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一分钟来陪孩子
发布时间:2021-09-09 幼儿园说课稿一分钟 幼儿3分钟故事 幼儿园5分钟说课稿相信所有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时忙于工作应酬很难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那就试试用几个“一分钟”来完成吧。
一分钟接触——父母摸摸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达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通常家长都是说给孩子听,父母也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求得知识,增强智力。游戏更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父母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更要是孩子感兴趣的。
一分钟矫正—— 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弄清这个错误行为是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孩子的错误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获得自信。父母要有耐心,通过激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父母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
一分钟期盼——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当让孩子知道。适当的压力会促使孩子向前迈进,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当年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想看到孩子遇到同样的挫折。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不能脱离实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主题活动[温暖的家]正在进行中。“家”顾名思义一定是和孩子爸爸妈妈有关.
家是个温馨有爱的地方。
谈话中,说说自己爸爸妈妈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可爱的回答----我
爸爸会开车,我爸爸每天玩手机,我爸爸从来不来看我,我爸爸最喜欢和妈妈吵
架......。我妈妈也每天玩手......。
那家里的饭都谁做呢?奶奶呀----我奶奶做的饭可好吃了,我奶奶每天给我做早
饭,还每天洗衣服;每天送我来幼儿园,奶奶很辛苦的......
孩子七嘴八舌的聊起了奶奶、外婆......
我外婆可厉害了,什么都会做,还会做衣服。我奶奶也可厉害了,给我做的饭可
好吃了;我奶奶还会给我讲故事呢;奶奶叫我写字呢......
着孩子们热闹的讨论和回答,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可爱的孩子呀,你们是
那么的懂事,知道心疼奶奶,你们心中的爱是那么的纯净,感恩的你们一定会很棒的
!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你给孩子的是什么?以身示教、潜移
默化是最重要的。
把关注孩子的座位、孩子之间的一点摩擦、揣摩老师的心思放在关心在孩子身上
吧!多给孩子一点爱,多陪陪孩子,教会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好的行为习惯吧!不
要总是因为你的狭隘,你的一些心思去关注一些没必要的事件上。
其实,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人都是那么的善良;用你的爱,用你宽阔的胸襟去影
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成长空间。孩子的成就不是他人所为,而是你切身的影响
。
呵呵-----有感而发。还是做好我自己吧!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一、背景
我们班里有这样一批孩子,每天由爷爷奶奶接送,吃住都跟着老人。父母每天忙着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或者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第二个孩子的爱。爷爷奶奶由于文化程度,生活观念等不同,导致班里部分幼儿内向胆小,卫生习惯差,自我为中心等。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雨,排行老二,有个姐姐,爸爸喜欢搓麻将,妈妈每天忙着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聪聪每天都跟着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平时也喜欢搓麻将,小小年龄每天嘴巴里都是麻将。聪聪本来是个很可爱聪明的孩子,可是由于出虚汗,又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只要一走进他,就能闻到浓浓的汗臭味。多次和奶奶沟通,由于生活观念不同,老人也总是以怕孩子感冒等借口拒绝给孩子勤洗澡。
案例二:睿睿,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皇帝”,绝对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顺心,就会躺在地上打滚。一个三岁的孩子,懒到站都不高兴站,平时奶奶送来,都是让老师抱着,要么靠在老师腿上。吃饭时桌子上一半,地上一半,衣服上沾满,吃到嘴巴里的没几颗饭。由于奶奶的过分宠爱,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极差,语言表达能力和同龄孩子相差一大截。特别是孩子的脾气,更是没得说,做不来的事情,也不叫老师,也不请小朋友帮忙,立即躺在地上打滚,大哭,每次把他哄好,我们都要想方设法。佳佳,真是我们班里的奇葩。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总有进步,只是佳佳的奶奶比较难沟通,。我只想对他奶奶说:“你这样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案例三:屠天资,第二个孩子,有个姐姐,留守儿童,特别的缺少母爱。平时和姐姐都是跟着奶奶,奶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除了给孩子基本的温饱外,其它的零食,玩具,都少之甚少,更别提带孩子出去玩了。孩子除了到幼儿园,就是呆在家里,与外界接触很少,导致孩子平时寡言少语,而且声音特别小,除非你把耳朵凑过去才能听到蚊子一样小的声音。了解到她家里的情况后,我们对孩子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但是始终无法和母爱相比。记得有次孩子的妈妈从外地回来,孩子来园,就特别的不舍,孩子妈妈说放学来接,天资才松手。当天孩子在幼儿园都特别的开心,晚上妈妈来接时,我看到了孩子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是奶奶无法给予的爱。
三、反思
我觉得这种隔代教育有许多弊处,如老人的观念陈旧,会阻碍幼儿健康发展。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接受科学的育儿方法,他们落后保守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幼儿心智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些老人缺乏教育,语言粗俗,行为举止不文明,都会潜隐默化的影响幼儿。我想对孩子的家长说,请多抽出时间来陪陪你的孩子吧,挣钱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孩子的个性从小已经形成,长大是很难改变的。
上早教机构还是多在家陪陪孩子?
