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1-06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描述:
10月9日 早晨,小朋友们陆续来园。涵涵穿着一双拖鞋,奶奶手里拿着一双皮鞋。“杨老师,涵涵在家不肯穿鞋子,怎么办?”“涵涵,小朋友都要穿好鞋子来幼儿园的,怎么会穿拖鞋呢?穿拖鞋怎么进行活动?”老师见状,说道。“那我们进教室换鞋子吧。”奶奶边说边牵着她的手走进教室。
过了一会,老师走进教室一看,涵涵已经换好鞋子在进行晨间建构活动。吴老师说,她换鞋子的时候很乖呀,没有任何反抗的情绪。
10月12日 周五早操比赛,孩子们都按照要求,穿着牛仔裤来到幼儿园。涵涵的奶奶拎着一个袋子,走到老师面前说:“杨老师,涵涵不肯穿这个牛仔裤喽,你帮她穿吧。”
到了教室里,老师问“涵涵,为什么不穿牛仔裤?”涵涵低着头,不说话。“那我们现在把裤子换上吧。”“好的。”
早操比赛结束后,老师又问:“涵涵,为什么在家不穿牛仔裤?”低着头想了一会说:“妈妈不让我穿。”“妈妈不让穿?为什么?”“我不知道。”“我要和妈妈打电话了,问问她为什么不让你穿。”“嗯,好的!”
下午,妈妈来接涵涵,我向妈妈了解情况,并把和涵涵的对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她。妈妈听了以后,很气愤的说:“这个孩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撒谎。明明在家是让她穿的,她自己不肯穿。在家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每天晚上都要无理取闹,我们真是对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那她在家都是因为什么而无理取闹呢?”我问。“有时候是吃药,有时候就是事情不合心意了就闹开了。”妈妈回答。
观察分析:
通过将近两个月的幼儿园生活,老师发现涵涵在班级里表现很好。活动时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吃饭睡觉都很独立,基本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照顾。而且对于老师的一些建议也是能够采纳的。
但是,通过与妈妈沟通后了解,涵涵在家的表现和在园是截然相反的。在家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而且很强势,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其自己的意愿进行,稍有不如意就大声哭闹,而且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妈妈对于其的表现很是无奈,最后不管是动用武力还是劝解,总归都要屈服。
再次沟通后了解到,涵涵从小是和外婆住在一起的,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顺从。等到孩子要入园的暑假里,妈妈才把其接到自己的身边,想调整其午睡习惯,结果发现孩子的脾气很大,主意也很大,根本不接受家长的任何意见。妈妈对其的行为没有任何有效措施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常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再加上涵涵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观色。所以就会出现开头的一幕。
指导策略:
1.推荐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给妈妈和孩子。给妈妈的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推荐给孩子的是《生气的亚瑟》
2.建议家长平静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左右自己。
3.对于涵涵的无理取闹视而不见,冷处理。
以上三点是这个月给家长的建议,让其先实行。并把实行后的效果与老师交流,再做进一步的调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协了。一次,两次……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发现,仅仅只是哭闹而已,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哭闹就成为了孩子的武器。但是,小朋友当众撒泼任性,大人真的很尴尬的。对此,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呢?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孩子哭闹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还小,他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妈妈表明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孩子当众胡闹可能是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只是不想被冷落。
过于溺爱的结果
过分的关爱,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里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个人,无微不至、事事躬亲。一旦孩子犯了错,就各种袒护、迁就,不能狠下心正面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不任性才怪。
管教缺乏一致性
家里每个人都在管教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力度自然也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孩子任性的时候,若是有人严厉,有人偏袒,孩子有了靠山,自然会越来越任性。
哄骗教育的恶果
有的家长或老师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意哄骗孩子而不去兑现承诺,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委屈,对成年人失去起码的信任,以后不管大人说什么都不会听了……
模仿的结果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任性行为时,总会感到好奇,若是对方的任性行为,还得到了不错的结果,那孩子就会进行模仿,进行试探,看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也能得到“好的结果”。
孩子任性怎么办?
