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必看:如何让1-5岁的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发布时间:2021-11-10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 引导宝宝好好吃饭 锻炼宝宝自己吃饭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健康茁壮成长,但是许多新手妈妈总能遇到孩子不爱吃饭,挑食的情况,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的方法,欢迎阅读。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一)
1.允许手抓食物
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手部力量已经可以很好的做到抓握的动作,所以当宝宝在吃饭是出现抓饭菜的现象,不要制止,这是宝宝学习自己吃饭的开始,妈妈可以准备一些青菜、面包条、水果快等让宝宝锻炼。
2.允许宝宝拿勺子
宝宝到了1周岁左右,总是在吃饭时候跟大人抢勺子,家长制止反而会搞的到处都是,这时候,妈妈可以正确指导,给宝宝准备一个干净的勺子,顺势教宝宝如何用勺子盛起食物,如果妈妈怕弄得到处都是,可以给宝宝带上围兜,在吃饭凳子下垫一些报纸。
3.通过游戏训练使用勺子
对于宝宝来说,使用勺子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宝宝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勺子,游戏充满趣味性,可以增加宝宝的好奇心,可以用豆子作为道具,练习舀豆子。
4.让宝宝有饥饿感
宝宝在开始学习拿勺子时,只是因为好奇,所以适当让宝宝有饥饿感,可以更好的让他学会独立吃饭,也不会撒的到处都是。
宝宝出现边玩边吃的状态是正常的成长阶段,也是身体和神经发育的一个过程,家长只要做好心里准备就可以,当宝宝学会自己吃饭后,相信你会轻松很多,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二)
1.专注吃饭不娱乐
宝妈们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好话说一大堆,又是用玩具哄,又是用电视哄。
实际上,用好话哄孩子吃饭还可以,而用电视哄的话,反倒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因为,如果孩子习惯了边吃饭边看电视,就不可能专心的吃饭,慢慢的,他们甚至会以吃饭为条件,来提出更多的要求。
所以,建议爸妈在平时吃饭的时候,不要边看电视娱乐边吃饭,或是有其他与吃饭不搭的行为,吃饭就是吃饭,那样孩子才能很好地专注于吃饭上。
2.孩子吃得乱七八糟也无所谓
孩子们的肢体能力还是处于成长初期,那他们自然不可能很精准地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所以,他们吃饭的场地一定会是乱七八糟的。
这个时候,爸妈千万不要去责怪甚至训斥孩子,而应该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当然,对孩子的餐具使用训练,爸妈们也不能松懈,必要的时候,宝妈们需要把食物切成便于孩子夹取的大小和形状。
宝妈们可以从一开始的把食物做成粘稠的泥糊状,慢慢过渡到条块的食物。
3.饭要换着花样吃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充分获得好的营养,而每个食物又有它们特定的营养价值。
这就需要宝妈注意宝宝食材的丰富性,有必要的时候,宝妈们也可以丰富食物的“美感”,注意食物之间的搭配组合,那就能引起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
其实,有时候,就算没有花样的食物搭配,只要给宝宝们一套漂亮的碗筷,那也会让宝宝对食物十分感兴趣的。
4.有仪式的吃饭才是吃饭
我们总说生活要有仪式感,其实,最需要仪式感的就是吃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氛围自然是温馨的,而对于宝宝们来说,他们吃法的仪式感,不仅是要和家人在一起,更确切地来说就是有一个合适自己的餐椅。
到吃饭的点儿,就让孩子坐在属于他自己的餐椅上,能让孩子意识到吃饭的时间性和重要性,宝宝也很容易养成独立吃饭良好习惯。
5.偶尔饿一下孩子也挺好
事实上,有时候孩子不吃饭,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很饿,毕竟,妈妈们担心他们每天饮食不够,营养不充分,都是会给他们在三餐之外再吃一些食物,或者是再喝一杯奶。
