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1-10-1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基础的读书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导读:你越是尊重孩子,他就越自尊,这是相互的。这个时候继续跟孩子讨论,他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路了。
几年前,中国高教惊爆马加爵事件。大学生马加爵非常镇定地残杀了他的几个室友后逃逸,最终被绳之以法。马加爵临死之前写了一封信,详细地分析了自己,并特地提到了父母对他人格的影响。马加爵的父母从来没有跟他玩耍过,在马加爵的印象当中,父母从来都是严厉斥责的形象。马加爵说,在他一生当中,父母和他谈话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十分钟。很多人谈到自己的父母都有感动、亲切、慈祥、温暖的感觉。但他没有。
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册的第一条定律就是沟通交流。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
手册特意强调要全家人一起吃饭。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饭。
做饭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仅仅针对孩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饭叫做“母亲的味道”。许多成年人,尤其是在重要部门任职﹑从事危险工作的成年人,在事业上遭受到打击以后,都乐于回到家里,像小时候一样,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这种方法比找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因为母亲做的这顿饭会让他有回到童年的感觉。回到最安全的家庭温暖中,他会立刻从金钱、事业的困惑中跳出来,一些重大的选择都会变得简单。
家长可以去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要以充满自信的状态,不能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更不能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紧张到这种程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不是人生的目的。决不能本末倒置。
在日本的教育手册里首先谈到的是心理——交流和沟通;第二个讲的是吃饭——一家人的祥和感;接下来提到的就是法制了——家里的规矩是为谁定的。很多的家长以为规矩只是限制孩子的,自己可以不守规矩,这是不正确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守规矩。
情景再现
6岁的孩子想让妈妈给自己买电脑,妈妈说:“那你是想天天玩呢,还是星期六星期天玩?”
孩子想,如果天天玩,妈妈就不会给我买电脑。能让我星期六星期天玩,妈妈已经很宽容了。要是真天天玩,我也太过分了。
于是,孩子说:“妈妈,我星期六、星期天玩。”
妈妈接着说:“那你是从早上玩到晚上呢,还是定个时间段呢?”
孩子马上说:“那我定时间。”
妈妈问:“一天几个小时?”
“嗯……”,孩子迟疑了一会。“三个小时……两个小时?”
你越是尊重孩子,他就越自尊,这是相互的。这个时候继续跟孩子讨论,他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路了。
实际上,孩子们是最说话算数的、孩子们是最认真的,是最受信用的,也是最容易养成习惯,最容易守规矩的。所以,大家一起定规矩﹑一起守规矩是很重要的。
关于指责。在美国,曾经有一个家长,孩子回到家,她给孩子画了一个太阳,孩子就说:“妈,这不是太阳,这是O(字母O)。”母亲一怒之下把学校告上法庭:“谁让你们教他字母的?你们教了字母,小孩连太阳都想象不出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巨大区别。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展现,让孩子的得到认可,需要家长的宽容。营养﹑阳光﹑水分,这些条件才是父母应该给的,而指责是最后一个,你只能在最小的比例上斟酌再三地给予一部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让孩子们幸福一生的教育
孩子都喜欢被善待、喜欢长大、需要小小的惊喜刺激他的感受。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
成功的孩子才会经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让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战,不让诱惑充斥他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被你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儿,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你会发现浴缸里洋娃娃们的生日晚会上也有一段奇遇。
教孩子关心别人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你可以选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到孤儿院。。在超市里,让他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给贫困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做小熊用的布可以给坦桑尼亚医院里的孩子做一件衣服。即使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你告诉他,他的视野里就能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
接触自然
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大笑
给他讲笑话、唱儿歌、告诉她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对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这纯粹是生理上的好处,当你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让你的心灵有一次自由的翱翔。
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
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饿了。如果还没到吃饭时间,给孩子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吃。吃得好能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表现得更有礼貌。合适的食物有:酸奶、新鲜水果、干果、花生、带果酱的全麦面包等。
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
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种感觉来自于他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他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幼儿园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微笑
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他。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聆听
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想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吗?不要似听非听,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帐、在做家务,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适时地让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或者完善他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
如果你下一次还想纠正孩子做过的事,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会影响健康和安全吗?
