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10-02 孩子厌学原因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说课稿我喜欢的动物

导读:孩子有打人的坏习惯,不要纵容不究,要探究其原因,改正其行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怎么劝阻都没有用,于是妈妈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呢?

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宝贝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宝贝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宝贝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而两三岁宝贝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宝贝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咪的注意力

宝贝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咪的注意力。因为,妈咪跟她分离得太久了。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咪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潜意识担心妈咪突然离开的宝贝,可能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

宝贝要大人告诉她“宝宝好,打了也没关系”,说明宝贝很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可。因为即使是“打了,宝贝也还是好的。”另外,爷爷奶奶很容易对宝贝过分溺爱,而不能给宝贝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家庭规则。宝贝因为自己的要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当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被宽容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因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基本上得不到惩罚,还会得到“宝贝好”的评价,这样宝贝的行为就越来越变本加厉了。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有些小孩子的“打人”则代表着另外的一层意义。这是她探索世界和交流的方式。外向、好动的孩子看到陌生的事物或小朋友,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她会先仔细看,确定是什么,而后伸出手想“探索’一下。

也可能之前,妈咪或是到家里来的朋友和亲戚看到孩子可爱的样子,会摸摸她的小脸、打打她的小屁股,模仿能力强的宝贝就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搬到她和小朋友的交流中。在她的心里,拍打别的小朋友和拍玩具、桌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外,表达愤怒、单纯模仿等也是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你的行为不恰当,会无意间强化宝贝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的行为起因不同,但是,你都会对宝贝的攻击性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你可能会加强你不喜欢的行为,而会削弱你们真正希望鼓励的行为。

还有,你的这种安慰使得你以后对哭嚎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如果你知道,你是在“训练”宝贝哭嚎,而宝贝是在训练妈咪采用非正义的、毫无抵抗的手段,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宝贝这次因为哭闹,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下一次,他肯定还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怎么让打人的宝贝改掉坏习惯

无论宝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打人”行为,都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宝贝需要慢慢懂得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界限的。

1、给宝贝机会安静下来。

如果在愤怒最激烈的时候进行责骂可能酿成失败——怨恨——攻击——反击的循环。当宝贝激烈地发脾气的时候,同他说理是无用的,转过身不理会这些持续的发脾气,或者走开不听。当宝贝冷静下来,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2、严格而尽可能温和地约束他

你不能总是对宝贝的攻击置之不理,最好伸出手臂紧紧抱住他,这样他就发作不了。

3、减少与攻击模式接触

如果宝贝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宝贝脱离这种关系。另外,自己也要避免表现出攻击行为,千万不要体罚宝贝。研究证明,宝贝不但模仿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模仿不恰当的行为,体罚只会让宝贝学会以暴制暴。

4、让宝贝看到好的榜样

你可让宝贝接触表现温和行为的宝贝,并给表现好的宝贝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要教会宝贝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

5、帮助宝贝变得自信

有时候,宝贝采取攻击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宝贝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6、对宝贝的攻击行为叫停

当宝贝对别人发生攻击行为时,把他从攻击的环境中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吵闹,比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去。

7、父母也要安静下来

在宝贝大发脾气时,你应该让自己也静下来,不要对宝贝大吼,可带着一本杂志到洗手间去,等一切平静下来再出来,这样有助于你恰当对待宝贝的行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对此,我们的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幼教专家说,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二、“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很多妈妈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发泄心理

因爸妈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大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6)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平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7)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8)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9)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孩子出门蔫的原因


导读:孩子在家和在外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出门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不少父母会疑惑平时在家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何一遇到陌生人就不愿说话,有时还躲躲闪闪。在此,育儿专家分析其中原因,并为你支招。

常受到指责与呵斥

分析:这类孩子通常有过说错话或做错事而受到指责与呵斥的经历,他在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会不知所措,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聪明,与其说错,还不如沉默。

支招:父母对孩子应多加鼓励,即使他做错事或说错话时,也应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同时,可以先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树立足够的信心进入社交圈。

过多得到妈妈保护

分析:如果孩子在妈妈面前活蹦乱跳,而与外人沉默寡言,那么多半妈妈是他生活中的代言人。妈妈的行为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孤僻性格,挫败了他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

支招:妈妈首先要调整与孩子的关系。不仅语言上要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而且听了大人们说了什么,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譬如他想吃巧克力,妈妈可以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如果他不想去,就吃不到。直到他愿意去做,并且从中发现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对陌生群体表现胆怯

分析:面对热闹的环境和陌生的群体,他们多半表现得胆怯、羞涩和小心翼翼,他不知道怎样融合到集体之中,但是如果有热烈的邀请,他就会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起来。

支招:妈妈应该找机会让孩子表现其擅长的东西,譬如让他率领小朋友做他已驾轻就熟的游戏,帮他获得权威感;或者孩子画画很好,就为他在家组织一个展览,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画画。很快,其他小朋友就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也会因此而获得自信。

孩子撒谎有原因


导读:孩子犯错了,我们的确会生气,但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在孩子说谎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表现得歇斯底里,不要充满说教,而是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

孩子撒谎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在父母的意愿里,希望孩子犯错了能主动承认,即使没有主动认错,当父母发现并询问时,孩子也应该承认,而不是说谎。

其实用谎言蒙混过关,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即使一个成年人,有时也试图用谎言掩盖偶然犯下的错误,希望事情悄悄地过去,不被人发现。孩子存在同样的侥幸心理,希望自己犯的错不被父母发现,从而免受责备。

因此,向孩子询问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只会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

当学校通知我们孩子考试不及格时,孩子回家后我们不应该问:“你考得怎么样?……你确定?……又说谎!……我们已经和你的老师谈过了,考这么糟糕,还撒谎,真是不可救药。”接下来的自然是不愉快的争执。

我们应该直接跟孩子说:“老师告诉我们你没有通过考试,我们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这样孩子自然就知道自己没考好让父母担心了,他会反思自己在学校的表现。

孩子犯错了,我们的确会生气,但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在孩子说谎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表现得歇斯底里,不要充满说教,而是要切合实际,就事论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为,让孩子知道没有必要对我们撒谎。

简而言之,我们不能激发孩子防御性的撒谎,我们不能有意制造让孩子撒谎的机会。

相关推荐

  • 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原因 1.“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在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让老师收拾你”,往往成为管教用的“金句”。 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
    2021-09-23 阅读全文
  • 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宝宝无缘无故喜欢哭闹的原因 瑶瑶家的女儿快三岁了,但是瑶瑶却十分的苦恼。瑶瑶说,只要别人一抱自己女儿,女儿就哭个不停。平时带她出去,也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儿。做事的时候,专注力很差,总是隔三差五的要找妈妈。找不到就会大哭,一生气...
    2021-09-29 阅读全文
  • 孩子爱缠人背后的原因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
    2022-01-28 阅读全文
  •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
    2021-08-19 阅读全文

1.“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在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让老师收拾你”,往往成为管教用的“金句”。 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

2021-09-23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

2021-10-12 阅读全文

瑶瑶家的女儿快三岁了,但是瑶瑶却十分的苦恼。瑶瑶说,只要别人一抱自己女儿,女儿就哭个不停。平时带她出去,也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儿。做事的时候,专注力很差,总是隔三差五的要找妈妈。找不到就会大哭,一生气...

2021-09-29 阅读全文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

2022-01-28 阅读全文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

2021-08-1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