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讲话幼儿插话要正确引导
发布时间:2021-12-08 幼儿思维引导故事 幼儿园教师引导语 引导宝宝好好吃饭大人讲话幼儿爱插嘴,这与幼儿心理有关。
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求知欲却高。当大人讲到他闻所未闻之事时,便会提出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这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幼儿爱插话,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较强的反映,是他们成年之后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阻止他们插嘴,可能会扼杀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才;鼓励他们插嘴中的正确见解和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会使他们变得自信、坚强。但要教导他们,应在大人讨论的间歇时插话,不能打断大人的谈话。这样,既不失礼貌,又可以让大人倾听,这才是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
诚然,有时候幼儿一句天真纯朴的插话,可能会揭穿家长的谎言,使家长很尴尬,下不了台。许多孩子也会因此而受到家长的当场斥骂或事后责打,而孩子呢?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何处。其实,这正督促了家长平时要言行一致,要注意身教。有时候家长说的并非是谎话,那可以将孩子不了解的情况向客人作解释,并趁机教育孩子凡事要作调查研究。
大人讲话幼儿插话是常见现象,如何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和哀。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欢迎挫折,也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痛苦失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敢于正视面临的挫折,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家长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
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有太阳怕晒着,就像温室里养花朵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刚刚遇到一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赶快替他排除;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赶忙代他受过。孩子像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簇拥着,要星星不能给月亮。家长的百般宠爱与呵护助长了孩子的需求欲望,并且不断膨胀起来,对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而对后果的设想过于简单,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之对挫折一无所知。一旦受到挫折,便茫然不知应对,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走向极端。所以家长要及时走出溺爱与凡事大包大揽的思想的误区,要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和困难,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孩子不听话要正确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出现一段不听话反抗家长的时期。比如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
但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父母如果能把宝宝当成独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议,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这才是天伦之乐。
正确引导孩子阅读命中的三要素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茫茫的宇宙。然而,许多父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孩子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担心孩子阅读文学名著,可能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其实,只要对孩子阅读文学名著因势利导,就能够充分发挥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
第一,阅读文学名著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较之直观可视性的艺术形象,更能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力,因为想象是文学与创新的关节点,无论是艺术境界的深邃,还是思想的深刻丰富,都离不开作家的想象,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性想象。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大胆、奇特、瑰奇、怪异,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都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能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拓展孩子的思维,极大地放飞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孩子经常阅读浪漫主义的作品,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还有利于矫正自卑、抑郁、苦闷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完善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想象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和关键。特别是优秀的文学名著,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孩子们经常欣赏文学名著,非常有利于活跃和诱导想象力,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阅读文学名著能够优化孩子的思维能力。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促进智力结构的完善。因为孩子们在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需要情感、灵感、理解、认识和判断等多方面主观要素的和谐发展,而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听故事,看图说话,背诵诗歌,写作文,这些文学活动都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因此,对于人才开发而言,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通过广泛地文学阅读,不断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优化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事实上,文学欣赏与创作一样,需要观察、体验、联想、想象,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融合,需要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的融合,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文学观。在欣赏过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需要对内蕴丰厚的文学名著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复推敲,在放飞想象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各种心理诸要素的优化组合。
第三,阅读文学名著能够对孩子产生激励、熏陶和反思作用。优秀作品对孩子除了具有美感熏陶和认识作用以外,还具有精神激励效应、情感熏陶效应和明镜反思等多种效应。其一,发挥文学名著的精神激励效应。许多文学名著表现了作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熏陶人,塑造人,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那些歌颂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描绘理想的文学名著,能够给读者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立志成才是非常必要的。其二,发挥文学名著的情感熏陶效应。文学名著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真诚的情感打动和影响读者的情感。文学作品理想的形象美、情理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歌颂真善美的真情实感,对于孩子们的情感具有重要的陶冶效应。孩子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作品所描写的热爱祖国、思念故乡、歌颂母爱、爱情和友谊等,对于丰富和深化孩子们的情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三,发挥文学名著的明镜反思效应。文学是生活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孩子们面对文学这面镜子,可以通过对作品所描写的人和事进行总结和反思,学习文学形象成功的经验,汲取文学形象失败的教训,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本质真实和历史脉搏。其四,发挥文学名著的明理言志效应。一方面,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体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克服思维的遮蔽性,能够使读者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因此,孩子们阅读文学名著有利于提高认识问题的高度;另一方面,许多文学名著中包括大量在做人、治学、理想追求等方面的至理名言,这些格言警句体现了价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将会在后世不断阐释中继续蕴含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对于孩子们的励志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的文学史上,历经大浪淘沙,各种文学名著如璀璨的明星、艺海明珠,构筑了闪亮耀眼的美的风景线。面对历史馈送给我们的文学名著,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积极引导孩子们登堂入室,用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丰富和拓展孩子们靓丽的青春人生。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经常有很多朋友问我,xx说话比较早而且很清晰有什么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交流。除去遗传因素主要看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和家长的引导,一般女孩比男孩要说话早些。但我也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医生说,宝宝说话有早有晚,但如果到两岁还不会说话,除去生理原因,肯定是家长的原因,错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或者是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因为发音等问题得到家长的训斥或嘲笑,反而不愿意开口讲话,孩子越不说家长越着急,越把孩子不爱说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形成了恶心循环,宝宝更不爱说话了。
所以xx一出生,我就从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变成了个话唠,我每次干什么都要和她说,经常和她交流,她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的到,她睡觉我帮她盖一下被子都要告诉她,我开一下窗、喝一口说都会和她说的,所以xx说话还算比较早的,一岁半的时候基本正常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了.
