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最忌操之过急
发布时间:2021-09-0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孩子一起来克服困难。
在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又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其实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乐趣,也谈不上什么享受。然而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在学习中常常体验到成就感,进而转换成学习的乐趣。您的孩子对学习有享受的感觉吗?如果有,祝贺您。如果没有,那么请多去肯定他、鼓励他吧。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要一味地加以指责或抱怨,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摆脱其不良行为。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疑问呢?
孩子认为是为了家长在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提到学习就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眼里就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换取爸妈心情的安慰,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情绪,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是应该更加努力的。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这样做,使孩子毫无努力学习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其实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评价标准。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成绩差。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而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面,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等方面。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都应加以重视。
另外,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成绩不好,特别是在经历了连续几次失败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为此,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包括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甚至于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以免弄巧成拙,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家长应该不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强化方式让孩子了解并改正他们的恶习。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针对孩子的问题设法解决。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夸奖孩子讲究方式称赞忌过量
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你真棒”,有时候用多了反而成为坏东西,影响孩子成长,夸奖孩子也要讲求方法和方式。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画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用理解之心面对孩子的学习
用理解之心面对孩子的学习
前两个星期我还一直感叹,若不面对xx的学习,我和他之间的亲子关系相处的会非常融洽.可一面对孩子的学习我就会有情绪,特别是在给他讲解作业时.因xx的识字量少,读不懂题意,若当我给他讲解两次,xx还不懂时,我就有点过急.我也知道这样对待xx,会让他越来越恐惧学习,事后我也反思过.可当再一次面对孩子学习时,我又管控不了自己.为这事我也倍受煎熬.在一次学习家庭教育上台发言时,我把这个问题作了讲述,当时韩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怔惊,他说我若再这样对待孩子的学习,那么好好的一个xx,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我催毁.孩子会厌学,那就是被我逼的.我事后想了许多,发现韩老师的话一点不夸张.这也是我一直努力提升孩子的识字量没有效果的原因.换位想想,若我是xx,每天面对我的高声指责,那还有心思学习,我要理解孩子,用一种孩子能接受并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后看了韩老师的博客里的文章,又返回复习韩老师的课<<如何理解孩子?>>.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学习太过于粗线,只把理解放在孩子的生活方面.其实对待孩子的学习更需要我们能有一颗理解之心.
面对孩子的学习,下决心先改变自己.第一:我不再为孩子学习干着急,我让自己多点耐心,当孩子听不懂我的讲解时,我就换另一种方法.第二:减负孩子的学习压力,让他多点时间在玩中提升识字量.第三:从孩子的作业错题中,阶段性做学习总结,并有针对性来改正孩子的错误.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工程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难得取得成效,但不管怎样,我得努力.
今晚也跟孩子聊了一会,我问他”是不是感觉妈妈对待你的学习给了你心里压力”xx,点了点头.我说那你想不想妈妈不再过多在学习方面对你说教?xx很高兴地说:”想,可我有许多字题理解不了怎么办?”我说:”那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xx脱口而出:”是自己有许多字不认识.”我说对了,现找到问题,我们就得朝这个方向来改进.许多字不认识,我们就得多看课外书,多走到户外看一些标牌,遇到不认识的字多问.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我们得坚持每天学一点,这样累积下来不就慢慢认识了更多的字了吗?xx:”是的,其实我也着急,我以后一定得努力.”我说你识字少,这是妈妈的原因,妈妈之前没有把你带在边身,没有机会教导你,让你比同年的伙伴在识字上慢了一拍.你着急,妈妈能理解,以后妈妈陪你一起来学习,我们要相信自己.xx听了,看得出他也放松了心情.相信等我能够理解他时,在学习上他可以无压力的去学,也会更加努力.
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收与放
儿子参加了水粉画特色培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家长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看看自己孩子的画究竟怎样,总忍不住去握笔教他怎么画、怎么修改,遇此景象,我有点茫然,是模仿他们的样儿让孩子的画更像老师的画,还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画眼中的精彩世界。
我想了想从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选择后者吧。如果像前者一味地去帮助他画,久而久之,会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助长他的惰性养成,动手能力得不到适时发展。既然把孩子送至老师处,我们应该信任老师,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点下会有所收获的。在孩子的学画过程中,他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直至成功,虽然过程曲折,但孩子能产生成就感、自信心,学会从失败中站起,学着做人。作为家长多想想
,孩子毕竟还小,我们不能要求太高,自己小时候学得未必比他好,现在只不过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过分干涉,会让他厌烦,丧失自信心的,所以我想自己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收放有度,从自己孩子的前后学习情况、结果及孩子的性格去关注他的学习发展状况,这样会更有利孩子的成长。
2016年之童言无忌
1.二胎问题
有一次问烨烨:“爸爸妈咪给你再生一个妹妹好不好?”
