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也罢奶
发布时间:2021-09-25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导读:很小的婴儿突然罢奶了,作为妈妈很惊讶,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是孩子不愿意吃奶,还是怕吃奶?又或者有别的什么原因?
你可否听说过“罢奶”(nursingstrike)这个词?就是说,有些时候,小宝宝——尤其一岁以下的婴儿——在没有任何明显理由的情况下突然拒绝吃母奶,把妈妈弄的莫名其妙。
这就叫做“罢奶”。这是小宝宝在用他自己独特的手段来告诉妈妈:有什么事情出差错了!罢奶期通常延续2到4天,需要妈妈的特殊智慧来分析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如何分辩孩子是“罢奶”还是准备好了自我断奶?一般来说,真正准备好自我断奶的孩子都在一岁几个月以上、已经吃很多固体食物并且用杯子直接喝水,而且一次只对一天中的某一次喂奶失去兴趣,需要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时间才完全断掉母乳。“罢奶”的孩子则往往辅食或者水的进食并不多,他头一天吃奶还很正常,第二天突然完全拒绝哺乳,并且明显表露出烦躁的情绪。他需要妈妈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解决。
妈妈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性:
*宝宝是否在长牙?
*宝宝是否感冒了?嗓子疼或者鼻子堵都会让他在吃奶的时候不舒服。
*宝宝是否耳朵疼?吃奶的时候更加疼。
*你自己是否对什么事情感到焦虑或者难过?宝宝对妈妈的情绪很敏感的。
*吃奶的时候是否外界干扰过多?
*你是否没有让宝宝对吃奶时间作主、而是自我主张规定宝宝应该什么时候吃奶、什么时候停?
*宝宝是否过多依赖安抚奶嘴或者自己的手指头、吸吮他物时间过长?
*你最近的哺乳方式是否有所变化,给宝宝造成混淆?
*宝宝是否奶瓶吃多了?
*宝宝是否和保姆在一起的时间过长、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够?
*你是否多次在宝宝哭着要吃奶的时候拒绝哺乳?
*你是否已经重返职场?或者担心自己回到工作岗位后的事情?
有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咬了妈妈的奶头,妈妈疼的叫唤,宝宝被妈妈强烈的反应吓着了,就不再吃奶,以免再次受到惊吓。
也有一些意外事故会导致宝宝暂时无法吃奶,比如跌破了嘴唇或者伤着了舌头,有时这些伤痛不一定马上能够看出来。
另外一个引起“罢奶”以至于突然断奶的常见原因是节假日或者其他繁忙的日子,比如搬家等等。当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妈妈的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时,妈妈会很容易推迟与宝宝安静相处的机会。在烹调、待客、购物的热闹之中,哺乳的亲密被暂时甚至永久性地丢失掉了。宝宝被辅食或者奶瓶暂且敷衍着,耐心的宝宝就那么等着等着,直到突然间,宝宝再也不吃奶了。
即使不能够马上识别出宝宝为什么拒绝吃奶,妈妈仍需要尽快地帮助宝宝回到乳头上来。可以试着在宝宝昏昏欲睡或者睡着了的时候喂奶,许多醒着不吃奶的宝宝在困了或者睡眠中不会拒绝母乳。有些孩子不喜欢妈妈坐着喂奶,而是喜欢妈妈抱着自己走来走去。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妈妈都应该腾出几天的时间把全部精力放在宝宝身上。多抱一抱、多爱抚宝宝,多与宝宝有直接的肌肤接触,都会有济于事。让宝宝远离家庭的嘈杂,单独安安静静地和妈妈相处一段时间,也有助于鼓励宝宝回到妈妈奶头上来。
当宝宝拒绝哺乳时,不要强迫他吃奶,让宝宝在你的怀抱里入睡。记住,哺乳不仅仅意味着“喂食”,更意味着“安抚”。有时宝宝需要被宠爱几天后才能够返回以前的哺乳日程上来。
在“罢奶”期中,妈妈需要定时频繁挤奶以保证母乳分泌量不下降。同时也需要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妈妈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几天,把宝宝重新赢回到自己的奶头上。
一位妈妈这样说,“尤其要警惕节假日断奶症候。在星转月移的人生中,这些欢庆的日子会周而复始,但是对于宝宝来说,吃奶的季节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一次。”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三岁前的小宝宝也有心理需求
导读: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家长爱宝宝也要爱保姆?