其实,就算孩子在正餐的时候没有吃很多,爸妈也没必要非让孩子再额外补充,让孩子饿一小会儿,等到正餐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大快朵颐的吃饭。
还有另外一种“饿法”,就是在两餐之间,要多让宝宝运动,运动是消耗食物最快捷也是最健康的方式。
在这样“饿”的情况下,就算爸妈们不给宝宝食物,他们也会很向往餐桌上的美食的。
好的用餐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须要培养的,所以,爸妈可别不注重孩子的用餐习惯,毕竟孩子们的用餐习惯,也是孩子有没有教养的重要体现。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三)
1. 把进餐时间限定在20~30分钟左右,同时明白过了这段时间宝宝就不会再吃更多了。最好不要拖延一顿饭的时间,使劲儿劝宝宝再多吃一些,而是等下次加餐或吃饭时间再给宝宝准备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如果想吃,大部分孩子都应该在前20分钟就吃完面前的食物了。
2. 培养每天有规律的进餐程序,包括一日三餐以及根据宝宝白天的小睡时间安排的两三次加餐,并尽量坚持。宝宝喜欢规律性,这样就能预知下一步要做什么。如果饿过了头,他就不会吃好,太累时让他吃也会很难受而不想吃东西。别指望宝宝上床睡觉前能大吃一顿,让他吃点儿小点心或喝点东西就行了,把正常该吃的饭菜留到他醒来之后再吃。
3. 尽可能多地给宝宝提供可以用手抓的食品,允许他在吃东西时弄得一团糟。两三岁的宝宝喜欢自己用手抓东西吃。
4. 称赞你正在吃的食物“很好吃”。父母是最有说服力的行为榜样,如果你能给食物做出正面评价,你的宝宝就会更愿意去尝试。
5. 让宝宝和你一起做简单的烹饪工作并准备食物,如果你有时间也有耐心的话。宝宝加工和接触过新食物后,吃起来就不会有压力,他也会对新食物越来越熟悉,说不定更愿意尝一尝。
6. 食物的份量要少。大份食物会让宝宝不知所措,甚至没了胃口。如果小份的食物宝宝能够吃完,可以称赞他,然后再给他一些。
7. 换个地方吃饭。比如,在户外野餐。这不但会让宝宝觉得吃饭很有趣,而且会让他有机会看到其他人享受用餐。
8. 尽量多和宝宝一起吃饭。宝宝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及其他孩子吃东西,来学习吃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食物。
9. 宝宝吃得好的时候,要夸奖他,因为两三岁的宝宝会对夸奖特别来劲。如果你只在他不吃东西的时候才关注他,他可能会仅仅为了得到关注而不吃东西。宝宝喜欢被关注,哪怕是负面的。如果他吃的不好,也不要说什么,只拿走没吃的东西,就当他已经饱了。
10. 尽可能多地安排你的宝宝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饭,比如邀请小区里其他孩子来家里吃点心。你的宝宝与同龄孩子在一起时可能会吃得更好。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四)
1. 让大一点儿的宝宝和你一起去采购食物、准备就餐,诸如摆桌子等等。这会鼓励宝宝对食物和进餐时间有一个正面的态度。
2. 在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中进餐,不要出现电视、游戏和玩具等让人分心的东西。宝宝一次只能关注一件事情,因此那些东西会让他更难集中精神去吃饭。
3. 注意如果你们出去吃饭,宝宝也许不愿意尝任何东西,因为所有饭菜可能都是他不熟悉的。可以带去一些他会吃的食物让他垫一垫,以便挨到他下一顿饭或加餐时。
4. 进餐时给宝宝准备两道菜:先吃一道咸的开胃菜,再吃一道甜味菜。宝宝老吃一种口味就会觉得厌烦,他愿意尝试新口味。两道菜不但让宝宝有两次摄入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机会,而且也意味着每顿饭的食物种类都更多样。
5. 一般来说一餐的食物的份量要适量。不能过多或者过少,过少孩子吸收不到营养,过多孩子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培养宝宝观察好习惯?
生活案例
10个月的丁丁坐在小推车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一根头发丝。他立刻对这根头发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家伙用小手捏捏头发丝,然后将头发丝捏起放嘴里舔舔,拿出来,将其放在小推车面前的挡板上拍打几下……就这样,丁丁不断地重复着这些动作,一副乐在其中的摸样。在一边擦拭柜子的丁丁妈猛一回头,发现丁丁正往嘴里塞头发丝呢。丁丁妈赶紧掰开他的小嘴,将头发丝拽出来扔了。丁丁嘴里的头发丝被妈妈“抢”走了,立刻不高兴地哭闹起来,那摸样看起来十分伤心。妈妈十分困惑,一根小小的头发丝,他怎么就会喜欢到这种程度呢?