冷静,不要乱了节奏
孩子任性哭闹,没关系,别因为尴尬慌了神,记住,没那多人有闲心一直盯着你看!孩子任性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乱了节奏。冷静面对孩子,要让他知道撒泼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慢慢平复孩子的情绪。
摆明你的态度
孩子任性哭闹很可能是因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是不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闹是不行的,你不会因为孩子哭闹而答应他的要求!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快地意识到胡闹是行不通的。
不给孩子任性的机会
每次跟孩子交流互动都是一次相互的考验,他在考验我们,我们也在考验他。如果小朋友一哭闹,就给他糖吃。那么下次活动就别指望他老实待着了。撒泼哭闹的噩梦一定会再次上演,任性既然能换来糖果,当然要多任性几次。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旦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吸引,就会马上忘掉现在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哭个不停,怎么劝都没用的话,你可以给他擦擦脸,然后说点儿别的事情,等给他擦完,他也闹完了。
读懂孩子的“无理取闹”
读懂孩子的“无理取闹”
为什么有些孩子老是和父母作对?其实,在父母眼中孩子们所表现的各种问题,多是他们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致,所以,帮助孩子进行EQ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梅子冷图资料
或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还没有完整地学会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时,他内心的许多情绪已经像小火山般积累起来。近日,马来西亚萨提亚亲子关系导师林文采博士在上海举办的亲子工作坊中传授了如下经验:“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一个孩子哭时,父母有时会说,哭什么哭;当孩子表达愤怒时,父母同样会说,不许生气。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坏情绪的后遗症就是小孩子不会在交往中学会社会功能,因为他们一直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一直在把它压下去,这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一些交往中的规则,这些孩子无法和其他孩子融合,无法很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学会把内心的感受告诉别人。例如,让孩子学习表达“我现在很生气”“我有点难过”“我很高兴”等等。
当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父母让他不要叫,这时通常是没用的。家长需要用心倾听,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现在很痛苦。”当大人们了解了小孩子的情绪,并正确的引导,孩子便不会莫名地通过摔东西、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然而,小孩子通常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他们的感受的,于是父母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管理孩子的情绪。
画画
你可以框定出一个大致的人形,给孩子不同的颜色让他自由发挥。可能他会用红色涂在脚上,用绿色涂在手上。然后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画。重点不是孩子画了些什么,而是让孩子自己把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感觉轮和感受词汇
感觉轮是一个被分成不同等分的圆圈,在每个被切割的部分里,放上感觉的词汇,例如:害怕的,生气的、紧张的、沮丧的、孤单的。让孩子学习不同词汇的含义,哪些是愉快的,哪些是不愉快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尽可能多的学习更多表达感受的词汇,如失望的、泄气的、焦虑的、疲倦的。最好的方法是几个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重点是让他们知道一切感受没有对错,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四种面孔
让孩子学习表达快乐、伤心、生气、害怕时的四种面孔,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他画面孔。帮助孩子了解引发四种重要感觉的重要事件,将一个星期引发这四种感觉的事件记下来,画出面孔。孩子的想象力通常很丰富,甚至可以让他用更加丰富的表情图来表达,而这些在游戏时都应该是没有局限的。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提议海扁孩子一顿的家长的做法是过激的。成人依仗着比小孩在体力上更大的优势而处以惩罚,只能暂时平息这场风波,其实矛盾会愈加深刻。小孩因为惧怕家长的武力处罚而暂时委曲求全,不代表他们心里服气。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可能会变本加厉;
而听之任之的家长做法就比较消极,基本的行为规范家长还是要对小孩进行引导的;
建议冷处理的家长应该也是经过了一番实践之后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妥善的做法。
专家建议,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家长认为的不听话都是孩子的错。成人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所处的地位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成人不能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加上标签。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探寻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时候也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的问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就应该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时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彻底改变孩子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
孩子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不需要家长的火上浇油,硬碰硬,这样只能将矛盾激化。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平息矛盾,给予孩子安抚,同时,找寻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只有当孩子心平气和心情愉快的时候,家长的说教才能发挥作用。这时候,家长应该尽量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切忌给孩子讲大道理,以孩子能听懂为宜。家长要注意不要频繁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来讲多次,这样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或者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不听话,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家长们也有责任。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给孩子一个公正的评判。希望广大的家长都能从心底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的行为。
孩子上幼儿园后一直哭闹家长该怎么办
Q:男孩3岁1个月,一说幼儿园就反应特别激烈,如果明年九月份再入园会影响他的发展吗?我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他更顺利的入园呢?