回想一下xx学习说话的阶段,主要做到了这几点:
1.多和孩子交流,咬字清楚,语速缓慢,态度温和
2.家长尽量说普通话,这样以后出去说话的时候没有障碍,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3.多和孩子互动,一起看书,唱儿歌、童谣,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
4.不要嘲笑孩子发音,但也不能迁就,孩子说错了,不要特意纠正,只要说出正确的就好
5.和孩子交流一开始就要使用成人语言,不要过分运用叠词,吃饭饭,喝水水啊,尽量避免,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误解,因为语言就是这样说,等孩子掌握运用之后又发现不对,还得进行二次学习。
6.适当诱导。不要一味迁就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肯定不会表达,一般用肢体语言,这时候尽量诱导孩子说出来,一次不行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所以只要多给孩子点耐心,多些交流,让孩子在语言上慢慢积累,等到说话的时候就能较早而且清晰了。
正确引导“认生”的孩子
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正常小儿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认生,8-9个月逐渐明显,12个月达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小儿显得更认生了。随着长大,幼儿增加了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认生的情况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儿,或有片刻的安静;有的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小儿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比较内向的,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当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的时候,父母则认为“没出息”,斥责孩子,极大地损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重了焦虑和紧张。时间长了,有可能真的变成没出息了。
因此,当您有一个比较认生的孩子时,要注意照顾他的心理特性,给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当家里来客人时,允许他慢慢与客人接触,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逼着他在陌生人面前做这做那。通过恰当的诱导和鼓励,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克服。
正确引导孩子认识“钱”
钱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家长要逐渐引导幼儿树立钱的观念,即可以实现对物的交易,所以钱很重要的,要珍惜钱财。但是家长也不可过分夸大钱的观念,毕竟钱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人生生活中的这一重要物件,点点建构起这个概念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深化。
1、无钱的交易观念
小A看见了妈妈的小小存钱罐,然后把里面的硬币倒出来玩,有时候扔到地上,有时候将钱转圈圈玩,然后把这个当成小陀螺,总之在这里钱和他自己的玩具一样,只是一个物品,而没有钱的真实的交易概念。
2、虚拟钱币的使用
对钱的概念的建立应该是从超市购物开始的,到超市的时候小A的妈妈一直强调一个观念,这个东西没有付钱不是你的,然后小A妈在付钱,告诉小A,付过钱之后才是你的。久而久之,小A去超市购物会主动的将东西放在柜台上,然后嚷嚷着“我要付钱”,他自然是没有钱,小A妈赶紧上去付钱,然后小A会问妈妈:这个付过钱了吧,归我了吧。小A妈说是,他就果断的将东西递给我,说:拆!