早期教育的确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商业性的早教机构,这门科学往往只是他们赚钱的招牌而已。家长们尽管愿意花钱受累,也要擦亮眼睛,多一些自我保护意识。
一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二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眼下,市场上的早教服务良莠不齐,目前国家对此行业也没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君不见,有的早教中心里,一些教师只是幼师刚毕业的中专生,知识和经历可能还不如家长。孩子这么小,如果受了并不科学的教育,不但不能开发出潜能,还有可能受到伤害。至于花了高额学费买来的是什么样的课程呢?有一位家长说:“感觉来了一个月,每节课的内容几乎都一样。”有的机构倒是会找卖点:“开设12个创新学习领域,如天文、生物、创意文学等”,却难免有“忽悠”、“玩玄虚”之嫌。别忘了,这是在教婴幼儿!
望子成龙是众多父母的夙愿,孩子往往从出生开始就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希望和理想。几年前,让一两岁甚至几个月的宝宝上课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现在,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居然很配合地在和妈妈一起上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亲子活动形式居然受到一些高知妈妈的欢迎。
但是,一些早教专家认为,在当前这种异乎寻常的早教热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怪,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普遍缺乏理性。
“以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加减法、记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王恩芝说,“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过度关注孩子的智力,孩子可能成才,但性格不一定健全。”
其实,上早教班并不能保证以后孩子就肯定更聪明或更成功。其实父母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就挺好,亲情才是孩子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们没必要把神经绷得那么紧,竞争的起跑线还不至于前移到降生才两个月的关口。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才是家长真正的使命与责任。家长千万不要走入早期教育的误区,而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童年时光。
留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对网瘾孩子教育引起的思考
几年前,曾从电视里看到过杭州有一家训练营,专门招收那些家长难管的孩子的。训练营的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如用皮鞭等物进行抽打等等,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今几年过去了,这样的训练营是越来越多了,相关的报道也经常见之报端。
昨天,我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时,看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一个家长因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把孩子送到了一个训练营,没想到短短的几天,孩子就因被殴打与缺乏引用水而造成了肾衰竭.
虽然这样的事例仅是个别,但这样的现象却令人深思,为什么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训练机构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且收费都比较昂贵,一般都要一万元以上.训练营的训练内容基本上没有心理辅导,只有少得可怜的法制教育,其余的全部都是“生理辅导”和”军事训练”。曾经参加过训练营的一个孩子说,训练营说是24小时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你往操场上一扔,让你静站一天,不许吃饭,也不许喝水。吃饭的话也根本没有肉,全部是大白菜.
这些训练营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现在的问题孩子与受网瘾毒害的孩子太多了,家长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把孩子送到那些地方,其实做家长的也都明白到那种训练营去是少不了挨打的,但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送去.