导读: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最近徐女士有点烦,原因是家里辞掉了保姆,她那八岁的儿子一时无法适应,整天哭着喊着要把保姆找回来。“唉,都上学了,难道还要把保姆留一辈子啊!”
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当遇到孩子与保姆比与自己亲时,家长们有怎样的良策呢?
支招从小培养亲子之爱讲述人:张悦(职员)
身为一名职业女性,我早就意识到,有一天当自己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后,会面对令人揪心的与孩子的“亲情”问题。
这不,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换取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这真是前车之鉴呀!
我觉得培养亲子之爱必须抓住关键期。就像“鸭子跟随实验”,小鸭子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鸭,而倍感亲近。我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孩子,不然对健康的亲子关系形成十分有害。
工作再忙,我保证每天与孩子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接触时间,好好享受孩子为我提供的这份纯真世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支招让孩子有更多的“玩伴”讲述人:吕光宇(职员)
我曾经看到一本育婴杂志上介绍,“孩子最早的信赖感形成于六个月前,新生宝宝看似没有记忆力,但一般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认生’,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初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
因此可以理解,长期由一个固定养育者来抚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认生”反应,而如果孩子在六个月前由几个抚养者不固定抚养,则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对某一个人的信赖感,从而延长其安全感的建立。
在我儿子六七个月时,我们家不仅有保姆,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也会经常到家里看看宝宝,带他到公园去玩。所以我的儿子似乎没有认生的毛病,性格也很开朗,也不“黏”人。
这个时期,而我也尽量做到多呆在孩子的身边,单位一些应酬能推则推,尽量多陪陪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
支招母亲的角色谁也不能代替讲述人:吴媚(公务员)
书上说,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回应,会确认“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
因此,在女儿这个时期,我特别心细,只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尽管在我们家也有保姆帮着照顾孩子,但她的作用是帮着料理家务,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而与女儿的大量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我自己来的。
我上班这段时间,我让保姆多带女儿到公园走走,多跟公园其他小朋友玩玩。下班回家,我的任务就是陪女儿玩,教她念儿歌,给她讲故事,跟她做游戏……我尽我所知让她有更多方面的体验。
不是说“喜欢动的孩子更聪明”吗?我相信这点,也尽量多陪她玩,而这个过程是保姆或老人无法代替的。
支招父母要做“说了算的人”讲述人:林光良(医生)
我觉得,这种“夺爱”看似是隔辈人或保姆的某些行为“越界”,其实是由于父母的影响力不够所致。
也许这些影响力不够的父母所在的家庭比较复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保姆等,而为人父母者或工作忙碌,或安于有他人帮忙的现状,成了孩子身边“靠边站”的角色。为人父母不能做“说了算的人”,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意识到你的重要。
在我们家,我们的房子因为拆迁还没交付到手,只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家里两位老人很懂得回避,当他们养育的观点与我们年轻人不同时,他们不是呵斥我们的不是,而是退到一边,让我们自己来安排。这样,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编后语
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但与此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要“亡羊补牢”,尽可能弥补孩子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你们很“爱他”!
宝宝不说话也能听得懂
导读: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很大差异,他们能说的词语有限,但他们听懂的词语却远远超过他们会说的,小宝宝听懂复杂谈话的时间比爸爸妈妈想象的时间要早得多。他们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妈妈谈话的内容。
你的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吗?千万别小瞧他,虽然说不出来,他却能听懂。他能明白的意思可比你想象的多得多。你不想让孩子听的话,记住,千万别在他面前说。
很多人都认为一岁的宝宝还不会说话,理解力自然有限,所以毫不避忌地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们的事,反正他们也听不懂。真的是这样吗?
