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倾听习惯?
发布时间:2021-11-20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导读: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幼儿以后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和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幼儿倾听忍气吞声力的强弱,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语言发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
一、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最喜欢鹦鹉学舌。我有意识培养幼儿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于。为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在与幼儿交谈时,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我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听清准确的发音同学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幼儿模仿。我充分利用幼儿来园的时间差,尽可能多地和每一名幼儿交谈。比如说:“你昨晚看了什么动画片?”“晚上吃了什么?”“昨天过得高兴吗?”这些问题幼儿不一定要回答完整,能听懂并能大概回答,让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别人说话。
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于的关键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我就让幼儿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并一页地讲,让幼儿边看边听,我还让幼儿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宫殿时,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现在的幼儿看得电多,也最喜欢看的是电视卡通片故事。我抓住时机与幼儿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有的幼儿漏看了一集或一部分,我就及时向幼儿转述,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因为要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必须看得分明,必须仔细观察。为幼儿放放录音,讲讲故事,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鼓励是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动力
幼儿对鼓励很敏感。老师的称赞和表扬对幼儿来说,是良好品行的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是对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的肯定,并使其坚持不懈。记得有一次,我上识字课〈小金鱼〉时,当我问到:“大家想一想什么会在水里”时,我的话没说完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是鲨鱼在水里游。”他话音未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说到:“小鱼在水里游”,“鸭子在水里游”,“乌龟在水里游”……孩子们一声高过一声,我不得不停下课,听他们吵吵嚷嚷地表白。几分钟过去了,他们才渐渐停下来,我问几名幼儿:“你们听清楚别的小朋友说的话吗?”“他们是不是回答老师的问话?”他们都说没听清楚,没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讲了当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听清楚讲的是什么内容,同时还表扬了注意倾听讲的幼儿,通过这一课,更说明了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重要性。慢慢地,不管是课上,还是日常交往中,只要幼儿能认真听对方讲话,理解了别人讲话的内容,平打断别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听完,听懂对方的话,我就把一朵小红花奖给他,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幼儿以后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导读: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本该在1岁半~两岁时就应该形成,这段时期就是幼儿心理学上所谓的肛门期,指儿童学习控制排便的时期。如果你仍然对宝宝的排便行为改变束手无策,那赶快来学学对策吧!
场景一:幼儿园大班
笑笑是一个大班的男孩,在幼儿园里,老师们都知道这个孩子想上厕所不会和老师说,也不会自己去,而是一直憋到全身发抖,脸部扭曲。老师一直找不到好的朋友,只能定时的要求他去上厕所,但是他不喜欢和其他人一起上厕所,总会等到别人上完厕所他才会去。久之,生活老师也烦他了,每次活动前都很急促的催他,致使他对排便更畏惧。
场景二:幼儿园小班
佳佳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平时在班上很受小朋友和老师的欢迎。平时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被老师评为过“优秀值日生”,可是她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完厕所都会要求老师帮她穿裤子,如果老师很忙没来得及帮她,她就会急得哭或一直站在厕所里等老师过来帮她。
场景三:家里
轩轩已经是3岁的小男孩了,可是却还经常有尿裤子的情况出现,裤子湿了也不和大人说,他自己也没有表现出不舒服的表情,该吃还吃,该玩的时候还是玩,要是大人不察觉的话,他可以穿着湿裤子一整天。
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本该在1岁半~两岁时就应该形成,这段时期就是幼儿心理学上所谓的肛门期,指儿童学习控制排便的时期。如果你仍然对宝宝的排便行为改变束手无策,那赶快来学学对策吧!
