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交往也有规律可循
发布时间:2021-10-05 幼儿园找规律说课稿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在不同的时期,孩子的交往行为是不一样的,它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能力的提高而改变。
婴幼儿的游戏一般是平行的游戏:几个婴幼儿在一个沙坑里玩沙子,他们一个接一个轮流地铲沙子,而不是一起铲。
2岁-3岁的孩子也开始互相学习:“他把泥巴扔到墙上,真好玩,我也要扔。”他和伙伴分享快乐。
学前儿童在一起玩时,也有机会检验他们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和朋友意见不一致,迫使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
从4岁开始,儿童发展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这时孩子需要指导才知道如何妥协。
5岁的孩子如果和朋友有了冲突,就不想去幼儿园,感到孤独。到了6岁,孩子们开始选择性地交朋友。
6岁左右,儿童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接纳和批准。体育或其它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是一个途径,课业成绩是另一个途径。
8岁时,一个层级社会结构已具雏形:顶层是最受欢迎的一些孩子,处于中层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底层是被拒绝的孩子,他们总是制造麻烦。支配着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大欺小、强凌弱”法则,对孩子们来说是严酷的,但这些法则,对儿童社会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需要增加他们在别的孩子眼中的得分,一个孩子处于社会层级中的位置可能是暂时的。有些儿童满足于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而另一些则有很多好朋友,或是很多熟人,还有些孩子是孤独的,而他们自己喜欢这样。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孩子交往有困难,妈妈怎么办?
导读:当孩子毫无理由地被强求保持一致的时候,就会找别的孩子发泄他的不满。这是孩子欺负人的一种类型,应该引起家长注意。
场景:在外是老虎
“戴那顶黄色帽子去幼儿园。”妈妈对孩子说。“不,我喜欢红的。”孩子表示反对意见。“不行,只有你一个人戴红色的。”妈妈坚持。在妈妈的坚持下,孩子只好戴着不喜欢的黄色帽子去了幼儿园。他发现另一个小朋友戴着红帽子,就为难起他来,并且带领着其他小朋友一起欺负他。
分析:
孩子终于听了妈妈的话,勉强戴着黄帽子去幼儿园了。可是内心非常不满,所以他用妈妈的方式开始为难起小朋友来了。显而易见,孩子的心理是前后自相矛盾的。这是感情在作祟,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怀有嫉妒和怨恨的心理。
为妈妈支招:
妈妈那种因为只有你与众不同,所以不许戴的理由是错误的。服装也好,随身带的用品也好,要根据个人爱好而定,要承认这种自由。当然,出于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要求孩子戴黄帽子的规定例外。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耐心说明理由,让他听明白,想得通。当孩子毫无理由地被强求保持一致的时候,就会找别的孩子发泄他的不满。这是孩子欺负人的一种类型,应该引起家长注意。
场景:在外是豆腐
“你真是个窝囊废!”妈妈向受了欺负的孩子说。“……”孩子不吭声。“人家打了你,你就应该打他。”妈妈更生气了,不禁吼起来。可是,无论妈妈怎么说,孩子都低着头,一声不响。
分析:
受欺负的孩子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回到家里向妈妈诉苦:昨天小强对我如何;今天阿义对我如何。这种类型的孩子,多半不是真正受欺负的孩子。也就是说,从客观上看,他不是受欺负的对象,有一点小事,他就觉得受了欺负。另一种类型是真正受欺负的孩子—他虽然有时也向家长诉苦,但更多的是表现出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的神态。
为妈妈支招:
孩子被欺负,大多数发生在幼儿园,家长看到的时候很少。因此,家长能够照顾到的范围是有限的。请留心下述两种情况:对第一种类型的孩子,不要认为他是受欺负的孩子,为他担心,把他关在家里自己带他玩,这些做法都会产生反效果。对于这种孩子,应该改变平时“温室里的花朵”的教育方法,不能只让他与家长生活,应该让他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他的抵抗力。对第二种类型的孩子,则要请求园方出面积极采取具体措施,扭转孩子受欺负的局面。
场景: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
“你在幼儿园说话要大声些。”妈妈对宝宝说。“是大声的嘛。”宝宝有些不满意地嘟呐。“撒谎,老师都告诉我了。”“……”妈妈很苦恼。她不明白,在家里声音洪亮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怎么就成了“小绵羊”?