有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小A就跟人家说:“我没钱,我假装给你吧,然后从口袋里掏一点东西说,假装这就是钱好吧?”还跟人家商量,弄得人家哭笑不得。
此时其实孩子还没有建立起钱的交易的概念,虚拟钱币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可行的。
3、摇摇车硬币的使动功能
玩摇摇车的时候可就要实打实的硬币了,因为真正的硬币才能使它摇动啊。摇摇车上的语言对孩子相当的有蛊惑力,每次他坐上去,摇摇车总是说,小帅哥,快来玩呀,小A忙不迭的要硬币然后塞进去,摇玩一轮后,摇摇车又蛊惑着说,再玩一次吧,小帅哥。小A立即看着妈妈,他说还玩一次,妈妈,给我硬币!小A妈就随他让他玩个够。有的时候小A妈就直接说没有硬币了。小A想想也就作罢了。
4、出租车付钱产生的困惑
一次小A和妈妈做出租车,下车之前,小A妈付钱给司机。小A疑惑的问我,为什么要付钱啊,妈妈说出租车阿姨很辛苦啊,送我们回家,所以要给钱啊。和超市以钱易物不同,这次我们支付是劳务,小A似懂非懂了。后来小A的爸爸开车来了,我们上车,然后下车,小A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赶紧问妈妈,“妈妈,我们不用付钱给爸爸吗?”大家都笑了,然后跟小A解释,这是咱们自己家的车,不用付钱的。第二次再坐爸爸的车,小A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家的车,我们不用付钱。
5、修车胎付钱引发类比
一次爷爷的电瓶车车胎破了,来了个叔叔修车,小A对这些事情历来就有兴趣,就饶有兴致的在一旁观看,看人家怎么把轮胎打开怎么补胎,叔叔一边修车一边和小A攀谈,小A很开心,不住的问这问那,最后车修好了,小A爷爷掏出钱给修车叔叔,小A顿了下,然后说,我们也要给钱吗?像是给超市阿姨一样的?妈妈说是的,因为叔叔给咱们修车,把车胎补好了,所以需要给他钱感谢他。联想起他前几次对钱的种种困惑,妈妈接着说,“所以钱是很重要的啊,坐出租车要付钱,买奶粉要钱,玩摇摇车要钱,所以爸爸妈妈要上班去挣钱啊……”还没说完呢,他一转身溜走去玩了,也不知道听没有听懂。
卢梭说,我们拥有的金钱是使我们自由的工具,而我们追逐的金钱则使我们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自由诚可贵,不要让金钱自小就腐蚀孩子的心灵。我看到有的孩子收到压岁钱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和父母争抢一番,对这些钱有着极致的占有的欲望,这是贪婪的本性的恣意流淌,父母并非考争抢取胜,而是要和孩子讲清其中的道理。
要关注孩子对钱的观念的发展,这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也是培养孩子的财商。等孩子稍大一些,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钱,自己支配。让孩子在行动中历练对金钱的管理能力和正确观念。
正确引导迷恋奥特曼的儿子
导读:我开始陪着儿子一起喜欢奥特曼。我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不是特别血腥的、暴力镜头不是太多的内容,我会和儿子一起说奥特曼、玩奥特曼、模仿奥特曼,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让儿子明白: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同时,我开始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向儿子推荐其他优秀的动画片。
儿子特别喜欢“奥特曼”。家里到处都是奥特曼的身影,奥特曼的书、碟片、描画、玩具、模型等等一大堆,穿衣服、穿鞋子也要有奥特曼的标志才行。我觉得儿子有点“走火入魔”了,于是,我把有关奥特曼的东西全收了起来。
很快我就发现,禁止奥特曼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那天去学校接儿子,老师一见我就生气地说:“你们家孩子真该好好教育,今天把班上的同学打得鼻血都出来了。”我一个劲地向老师保证,又跟同学的家长道歉了,这才带着儿子回家。
一进家门,我就冲着儿子开火了:“说,你干的好事?”儿子没听懂我的反话,居然摆了个奥特曼的架势,笑眯眯地说:“他是坏蛋,奥特曼要消灭这个怪兽。”我的火气更大了,揪过儿子就是一顿好揍:“啊!你还真以为自己做好事啊……”打完了屁股,儿子眼泪未干,就哭哭啼啼地跟我申辩:“我……我看见他拉扯小芳的辫子,他……他是坏蛋……”我火气未平,一指墙角:“站那里反省去。”儿子只好撅着嘴站在墙角,一边还不时偷眼瞅我。
过了一会儿,我冷静了。想起儿子方才说的话:似乎打架事件还有隐情?我叫过儿子仔细询问,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强是班级里有名的“小霸王”,他今天又欺负女同学,儿子看不过去就和他打起来了。小家伙屁股还肿着就忘记了疼,讲着讲着,又一次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昂首挺胸地嚷嚷:“我是奥特曼……”我被他弄得啼笑皆非,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
后来我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儿子的行为也算得上是“见义勇为”,难怪他不服气。奥特曼本身有值得肯定之处,它高大、勇敢、坚强,富有正义感,奥特曼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足为怪,一味地否定奥特曼是不可取的。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过分迷恋奥特曼,孩子是否会形成暴力倾向?
我开始陪着儿子一起喜欢奥特曼。我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不是特别血腥的、暴力镜头不是太多的内容,我会和儿子一起说奥特曼、玩奥特曼、模仿奥特曼,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让儿子明白: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同时,我开始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向儿子推荐其他优秀的动画片,如《西游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这些动画片可以开阔他的视野,增长他的见识,而且画面图案鲜明、语言幽默、情节生动,儿子很感兴趣,无形中就冲淡了他对奥特曼的迷恋。另外,我比以往更多地带孩子外出玩耍,更注意聆听孩子对于学校生活的描述,毕竟孩子只有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才能健康成长。
我想,假以时日,儿子一定会丢弃奥特曼带给他的那些不良影响,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