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
发布时间:2021-10-28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尤其是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儿童有精神病倾向。另一个地区4~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3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辨;在埋怨声中生活,将学会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漠……。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他们脑细胞数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脑重、脑体积也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分枝多,神经通路比成人更容易接通;脑的代谢活动旺盛(能量需要是成人的一倍);第二信号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保持脑活动的活跃状态,开发智力。
也有些科学家指出:2至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3岁开始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期;3至5岁是培养音乐天才的最佳年龄;4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实施相应的早期教育对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至关重要。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在“模式”学习阶段以后,可以增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以直观的形象学习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儿童经受一些精神锻炼也很必要,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放手让孩子交朋友,与同龄的孩子玩,参与孩子间的纠纷等,以锻炼孩子的人际适应能力;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需要胆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积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学龄前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三至六、七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幸福快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这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
搞好幼儿心理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这个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温馨的气氛,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相反,有的家庭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四岁丧母或丧父的人。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2.正确对待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疾病。
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有4%,女孩大约有2%。口吃看起来是件“小事”,可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却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征。所以.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五岁以后的孩子尿床,这叫患遗尿症。遗尿症除少数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五、六岁的孩子尿床,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责骂的办法来企图治好他的遗尿症。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同时,因遗尿而受责骂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出现过失和错误都很正常。成人尚“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更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的。基于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尤其要讲清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父母出气,或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孩子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常听有的父母说:“真气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就有主意了,就不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提法也好,有助于提醒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这时孩子要求独立,有时不太听话,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宜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一提到小朋友,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然而小朋友并非永远充满阳光,“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有自己的小阴影,如果不及时干预,将来可能产生大问题。昨天,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儿童“不良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
毛羽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做到“十注意”:
第一,不过分溺爱。
第二,不要用钱和物质奖励。
第三,不要过分亲近孩子。
第四,不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
第五,不要对孩子太苛求甚至打骂。
第六,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
第七,不要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第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第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第十,要帮孩子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导致他们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从小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汪毅。她告诉记者,14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后,女孩患抑郁症的比例比男孩高出一倍,如此悬殊的比例,可能与通常所说的早熟有关系,但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
-代表个案4岁女童动手打家人
汪毅谈到了一个典型的儿童不良心理个案。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打人。后来甚至发展到在外面攻击其他孩子。
汪毅说,现在很多小孩出现类似问题已非常普遍。针对这个案例,她分析了孩子的家庭教养模式,最终判断是与其从小的教养模式有关的。女孩的母亲脾气急躁,经常动手打孩子,而爸爸和姥姥却对孩子有求必应,当小孩出现打人行为时也不管。
最终汪毅建议开展家庭治疗。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关爱祖国花朵的成长!
关注学龄前孩子的异常心理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见的心理异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异常表现1: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
专家点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异常表现2:发脾气。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专家点评: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并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不能随意惩罚幼儿,只告诉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异常表现3:遗尿。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专家点评: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小儿,中医主张滋阴壮阳,如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5岁以下小儿按大人量的1/4服用。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