宝贝观察的习惯与生俱来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类似丁丁这样的行为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的宝贝身上。实际上,这就是宝贝观察习惯的萌芽。可以说,宝贝观察的习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养成了,下面这些常见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说明:
新生儿对人脸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清醒的时候,不管谁的脸凑近他,他都会好奇地看着这张脸。当妈妈的脸靠近宝贝时,他会显得更为痴迷而充满热情。
随着宝贝的视觉发育成熟,他对周围越来越多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他正盯着某个东西“发呆”。
当宝贝小手变得越来越灵活之后,他会拿起他喜欢的某个玩具或者小手触及的其他物品,放在眼前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并时不时地将这个物品放进嘴里啃啃,在周围的物体上敲敲,或者将这个东西扔到地上,捡起来,继续扔,乐此不疲。
宝贝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换了新的居住环境,他可能就会在夜间哭闹,变得比以往粘人等等。
当身边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几个月的宝贝就会表现出一种紧张感,显得比较怕生。虽然每个宝贝的表现都不太一样,但是他们都能通过他的身体语言或者表情敏感地表达出一些信息,让成人意识到这个陌生人的来临搅乱了他内心的宁静。
……
所有这些都说明,宝贝对他视力所及的一切都十分敏感。可以说,观察是宝贝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能力,它与生俱来,并不需要我们挖空心思去培养。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只是保护并且引导他更好地观察,帮助他保持观察的习惯而已。
宝贝观察事物的特别之处
与成人不同,宝贝观察事物会有他的一些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全方位地观看事物
物体的任何一个侧面对宝贝来说都是非常神奇的,因此,他会好奇地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一个物体。这就是为什么当他手里抓到一个玩具的时候,他常常会两只手不断地倒过来掉过去地看,相反并不急于以“正确的方式”去玩这个玩具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他的玩具,周围的其他物体,他逐渐整合出了他看到的每个物体的特性。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他才能学会不管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都能一眼就看出,他眼前的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
2.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宝贝还有他更多观察事物的绝招。那就是调动其他感觉器官的积极性,从视力之外更好地感知事物。因为有这种需求,一旦他手里拿到某个东西,他就不会仅仅停留于去看这个物品了,他还可能会用小嘴去啃一啃,用鼻子闻闻,用小手拍拍,拿起这个物体在其他地方敲敲打打,把这个物体扔到地上等等,通过这种全方面地感知,宝贝才能更好地了解他接触到的每个物体。
3.对“垃圾”有特别的偏好
如同前面事例中的丁丁一样,几乎每个宝贝都对他视野内发现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连那些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值得他去探究的小东西,诸如头发丝、小线头、小碎纸片、一片偶尔飘过来的小树叶、一根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树枝、几粒细沙、一颗烟头……他一样好奇得不行。并且,令很多父母苦恼的是,越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显眼的脏脏的东西,他们似乎越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有的宝贝会在某个阶段着迷地收集类似烟头、花瓣、小石子、枯树枝一类的小东西,根本就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训导,固执地将这些东西纳入囊中,时不时摆出来痴迷地研究一番。而且,他们的双眼似乎格外锐利,常常是不经意间扫视一下就能准确地发现目标。
帮助宝贝保持观察习惯的策略
既然宝贝观察事物的习惯与生俱来,为什么越长大,他们对身边的很多事物就会变得越来越淡漠,显得越来越粗心,丧失了观察的良好习惯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打压了他们这种观察的热情,或者没有对宝贝观察的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宝贝观察的好习惯呢?
1.尊重宝贝观察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像小石子、枯树枝、沙粒、小线头一类的小东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会给宝贝的健康带来特别的危害。相反,寻找这些小东西、玩弄这些小东西还是锻炼宝贝观察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比如,当宝贝手里握着一个小石子的时候,他可以观察到这个石子不同侧面的形状,它的颜色,质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线背景下的反光,它掉落时在地面滚动的情形,掂在手里的重量等等,这诸多的特性都可以被宝贝轻易地观察到。因此,与其禁止宝贝接触这些东西,不如将他的小手清洗干净,尊重他发现收集这些东西的癖好,满足他的这种心理需求,这对他观察习惯的保持会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2.引导宝贝更为细致地观察
观察的机会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除了尊重宝贝那些特殊的观察的需求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他更为细致地去观察一些事物。如果宝贝喜欢捡拾小石子,我们就可以跟随他的这种兴趣,在外出的时候跟他一起去捡拾小石子:“嘿!看看,我捡到一圆圆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一个比我这颗还小的小石子吗?”当妈咪和宝贝双眼对视的时候,不妨来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里有一妈咪呢!你看到妈咪眼睛里有什么吗?”转动一下身子,你眼睛里的投影也会跟着改变,于是,这项观察的活动就可以无限地拓展开了。
3.在变化中创造观察的机会
没有比看到有变化的事物更令宝贝兴奋的了。一根小线头或者头发丝,它可以在我们双手的作用下变出无数的形状和花样,永远都不会重样。因此,当宝贝手里捏着一根小线头时,难怪他会对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东西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了。如同宝贝玩线头或者头发丝的游戏一样,两个或者多个事物组合起来,给某个事物施加一个作用力,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气候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观察……许许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观察的机会。如果总是这样引导宝贝去观察,他观察的动力就不会消失,而他观察的习惯也会永久保持下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们在他上学之后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你要细心点,要认真观察”之类的话了。
