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爱问问题呢?
发布时间:2021-12-17 孩子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们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着你的衣角问:“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地球围着谁转?”尽管你竭力想讲清楚,但是他好像还是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一种担忧。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而无需提问的,他总是会把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抛给你。这不奇怪,因为在他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让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问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发现自己
“没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类似问题:“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吗?”(芮芮,5岁)“有一天你也会不存在吗?”(棋棋,4岁半)“蚯蚓也有妈妈吗?”(小雨,3岁半)
他想说的是:在6岁之前,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围绕自己提出的。比如当他问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实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爱他才生他……通常,这是对他讲述什么是“爱情”的好时机。这类提问背后,经常隐藏着期望、恐惧和担心。当孩子询问“太阳不见了,地球围谁转”的时候,可能他担心的是当父母消失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这正是许多孩子担心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儿童图书是最好的帮手,你也可以帮孩子用图片做一棵“家谱树”,在家谱树上直观地找到“谁是谁”,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从哪里来。
了解时间和空间
“风来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时候?”
类似问题:“一会儿是什么时候?”(笑笑,4岁)“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若若,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设想着世界。对他来说,风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应。当你的孩子企图知道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来源时,同样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寻找自己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他就会使用这样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他对这些还很模糊。耐心一点,要知道,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准备,回答他的许多有关时间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比如,与其说“我们一会儿再读这个故事”不如说“你先去洗澡、吃饭,然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试图解惑
“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岁半)“为什么天天是男孩还留长头发?”(依莲,4岁)。“为什么外语老师的皮肤是黑色的?”(西西,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很小时就会对异常的东西敏感。异常的事物会让他害怕、惊慌,因为这会让他觉得陌生,没有安全感。从两三岁开始,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肤色,甚至不同的头发长度。他总是非常坚信那些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裤留短发的是男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同,他会认为,同别人一样就是好。
如何帮助他帮助他认同自己的性别。有关伦理的问题需要经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妈妈)结婚!”另外,告诉他人类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有矮,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如何解决孩子说脏话问题?
导读:如果长期纵容孩子说粗话脏话,就会损害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有没有家长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一天,你突然知道孩子会说脏话了。“去你的”、“”、“王八蛋”,当孩子用带着稚气的声音对你说出这样的语言时,作为家长是不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呢?由于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孩子具有喜欢模仿的天性,所以在幼儿学习语言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如果长期纵容孩子说粗话脏话,就会损害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
1、善于模仿的镜子。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到什么就反映出来什么,父母、同伴或者电视节目里所说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无论是父母在不经意间说的一句玩笑话或是争吵时的语言攻击,都有可能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
2、排解压力的绝招。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或者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也会以说粗话脏话的形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或不满,这样说出的脏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孩子紧张的心情。这也是强化孩子说脏话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要防止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如果家长说话粗俗,满口脏字,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因此,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2、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
在孩子刚刚说粗话脏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这些话的含义。这时,如果家长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此刻,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让孩子觉得粗话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觉得索然无味,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3、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想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4、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在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立即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力等,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孩子们能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并伴随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
张老师正在教小班小朋友一首新歌,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不动,一边听老师弹琴一边学唱,只有丁丁在椅子上动来动去,他一会儿推推旁边的佳佳,一会儿转过身来,趴在椅背上,看着后面的墙壁发呆,张老师看了看他,没理会,没多久,丁丁突然站起来,跑到老师身边在钢琴上用力敲了几下,钢琴发出一串杂乱的音。小朋友都大笑起来,张老师生气地拉开丁丁,说:“赶快回到座位上。”丁丁边笑边跑回座位,但没一会儿,丁丁又站起来跑到窗户下,拿起柜子上的串珠玩起来,几个小朋友齐喊:“老师,丁丁又跑了。”张老师看了看他说:“不要理他。”说完领着小朋友继续唱歌。丁丁没有回头,自己专心的玩着。
从某个角度而言,丁丁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他会在“学本领”的时候突然跑开,专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会因打人被其他孩子告状,他是班上令老师头疼的孩子,每天都要有一个专门老师看着他,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规则,尤其在小班,建立规则意识,进行常规训练,是幼儿在园学习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是那些能遵守各种规则,听老师话的孩子,而丁丁恰恰是未被这些规则所“驯服”的孩子,喜欢自行其是而不愿听从老师的安排。于是,在要求“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为”的环境中,他总是不断出现问题,成为一个特殊人物。
如何解决孩子不吃辅食问题?