分析:
“我想大声讲话,可怎么也说不出来。也想玩个痛快,可就是不行。”这就是孩子的心情。问题在于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幼儿园。一回到家,他说话的声音大了,身体也运转自如了。为什么在幼儿园和在家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孩子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心理压力太敏感,有一种压抑感。也就是说,由于紧张,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都受到抑制。在家里没有压力,身体里的能量当然就能自由地释放出来了。
为妈妈支招:
妈妈首先要停止对孩子的鼓励和催促,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为幼儿园集体生活形成的心理压力不是孩子对抗得了的,所以孩子应该做的就是培养他对这种集体生活的承受力。
具体做法是和幼儿园的老师商量,请他们协助找出一个性格老实、内向,以及具有“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这种倾向的孩子,把他的家长介绍给你,让这两个孩子互相往来。今天在这家吃点心,明天在那家洗澡,让他们生活、游戏在一起。因为彼此都是内向性格,两人都能得到人际关系的基础训练,培养起抵抗力。另外,请幼儿园把他们两人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对集体生活的压力逐渐获得抵抗能力。
启发孩子多交往
导读:交往是人际之间的必须事物,培养孩子的交往至关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交往,做个交往达人。
孩子一般都乐于交往,但有些孩子则表现得胆怯,不敢到别的小朋友家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原因:
1、孩子性格内向,虽然想去别的小朋友家玩,由于胆小,所以不敢去。
2、成人的态度问题。有的爸爸妈妈怕孩子到外面去玩“野”了,既怕被别人的孩子带坏了,又怕孩子外出受欺侮,不如关在家里保险;有的怕孩子到别人家去把别人家里搞乱了、搞脏了。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使孩子怯于交往。
3、由于成人要求孩子从小学习名目繁多的知识技能,把家庭教育学校化,忽视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环境的影响。城市楼房住房日益增多,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导致人际接触减少,邻里关系淡化,孩子被关在自家的小天地里。
5、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带孩子串门,把孩子关在家里。
那么,怎样让孩子乐于到其他小朋友家玩呢?
1、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让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主动跟熟人问好,逐渐地熟悉周围环境;也可以采取先邀请别的孩子来家玩,引导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几次活动后孩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2、培养孩子在交往技能。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同伴的活动。同时,家长还要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一出门就显得拘谨胆小,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在繁忙中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鼓励孩子接近其他小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玩。带孩子逛商店时,不妨让孩子主动跟营业员提出购物需要。经常带孩子串门,到朋友家做客时可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并提一些适当的要求,比如让孩子与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等。
3、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口齿伶俐的孩子是不会没有交往伙伴的。让孩子把想做的事表达出来,对什么事什么人有什么不满也要说出来,这样当孩子独自一人在家时,他会主动提出来到别人家去寻找伙伴的。
4、激发孩子到小朋友家玩的欲望。家长可让乐于交往的孩子向自己的孩子介绍他家的新玩具、新鲜事,让孩子产生想玩想看的欲望,使孩子主动提出到别人家玩的要求。
5、点滴诱导,及时鼓励。对孩子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体味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孩子是会乐意到别的小朋友家玩的。
放手让孩子去交往
导读: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社交技能要从宝宝抓起。
专家认为,独二代的圈子未必比独一代小
独生代宝宝存在社交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对宝宝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眼下越来越多的独生代当上爸爸妈妈,他们在独二代宝宝的养育中又有什么招?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和专家。
8421倒金字塔结构
独生代宝宝受重视未必全是好事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告诉记者,独生代家庭都是8421倒金字塔结构,独生代宝宝兄弟姐妹少,邻居少,人际交往方面少,但是社会生活能力不一定下降。“独生代的生活环境好的方面是,父母围绕,是家庭中心,孩子更容易增加自信,爱表达自己;关注培养一个孩子,这样他(她)智能发育会更好。”当然,坏的方面也不可忽视,过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规范不好。这些也是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案例。
“长期处在社交缺乏的环境下,除了胆小、行为规范差,语言发展障碍外,严重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当遇到新的、陌生的环境时,很警惕,焦虑。不过现在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真的比较少。”徐主任说。
宝宝出生之后就存在人际交往。与父母有交往,与外界有交往。徐主任建议,首先孩子跟父母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互动,当然父母要提供更多的与外界的交往机会。
独二代2岁进入社交圈
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
“现在的家长对宝宝社交越来越重视了。”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独一代对于独二代宝宝的社交很重视。因为信息沟通快,社区配套完善,到了周末,几户家庭相约活动的情况在增多。“独一代常被关在家里,独二代2岁就已经进入社交圈了。”何晓勤说,独一代为独二代营造的机会很多。可是,为什么独二代比独一代的圈子更大,独二代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呢?