2.这件事会从现在开始影响你10年吗?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顺其自然吧。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更重要。
教他解决问题
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知道问题解决了,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问题让他迷惑不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他:
1.告诉他问题是什么。
2.让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3.告诉他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
4.判断他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或者需要帮助。
5.如果他需要帮助,要让他相信它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在某个方面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他展现一下呢?他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他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他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你就有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幸福,有一扇门
幸福感是跟着情绪走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拥抱生活。如果你家里的成员能将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分给每个人,你的孩子也会觉得很幸福。学习能力的好坏有50%是遗传的。即使你的孩子经常闷闷不乐,或者容易丧失信心也不必害怕。你可以帮助他去发现更多乐观的前景。
如何引导他面对失望
生活不会总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前行。或许他想小睡一会的时候,他的毯子还没干,或者他的出玩计划被取消了。了解他的失望心理,然后告诉她如何解决:“宝贝儿,我知道你喜欢你的毯子,我们来把这本书读完,毯子就干了。”不要忽视他的感受。对孩子一个很小的否定态度就能击倒他,渐渐变成愤怒。
与此同时,要避免孩子陷入她的悲伤情绪里。对孩子的问题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她无法再面对新的问题,要告诉他们坏的事情发生了,但你需要翻开新的一页。
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给孩子买东西,即使是他想要的,也不能让他真正感到快乐。唯一的结果是他想要更多的东西。告诉孩子他所拥有的玩具的是什么,怎么玩儿,并且和他一起玩这些玩具。给他解释为什么不可能小朋友有什么,他就有什么。设计一些活动,比如给小鱼喂食,让他享受玩的过程,而不是注意花了多少钱。
偶尔允许孩子有厌倦情绪
不要一听到孩子抱怨:“没什么好玩的。”你就冲过去和她一起玩。孩子应该学会怎样自娱自乐。让孩子列一个“我烦了的时候该做什么”的表格,然后贴在冰箱上,把他要的书、拼插玩具、绘画笔都放在他很容易就能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还在抱怨他无事可做,你不妨建议他做一些家务,比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间,可能他马上就会发现新的好玩的事情。
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和她玩的过程,也是让她掌握新的技能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教孩子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任务,比如包礼物、使用瓶子开盖器等。完成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所获得的成功,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这时不需要你的表扬,他就已经自我感觉非常好了。教他切面包片,打开鸡蛋放进烤箱里,然后,让他把自己做好的早餐端到餐桌上,他会觉得非常自豪和幸福。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比那些需要你不断提醒和反复要求的孩子要幸福。学习自我控制对孩子有积极意义上的帮助,他更容易交到朋友。自我约束是能让他一生快乐的基本因素,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即使他犯了错误也会觉得自己自己是对的、是骄傲的。
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01、幸福跟家庭环境有关系
在任何一种父母有负面情绪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幸福指数一般非常低,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下长大,所以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检点我们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有钱状态还是没钱状态,不管是工作顺利状态还是不顺利状态,你首先产生的情绪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是否认外部的还是否认内部的?
首先,任何把原因归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归到自己无能的,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来源。而你的幸福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我比较幸福,虽然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积极应对身边一切事情。我很少听到父母去抱怨,他们总是勤劳地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实际上,在我们整个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错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般一个人家是养3头猪,我们家一年养6头猪。虽然当时猪也卖不了几个钱,因为当时要还苏联的债,都运到苏联去了,但是这还是意味着我们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为农村当中,唯一能拿去换现金的东西就是猪。粮食是换不了现金的,粮食是国家定额征收。
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从小意识到:如果你要变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国,也天天抱怨美国。
我可以断定,他们跑到丹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照样会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所以说,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样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理,提醒自己要阳光起来。
02、幸福是需要经营的
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给毁掉,因为他都不知道孩子从小到大应该培养。
我是搞教育的,我发现中国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幸福。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教育好。其实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是经营一个家庭幸福的过程。
当一个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说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幸福指数立刻就增加了。
引导孩子多读书
很少有父母会引导孩子读书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读书。读书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环。3岁开始到10岁,孩子就应该养成的读书习惯。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带到一个世俗的空间,去比较很多不该比较的事情,让孩子养成一些世俗的比较习惯,成绩不如别人自卑,衣服不如别人自卑,长相不如别人自卑。
除了社会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结婚生孩子了,你又不会带孩子,那孩子就会变成你的噩梦,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较渺茫的。
中国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不信宗教,中国人不幸福也不是因为没有钱,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状态,除了一些边远地区的人,还是不错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你没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财富和幸福是密切相关的。当你到一定程度之后,幸福已经不和财富正相关了。
