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绪,家长该如何疏导
发布时间:2021-12-06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评课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导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流动和疏导,就被积压在体内,做父母的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疏导?这就需要父母的拥有柔软的爱,可以通过身体来疏导,方法很简单,但经常做,对孩子来说将会有相当的好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
当我们受到惊吓、感到恐惧或者被批评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整个身体都绷得紧紧的,肌肉变得僵硬,眼睛会瞪得很大,抿着嘴唇,紧握拳头……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不再具备开放性。(动物有一种装死或被称为冻结的状态,人在面对极度恐惧等情绪时,也会如此,即把自己冻住,以完全放弃应对来应对。)
面临威胁和危险,成人如此,那孩子该怎么办?
强烈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会转化成物质形式留驻在身体里面,让肌肉、关节、韧带等变得僵硬,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疼痛和疾病。身体不仅受头脑控制,也受潜意识支配,身体感受并记忆情感的能力,大于头脑3000倍以上。情绪感受通常是通过身体,最为真实地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生气的爸爸,他的肩颈部位就是硬邦邦的;容易自责的妈妈,她的腰背部位经常酸痛;容易抱怨的奶奶,很可能有消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身体僵硬的表现,而这种僵硬又是情绪能量淤积导致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与脏腑、经络相通,过当的情绪能量会成为身体的阻碍,不通则痛,身体的失衡由此而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就提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简单说,情绪在人体内的流动是通过神经、经络、体液或其他传导组织来实现的,如果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者持久的情绪刺激,在身体中就会出现一股很大的能量传导,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从而导致紊乱,发生淤滞。表现在身体上,就会有各种异常反应——疼痛、憋闷、腹泻等,甚至会引起疾病。
情绪冲击导致身体的异常反应,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不安或者持续地处于压力状态下时,就有可能会发烧、会腹泻,甚至出现一些难以查明原因也难以治愈的病症。化解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孩子的心灵和情绪其实是简单、透明的。对他而言,最大的负面情绪就是恐惧——害怕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分离),而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因此只要给予足够的爱的抚慰就可以了,甚至都不需要专业的按摩师和专业的按摩手法,妈妈的手与充满爱意的抚触,是最有效的。
年幼的孩子尚未能完全理解复杂的语言,周围人说话的语调、身体的姿态等,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肢体的碰触,远胜于语言的沟通。因此,时常把孩子拉到怀里,抱抱他、抚摩他,哪怕只有短短5分钟,哪怕什么都不讲,都能让他感觉到爱,让他放松下来。
腰为肾之腹,是产生生命的地方,抚摩此处,可以为孩子增加能量。每天花上一点时间,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柔地抚摩他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帮助他舒缓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更有安全感。还可以揉捏孩子的胳膊、腿的内侧,以及手心与脚心,这样也有助于打通情绪通道,于孩子的心理能量多有补益。
当孩子受到突然的惊吓时,僵化的恐惧能量会淤积在体内。此时不妨沿着脊椎左侧、肩胛骨之间的一条竖线,横着拨动韧带和经络,让这个位置重新变得柔软,就可以了。也可以按摩胸口,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顺时针揉捏,帮助宣泄情绪。
当孩子感到悲伤时,把充满关怀和爱的手放在大椎穴(即颈椎第7椎,约颈肩相连处),即使孩子一个劲儿地哭泣,手也不需要动,妈妈温暖的手的轻柔抚触,自然就可以将僵化的能量化解开。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背后有一股支持的力量,这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哭得太厉害,则不妨把手放在他的背部,从大椎穴沿着脊柱往下,大片大片地按摩,抚摩范围可以波及到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直至命门穴(即腰椎处),能有效排解情绪能量。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把手放在孩子的颈部,当他感觉到被支持时,恐惧感就会减轻。同时,可以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小腹处(即肚脐下方、耻骨上方),慢慢揉动。这个部位通肾,恐惧情绪通常在这里郁结。当这份恐惧随着揉动向上顶出,孩子可能会以哭喊等方式将它释放。
如果孩子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比如因为白天玩得太疯到了晚上安静不下来、无法入眠,妈妈可以把他拉到自己怀里,把手放到他的颈椎和后背之间,只要放在那里就可以了。然后对孩子说:“你深深地呼吸,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妈妈的手在给你能量,有热传进去……”较之以“不要皮了!”“快去睡觉!”,用心和他在一起,给予陪伴,才是最好的。
脊柱上的每一个部位,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年龄段,也对应着一些特定的情绪能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按摩,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0-3岁骶骨。这也是储存恐惧的地方,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可以抚摩他的屁股,会有神奇效果。
●5-6岁腰部。抚摩此处,也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爱、支持与关怀。
●7-14岁腰椎第1节、胸椎8-9节。每天抚摩这个部位,能帮助孩子释放他在成长经历中积蓄的情绪。