对于一个三岁一个月的孩子来说,入幼儿园太晚的话,我认为会有一些影响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庭已经不能够满足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了,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也是需要的。
我透过你的描述,我感觉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应该有人对幼儿园说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孩子也接受到了这些负面信息,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些恐惧和担忧。所以孩子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有极大的恐惧和反抗。
孩子对幼儿园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语言上的说服和讲道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建议你多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看一看,去玩一玩,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自己感觉幼儿园,通过他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了解幼儿园,这样的话慢慢的他自己就获得对幼儿园的认知。
同时,你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入园心理准备的绘本,例如《幼儿园的一天》,《我爱幼儿园》。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和家里人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和孩子谈论幼儿园,慢慢地孩子对幼儿园就没有那么大的反抗情绪了。
Q:我家闺女两岁半了,上小托一个月了,在学校玩得也不错,可是每天回家,上学前还是会哭,怎么样跟她沟通,让她从心理上接受?
首先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了解,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实际上是从一个熟悉、安全的环境到了一个未知、陌生的环境,可能本能地天然地产生一些自然的情绪,如恐惧和害怕。到幼儿园以后,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孩子瞬间感觉到的是惊恐的情绪。
怎么调整自己呢?
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用哭泣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这样的释放是她自我调试的一个过程,他在试着用自己的情绪与这个世界连接,然后逐步地与这个环境中的人连接。当然可能大多情况下,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允许幼儿熟悉幼儿园里的老师、小朋友及幼儿园的生活。同时还要习惯并适应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活。其实熟悉和习惯的过程,正是孩子扩大内在空间过程。通过这个阶段后,最终能够接纳与妈妈的分离。
从另一层面看,问题里家长会有自己的担心:与孩子分离时的情绪,还有持续的时间,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我觉得作为我自己本身我也能够理解你这样的情绪,因为作为妈妈,我们自己与孩子分离,其实也有焦虑和担心,我们也在调试自己,及孩子即将面对的新的生活。
当孩子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带着觉知、爱、包容和接纳,调试好自己以后,请你用温和轻松的语气告诉孩子,“宝贝,与妈妈分开让你有点担心焦虑,是这样吗?”“哦,是的。妈妈与你分开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有点害怕和焦虑,妈妈爱你。”允许她哭泣,这个过程实际上孩子会把恐惧的哭泣慢慢地转化为伤心的哭泣。
允许孩子哭泣,害怕焦虑就会流淌和释放。家长同时可以再次地说:“妈妈爱你,和你分离以后,我也会想念你的,当你想我的时候,我想你可以把这个感受能不能告诉老师。然后,如果还是有点难受,可以请老师陪伴你来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吗?”