“跟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很多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家长存在过分保护的心理,导致宝宝交往的方式不自然。”何晓勤说,家长主导得太多,导致宝宝或者不坚强,或者存在过度侵略性。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相对来说,老人对于宝宝的关注度更高。这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更得不到锻炼。
“所有的能力都应该多多锻炼,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何晓勤的说法也在徐方忠这里得到印证。“成年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孩的行为就会变。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往往比教育孩子本身更关键。我有一个想法,在结婚之前年轻夫妇都应该学习正确养育观念。”
父母提供机会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前不久在本报针对“独生代管理”开了一次讲座。在他看来,目前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的独生代想象力丰富,但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决断能力欠缺等问题。独一代究竟该如何培养?他建议家长们培养独生子女时要让他们更多地与其他小孩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角色,不能光依赖于亲子互动。另外,父母不能过多地替代小孩做决策,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自己拍板,这样这些独生子女长大后才不会成为没有主意的一代。
社交技能从宝宝抓起
老外正在复兴弹珠、跳房子、儿童足球等传统游戏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儿童学会交往是独生子女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报道,英国一家智囊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应当针对5岁~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在国外,父母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们配合孩子演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
父母们还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艺术,一家人一起玩拼图,烤饼干,画画;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唱歌,一起弹奏乐器;和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问问题,让孩子改编故事或自编故事。
而最近,美国一些教育人士、父母和儿童发展专家正努力复兴一些传统玩具,包括弹珠游戏、“跳房子”以及儿童足球游戏等。通过举办各种游戏会议,开课讲授这些玩具的玩法,以及成立与这些玩具有关的俱乐部等。
他们表示,除了怀旧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担心,那就是随着传统玩具的日渐衰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互动也受到限制。此外,他们还希望能通过传统玩具,在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研究机构为倡导这些传统玩具而努力。这些机构指出,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玩具对孩子有许多益处:它们不仅能帮助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打开孩子交往的心
导读: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呀,握握手,我是你的好朋友……可是,如果孩子胆小,不擅交往,家长怎么办—
打造一颗乐于交往的心
女儿童童是个文静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胆小,不敢与人交往。刚上幼儿园时,别的小朋友很快熟稔了,一起追打着玩。童童开始想玩球,没接到,被小朋友抢了去,她就吓得大哭,再也不肯去玩了。整个活动中靠在我身边,一步也不肯离开,无论怎样鼓励、表扬或者威胁都不管用。
现在童童三岁八个月了,开朗了许多,会主动向人问好,家里来了客人,也会主动要求表演节目给大家看,在幼儿园还有一群小伙伴,挺受小朋友欢迎。见到童童的朋友,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其实,这是我对她进行教育改造的结果。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也有些小小心得,愿与家长们一起分享。
首先,煅炼孩子的胆量。胆小的孩子多接触人是首要的,我带她去固定的商店,找固定的营业员买东西、聊天,教她向营业员问好。刚开始,她不敢出声,熟悉之后,她慢慢地敢向人问好,也敢回答别人的提问了,然后再扩大她的“社交”圈子,带她到人多的场所,见得多了,她也就不再怕见生人,敢主动和人谈话了。
其次是加强她与人交往的欲望。我给她专门设了个小本子,表现好,就给她贴朵小红花,同时写明原因:“主动向阿姨问好。”“跟XX小朋友玩得开心”等,表现不好,就打个X,写上原因。为了鼓励她与人交往,我特别注意表扬她在这方面的进步,每当她主动向人问好,我总是适时表扬;认识新朋友,我也会给以鼓励。孩子都有被人认同的渴望,下次她就会做得更好,然后自己评价:“妈妈,我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时候,我总是诚心地夸奖她,让她感到自己的表现是受欢迎的。
三是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给她一个发泄的机会。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出现冲突。童童刚开始只会哭,回家向我告状,说小朋友欺负她。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希望他个性强些,甚至霸道些也无妨,这样不会吃亏。作为母亲,我也曾有这种心理,最初我教她:“谁打你,你就打他”但是随着她渐渐长大,我发现孩子的世界有另外一种规则:很多孩子产生矛盾时,都会赌气说:“我不跟你玩了。”并非真的不想玩,而只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很快就忘了,发泄后,觉得心理上得到了平衡,就比较容易以平和的心态与小朋友相处。如果家长此时一味地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打他?”就容易让他心理紧张,对别的小朋友产生排斥心理,最后变得孤僻,没有朋友。
四是少干涉。孩子有了交友能力后,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他喜欢的朋友。只要他在某个小群体里,觉得开心、自信,体会到交友的快乐,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总是在一旁指导、保护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依靠,总指望着大人来帮他撑腰。我认为,只要不危及安全,就不必干涉他们,只在事后和他分析一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可以了。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比如“打人不对”“排队是有礼貌的孩子”,发生了矛盾,让他自己去判断谁是谁非,与人讲道理,比大人直接干涉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支持孩子的自由交往
导读: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这样问他的弟子:孤零零的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论体积也微乎其微,其寿命能有几何?弟子们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将获得永生。一个人也是如此,他必须能融合于集体、社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帮助孩子学会建立友谊,无疑给心爱的小天使插上了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