一岁的孩子还不能离开成人的贴身照顾,除非他们睡着了,照顾他们的人简直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这也造成了背着孩子说话的机会有限。加上许多人对宝宝的过低估计,实际上,你在当着宝宝的面议论他呢,若是赞赏还好,若你说的话不想让宝宝知道,还是别当着他们的面说为好,若你以为宝宝说不出来就一定听不明白,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宝宝的理解力比你想象的强多了。
许多夫妇都习惯在吃晚餐时进行交流,谈论白天发生的事,当然也一定会说到宝宝这一天干了什么。很多妈妈一遇到其他宝宝的妈妈,更是找到了谈话的对象,若是人家的宝宝恰好和自己孩子的年龄一样,说起你家宝宝吃饭怎么样,我家孩子脾气如何,简直像个经验交流会,而且“当事人”往往在场,毫无顾忌。下次你再说起自己的孩子,可要注意措词,宝宝就在边上听着呢。
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很大差异,他们能说的词语有限,但他们听懂的词语却远远超过他们会说的,小宝宝听懂复杂谈话的时间比爸爸妈妈想象的时间要早得多。他们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妈妈谈话的内容。
大约4个半月,宝宝就能识别自己的名字,当你在谈话中提到他们的名字,宝宝就会对你的话给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小脑瓜已经知道你在说他了。一到14个月,宝宝简直成了识别社交暗示的高手:妈妈生气时,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时还气得全身发抖,呼吸急促;若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静,语气温柔,行动疏缓。宝宝在察言观色中知道了妈妈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换句话说,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能发掘到深层的语意。比如,爸妈在给小宝宝换纸尿裤时可能会抱怨“哦,臭死了。”但心里想的却是宝宝真可爱,她又拉了,那么,宝宝听到的一定是很轻快的语气。若你真的为此感到沮丧和气恼,宝宝也会把“气愤”和你的语调联系起来。
大部分1岁的宝宝知道50个左右的词语,一般先是那些发音简单,而且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名词,例如妈妈、爸爸等。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学会一些动词,如抱抱、亲亲等,之后他们能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中的词。
在18到21个月,孩子们突然进入了专家们指称的“语言爆炸”期,在此阶段,他们一天中平均学会9个词,而且开始明白词在句中的顺序是如何影响句子的意思的。这一旦开始,他们所能领会的意思就不仅是你在说他们什么,而是你在说什么了。
举个例子说,有一天你那20个月的宝宝听到你抱怨他淘气,因为他揪了小狗的耳朵,他马上就会识别出你在说他的名字,而且还说到“小狗”,同时,他也知道你认为他做的不对。
既然这样,当孩子们在房间的时候,我们就要省略掉很多想说的话吗?其实不必,从某种程度上说,聚精会神对孩子们有好处。当父母在亲切地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也会喜欢那个话题,说话时不要总像孩子不在屋里似的,把他们当成一个局外人。如果你在谈话时也让孩子加入进来,这会加强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比单纯让他们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要好。比如你和伴侣在谈论头天晚上孩子做的事情时,你可以试着问问孩子“宝贝,你愿意告诉爸爸昨天晚上我们玩什么了吗?”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当你在否定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说。假如你的宝宝听你说“贝贝脾气真大”或者“贝贝太淘气了”等句子时,他可能会记住你说的词,虽然他还不能理解,但等他长大一点,他就会解读你的词汇了。对这方面的研究证明,孩子甚至可以在不理解意义的情况下学会一个词或短语,因为他们会在日后将这个词或短语与它的意义联系起来。所以,假如一个孩子总听到大人管他叫“小暴君”,当他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后,他可能就会把这个词当成自己的一个标签,认为自己就是个“暴君”。
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们,这是不是一种严重伤害?当然不能这么说,但在说话时还是小心点好,假如你不愿听别人在你面前说什么,你就不要在你的孩子面前说,记住一句话,不管孩子有多小,他也是一个人。
家居也会能开发宝宝智力哦
家居也会能开发宝宝智力
1岁3个月的宝宝好像对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即使一个空空的饮料瓶,他也能摆弄很长时间。我把瓶盖拧下来再盖上,他从我手中夺了瓶盖也学着往瓶口上放,可是总也对不上口,他索性摊开手掌往上按,结果当然是瓶盖滚落到地上。可小家伙并不气馁,捡起盖子还往瓶子上盖,偶尔一次盖上了,他就高兴地龇着小牙笑眯眯地看着我,仿佛在向我要鼓励。当然妈妈会适时地送上掌声和鼓励,竖起拇指赞赏儿子是最棒的。
好奇心可是宝宝最珍贵的财富呢,我们可不要轻易打击他。宝宝还是小婴儿时我们给他奶瓶,搞笑的是小家伙并不去吃奶嘴,而是去吃瓶底儿。后来再大点玩玩具,比如玩具狗、音乐琴什么的,发现他总是对玩具的背面特感兴趣,抠抠盖子,摸摸轮子,还一脸神情专注的样子。爷爷笑称这是宝宝的逆向思维,外公说这是宝宝善于琢磨,爱思考,长大了一定是个小发明家,还让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哩。
专家告诉我们家长,要尽可能使宝宝活动的场所变得有趣一点,比如客厅布置得有趣点,提供一些益智玩具,帮助启发宝宝的智力,应避免一次给他太多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