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发布时间:2021-11-04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不仅接受你教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还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你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是思维方法,他们会去观察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并迅速地将它化为己有。一滴水,一粒沙,一朵鲜花,在我们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却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无穷奥秘的魔法球。所以每当宝宝满脸稚气地向我提问时,我经常会想,到底是谁启发了谁的智慧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之所以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聪明,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自身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当孩子乘着想像的翅膀越飞越远时,我们又是否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为他们打开一扇扇兴趣的大门,带他们去领略宇宙自然及生命的美妙与奥秘呢?在生命成长的最初几年,孩子的成长一天相当于一年,他们就像海绵,给予多少就会吸收多少。当我们自身的蕴藏很贫瘠,我们又怎能去苛求孩子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呢?其实孩子的领悟能力是远超于我们的想像,他知道怎样才能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知道怎样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知道怎样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出来。
作为父母,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首先我们就要先拥有很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上的完备,还有传达方式方法上的技巧,而且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自己要知道想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有观念上的自觉。拿骐骐来说,他现在不到四岁,大字不识几个,算术也不是太好,英语懂得也不多,但是他们班的许多孩子已是非常“厉害”,三字经,九九表,艺术表演,说话处事,连我这个大人有时也觉得自愧不如,但我们并不在意,因为比起背诗、认字、算算术,我更关注的是他是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是否能对各科知识培养起一个最初的兴趣,是否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各种事物求知的好奇心。
教育孩子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骐骐是一个很爱提问的孩子,谁也不知道他那精灵古怪的小脑瓜里随时会蹦出来些什么奇思怪想,而我的原则就是认真对待他的每一个问题,尽量客观地回答并随时准备同他一起去查书、查资料。我有时非常感谢孩子,因为是他给了我再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知道自己拥有的知识是多么地浅显,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提问,恐怕很多问题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再去深究。因为需要教他,又逼迫自己去看一些书籍,去学一些东西,去想一些问题,才有了诸多感想和文字。在与孩子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使我在知识上努力提升自己,而且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许多我们平时忽略了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方法是死的,思想是活的。带孩子绝不仅仅只是安排他的衣食起居, 还需要我们有百倍的耐心和洞察事物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尽相同的,记得我曾经为骐骐的睡觉问题大伤脑筋,妄图找出一个通用法宝,可后来发现在睡觉上他缺少普遍性。包括在以后的成长中,他也有很多他自己的特质,只能根据他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因势利导。
所以说只要我们肯用心,通过父母间的交流、通过与孩子的玩耍,通过报刊杂志等,父母的智慧便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wWw.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孩子是一面镜子
育儿心得:孩子是一面镜子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都会惊讶于宝宝在不知不觉当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被孩子的言行举止“吓到”,然后感叹一句“孩子成长地真快”,亦或是“孩子真聪明啊”。
但这些“天才”之举,真的是无师自通吗?当然不是。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孩子跑过去跟奶奶说:“你一定要好好吃药,这样身体才会好起来。”我们都欣喜地发现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话不是他生病的时候,我们一直告诉他的吗?他现在逮到了机会,总算可以说给大人们听了。想至此,大家不禁莞尔。
其实,只要我们足够留心孩子平日里接触到的各种环境,我们就会清楚地联想到,孩子是在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可是孩子们是懵懂的,他们的模仿仅仅是天性使然,并没有是非之分。有的时候,我会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而苦恼。而孩子发脾气时候的一些“口头禅”也总是让我惊骇莫名,甚至会勃然大怒。但是当我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你的这个话是跟谁学的啊。孩子总会诚实地告诉我,是爷爷、奶奶、爸爸或妈妈。这样的回答又让我哑口无言,不得不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如何。
这样一反思,我才觉得,原来问题是出在我们家长身上。孩子就是一面镜子,总是反射出家长的言行举止,甚至惟妙惟肖。我们的“口头禅”,或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又或者是,我们是在一个相对轻松诙谐的语境中在使用,但是孩子却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于是潜移默化当中,他就会形成一些语言习惯。比如,妻子总是喜欢笑骂“你给我走开”。孩子学会了,在发脾气的时候,也来一句,“你给我走开”又或者更简短有力的“走开”两字,我就会觉得对长辈使用这样的措辞实在是太没礼貌。于是我就会批评孩子,但是孩子能理解其中的是非对错吗?这个不是妈妈经常说的吗?
孩子在快速成长。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尽量清晰地去了解他或她学习模仿的轨迹,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古语云: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作为家长,我们也要知道“以孩子为镜”。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引导他们树立早期的行为习惯,培养基础价值观。同时,也促使我们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次塑造自己。总之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
不要责备孩子 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家长不要混,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
家长不要混,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
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反问:“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是改复印件还是原件?”道理并不深奥,却是父母常常疏于自醒的问题。
都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你若趿拉着拖鞋逛大街,你若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你若从不读书从不看报,你若总是抱怨生活嗟叹人生,如何苛求孩子完美无瑕?
