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两面派”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1-18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导读: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

要改变孩子不良的“两面派”态度,大人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一致性的教育措施。

父母教育应一致

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应一致。(励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3、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互相配合。当其中一方批评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父母和祖父母教育应一致

孩子容易在祖父母面前撒娇、任性,而在父母面前则较正常。要改变孩子对父母和祖父母的态度不同,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应常和祖父母交流,取得一致的教育观点,采取协调一致的教育措施。

2、对于祖父母给孩子所提的要求,合理的,父母应予配合,不合理的,背后与老人交换意见,争取统一意见。

3、老人也不宜当着孩子的面训斥孩子的父母。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应一致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较好,而回到家中对父母态度不好,为所欲为,常常是由于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而致,因此:

1、父母应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孩子应严格要求,严与爱结合。

2、父母应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并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金惠惠)

观点2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贺凌)

观点3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9岁男孩的父亲吴岳松)

观点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的孩子以前在发脾气时要扔东西。开始的时候她不是故意的,当她看见大人们着急的样子,她觉得很有趣,就变成故意的了,一不高兴就乱扔东西。有一次,她又在乱扔东西,我气极了,就和她一起扔玩具。看到我也扔玩具,她呆住了,我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要把玩具扫掉,并对她说:“你既然不要玩具了,那它们就变成垃圾了,妈妈就扫掉它们。”她急了,连哭带喊:“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我明确地告诉她,让她整理好玩具,她哭着说:“妈妈和我一起整理。”于是我和她一起把玩具整理好。事后,我看她情绪稳定了,就对她说:“玩具是陪你一起玩的,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会伤心的。妈妈扔你玩具的时候,你感到很伤心,也很难过。那你想想,你扔东西的时候,妈妈的心情怎样呢?”经过几次反复后,孩子扔东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现在她再也不乱扔东西,也知道整理东西了。

(7岁女孩的母亲李萍)

观点5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恶作剧。

我的孩子很顽皮,有时候在学校把同学的帽子或铅笔藏起来,有时候在家里的钢琴盖上撒糕点屑。我开始很恼火。在我责问他的时候,孩子反而笑嘻嘻地说:“爸爸,我藏一会儿就给他了。”“爸爸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了。”我明白了,孩子这种“恶作剧”有时是好奇,有时仅仅是出于一种“爱”的表示,只是方法有待于改进而已。我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告诉他,不要把糕点渣撒在钢琴盖上,可以放在盘子里。不要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的。在我的关注下,孩子虽然还是那么顽皮,但没有再搞像这样的“恶作剧”了。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孩子压抑时怎么办?


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往往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父母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

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头痛,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痛,校医束手无策,于是请心理医生会诊。心理医生了解到孩子家里的恶劣家庭关系时,终于找到病因。

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因为孩子需要无忧无虑的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邻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孩子打人、咬人怎么办?


导读:孩子的发育过程中,总是伴随打人、咬人的事情发生,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通过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就能解决。

萧培琳是北京市丰台利智康复中心的负责人,最近正在为一件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情操心呢。她要为中心的学生彤彤找一家幼儿园。

普通的孩子上幼儿园,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彤彤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幼儿园拒收彤彤,是因为他是一个先天弱智的孩子,可彤彤既然是丰台利智康复中心的学生,那么萧培琳主任为什么要急着把他送进幼儿园呢?

彤彤今年只有5岁,是北京市丰台利智康复中心最小的学生,彤彤来到这里不久,老师们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说他现在是4到5岁了,但是他语言水平还是一直停留在1到2岁的那种水平。

对于彤彤来说,眼下正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如果这时发育受阻,那么对他今后的生活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老师们觉得康复中心的学生大多是成年人,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应彤彤,他们建议把彤彤送到幼儿园去,然而老师们的建议却让萧培琳主任感到很为难。

萧培琳:“有时候我们的生源也不是很松裕,经济上也不是很富裕,甚至于有时候很困难,走一个生源也等于我们少了一份收入。”

但是几经考虑之后,萧主任还是同意了。

萧主任发动了所有的朋友,终于通过朋友,找到了一家肯接收彤彤的幼儿园。

彤彤很快融入到了新的环境里。

就在萧主任以为彤彤的幸福生活就要开始的时候,幼儿园突然来了电话,原来彤彤在幼儿园里惹祸了。

萧培琳:“小彤彤去了以后,就是那个小男孩儿跟他特别好,星期四晚上洗澡,洗澡呢小男孩儿没关系,都给脱了衣服了,全都那儿光着。因为他俩就到一块了,他两个小肉球似的,你搂着我,我搂着你,你亲一口我亲一口,亲亲那孩子亲他,他也亲他,亲着亲着,彤彤就发一下狠,就咬了一下。这我都看到了,就硌出两个小牙印儿,根本就没有什么。”

事情很快就被孩子的父亲知道了,孩子的爸爸找到幼儿园,要求送走彤彤,否则就联合其他的家长集体退园。

萧培琳:“我说我能跟他爸爸妈妈见见面吗,我们好好谈谈。他说当时我们接彤彤啊,别的家长也不知道也不了解,我们就是,反正就是在这儿接了这个孩子了,偷偷地待着似的。不用了,别把问题扩大化了。”

无奈萧主任只好把彤彤接回到了康复中心。

相关推荐

  • 孩子是个小“两面派” 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在幼儿园特别乖,听老师话,和小朋友关系亲密,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回到家对着爷爷奶奶就大呼小叫,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干,还经常乱发脾气,前后反差太大。我的孩子是精神分裂还是有什么其他的...
    2021-11-12 阅读全文
  • 孩子两面派,如何来对待? 导读: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注重家园共育。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
    2021-08-31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
    2021-07-27 阅读全文
  • 面对内向孩子怎办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相同的,孩子也是如此。 首先,我们必须要尊重这种差异,其次我们应在尊重的基础上,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使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学期初,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生,她长...
    2020-09-24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描述: 10月9日 早晨,小朋友们陆续来园。涵涵穿着一双拖鞋,奶奶手里拿着一双皮鞋。“杨老师,涵涵在家不肯穿鞋子,怎么办?”“涵涵,小朋友都要穿好鞋子来幼儿...
    2020-11-06 阅读全文

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在幼儿园特别乖,听老师话,和小朋友关系亲密,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回到家对着爷爷奶奶就大呼小叫,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干,还经常乱发脾气,前后反差太大。我的孩子是精神分裂还是有什么其他的...

2021-11-12 阅读全文

导读: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注重家园共育。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

2021-08-31 阅读全文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

2021-07-27 阅读全文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相同的,孩子也是如此。 首先,我们必须要尊重这种差异,其次我们应在尊重的基础上,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使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学期初,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生,她长...

2020-09-24 阅读全文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描述: 10月9日 早晨,小朋友们陆续来园。涵涵穿着一双拖鞋,奶奶手里拿着一双皮鞋。“杨老师,涵涵在家不肯穿鞋子,怎么办?”“涵涵,小朋友都要穿好鞋子来幼儿...

2020-11-0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