导读:妈妈要平心静气、面带微笑,营造出愉快的进食气氛,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欢乐的情绪感染宝宝,使宝宝乐于接受辅食;其次,辅助食品应在宝宝饥饿的状态下喂,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种食物完全接受后开始。
快4个月的宝宝,到了该添加一些辅食的时候了。但是这时的辅食,只局限于一些菜汤、果汁之类。宝宝已经吃惯了乳汁,习惯了奶嘴,应该怎样让宝宝自然地接受辅助食品呢?
首先,应该在宝宝身体和情绪良好的情况下给宝宝喂食。
妈妈要平心静气、面带微笑,营造出愉快的进食气氛,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欢乐的情绪感染宝宝,使宝宝乐于接受辅食;其次,辅助食品应在宝宝饥饿的状态下喂,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种食物完全接受后开始。每次先喂一勺,在勺内放少量流食,引诱宝宝张嘴,然后轻轻放入宝宝舌中部,食物温度应保持体温或比体温略高一些。
大多数的宝宝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有些宝宝对于一种新的食物,常常要经过10~20次的尝试之后才接受。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耐心地喂宝宝。同时,在给宝宝添加辅助食物时,应注意观察宝宝的进食反应及身体语言。如果宝宝肚子饿了,看到食物时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身体前倾并张开嘴。相反,如果宝宝不饿,就会闭上嘴巴,把头转开或者闭上眼睛,这时,爸爸妈妈就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了。
孩子行为异常,注意心理问题
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所占比例较高。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心灵处方”解决孩子爱哭问题
导读:宽心育儿很重要,用心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很重要,我们都要终身学习,这样,才有能力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妈妈的烦恼:我的女儿体弱多病,而且从小很爱哭,动不动就哭,会发出那种声音很轻、很弱的哭声,让人听了心痛。本来嘛,小孩子哭哭也无妨,但我担心长期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从妈妈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与信息,让我们一一解读。
第一,“我的女儿体弱多病”。
孩子身体不好,首先有先天的因素,其次有情绪的因素。70%以上的疾病与情绪有关。如果孩子情绪不佳,她的身体就可能出现一些讯号。比如,情绪表达不通畅或者家中保护过多的孩子,常常会出现气喘或呼吸道感染。
第二,“她很爱哭,动不动就哭”。
哭泣的背后是不良情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限,无法精确地描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成人没有提供足够多的示范,她也无法学到如何管理情绪;也可能,生活环境中不容许她表达内在的心情,于是,她只好用哭来表达。慢慢地,就形成了一条神经链,不断地强化后形成习惯,成为她表达情绪的唯一通道。
第三、“她会发出那种声音很轻、很弱的哭声,让人听了心痛”。
她很可能是敏感型的孩子,对外界的评价或改变十分敏感,当她的想法与情绪无法流畅地表达时,她就用一种超出年龄的、显得有点压抑的哭声来呐喊。这样的孩子往往感情十分细致丰富,几十年后,这一特质可以助她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比如心理学或艺术领域。
父母要做的是:
第一步:接纳她的情绪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就如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一样。
◎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因。找到因,果就会改变。许多家长会在孩子的外在行为上下功夫,其实这样往往走了弯路,真正重要的是:挖掘隐藏在情绪背后的因,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孩子的问题得到了改善,父母也得到了成长。
第二步:反映式倾听
第一层次:用语言描述发生了什么。比如:“明明刚才抢了你的玩具,是吗?”这是一个事实。
第二层次:用语言描述她的心情。比如:“你现在很难过,也很生气,对吗?”这是一种试探性的问句,如果你的描述比较精确,她会点头或面部放松许多。于是,她的压力释放了,而且亲子间可以重建信任感。
第三层次:读懂她的身体语言与潜台词。比如:她走到你面前哭,意味着她需要得到你的支持与安慰,你要马上作反应,一边用手抚摸她的背,一边说话。这样,她的情绪就会缓解。
孩子可以从父母的示范中学到:如何用语言描述事情经过?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心情?如何让人理解自己?还有,情绪不可怕,是可以被接纳与管理的。
孩子有情绪起伏时,父母要冷静,不要被卷入情绪风暴中,要好好把握,让危机成为转机。
第三步:示范情绪的多种表达方式
情绪有许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画画,把自己的心情画出来;设定一个“悄悄话时间”,与妈妈或爸爸悄悄地躲在家中某个隐秘的地方,像好朋友一样说说悄悄话,这样,孩子情绪表达的通道通畅了,她就会快乐起来。
第四,“我担心长期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不用太担心,你的孩子还小,还有很多的机会,只要你用心学习与成长,你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快乐,身体也会越来越好,亲子关系也会更亲密。
心理学家发现:人所担心的事90%以上都不会发生。只有7%有可能会发生,但到那时,你一般都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事。
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宽心育儿很重要,用心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很重要,我们都要终身学习,这样,才有能力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