想要给予孩子柔软的抚触,爸爸妈妈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柔软起来。不仅负面情绪会造成身体的压力,过度的正面情绪其实也会有同样效果。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对待它。当强大的情绪之流经过身体时,压抑往往是不足取的,如果它们被拦截、被困顿,就会留驻在体内,形成身体的障碍,相反,如果让它们潺潺流动,来了又去,就不会留下负面的影响。
因此,如果想大哭,就哭出来,因为哭并不是情绪,而是帮助我们排解哀伤情绪的方式,当我们畅快淋漓地将哀伤都发泄出来,身体就不会受到多大的损伤;同样的,如果想笑,就开怀畅笑,如果愤怒,就高喊出来……用自己喜欢的、觉得舒服的方式,将情绪释放、清空,就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这种顺应而不抗拒的态度,就是一种柔软的爱,我们由此得到的,也将是一个柔软的身体:经络通畅、体态匀称、行动矫健、肌肉充满弹性。任情绪自由进出,身体便不再因积郁、阻滞而坚硬板结。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作业
网友一:
个人觉得,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更多的是应该是一种对能够自律地学习的习惯的培养,对专注力的培养。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根据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进行的。一个自律和专注的孩子,不太可能跟不上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家长学历不高,也用不着担心什么。即便是那些学历高的家长,随着孩子年级的递进,他们慢慢地也会觉得吃力,辅导不了孩子了。
术业有专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原本就不同。家长包办太多老师的职能,对孩子具体的功课介入太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越来越重,这个不是什么好事。对于学历不高的家长,更多地应该是在家庭中营造学习的氛围,多多鼓励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让孩子获益终生的。
网友二:
那就不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孩子应该做的,不应该让家长来辅导。家长不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有以下好处:
第一,孩子养成自己做作业的良好习惯,遇到不会做的,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通信工具很方便,可以打电话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在问的时候,孩子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还可以上网查,孩子无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也省心,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家长不辅导,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遇到问题自己要想办法解决,不能依靠家长,孩子长大后,自主能力强,不让家长操心。
第三,父母可以有空做自己的事,不用围着孩子转。孩子每天都有作业,家长也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孩子每天都要麻烦家长辅导,家长会很累的,不但没利,反而有害。
第四,家长不辅导,并不代表一点不管,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大方向不能变,往正能量方面引导,做一个看花,但不格外干涉的护花人。
网友三:
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与学校老师不一样,应该以学校老师讲课为主,不要轻易的去给孩子辅导学习,而有些家长不是这么想的,觉得自己水平比老师还要高,觉得老师教孩子解题思路太复杂,觉得老师教的有问题,于是亲自动手辅导孩子,颠覆和放弃的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也是孩子在课堂上不再听老师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与孩子的亲和力肯定比老师更紧密,所以孩子更愿意接受爸爸妈妈给自己讲解辅导,那么孩子去了学校就会逐渐不再听老师讲课。
网友四:
家长不要陪孩子写作业更不要去辅导孩子的作业,而是应该在孩子每天上学离开家门的时候谆谆告诫孩子要在学校的课堂上专心的听老师讲课!那么家长为什么不能去辅导孩子的作业呢?家长应该怎样来抓孩子的学习呢?
家长不要做孩子学习的拐杖。不要去辅导孩子的作业,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容易让孩子产生极强的依赖感,会让孩子慢慢养成有了困难,有了难题以后,回家找爸爸妈妈解决的思维,而这个时候,由于小学的知识相对简单,家长稍加思索就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再加上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亲和力远比老师与孩子的亲和力紧密。让孩子这颗天真的心认为爸爸妈妈一样可以做老师,爸爸妈妈知识水平比学校老师教学水平还要高。
网友五:
首先我们说做作业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够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所以家庭作业一定是由孩子自己来独立完成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家长就撒手不管,或者是任其自然。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家庭辅导方式,他应该是达到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家庭作业,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像孩子做作业拖拉,做作业要家长催等等都跟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
第二个就通过家庭作业来巩固学过的知识。所以家庭作业不是任务,而是学习的一个环节,把家庭作业当成一种学习任务,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第三个最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作业来培养孩子的学科思维,这个其实是我们的家长要重点注意的。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孩子如何科学的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都会产生偏科的现象,这就跟我们的学科思维培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孩子的学科思维是单一的。
网友六: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做的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要学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所有家长都能辅导孩子学习了,那还要老师干嘛?