究其原因,家长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但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又是巨大的.现在大街上到处是网吧,虽然政府明令禁止未成年孩子进入,但是,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因为有那样一个“家”可以让他们宿夜而彻夜未归。家长对此是束手无策,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那些“魔鬼训练营”才会应运而生。
发现孩子网瘾很大想办法挽救,我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把孩子送往那样的训练营不是合适的选择。家长应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来,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要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育儿心得-父母能陪孩子多久
育儿心得-父母能陪孩子多久
当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父母便赋予了全部的爱与责任,细心呵护,关爱有加,渐渐的,孩子学会了抬头、翻身,练习坐、爬、站,学会走路的时候,我们感慨更多的是:岁月不饶人啊,我们又老了。可是,孩子在渐渐长大的同时也慢慢的离开我们的怀抱。不是吗?我们究竟能陪孩子多久。
三年,不过是三年,最多就三年,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日子,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伴随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不是说三岁定终身吗?虽然我也不同意这观点,但孩子的成长跟父母系在一起的。必然是有影响的。现在还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妈咪陪在身边长大的,很多父母因为赚钱,需要养家,而把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一年到头跟孩子见面的次数不过是一两次,我想说:钱是赚不完的,还想让孩子成为跟我们小时候一样的留守儿童吗?如果可以,请把孩子带在身边,享受陪伴孩子的幸福快乐,只不过三年而已!时间是无价的!
我很庆幸我能陪伴在他身边成长,看着他最开始从学会吸允,到现在长牙自己嚼东西吃,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有时会很累,很烦,但更多的的是幸福,像别人说的辛苦但在享受着幸福的麻麻。我不是个好妈妈,但我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虽然说是全职,但之前的精力放在了网店上,所以现在我的时间规划是,白天除了宝贝吃饭睡觉的时间,还最少要陪宝贝玩做游戏一个半小时,每天下午五点后就带宝出去玩,星期天就全天陪宝贝。现在看来自己轻松多了,虽然网店打理的时间不多,但宝贝还是最重要的。我是全职妈咪,不是全职卖家!
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心不经意的触动了一下,是呀我们能真正陪在孩子身边的日子有多少呀?孩子的成长是靠父母的鼓励和引导的,父母是别无可取代的。
我是自己带宝宝,不是说有什么放不下的,只要孩子放在一个普通家庭就会养活的,但人并不是说活着就够。就像上文说的也许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我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我不希望等孩子长大回过头埋怨我没有在他身边教导指引更不希望给自己留下遗憾。
有人说你自己带就可以保证孩子将来会好吗会是他所想要的吗?谁也不肯定,未来是什么样的没有人会未卜先知的。我只能说:我没有遗憾因为我有我的努力
给宝宝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快乐的天堂让他健康的成长着,我是幸福的
孩子,走多少弯路我都陪着你
这样的话你一定耳熟能详:
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你现在恨我,长大了你会感激我!
现在如果我不提醒你,将来你吃亏了就会怪我!
但这样的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关于这件事,孩子,我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你得自己去尝试!
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也许你是错的,但谁又能次次都对呢?我也做不到啊。
如果你碰壁了,我的胸怀永远为你敞开,但我不能为你做任何决定。
在美国参加家庭聚会聊到孩子,经常听到的理论是:“医生的儿子不见得就是医生。”“球王的儿子肯定不是球王。“里根年轻的时候是演员,小布什年轻的时候是个玩摇滚的浪荡子,如果他们的父母费尽心思、用尽手段,把他们强行“掰回正路”,也许就没有此后的总统先生了。
让孩子走弯路的真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冥冥之中,所有的选择串在一起,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却顺理成章的道路。如果家长横插一杠子,路就断了,没有逻辑关联了。不让孩子走弯路,留给孩子的也不一定会是直路,而是破碎的路,那将是孩子一辈子要面对的茫然和被动。其实,只要能自由选择,就是幸福的,哪怕是一条曲折的路。
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
我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进修的时候,我的导师Friedmen邀请我参加他女儿的婚礼,我惊讶地发现,他的女儿才19岁,大学还没毕业,而且她念的是印地语系,完全没有继承导师的应用心理学衣钵。