我个人感知的幸福是这样:如果给我一个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满足我下面两个条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个条件是在房间里有一堵墙的书;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让我每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可以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吃一吃喜欢的饭,这个饭绝对不是鲍鱼鱼翅,而是兰州拉面。
我个人有资格告诉大家:你个人的幸福和财富的叠加是没有关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来自于和财富无关的东西。
否则我的幸福指数应该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还要低一些。我有钱了,但是我没时间;我有钱了,但是我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
03、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但是想回过来,我还算是比较幸福的。这倒不是因为娶到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孩子,而是我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去跟别人,尤其是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我们很多人不幸都来自于什么呢?看见邻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变成局长,自己还是个处长,你就不幸福;看到边上的人长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划两刀;看到同事成绩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这种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伤害。
一个人要不要比较呢?要比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和身边的人比,而且比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来,比出快乐来,那就可以比较。
而中国人永远是比到最后,比出自己的万般不是,比到最后崩溃的状态。所以我下决心,让我在生活当中不和别人攀比。
多和自己比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
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往前走就好了,说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
再以我刚才提到的马云为例。马云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跟我一样的状态,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还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师范的专科,但是马云进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间。
比来比去,从文艺到体育到学校活动到跑步,没有一个同学我能比得过。到大三的时候,我得了肺结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时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两年书。
大家看《中国合伙人》里的窝囊样儿,就是我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样子。好在后来慢慢教出来了,慢慢学生喜欢我了,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生活、爱情和事业。
自信很重要
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马云比我厉害多了,马云到了师范学院第一个礼拜,找了一圈没找到比他更难看的,郁闷了两个礼拜。第三个礼拜他就站起来了,他说过一句话:一个男人的成就与他的长相成反比。长得越难看,成就越高。
后来,我反复在百度、Google上找这句话是谁说的,结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马云说。他自己编出这句话,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在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必须从专科变成本科,当时是很难的事情;第二个目标,大学四年,必须能当学生会主席;第三个目标,必须把杭州师范大学最美的姑娘娶回家。
你看,我长成这样都不敢定这样的目标。这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就是你得设定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我后来做新东方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断给自己、给新东方设定目标。别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关注自己兴趣的提高,关注自己经验的积累,关注自己未来的生命目标,一点一点去努力。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点:不管你多忙,一定要留一点悠闲的时光给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孩子。
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
那是思远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我去接他。刚出校门,就被路边大大的棉花糖吸引住了。“妈妈,我要这个!”他拉着长音眨巴着小眼睛可怜兮兮的瞅着我。“不行,刚刚在幼儿园已经吃了两块巧克力了。”我坚决的拒绝了,已经说好每天最多两块糖,说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是立规矩的开始。“不嘛,不嘛,我要这个,就要这个。”他开始撒泼,拽着我往路边走。陆陆续续有家长往这边看来,我不好意思起来,仿佛我是个后妈,舍不得给孩子买个棉花糖。我知道这是他惯用的小把戏,不能妥协,要不以后说什么也不会听了。看我态度坚决,他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越来越起劲。我正想发火,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的哪个教育家说的话,应该尊重孩子,将他摆在与你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于是我静下心来轻轻地将他拉到路边,慢慢蹲下来,静静地看着他,耐心地等待他心情平复。渐渐地哭声止住了,仔细帮他把脸擦干净,强调说答应好的就要做到,虽然今天哭了,但是还是做到了,所以奖励他吃番茄酱鸡蛋派,儿子终于高兴了。
我像所有普通的家长一样,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怎么教育孩子,通过这个小故事,我只是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家长的角色,不知不觉总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孩子,以命令语气跟孩子说话,非但起不了效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拒绝与我们交流。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蹲下来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根本。与所有家长共勉。
正确面对“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我的宝宝跟妈妈最亲,特别粘我。”有的妈妈甜蜜的抱怨;
“我的宝宝根本不找妈妈,却追保姆。”有的妈妈不无烦恼;
“我离开时宝宝大哭,回来后宝宝却不找我。”有的妈妈满怀不解。
妈妈们对此不知所措。殊不知,这都源于宝宝对妈妈的“ 依恋”。正确面对“依恋”,妈妈才能给宝宝安全的爱。故事:宝嘟儿和宝嘟儿妈的“恋情”
随着宝嘟儿一天天长大,宝嘟儿妈准备上班了。可是烦恼的事情也就接踵而来。宝嘟儿成了妈妈的“小膏药”。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再有趣的玩具都无法安慰他,一双大眼睛总是到处寻找妈妈的身影,紧张、焦虑,又哭又闹不肯吃饭。妈妈回来后他却又发脾气,推开妈妈,好像在惩罚、抱怨。宝嘟儿妈被他缠得痛苦不堪,尤其是早晨出门前,就像生离死别一样,宝嘟儿哭得“肝肠寸断”,宝嘟儿妈也急得满头大汗,到了公司还偷偷抹眼泪,几次被同事撞见,直劝说她去看心理医生。宝嘟儿妈内心也开始打鼓:孩子这么依赖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问题?真的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学上,妈妈与宝宝的这这种关系被称为“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行为。母婴依恋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认识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依恋被儿童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那么,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为什么宝宝对分离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为您一一解析。
依恋的形成假说
一般地,每个婴儿都会形成一种依恋,那么,依恋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关于依恋形成,存在着哪几种解释?