还可以在每次分离的时候,表达你对她的爱和想念,比如“妈妈还爱你,和你分开了,还会继续爱着你,想念你。”要确定和友善地告诉她,老师会很好地照顾到你,老师也很爱你。
在每一天放学接到她的时候,要表达一下你对她的想念,要倾听她的情绪,然后倾听一下今天她开不开心,有没有让她感觉到不舒服的事情,然后有没有需要你帮助到她的地方,当她的内在得到你很好的倾听,然后情感得到关注,需求得到了满足,我觉得从体验分离的过程中,经验到了爱和支持,然后也获得了内在空间扩大的支持。
同时我觉得家长还可以做以下调整。
第一,可以适当地尽量早接。每年我们班都会迎来新的孩子,如何帮助到新生,我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议家长下午尽量地早一点来接这个幼儿,让她通过比较短暂的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生活实际上是一个愉悦短暂的过程,逐步来调整时间,逐步地适应,也符合了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
第二,回到家里,作为妈妈的话,可以来跟她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是需要专心的,细致的属于你们的特殊时光,然后做一些剪贴,垒高,折纸等活动,这样更细致地关注到了幼儿的情绪和需求。为再次的分离做一个能量的补充。因为这样特殊的阶段,我们需要持续性地观察幼儿的变化,然后也要与老师跟进这个情况,然后让老师也参与到幼儿的调试过程中。
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这一时期,其实我们还可以阅读一些绘本,比如说《汤姆上幼儿园》,《一口袋的吻》,同时你也可以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为孩子准备一口袋的吻,让她带着你的牵挂和爱去上学。
Q:孩子四岁八个月属于敏感慢热的孩子,上的蒙氏园,今年七月底入园两年,到现在早上都不能很好地和妈妈分离,每次都在教室门口缠着不放有时还会哭,有时在家里也会说不想上幼儿园,不喜欢幼儿园。和班里的老师沟通过,说是孩子进入教室状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平时表现也都挺好,他也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户外时间我在院子外面悄悄观察过孩子,确实是很开心的状态,就是早上分别难的问题,我该如何帮助他?
孩子上幼儿园都两年了,早晨上幼儿园有情绪,会哭闹。作为妈妈确实会有一些困惑。那么孩子上幼儿园两年,对幼儿园的环境是很熟悉了,在与妈妈分离的时候,还是会有分离焦虑,那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
第一,我们先觉察一下,当我们成人,作为父母与孩子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确定的和孩子说再见。当我们说:“宝贝,妈妈爱你,祝你今天过得开心。”那我们会把确定的爱传递给孩子,孩子获得爱会走向独立。当你和孩子确定再见后,孩子还是很焦虑,并且会哭。那作为父母你是怎么样做得呢?
假如你看到孩子哭了,你的心纠的很痛,又一次把孩子揽到怀里,并且情绪跟孩子共生,这样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只要我一哭,妈妈就不离开我”,但此刻儿童依然会焦虑着,因为儿童不确定妈妈什么时候还会走。所以这样的关系就让儿童就会不清明。
我发现在幼儿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一看孩子哭得特别难过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出来了,然后就会陷到情绪中。在这段关系中,儿童并没有得到妈妈的支持。我们说儿童透过哭会把与妈妈分离的这件事,慢慢从心理上接纳,同时儿童透过哭将自己的内在空间扩大,帮助他体验和接纳更多的事情。
第二,孩子在早上跟妈妈不愿意说再见,我们还是需要观察,是孩子真的想念妈妈,还是儿童在幼儿园发生的问题,他不能够面对和解决呢?不知道这位家长有没有跟孩子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此刻的情绪,并且向孩子表达爱。
其次可以询问,你在幼儿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妈妈帮助,如果孩子不说,那你还是需要和孩子约定好陪伴的时间,时间到了,确定地将孩子交给老师照顾,并且要对老师充满信任,信任的能量儿童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儿童就会很确定的跟老师在一起。等到晚上在家的时候,当孩子情绪非常愉悦的时候,或者是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倾听的时候,借此机会,家长可以倾听孩子,问一问早晨他跟妈妈分离的时候为什么要哭?这样的话,我觉得对孩子有一份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第三,家长也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孩子情绪状态好的时候,问一下孩子。老师可以这样问:“老师很好奇,你在早上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哭得很伤心是什么原因?”这样可以透过老师来了解儿童,了解原因后才能及时地给予儿童的一个支持或者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