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12-13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教育孩子笔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小东的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能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可妈妈不知小东为何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小东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
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奶奶担心刘刚受欺负,不愿他跟那些淘气的孩子交往,刘刚一人常常在家看书,使他很少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父亲由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使他耳闻目染,小小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刘刚由于生活圈子狭小,与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龄代沟,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只是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或看书解闷。父母对此不但不引起警觉,还以为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对他缺少照顾。但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让他做试卷,而很少与他做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使他承受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埋在内心世界。上学独来独往,课间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小玩具,从不主动找同学玩。
□树立积极主动的“外交形象”
刘风华介绍,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刘刚家长应该认识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扬社会的正面和积极面,从而培养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怀。并大大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鼓励他走出家门,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刘刚将小伙伴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要拉长面孔,应帮他招待小客人。
对于和刘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别当着孩子面夸人家孩子
众人皆知,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10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的反应如何呢?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瞪大了眼睛怯声声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这位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她那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妈妈不知为何小东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在幼儿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他们,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亲不爱自己,产生很强的失落感。一些年轻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
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
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孩子不高兴了,就会来骂我,有时还会来打我,我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前来咨询的母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在这样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出现孩子对父母做出不孝的事,并不少见。想想看,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就是皇帝,有那么多人围着他转。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想使唤谁就有人给他使唤,他不想见到谁,谁就会消失。被成为这样的孩子,是孩子愿意的吗?说到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做为榜样的尊严。
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母亲,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他们都会尽力去满足。父母都是来自于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里工作,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长大,能够填补他们内心里的遗憾。正是这份遗憾,他们对于孩子是百依百顺,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孩子想得到的,都会给他。物质上的不断满足,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缺乏,以至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尊重父母,甚至于去骂或打父母发泄情绪上的不满。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这样的父母是可悲的,因为父母的尊严缺失而导致孩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偏执的性格。
自从孩子呱呱落地,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精彩的世界,他所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感觉到的都是来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他们就像父母的反面镜子,只不过这块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却往往让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当很多父母面对如此“霸道”的孩子时,他们渐渐地失去了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他们一味地去讨好孩子,哄孩子,甚至骗孩子,去印证孩子眼中所谓的“好父母”的形象,可这样的“形象”,却让孩子在完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甚至形成一些更为畸形的性格。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孩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差孩子,造成孩子好与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差别。好孩子都是出自善教父母之手,差孩子都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做为一个成功的父母,并不是在物质上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而在于能否给孩子当好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一切善的因,结良的果,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良好的品质而形成自己的良好品质。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孩子面前,重新拾回自己的尊严,让孩子崇拜你们,以你们为榜样,以有这样的好父母而感到自豪,让他们去体会人世间最美好、最可贵的家庭生活。
孩子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
孩子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周二女儿的脚还是一瘸一拐的,但是我不能一直带着她上班,所以,我今天给她送到了幼儿园。路上,**一个劲儿地对我说:“妈妈,到幼儿园,你和老师说说,别让我参加活动了,好吗?”我知道女儿一向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向老师说这种事,这个时候我也不想教育她,只是说好。
到了幼儿园门口,我对站在门口的老师说:“老师,能不能今天别让**参加户外活动了,她的脚还没好。”那个老师说说:“好。我还说呢,怎么**周五那天一瘸一拐的,**说是上学的路上崴脚的。”
我说:“应该不是不是,是周五那天在幼儿园崴得,如果是路上崴的,我肯定就知道了。”没想到,正在换鞋的**立马扭过头来对我说:“不是,就是路上崴的。”看着女儿焦急的有点儿想要哭的样子,我没再吭声。我不知道她怎么了,她明明告诉我是周五那天上午户外活动的时候崴的,怎么这会非要说是上学路上崴的呢?
我没和她争论,只是赶紧让她进教室吃饭。我也没和老师争论,只是请老师能允许她不参加户外活动并且请老师帮忙叮嘱她多喝水,因为她的咳嗽还没好。我知道这会儿争论这个事儿对谁都没好处。
走在路上,我就想,女儿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实话?她是怕老师不高兴吗?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我该不该问问她为什么?我该不该告诉她应该实话实说?
同事打趣笑着说,**够成熟的,真会说话,知道怎么说老师会高兴。可是老师高兴了,孩子真的高兴吗?我知道她在老师面前是胆怯的,所以才在自己脚很疼的时候说不疼。我是该为孩子的成熟开心,还是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呢?
不管怎么样,我心疼我的孩子;不管怎么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诚实的;不管怎么样,我希望老师是用来尊重的,而不是用来怕的。
莫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
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经常遭人嘲笑,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回复“正常”。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泛滥的色情的侵害,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逼他们早熟。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