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

发布时间:2021-11-29 幼儿园礼貌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礼貌 中国幼儿教育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说:“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玩的更开心。”如果他还是坚持,也无需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可以这么和孩子们说:“这个滑梯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结果是妈妈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比如一种常见的情景——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或者大家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很多。

NO3.面对别人的夸奖,“哪里!哪里!”的谦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这种时候,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常见的中国父母的谦虚和礼仪方式,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就像这位妈妈,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如果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他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妈,在习惯性谦虚礼貌回复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担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其实,只要能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骄傲。还是以这位妈妈为例,如果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听出来:妈妈认同了阿姨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练习得多,所以骑车进步大。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NO4.碍于面子不会拒绝:对宝宝有害的分享行为伤害宝宝的身体健康

【案例】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宝宝喂了一个开心果,本来妈妈也说不要给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亲戚就说:“没有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这么吃。”为了顾及亲戚面子,妈妈没有坚决制止。不料,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这是春节期间在微信上传播很广的案子,妈妈们可能还有印象。二岁半的孩子被开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见,可能当时孩子在边吃边玩,或者边吃边说话,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不过,妈妈如果不是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能够坚决制止,那么就不会产生这个悲惨的结局了。

另一个常见的场景:妈妈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给他糖吃,糖拿出来了,孩子说什么都要。可是刚在家吃糖了,妈妈不愿意让他连着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时间了。可是老人家给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饭量明显减少。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大人在给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一点,以显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妈又经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许,或者虽然口里说着感谢,可心理却充满了担心。

分享也是我们的传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或者“谢谢,我家孩子还不会吃坚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着要,对方坚决给,那妈妈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玩饭了再拿给宝宝吃”或者“等宝宝长大了再给宝宝吃”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父母应警惕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父母应警惕

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比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你可以跟他说:“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玩的更开心。”如果他还是坚持,也无需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可以这么和孩子们说:“这个滑梯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结果是妈妈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还有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比如一种常见的情景——

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妈妈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个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有时候,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很有亲切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愿意跟着学习。

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或者大家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欢很多人的场合,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很多。

NO3.面对别人的夸奖,“哪里!哪里!”的谦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这种时候,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常见的中国父母的谦虚和礼仪方式,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就像这位妈妈,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也没有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如果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他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妈,在习惯性谦虚礼貌回复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担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

其实,只要能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骄傲。还是以这位妈妈为例,如果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那么孩子就能听出来:妈妈认同了阿姨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练习得多,所以骑车进步大。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NO4.碍于面子不予拒绝:对宝宝有害的分享行为伤害宝宝的身体健康

【案例】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宝宝喂了一个开心果,本来妈妈也说不要给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亲戚就说:“没有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这么吃。”为了顾及亲戚面子,妈妈没有坚决制止。不料,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这是春节期间在微信上传播很广的案子,妈妈们可能还有印象。二岁半的孩子被开心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见,可能当时孩子在边吃边玩,或者边吃边说话,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不过,妈妈如果不是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能够坚决制止,那么就不会酿成这个悲剧了。

另一个常见的场景:妈妈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给他糖吃,糖拿出来了,孩子说什么都要。可是刚在家吃糖了,妈妈不愿意让他连着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时间了。可是老人家给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饭量明显减少。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大人在给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一点,以显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妈又经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许,或者虽然口里说着感谢,可心理却充满了担心。

分享也是我们的传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或者“谢谢,我家孩子还不会吃坚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着要,对方坚决给,那妈妈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玩饭了再拿给宝宝吃”或者“等宝宝长大了再给宝宝吃”等。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长大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视。一次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样,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途中孩子问的问题十分有趣,如飞机为何在雪上飞?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何不能打开等等?

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打开美国的报章,也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然后,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狠话”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2.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3.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

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警惕伤害孩子身心十种溺爱形式


警惕伤害孩子身心十种溺爱形式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家长面对孩子的无赖行为怎么办?

三、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

四、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看外国人怎么爱孩子。

五、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六、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饭!

七、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放开束缚孩子成长的手。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家长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十、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科学、专业的情商课程,塑造孩子的自我形象、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人际关系及领导的圆融技巧。通过活动、游戏、经历、讨论、价值观澄清、多媒体、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学习并掌握情商的96个关键观念和关键技巧。

相关推荐

  •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父母应警惕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父母应警惕 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
    2020-09-29 阅读全文
  • 4大伤害别强迫孩子“分享” 现在父母都担心自家孩子独生一个,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从而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可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哦! 以下行为将造成宝宝的心灵伤害: 抢走宝贝手里的玩具 当小宝贝之间因为玩...
    2021-07-29 阅读全文
  •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长大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
    2022-03-25 阅读全文
  • “狠话”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
    2022-04-14 阅读全文

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父母应警惕 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

2020-09-29 阅读全文

现在父母都担心自家孩子独生一个,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从而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可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哦! 以下行为将造成宝宝的心灵伤害: 抢走宝贝手里的玩具 当小宝贝之间因为玩...

2021-07-29 阅读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

2021-04-25 阅读全文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

2022-03-25 阅读全文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

2022-04-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