烨烨:“不好!”
我们:“那再生一个弟弟好不好?”
烨烨:“好!”
我们:“生一个妹妹好不好?”
烨烨:“不好!”(依然坚持……)
我们:“为什么啊?”
烨烨:“没有为什么的啊!”
估计是因为这一辈表姐表妹太多了,但表哥表弟却太少了,他想和男孩子一起玩。
2.打小报告
之前有一个星期周末加班,照顾烨烨的重任就放在老公身上了。
我下班回来后,烨烨偷偷的跟我说:“妈咪,今天爸爸都不陪我玩!他只顾着玩游戏,我叫他不要玩游戏,陪我玩积木,但他还是继续玩游戏!”
我说:“真的吗?”
烨烨重重的点点头。
我回房间问老公:“是不是这样子啊?”
老公大喊冤枉:“我不就打了一次吗?我陪你玩了那么久的积木。”
烨烨一脸无辜的样子~
3.抠字眼
烨烨在家休息的时候,午睡时间太长,导致他晚上总是没有睡意。
一天晚上,眼看已经十点了,我说:“讲完这两个故事就要睡觉了,好吗?”
烨烨:“好的。”
然后我就开始讲,第二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烨烨说:“我不听故事了,我要下地玩。”
我说:“刚刚不是说好了,讲完两个故事就睡觉了吗?要说到做到喔!”
烨烨:“但现在故事没讲完啊!”
我……内牛满面
4.大眼睛
有天早上给他洗脸,我说:“哇,你看你有很大粒眼si啊!”
烨烨淡定的说:“因为我的眼睛很大嘛!所以眼si就大咯!”
哈哈~这小幽默我给一百分!
5.等天黑
吃晚饭的时候,天还没有黑。烨烨吃完后,去把屋外的灯开了。
我说:“天还没有黑呢!你开灯也照不亮的啊,浪费电呢。”
烨烨:“等天黑了,它不就亮了吗?”
我:……一瞬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6.睡美人
烨烨:“妈咪,你赶快躺下来吧!”
我:“干嘛?”
烨烨:“你躺下来,闭上眼睛!”
我不明所以,不过还是按他说的去做。
然后,烨烨就趴在我身上,开启狂亲模式,亲了我一脸的口水。我笑了。
我:“这是要吻醒妈咪吗?”
烨烨:“是啊!妈咪,再来!”
然后爸爸来了,整个画风都不一样了。哈哈哈~
7.报仇
爸爸总是喜欢把烨烨压在床上,然后狂亲。
烨烨:“不要啊!”挣扎无效……
爸爸:“叫声爸爸来听听,再亲我一口,不然不放开。”
烨烨迫于无奈,就叫声爸爸,然后亲一下。
所以当烨烨看见爸爸躺在床上玩手机时,深感报仇的机会来了。立马跳上去压着爸爸。然后说:“亲我一下,叫我一声来听听,不然不放开你。”
我跟爸爸都笑喷了。
8.敌人太强大
某天,我跟老公在打闹,我被老公按住双手,动弹不得,烨烨看见了,立马过来救我。
然后老公的视线被转移了,可怜的烨烨被老公逮住狂亲,烨烨一边挣扎一边喊:“妈咪,救命啊!”
我看看老公,再看看自己:“孩子,不是我不想救你,实在是敌人太强大了。”……
9.剪发
某天,烨烨突然玩剪发的游戏,用乐高积木拼了一个“剪发器”,然后给我剪发。我看他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加入了。
我拿起剪发器,假装帮他剪,他也假装在剪发。
我说:“要不我买一个剪发器回来帮你剪发吧?”(心里想着这样就随时可以帮他剪发了,不用总是去理发店才可以)
烨烨:“那不就很容易剪到一地都是头发?不用买了,我们用乐高积木剪就可以了嘛!”
我这是被嫌弃了吗?心碎了一地……
10.小吃货
奶奶去完旅行回来,给烨烨带了一件新衣服。奶奶满心欢喜的以为烨烨会很喜欢,谁知道他只是看了一眼。奶奶那个伤心。
我看到这样,立马说:“奶奶买了很多好吃的回来喔!在一楼,你去拿吧!”
奶奶听了就说:“不用到一楼,奶奶房间也有,到奶奶房间拿吧!”
烨烨立刻来精神了,到奶奶房间后就开始卖萌(跟之前的态度180度转弯):“奶奶好,奶奶那些好吃的放在哪里啊?谢谢奶奶!”