话再说回来,即使家长能辅导了孩子的小学作业,初中作业,有多少家长能辅导孩子的高中作业?即使家长会能辅导数学,物理,化学,难道家长科科都能辅导?所以说无论家长的素质有多高,我都不赞成家长直接辅导孩子作业,有时不仅帮不上忙反而会给孩子的自主学习帮倒忙!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如何引导?情景一:
儿子**的头碰到爸爸的后背上,结果嘴角出血了。儿子哇哇大哭:“爸爸,你不好,我不能原谅你!”小爸还心疼儿子:“那你打爸爸一下,原谅爸爸吧?”儿子不依不饶:“我不能原谅你!”其实儿子是自已碰到爸爸的后背上,责任在自已。因为家长不忍心孩子哭而把责任揽过来,结果孩子心安理得的平静下来不哭了,但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对孩子特别不好,让孩子感受不到他应该承受的责任。我赶紧纠正了爸爸的错误,对儿子说:“怎么能怪爸爸呢?是你自已不小心撞到的,是自已的责任,不能埋怨爸爸!”小爸也马上认识到自已错了,赶紧附喝:“对呀,是你自已撞到的,不能怪爸爸!”但是又给儿子一个台阶下,马上说:“你打爸爸一下,就原谅爸爸吧!”结果儿子只是用小手拍了爸爸的胳膊一下说:“我原谅你了!”自已马上笑了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像小爸一样去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分不清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遇到问题还会推卸自已应付的责任,长大后也会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有时说生活无小事,从任何一件小事情中都可以学到东西,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也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
情景二:
儿子**这几天搭积木时非常钟爱那几个蓝色的小块,非常凑巧的是那些蓝色小块是个单数,所以摆到最后就有一个剩下。儿子非常伤心,大喊着:“为什么总是少一块呢?”昨天晚上为了这个还哭了。嘴里嚷着:“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不好,我要打死他们呀!”我不解,问他:“为什么呀?”“因为超市里的阿姨卖给我少了一块?”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找理由。我抱起他在客厅里转悠,听他不停地报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要打死他们!”最后都涉及到警察了,刚开始我除了问他‘为什么’外就不说其它话,等他稍平静下来,我带着惊喜开心地说:“为什么是少一块呢?是多给你一块呀?”“是吗?是多一块呀?”儿子明显不相信问道。“当然喽!每次搭时不都剩下一块吗?那就是多的呀!不是少一块,是多一块,对不对?”“噢,是这样!原来多一块呀!”他终于有些相信了,很快心情就开朗起来,趴在我肩上亲热地搂住我笑。后来又玩积木时就没嚷着“少一块!”的话。
小孩子就是这样,想法很单纯,在他心里认准的就是少一块,但其实这也是我们成人所说的心态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分。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换个方式,同一个问题就会是不会的结果。孩子的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纠正,长大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要鼓励孩子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让他走出这个怪圈,引导他走向乐观向上的思维上来。
后来在睡觉时我又给儿子讲道:“遇到问题首先要考虑怎么去解决,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想不明白而去伤害他人,钻牛角尖悲观得难以自拔,换个角度想想可能会收到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不是‘少一个’而是‘多一个’一样!”儿子听了我的话,竟然一声不吭地听完后说:“知道了,妈妈,晚安吧!”