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宝宝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就需要定出进餐规矩。首先要养成小儿自己进食的习惯。几个月大时让他抱着奶瓶吃奶,一岁时拿杯子喝水,一岁多就开始学习拿勺吃饭。应逐渐引起孩子的兴趣,开始时拿勺喂,慢慢地孩子能自己吃,就不用喂了。两岁半以后小儿完全可以自己吃饱。孩子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不能跑来跑去,也不能边吃边玩。如果在饭桌上与大人一起吃,不要让他成为全桌人注意的中心,大家都吃得很香定会感染孩子,增加他的食欲。吃饭前要少吃零食,特别是饭前一小时不能吃,因为零食营养价值低,也影响小孩的食欲。此外还不能挑食,不能偏食。如果小儿不爱吃什么东西,要想办法让他明白吃的好处和不吃的坏处,但不要呵斥和强迫。家长也千万不要在饭桌上谈论自己不爱吃的菜,这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最后不要暴食。好吃的东西要适量地吃,特别对食欲好的孩子要有一定限制,否则会出现胃肠道疾病或者“吃伤了”。另外,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质量。饭菜色香味俱全很重要,会大大增加孩子的食欲。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按时睡觉: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应让宝宝安静下来,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不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晚上入睡前要洗脸、洗脚、洗屁股。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脱下的衣服应整齐地放在相应的地方,要按时上床、起床。逐步形成按时主动上床、起床的习惯。
(二)自然入睡:宝宝上床后,晚上要关上灯;白天可拉上窗帘,使室内光线稍暗些。
宝宝入睡后,成人不必摄手摄脚。习惯在过于安静的环境中睡眠的宝宝容易惊醒。只要不突然发出大的声响,如“砰”的关门声或金属器皿掉在地上的声音即可。要培养宝宝上床后不说话、不拍不摇、不搂不抱、自动躺下、很快入睡、醒来后不哭闹的好习惯。并让宝宝养成不蒙头、不含奶头、不咬被角、不吮手指,不把玩具放在床上或抱玩具入睡以及不把衣裤放在床上的好习惯。对不能自动入睡的孩子要给以语言爱抚,但决不迁就,要让宝宝依靠自己的力量调节自己入睡前的状态。不要用粗暴强制、吓唬的办法让孩子入睡。有的宝宝怕黑夜,可在床头安一个台灯,教会宝宝开关,使他能控制黑夜,有利于宝宝安然入睡。
(三)睡姿舒适:1岁以后的宝宝已形成了自己的入睡姿势,要尊重宝宝的睡姿,只要宝宝睡得舒适,无论仰卧、俯卧、侧卧都是可以的。如果宝宝晚上刚喝完奶就要接着睡,宜采取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若宝宝睡的时间较长,可以帮他变换姿势。
(四)睡眠不安的处理:有的宝宝夜里睡眠不安、易惊醒、哭闹,父母便立刻将其抱起来又拍又哄,让其再度入睡,结果宝宝很快习惯于这种在父母怀里睡眠的情况,不拍不哄便不再入睡。为此,对偶然出现的半夜哭闹,要查明原因。如白天是否受了委屈,听了惊险的故事,睡前是否吃得过饱,或饥饿、口渴,尿床、内衣太紧、太硬以致躯体不适,以及肠道寄生虫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腹痛、呼吸道感染导致的鼻塞等,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若无躯体疾病,则应改变其睡眠环境,如让其一个人独睡;对其夜间醒来,父母应克服焦虑情绪,既不宜过分抚弄孩子,也不要烦躁或发脾气,则夜间哭闹可自行纠正过来。
(五)注意事项:
保持被褥清洁,每周最少晒2次,一年最少拆洗3~4次;厚薄应随季节不同及时调换。
卧室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打扫卫生。夏天可开窗睡眠、露天睡眠或在凉棚下睡眠。寒冷季节可打开1~2个通风窗睡眠,宝宝起床前20分钟可关闭窗户以提高室温,防止宝宝穿衣时着凉。
培养宝宝良好习惯的七种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这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从“小”做起最重要,然后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如不及时强化巩固,仍容易改变。因此,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扬鼓励法。
如,家人吃水果时,孩子主动将大苹果让给长辈吃,家长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
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幼儿园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要再溺爱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不要包办代替了。
3.示范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长可示范手帕的全过程,让孩子去模仿、学习,以此巩固孩子爱清洁、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4.练习法。
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会快速穿脱衣服,成人可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与孩子一起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
5.随机教育法。
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应鼓励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随机教育孩子,不要随便丢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内,并让孩子反复实践几次。
6.暗示法。
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见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该怎么办?”用来提示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7.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
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演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表演童话剧《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养成坚持早晚刷牙的习惯。
专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