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有些谎言不能说
发布时间:2021-12-21 幼儿园不能教哪些内容 幼儿园课程对教师评语 幼儿园体能说课稿2岁的彤彤特别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诉孙女:“那不是糖,是小锤子。”
这些谎言说着省事,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李园长告诉记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说一些谎言,但这些谎言首先要科学,其次要编些美丽的故事让孩子易于接受。类似于“棒棒糖是锤子”这种不科学的谎言是不能说的。
为了制止彤彤吃糖,奶奶可以讲个故事,“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兔子,特别喜欢吃糖,吃了一个又一个,吃了一个又一个,哎哟哟,它叫了起来,原来啊,它的牙齿都没了……”
孩子天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故事中把道理告诉他们是最好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理解。
●这些谎不能说
家长对孩子撒谎大部分都是为了图省事,觉得谎言比讲道理更能有效、迅速地抑制孩子的一些想法、要求。李园长提醒家长,教育不能省事,有些谎言不能说。以下三种谎言,无论是在孩子的情感上,还是认知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1.情感型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哭得厉害,家长不应该心烦意乱随口就说:“你再哭,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真的以为妈妈不想要他了。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2.吓唬型的谎言不能说
晚上9点了,可是宝宝还不睡觉。家长说:“赶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来找你了。”此时,给孩子读几个故事可能比谎言来得更有效。
3.不科学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答不上来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资料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告诉孩子一些不科学的知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的谎言,有时不必拆穿
当宝宝坚信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给他带来礼物时,当宝宝为自己的胆小找了个很好的借口时,当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毫无愧色地说是自己的时……先别忙着暴跳如雷,也别急着告诉他“正确答案”,因为此时,宝宝正沉浸在他忘我的世界里呢,成人请勿打扰——
美美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听她在我肚子里经常听的那些音乐,而且一听音乐就手舞足蹈。从她3个月会笑出声后,她就开始亮嗓门给我们听。在她半岁后,我发现她的这种不淑女的表现愈演愈烈,于是只要她粗嗓子发音,我就会说:“美美,妈妈不喜欢你的噪音!”但她照旧我行我素。她姥姥却在她每次高喊的时候,轻柔地夸她“唱”得真好听。美美在姥姥的鼓励下,居然能听懂姥姥的指令,只要姥姥说“美美唱歌”,她就开始咿咿呀呀,并伴有声音的大小、高低和变音,而且会随着音乐一起哼唧。
可能很多妈妈和我一样,在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要求的行为时,会进行干涉和严加管教。其实有些事情,父母不必一定要向孩子“揭穿”它的本来面目,至少是现在。
兔子背着狮子走——把想象当成现实
3岁的严严在摆弄他的毛绒玩具,他让他的小灰兔兔巴哥和小狮子辛巴一起赛跑,辛巴累了,严严于是对兔巴哥说:“辛巴比你小,你背着他走吧。”一旁的阿姨见状,告诉严严应该让小狮子跑第一,抓到小兔子。严严不干,阿姨苦口婆心地告诉严严:狮子会吃了兔子的!严严大哭起来,好好的游戏终止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就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的,只是3岁以前的儿童想象水平还很低,而且经常与现实分不清,甚至会与常规、常识不符。这时如果成人急于提醒孩子,往往会破坏了孩子的游戏和兴致。当儿童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生活时,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愉快,语言和想象也在进一步发展,成人此时就是要鼓励孩子的游戏和想象。
变通方法:
阿姨先不介入严严的游戏,等到严严自己主动停止了这个游戏以后,在他情绪好时,再把书里的知识讲给他听,增加他对动物的了解。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和白雪公主是好朋友。
2、你再欺负我蜘蛛侠会帮我。
3、这是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是在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放到我的床边的,他每年都会给我送来礼物。
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用错误的知识游戏
2岁的元元把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一个接一个摆放着排起了长长的队,妈妈认为应该按照大小、高低进行,还要区分出瓶子、罐子的不同。于是妈妈开始帮元元按大小排队。元元推开妈**手。妈妈又要替元元把易拉罐、塑料瓶归类,元元急了,把所有的瓶子都踢倒了。
不揭穿的理由: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在简单的数概念、物体大小概念、空间知觉等方面有初步发展,需要摆弄实物获得这些知识。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会经常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成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插入教学,儿童会被迫停止活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困难。重要的是,儿童需要自己在不断探索中顿悟,修正错误,积极整合新知识。
变通方法:
元元给瓶子排队是掌握顺序的过程,妈妈应该先表扬她。等元元体会到成就感后,再逐渐教给她正确的排序方法。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绿色的太阳又漂亮,又不像会红太阳那样把人晒热,所以我把太阳画成绿的了。
2、哎呀,小娃娃感冒了,快给她穿上棉衣吧!(这是宝宝夏天玩过家家时说的)。
3、妈妈我给你变个魔术,我把这杯水倒进大桶里,水就变少了,神奇吧?