1、快乐的“如厕”。如果宝宝能自己顺利的完成排便过程,家长应马上给予表扬,孩子上厕所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可以催促,这会让孩子心理紧张,从而影响顺利的排便。
2、制定合理的排便时间。如果你的宝宝还没有学会自己上厕所,那你就制定一个排便表吧,可以选择一个较空闲、固定的时间,每天训练他拉baba。建议选择在饭后的时间,约30分钟以后,如清晨喂奶或者晚上喂奶后,让宝宝拉baba。尿尿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宝宝刚睡醒或者饮水后,宝宝至少每隔一小时就要尿尿一次。如此连续执行15~30天,即可养成习惯,注意不要随意更改训练时间。
3、不要给宝宝穿太紧的裤子。孩子的身体还处在发育当中,对于太紧的裤子,他们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扯下来或穿回去,如果宝宝尿急的时候裤子扯不下来他就会着急,越着急越脱不下来,甚至可能刺激膀胱,造成宝宝尿裤子。如果是你穿着一条很紧的裤子你会舒服吗?更不用说幼小的宝宝了。
4、不要对宝宝尿裤子大惊小怪。宝宝尿裤子时,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啊!你又尿裤子啦!不是告诉过你想尿尿就自己去厕所的吗?”等具有责备和训斥的话。这会让宝宝在每次有尿意的时候都会变得精神紧张,影响身体的发育。
5、选一个可爱的座便器。座便器也可以变成宝宝的玩具,例如:小马车、汽车、动物等造型的座便器,可以让宝宝爱上“便便的感觉”。
以上方法对处在肛门期的宝宝会更有效,爸爸妈妈别错过了哦!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
导读:现在的孩子,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看电视。电视无疑是社会生活的一大影响力,但了解它潜在的负面作用仍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看电视。电视无疑是社会生活的一大影响力,但了解它潜在的负面作用仍是很重要的。
以下几方面有助于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
1、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不要犹豫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许多孩子都不会轻易放弃看电视,但你最好把他们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每天1到2小时以内。
2、把电视在家庭中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
做到在进餐时间关掉电视。记住,在你的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谈是第一位的。因此,不要把电视机放在独立的卧室里,这会减少家庭成员间交流的机会。
3、事先作观看计划
像看电影那样看电视。电视节目表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有选择地看电视。找出那些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电视节目,这可以增进你与孩子的交流。
4、不要用电视来奖励或惩罚孩子
这会使孩子觉得电视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5、提供电视的替代物
鼓励孩子进行户内户外的活动:旅游、游戏、运动、发展爱好、阅读、以及做家务。每周都为某项家庭活动留出时间。
6、抵制广告的压力
不要忽略广告对孩子影响。各种快餐、糖果、玩具的广告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成为理智的消费者。
7、身体力行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不要期望孩子在看电视方面能自我约束。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意味着你必须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阅读、锻炼、与孩子交谈、烹饪,或从事其他活动,而不是看电视。
只要父母适当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教育孩子正确地利用电视,那么我们就能从电视节目获得最大的益处。
培养宝宝好的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宝宝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宝宝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行为?
导读: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计划生育的国策,一个家庭最好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家长对这一个孩子的成长(包括智力和性格)极为关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行为又好,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孩子从母腹来到人间,不懂得是与非、对与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与训练。(当然是在先天素质和年龄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好行为、避免形成不良行为呢?我想谈点总的原则,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
1、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发展不会正常。爱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还没要,就已经准备好了、给了。严格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会演变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评时,应该说:“我不喜欢你把鞋子脱在沙发上”(不良行为),而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纵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讲话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爱护小动物、霸气等。要纠正孩子的毛病,先纠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规矩,早形成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规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规定下来。甚至早在一岁生日以前就立下来。比如:不大声吵闹、不打人、睡觉时不要抱等。有了规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规矩,孩子会失控,长大了,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不受人欢迎,经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规矩,孩子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对与错,等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立规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还不见得能改好。
有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孩子做起来很自然,没有约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习惯之重要。
立了规矩,必须坚持,否则无用,有时还会更坏,孩子会模仿,雷声大、雨点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备儿童身体、心理发育及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教育要按规律行事。如果不懂得发展的规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婴儿往往只有极短暂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连续注意学习5分钟以上(半岁以内),10分钟以上(1岁以内)。逆反是两三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在这个阶段要他“听话”,不听就打。要理解、要疏导。五六岁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有时为了探个究竟,会“破坏东西”,应该理解、要正确对待。如果家长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教育才会有好效果。
四、适当表扬、奖励,适当给以批评、惩罚,注意“度”: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好行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来,而对不良行为却揪住不放。批评、打骂,好像孩子不打、不骂,不会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了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
爱也要注意分寸、尺度,过份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责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问题,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小错误。比如孩子要买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滚,家长就买了。这样,第一次教育机会就破坏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会一样表现,再大一点,变成要挟,就难办了。
六、管教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家长往往是从自己当时的情绪出发来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时情绪好,大一点问题也不处理;反之,非常严厉,这样就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
七、不要横向比较;并数落发展稍稍迟缓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表。每一个孩子在不同行为领域的发展,可以不全是与大多教同龄儿童完全一样的。在某个领域了解快些,另一个领域可能慢些。不要因为横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担心,就数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儿,后来会赶上来的,甚至还会超过原来发展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
家长往往因为忙,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大一点了,就送往幼儿园,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很少。有时,因为高兴,才逗逗孩子,这样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了解他的爱好、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时,也有的家长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兴兴地玩一通,但并不着意去了解孩子。问家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这就不好。
九、树立榜样: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父、母最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对孩子要诚实、要有责任心、要大度,对朋友要热情、帮助、有同情心,孩子也会学习这些好品质。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当达不到时,就怪罪孩子怎么这样“难教”。比如一位家长性格开朗、热情爽朗,孩子却比较文静、不爱交朋友(并不是自闭症),家长就不高兴,经常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和自己一样,有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文静的孩子一样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长性格不一样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父母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要求必须一致,否则会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亲说进屋要脱鞋,明天姥姥说用不着,太麻烦,孩子听谁的呢?另外,也容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格。见母亲一套,见姥姥一套。
十二、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这个环境对孩子智力、性格、身体的发展、成长关系极大,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如何营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谐一致,绝不要当孩子的面互相争吵、互相指责。
单亲家庭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不应该由于父母分离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关系也断了。把父母离婚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