这两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孩子的不良情绪,任由其发展安抚他,可能会让他平静下来,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所以不要怕孩子一时的不快,该说明的得说明,让他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相信几次下来后孩子会认识到自已的责任和看问题的态度。长期来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发展。
因小失大,生活中无小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呢。
您家孩子的情绪您该如何帮助他
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更容易保持平静和愉快,即使遭遇低潮也会乐观地应对,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他们容易理解别人,能够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使与人产生矛盾,也能有气度的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这种能力,更需要从小培养!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有各种情绪是正常现象
四川省心理学会吴万芳表示,孩子有各种情绪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能要求孩子有情绪不表达。人首先应该承认自己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进而接纳他人。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些感觉都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对的,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可能大部分家长的情绪引导都是这样的:难过了——“小事情没啥好哭的!”生气了——“不许嚷嚷!”委屈了——“没事,下次注意吸取教训就行。”害怕了——“勇敢一点嘛!”……其实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情绪疏导方法。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但会体验快乐,也会有挫折、后悔、孤单的感觉。而对于他们来说,这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快乐的最好预示。
教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感觉,这是管理自我情绪的第一步。知道现在是怎样的心情,才可能发现原因、思索如何处理。父母可以在自己或对方心情不好时,趁机引导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嗯,现在我很紧张,心跳很快”、“妈妈好烦恼好担心”等等。有些游戏,如制作不同的情绪图卡、表情脸谱等都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学习,原来人的感觉有这么多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当遇到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有的时候孩子会大哭、会在地上打滚,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安静地在旁边呆着,等孩子自己平静下来。有时家长还可以通过写信、写纸条、发短信等方式,把自己的事也和孩子讲一讲,说说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也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感觉,怎么处理的。如此一来,孩子也就逐渐学会,如何用“讲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范
专家认为,小孩处理情绪的方法很多时候是家长处理情绪的方法的一个投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得先认真地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心烦意乱却不知道自己是在难过生气还是愤怒的时候?”“我能接受自己愤怒,忧郁,嫉妒等负面情绪吗?”“我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吗?还是,我习惯指责别人——都是你,让我生气/难过/ 害怕……”
“我发脾气的时候,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渠道?我能不能做到,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而让自己愉快豁达?”补上我们童年缺失的功课,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一起进步。
如何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吴万芳表示,当孩子生气发脾气或闷闷不乐时,父母千万不要也因而动怒,强行要求孩子控制。在这里教给家长们几招好方法,引导孩子适度发泄!
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被信任的,对孩子建立起安全感,更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疏导。
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当孩子愤怒时,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可以大声说出“我生气了!”或者找张白纸把内心的愤怒统统画出来,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放松心情,换个想法
压力经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来源之一。当压力让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放松一下,玩一玩,画画、唱歌或者运动都是帮助孩子放松的好方法。如果孩子陷入某种负面情绪里,通常是因为“想不开”,此时,父母可以带着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导他发现原来事情没有这么糟。让孩子学习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更可用有创意的方式,自己想办法解决困境。
多鼓励孩子给孩子更多自信
自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的情绪。父母应该经常多鼓励、赞美孩子,增强他们的独立性、进取心。当心情不好或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孩子很容易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看法,觉得自己真差劲,这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也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帮孩子找回自信。
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做作业
读者王女士:看到自己孩子每天都很辛苦,自己想帮忙辅导孩子做作业,虽然自己很辛苦但往往适得其反,现在却又不知该如何去辅导孩子。
编辑小阎:就此我们咨询了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郭宏。郭主任认为,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首先要明白两条:一、辅导不是监督,不要一直坐在 旁边盯着孩子做;二、辅导不是代替,不要一看见孩子不会,马上就想讲。家长辅导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抄作业题到规划作业再到完成作业等,都应该是孩子 自己的事,家长要若隐若现,但须始终关注着。具体来说,家长的辅导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观察,就是在孩子基本能独立完成的情况下,家长只观察孩子在习 惯和知识两方面的弱点就可以了;二是分析,辅导作业过程中的一个内容就是检查,但避讳家长检查、孩子若无其事,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检查,是共同进行时。 检查作业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家长要弄清楚孩子出现的问题到底是习惯上的还是知识上的,因为做作业有两个目的,一是查遗补漏,二是复习巩固。如果是 知识上的,就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如果是习惯上的,则需制定计划,确定日程表,一点一滴改进。
此外,郭宏告诫家长,不管孩子实际情况如何,都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发现孩子遇到问题的“拦路虎”、障碍的实质所在,是概念上的、计算上的,还 是审题能力上的?先给孩子适当点拨,然后让孩子自己完成。另外,她建议家长给孩子安排一项家庭作业:课前预习。“家庭中课前预习,课堂上当堂消化,作业中 复习巩固,再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这个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总的来说,“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要扮演好‘三种角色’:一是思想的引领者,二是学习的帮助者,三是习惯的培养者。但其中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郭宏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