学派
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
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那种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学习理论
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习性学
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
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依恋是人类的印刻,就像每个人的头脑中天生就被印刻了的标记。依恋可以使婴儿和成人保持一个可接受的距离中,保护幼小的婴儿不受到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认知理论
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奋力的焦虑依赖这种能力。
虽然依恋的形成原因存在多种解释,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的解释依恋的产生,都是从各自的理论体系出发对依恋做出说明。
依恋是如何发展的?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心理学研究,依恋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称为无差别的反应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见或听见任何人都会向那个方向转过去,眼睛会骨碌碌的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一会向这个人靠过去,对他发出微笑和咿呀语等。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与妈妈发展起独特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因此,出门时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抱宝宝,宝宝的反应基本上是良性的,不会有明显的哭闹。
第二个阶段(3到6个月),称为有差别的社交期。此时宝宝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照顾者的反应越来越频繁,并会做出专门反应,如张开小手,或眼睛紧盯着妈妈,表现出企盼的样子。
第三阶段(7个月到2岁),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进入了明确期。此时宝宝对于特定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主动探索环境。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他们感到需要安全时,就又返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在这个阶段,宝宝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妈妈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方式对待与妈妈的分离。
年龄
阶段
主要特点
0-3个月
无差别反应期
对陌生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
3-6个月
有差别社交
追随母亲,表现出需要母亲
7-2岁
母婴关系明确期
对照顾者尤其偏爱,对陌生人开始抗拒与回避
一般2岁以后,宝宝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爸爸妈妈愿望、情感和观点了,他们还能够根据这些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妈妈因为别的事情而迟迟没有注意自己,也能够忍耐同电话铃声或家务暂时吸引了妈妈的注意,还能够忍耐同妈妈的短期分离,因为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
为什么不同的宝宝对待分离有不同的反应?
儿童心理学家们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婴儿在妈妈离开的时刻显得特别的不安、害怕,而有些孩子会很快的恢复平静?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一些婴儿对母亲的可亲近性和母亲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需要而缺乏信心?”则答案似乎很明显。自信源于经验,婴儿的心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如果妈妈总能及时回应我,则我预期下次也能得到同样回应。而如果在我需要妈妈时没有回应,下次我就不知道该预期什么。
心理学家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婴儿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这种“陌生情境测验”的基本原理就是仿照婴儿与分离的场景进行的:在一个小型研究专用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供妈妈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宝宝玩,妈妈和宝宝一起在房间中玩耍,整个过程被录像。在两个关键性时刻,发信号让妈妈出来,让宝宝自己在房间里呆三分钟,妈妈第一次走出来,只留下女助手和宝宝在房间里,第二次则只有宝宝自己留在房间里。
许多心理学家期望在幼儿对母亲的离开所产生的反应中,获得关键性信息。一位叫做Mary D. Ainsworth的心理学家耐心仔细地收集了近三十个婴儿的资料,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婴儿属于哪种类型,在妈妈离开的时间,他们都哭闹得十分厉害。婴儿之间的区别在于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反应。
依据这些不同的反应,Mary D. Ainsworth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依恋类型
妈妈返回时的表现
安全型
很高兴,靠近妈妈、伸手,等待妈妈拥抱。 在远处微笑或愉快的用手势打招呼。 妈妈拥抱后,平静的继续玩耍
不安全型
不安全-回避型
转过身去,不看妈妈,拒绝面对妈妈。 先靠近然后再转向一边闷闷不乐。 入迷的玩地毯上的线头或茫然拍打玩具。
不安全矛盾型
仍然嚎啕大哭。 无力接近妈妈。 推开妈妈的拥抱。 在妈妈身边哭很久,不理会妈妈,也不要求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