奶奶忍不住就笑了说:“原来是奶奶太不上道了,我应该先把好吃的拿出来的。”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1、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父母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2、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3、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4、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5、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6、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7、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8、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10、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妒忌的孩子如何是好?
妒忌的孩子如何是好?
潘多拉的匣子放出了祸害、灾难和瘟疫,也一样放出了叫做妒忌的东西,于是妒忌便弥漫于全人类,当然首先浸染了孩子。
孩子在童年时,当老师表扬了别的同学而不是他自己时,往往会感到十分难受,这是孩子幼小心灵最先触摸到的妒忌吧。我们一般认为妒忌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表现,但是其实并不一定,因为要看孩子是从怎样的角度来妒忌别人的。
妒忌让失败者选择陷害
当孩子的同伴们原来觉得相差无几时,一旦某人被表扬或获得一些成绩,同伴的妒忌便开始形成,这是孩子固有的天性,但是,一些孩子选择对同伴的排斥,总是找对方的毛病,或者去找获得表扬或成绩里面隐藏的不足,希望从中找到对方存在的问题,从而证明对方取得的成绩并不怎么样,至少抵消对方所获得的成绩,借以打压对方来获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当同伴者的成就不足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时,也就不会向这种榜样的长处学习,而是千万百计去证明对方的不足,或者等待对方的倒霉,来证明对方并没有这么好,从而间接说明自己对对方更好,这种以希望对方差来突出自己好的策略,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妒忌行为的主要行式。
比如一次拔河比赛,同班的拉拉队往往给本班喊“加油”,而给对手喊“漏油”,这当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妒忌,并会在同伴间漫延这种妒忌的氛围。而许多时候,当自己的队伍在比赛时,内心希望对方出现意外失败或对方成绩糟糕从而让已方胜出的想法更是普遍,而在成人中,这种想法也比较普遍,比如搞日神剧,我们不就是吹捧鬼子如何不经打来表明我们的厉害吗,而真正的妒忌是应该把对方拍得如何厉害,其实小鬼子确实是厉害,但是还是被我们打败了,这不更体现我们的伟大吗。
妒忌让勇敢者选择超越
真正的妒忌,是希望对手更加强大,当因为对手因为意外而自己取胜时,用一个胜之不武来形容是比较适当的。2000年12月,在西汉姆联队同埃弗顿队比赛中,来自意大利的迪卡尼奥得球后在一个极佳的位置完全可以射门得分,但他看到对方守门员保罗.杰勒德因膝部受伤倒地后放弃了得分和赢得胜利的机会。这场比赛双方1:1战平。迪卡尼奥的脾气十分粗暴,但是面对对方空门,却并不想因此而获胜,他认为这样取胜并不荣耀,而是希望在对方防守十分到位的情况下破门得分。每一个球员都把攻破对方防守严密的城池作为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妒忌的最高境界是希望对手强大,而自己的努力还是打败了对手。最近的《钢锯岭》为何比我们的抗日神剧来得精彩,其实就是通过描写鬼子的强大来反衬自身的强大。当一个孩子会向获得成绩的竞争对手祝贺时,其实表明了他的内心妒忌已接近了最高的阶段。
按此,忌妒分成两种,陷害式的妒忌以出现在东方国家居多,称为东方式忌妒,东方式的忌妒是,你比我强,我忌妒你,不能让你比我强,你不是学习比我好吗,我就干扰你,喝倒彩,有点于心理阴暗了,是不可取的。而超越式的妒忌更多地出现在西方社会,称为西方式忌妒,就是说,你比我强,我不服气,我一定努力进取,一定要战胜你,我以战胜你为快乐,这是一种进取,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面对妒忌,强者选择超越,只有弱者才成为忌妒的俘虏。
你让孩子的忌妒,是选择超越,还是陷害?
看电视过程中的禁忌
【时间过长】每天长时间看电视,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
【距离过近】距电视过近,不仅使视觉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甚至导致近视。一般来说,距离电视机2.5-4米为宜。
【音量过高】长时间在较高音量刺激下,易使听觉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听觉习惯,且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
【光线过暗】晚上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会影响孩子视觉功能发展,易导致近视。所以,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
【坐姿不正】孩子看电视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
【躺着看】躺着看电视害处很多,时间长了会造成眼球胀疼、结膜充血、双目流泪,甚至眼压增高,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眼睛斜视等疾病。另外,还会引起失眠、神经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后果。
【饭后即看】饭后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形成消化液分泌停滞与食物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
【边吃边看】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瓜子等,往往咀嚼不够,影响消化功能,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