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的小宝宝也有心理需求
发布时间:2021-11-04 三岁幼儿故事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导读: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多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
导读: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2岁前宝宝好奇心强烈
导读: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向前发展。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在婴儿时期,由于宝宝接触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宝宝的好奇范围是和他所能达到的“方圆路径”是相一致的。只有宝宝所能听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东西才是他们愿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6个月
6个月之前的宝宝,由于长时间处于躺的状态,他观察到的东西多为空中的吊缀物。所以他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这些吊缀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脚踢”
宝宝对各个关节以及小肌肉的运用还不熟练,所以可以观察到宝宝对吊缀的对待方式是手脚并用。
对于好玩的东西,宝宝投注的精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常常是目不转睛,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吊缀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让宝宝不用太费力地调节焦距;吊缀一个星期要换一次地方,或在床左边,或在床右边,以免宝宝变成“斗鸡眼”。
After6个月
6个月后,宝宝开始学习坐。他的视野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宝宝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脚。由于这个变化,在这个时期宝宝好奇心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
探索方式:摸+吃
宝宝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动作,所以他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限于力气还比较小,肌肉不灵活,所以摸的动作比较常见。当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还不能抛弃,所以宝宝还经常出现“啃”的动作。
常常可以看到宝宝摸脏乎乎的东西,又把手放到嘴里啃,所以,保证宝宝接触物品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宝宝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From8个月
8个月开始,宝宝开始会爬。现在他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几乎能触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别好奇,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
探索方式:敲+蹬
比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于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发展,现在更多依赖于用手和脚来探索世界。不过手部和腿部的动作相对还比较僵硬,用敲和蹬比较多。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角落和洞洞比较有兴趣,所以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加强防护。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
宝宝的一些坏行为也需要肯定
导读:对孩子的行为要全面看待,不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好动、好哭、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杯子、拆玩具、撕东西,“坏”起来就乐此不疲,有时候真叫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制止还是该鼓励。
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这些“坏行为”呢?“3岁前孩子拆玩具、摔东西家长应该给予适当充分的肯定。”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刘华清大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刘大夫说,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会说话到3岁左右,是人的第一个反抗期(第二个反抗期是青春期),孩子很希望展现自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周围的人他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撕纸、拆玩具、摔东西都是常用的方式,证明孩子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愿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遇到孩子有拆玩具、爱摔东西的行为,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然后帮助孩子把玩具重新组装好,让孩子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是贵重的东西,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先褒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安全、卫生)让他尝试,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这样既及时制止了对物品的损坏,又调动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与积极性。即使是孩子发怒摔东西,父母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挫伤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