别奢望坐等花开
养育是个种因得果的事儿,别妄想“小投入,大产出”,没有父母可以坐享其成。你在打麻将码长城,却让一墙之隔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得倒美!就像养花,不施肥浇水就想坐等花开,那是撞大运。别总说谁谁谁没人管,照样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运气。
也莫要说你不懂浇灌滋养,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你可曾为了孩子思变图新?我们读过《傅雷家书》,你可曾有一封信是写给孩子的?
你不安身立命,他能出人头地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郑渊洁说,从孩子出生起,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玩命写作,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孩子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有的父母爱把人生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苦口婆心:“孩子啊,爸妈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指望你有点出息。”你从小没拉上提琴,就让女儿帮你实现梦想;你一生没当上球星,就让儿子帮你完成夙愿。这都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啊,儿女又不是来还债的,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今生今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谁也无法拜托谁。
你才是照亮孩子的光
其实,父母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你若黯淡,孩子又怎会熠熠生辉?老布什的领袖范儿,就是小布什的光;六龄童的猴戏情结,就是六小龄童的光。
萍老师曾有个学生,父亲每日酗酒,母亲打牌为业,从不过问孩子课业,等到孩子成绩下滑,他们就暴跳如雷,从不自省吾身。他们不懂,要让孩子的世界明亮,父母先要有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自我认识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对自我的认识需要大量的智慧、大量的观照、警觉、不间断地观察。
生活中常常有朋友讲述这样的故事,讲自己总希望能够摆脱家庭的影响,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父母很相似。原来,我们不仅长的像父母,连性格、行为和习惯,都和他们紧密相连,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任老师。
今天,年轻人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已经和二三十年前的父母有了很大区别,我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内在人格的发展。这种关注其实只有一个要点,那就是“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宝宝的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受过自父母的积极暗示的孩子将会成长地更为顺利。
孩子摔跤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事,不同父母的反应也显现了不同的家教。孩子摔倒在地,一个妈妈赶紧抱起孩子,心疼地说:“宝宝,摔疼了吧?”,然后孩子大哭。另一位妈妈则平静站一边,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然后继续跑着去玩。为什么一个孩子娇气而另一个却很勇敢呢?其实关键因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两位妈妈的不同表现。第一个妈妈的态度是紧张不安的,她的紧张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痛的,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让他变得娇气。这种反应就是消极的暗示。而第一位妈妈的态度很平静,同时也暗示摔跤没什么大不了,给了孩子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让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因此,父母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的多种方式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语言暗示和非语言暗示。语言暗示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方法,将道理孕育在普通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在暗示过程中,也要注意讲究方法,比如纠正孩子的错误,父母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激将法。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主要是父母自己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记住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父母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此外,在孩子独立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孩子能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反应。
暗示用得好,将会培养一个健康、勇敢、乐观、拥有优良品性和良好习惯的宝宝。
育儿心得:孩子就像一面镜子
育儿心得:孩子就像一面镜子
今天中午终于还是因为牛牛吃饭磨蹭、坐姿不对,爆发了,将他拖到卧室,面对书桌前的中小学生守则反省5分钟。在说儿子为什么不对时,儿子反问我,你答应我要做到的,你也没做到!忽然间我意识到儿子已长大了,不再是我们说什么他听什么的小孩子了。我问我要做到什么?“声音不能大,你上次就说要改,可一直没改,每次对我说话都这样!“,儿子这么一说,我当时正在情绪上,你现在犯错误,还没把你的问题找到位呢,你就先找我的了?我又有些情绪,但很快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对,便说把你问题说清除了,再说我的吧。
大约过了15分钟后,说完他的事,我说:好现在说说妈妈要改的地方。儿子说我一直爱表情严肃、高声调对他说话,此时我发现他强忍着眼泪。那一刻,我知道,孩子是镜子,现在表现出的吃饭问题都折射出自己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是要改的时候了。自己总是爱要求别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性格?为什么生气后总会后悔?为什么面对大儿子总会落入世俗,用苛刻的眼光看待他呢?我反省自己。其实还是内心格局不够大,总是盯在眼前,看到不足的多,优点却被世俗的功利所蒙蔽。自身修养不够,未能掌控内心,管好情绪,让成长中的儿子受了许多委屈。
儿子就像一面镜子,我看到镜子中折射出自己的面目是狰狞的,内心是狭隘的,在这样的心境下,能滋养的住孩子吗?昨天将金刚经全部听完了,说得是一个最为朴实的道理:吃饭睡觉,安心做好当下每件事,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如来如去,不留即空,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自修自度。我想只有先修行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水,才能让儿子这条鱼自由自在而快乐的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