后来在一次集体讨论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指导女儿走一条更好的路?”Friedmen用蓝色的眼睛慈爱地看着我:“什么是更好的路?”我边想边说:“让她选择一个好的专业...”Friedmen打断我:“那什么是好的专业呢?”我说:“应用心理学啊、金融啊、国际关系啊…”Friedmen:“然后呢?”“然后她就可以进很好的机构成为专业人士,然后找一位很般配的郎君,过上幸福的生活。”
Friedmen笑了:“可是我现在就非常明确地知道,我女儿目前很幸福。”他说:“如果当时我粗暴地阻止她和Joe来往,而且逼迫她去学自己不喜欢的金融,对,她可能会顺从我,进很好的机构,找个比Joe有钱。有地位的男人,但是,然后呢?然后她会在某个普通的夜晚醒来,觉得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意义。她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许,她会用一些心理暗示来帮自己渡过这个难关,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她最终不得不来找我,因为她得了抑郁症。”
“现在,她早婚,可能会经历为人妻、为人母的种种艰辛,甚至耽误她的学业。她学了一个很偏的专业,可能会失业,或者被派往万里以外某个贫民窟做社会工作,缺吃少穿,还要担心感染疾病。这一切在我眼前清晰可辨,我当然会心痛,但是我知道,她不会抱怨,她会在每一点艰辛后面积极寻找幸福的踪迹,因此,她的人生是完整的。如果她感到这样的生活很幸福,那么这条路对她来说就是正确的。如果她觉得不幸福,她自然会走回来,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让孩子直面自己选择的路,就算选错了、走错了,她也会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哪怕有一天把她放到森林里,她也有可能自己找对路出来。反之,一直给孩子安排阳光大道的家长,却斩断了孩子选择的能力和直面弯路的勇气。其实,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
不走弯路的孩子不是孩子
Semantha告诉我她跟儿子George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告诉自己要“忍住”,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指挥儿子做这做那。在美国,一个唠唠叨叨、满嘴大道理、总是把“我早就跟你说过”挂在嘴边的母亲,是不懂得教育方法的。有一次George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为她神魂颠倒,竟然把自己买自行车的钱拿出来给女孩买礼物。Semantha知道那个女孩儿只是玩玩而已,但是她不能说,只能眼巴巴看着。
那天晚上,George兴奋地说女孩儿答应和他约会,Semantha真想当场拆穿她的假面具,但是她不能,她若无其事地问儿子:“你准备好了吗?”George很感动,上前吻了她一下,说:“放心吧,都准备好了。”然后就开着车绝尘而去。
Semantha说:就是这样,我心里面骂了一万遍,有一千次冲动想要对他说,你在毁掉自己!不要去,你会后悔的!但是我只能敲锣打鼓送他去,因为,这是他必须要走的路。后来女孩儿认为他不借车给她开很吝啬,当场提出分手,George很沮丧。回到家里,Semantha知道情况,看到儿子垂头丧气的样子,摸摸他的头说:如果你有火,就全部撒出来吧,因为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我不会被你伤害,我是安全的,永远爱你的。
如果,Semantha一开始就阻止儿子,也许他会听话,但是他可能会觉得那个女孩儿是他一辈子的遗憾,糟糕的话,没准会演变成私奔。
Semantha说她并没有权力去阻止儿子走弯路,但是,她有能力站在弯路的尽头,等着他,用自己的爱去抚慰他,让他有勇气去选择正确的路,让他得到教训之后还能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没有不走弯路的人生,就像没有不跌倒就长大的孩子,在孩子跌倒的时候,等他站起来,给他继续行走的鼓励和信心,这才是家长应该且需要做的啊。
走过多少条弯路,我都陪着你
Lily4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去地中海旅游,爬山爬到一半的时候,有个本地人给他们指了一条近路,其他游客都纷纷往那条路走去,但是Lily不肯,爸爸并没有强迫她,而是拴紧背包带子,牵着她的手继续往上爬。
父女俩孤独而温暖的背影,从此定格在Lily的生命中,爸爸从来不会替自己做决定,而是陪着自己去经历,Lily从小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她上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迷恋动画片,经常不完成作业,爸爸的做法是收起她的课本,陪她一起看电视。直到最后她考试成绩出来,Lily的老师把爸爸叫到学校里去教育了一番,Lily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连累了爸爸挨批评。
高中二年级,Lily突发奇想要去参加《美国偶像》比赛,她有点五音不全,但是爸爸全力支持她,为她写横幅、贴标语、还做文化衫,还鼓动家里人做她的后援团。结果可想而知,她在海选中就被淘汰了,Lily很伤心地出来,一下就被爸爸搂进怀里,两人哭天抹泪儿。
在Lily的婚礼上,爸爸发表祝词,他说:“亲爱的,我不知道你选择的这个男人是不是对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无论欢笑还是流泪都一同度过,所以你根本不必害怕和不安,只要勇敢去爱,就是对的。”
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弯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