很重要。

“懒妈妈”的三大育儿法宝


今年5岁的瞳瞳,是个“强悍”的小姑娘。她敢一脚踩住让妈妈大呼小叫的蟑螂,能跟大人们徒步从福州宝龙城市广场走到中洲岛而不喊一声“累”;外出郊游她还会帮妈妈背包、抱衣服;野炊时她会把大人们晾在一边,一个人忙着捡柴、扇火……

但凡跟瞳瞳一起出去玩过的妈妈们,都会羡慕又好奇地问瞳瞳妈,“你家的丫头咋就这么强悍呢?”既是妈妈又是幼师的瞳瞳妈,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当然有毋庸置疑的“职业优势”。但这个帅气的辣妈却说,在对瞳瞳的教育上,她可是个“懒妈妈”。

“懒妈妈”育儿法宝1

跟孩子“撒娇”

因为工作的关系,瞳瞳妈一天到晚在幼儿园里围着一大群孩子转,回到家后,已经筋疲力尽,没有精力再去研究怎么教育孩子。所以,瞳瞳妈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在女儿面前“撒娇”,便是瞳瞳妈的一大“高招”。瞳瞳妈觉得,向女儿撒娇,是她当妈妈最幸福的时刻,“既能自己偷一会儿懒,又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有一次,累了一天的瞳瞳妈回到家。一进门,这个“懒妈妈”就倒在了沙发上,对女儿喊道:“瞳瞳,妈妈今天好辛苦啊,快累死了!”

瞳瞳听到妈妈带着哭腔的呼唤,便从一堆玩具里抽出身来,懂事地提着拖鞋走到沙发边。“妈妈,你累了先把鞋换了,让我来给你捶捶背吧!”

“哎哟,妈妈累得腰都弯不了。”妈妈赖在沙发里,冲瞳瞳做可怜状。歪着头,盯着妈妈的脸看了几秒钟后,瞳瞳挽起衣袖:“那好吧,我来帮你换鞋,你不要乱动了。”说罢,小丫头便搬来小凳子坐在妈妈的脚边,使劲帮妈妈脱长靴了。

瞳瞳妈认为,她向女儿“撒娇”的行为,既培养了瞳瞳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让她获得了一种“我也能照顾妈妈”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小大人”的味道。

“懒妈妈”育儿法宝2

自己不敢做的事让孩子去做

瞳瞳妈培养孩子还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指导思想”——自己不敢做的事,都指使瞳瞳去干。

一次郊游时,一群妈妈和孩子从地瓜地出来,经过一条小溪时,大家都在溪里清洗手上的泥巴。一个小朋友发现了溪里一块岩石上的粉红动物卵,吓得大伙都尖叫着跑开了。一位妈妈吓得耸着肩膀问瞳瞳妈:“那到底是啥东西啊?”

被吓倒后,跑得最远的瞳瞳妈,居然冲女儿喊:“瞳瞳啊,那是啥东西,你把它拿起来看看!”当即,所有的妈妈都被瞳瞳妈这句话给“雷”到了。

可瞳瞳妈说,她这么做其实有自己的想法。

“我怕的东西,不能让女儿再害怕。我指使她去做的那些事,也是我明知不会有危险的事,但我不希望孩子因为我怕,她也就跟着怕。”因为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瞳瞳妈会故意在一些公共场合里,让女儿“练胆”。在瞳瞳妈看来,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女儿的“英雄主义”情节。尤其在人多的场合下,这种方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懒妈妈”育儿法宝3

有双让孩子崇拜的巧手

学会放手、把孩子当朋友、甚至给孩子机会来“保护”大人,这是瞳瞳妈培养出“强悍”瞳瞳的心得。不过,光这两招还是不够的。瞳瞳妈认为,要做这样一个“强悍”丫头的妈妈,还必须有点本事,让孩子向自己“诚服”。

而瞳瞳妈就有这么一项本事——用瓜子壳作画,让瞳瞳崇拜不已。

“我其实挺喜欢花心思跟她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或者手工活。”瞳瞳妈说,她经常捣鼓一些手工活来与瞳瞳一起动手,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向孩子展示妈妈的魅力和能干,增强孩子对自己的崇拜感。

拿出最近刚与孩子一起动手做的“瓜子壳画”,瞳瞳妈很得意,她告诉记者,自己跟瞳瞳一起完成这幅画后,瞳瞳对她崇拜得不得了。“我让她帮我一粒粒地选瓜子壳,指导她怎么去剪,怎么去贴,等我们一起摆出造型时,她就欢呼起来了!”有好几天瞳瞳在其他小朋友面前都会特骄傲地说:“我妈妈会用瓜子壳作画!”

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微笑来打圆场,不是我的搪塞,而是这样的比较真的很无奈。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的话,当孩子听到了,可能对其成长会有许多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此,我的孩子却从来不拿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和别人的爸爸妈妈做比较,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你看谁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你却……”类似伤心的话。每天上学前,孩子背上书包,我都会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互相击个掌。晚上放学的时候,孩子看到校门口的我都会张开双臂像我飞奔而来。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想跟我分享什么?

只要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会随时随地的鼓励一下,传以温暖的目光。因此,孩子很乐意把自己心理话滔滔不绝地说给妈妈听,也愿意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

孩子都是父母们种下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需要你的精心灌溉,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无从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也必定有他的独当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了……

孩子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对他们成长的期望里,我们是否给了他生个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我们也许应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反思自己如何正真为人父母。末了,我只想说: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相关推荐

  • "穷养儿"攻略赶紧看 朋友圈经常能看到"穷养儿富养女"这样的语句或者文章,但是,你真正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吗?很多朋友都觉得,儿子就从小不可以赋予太多的物质,就是穷养了,女儿就反之,要养得好,教得好,要什么给什么,以后才能嫁得...
    2021-08-23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
    2020-09-05 阅读全文
  • 养育出色宝宝爸妈分工策略 都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最新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对待育儿方面差异非常大,真可谓是男人左边女人右边。 爸爸和妈妈不一样的育儿大脑 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在大小、厚度等方面稍有不同。一...
    2021-09-15 阅读全文
  • “懒妈妈”的三大育儿法宝 今年5岁的瞳瞳,是个“强悍”的小姑娘。她敢一脚踩住让妈妈大呼小叫的蟑螂,能跟大人们徒步从福州宝龙城市广场走到中洲岛而不喊一声“累”;外出郊游她还会帮妈妈背包、抱衣服;野炊时她会把大人们晾在一边,一个人...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
    2020-10-27 阅读全文

朋友圈经常能看到"穷养儿富养女"这样的语句或者文章,但是,你真正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吗?很多朋友都觉得,儿子就从小不可以赋予太多的物质,就是穷养了,女儿就反之,要养得好,教得好,要什么给什么,以后才能嫁得...

2021-08-23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

2020-09-05 阅读全文

都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最新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对待育儿方面差异非常大,真可谓是男人左边女人右边。 爸爸和妈妈不一样的育儿大脑 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在大小、厚度等方面稍有不同。一...

2021-09-15 阅读全文

今年5岁的瞳瞳,是个“强悍”的小姑娘。她敢一脚踩住让妈妈大呼小叫的蟑螂,能跟大人们徒步从福州宝龙城市广场走到中洲岛而不喊一声“累”;外出郊游她还会帮妈妈背包、抱衣服;野炊时她会把大人们晾在一边,一个人...

2021-04-03 阅读全文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

2020-10-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