我爸爸是圣诞老人,他在天堂里——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
马丁的爸爸在他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从他懂事起,他就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妈妈告诉他,爸爸在天堂里,过圣诞节时爸爸就会来看他的。于是马丁逢人就说:“我的爸爸是圣诞老人!”
不揭穿的理由:
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比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等,都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打击,可能很长时间里孩子都会恐惧、绝望,这时成人对孩子的保护与关爱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砝码。让学龄前的儿童了解死亡、离婚是需要时间的。
变通方法:
必要时告诉孩子,虽然爱你的那个人不在了,但是我会一样爱你、保护你。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奶奶回老家了,我上学以后她就会来看我的(奶奶是病故了)。
2、我妈妈出国了,她会带我去美国(爸爸妈妈离婚了)。
心理专家特别提醒:
不必立即向儿童揭穿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保护儿童的自尊。自尊是儿童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价,它既来自儿童自我内部的评价,也来自外界对儿童的认同,它影响着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发展。儿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越小就越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尊自信。
那玩具是老师奖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拿的——无意识撒谎
萱萱从幼儿园带了几个玩具回来,说是今天他表现好,老师奖励给他的。妈妈感觉不对劲,第二天送萱萱上幼儿园时,私下里问了老师,老师说她没有奖励萱萱,是萱萱自己把园里的玩具带走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的说谎可能是因为无知、害怕或推脱责任而导致。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上看,首先他们是把想象的事情即兴当作现实;再有,儿童出于让成人(比如父母、老师)高兴,或者在弄坏东西怕父母批评而逃避惩罚时,也会撒谎;还有,儿童的自我中心使他们把玩具、食品都归为己有,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拿别人甚至是商场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
变通方法:
撒谎肯定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调节处理的方式,才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萱萱妈妈不要当众指责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告诉萱萱:这些玩具放的地方应该是在幼儿园。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今天表现好,老师夸我了。
2、明天我不用去幼儿园,因为老师病了(明天幼儿园有演出,可是老师没挑选他)。 [!--empirenews.page--]
3、玩具是哥哥给我的(他抢来的)。
我今天表现好,
老师夸我了
……
我不喜欢小狗,
它老冲着我叫,
一点儿都不懂礼貌
……
玩具是哥哥给我的
……
我不是害怕,是滑梯不好玩——为自己的退缩行为辩解
2岁半的乐乐和妈妈在公园里玩,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滑梯,妈妈鼓励她也去玩。乐乐不太情愿地去了,却只滑了一次就跑回到妈妈身边。妈妈问乐乐怎么不滑了,她低声说滑梯没有意思。妈妈说你不是总想滑滑梯吗?乐乐坚持说她觉得滑梯太简单了。妈妈知道乐乐是害怕了,但并没有揭穿她。
不揭穿的理由: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表现出胆小时,他们可能会采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做父母的即便知道也不要马上指出。就像大人有的时候要掩饰一样,儿童也有这样的需求。况且,一旦当你指明孩子胆子太小了,这种反复的强调如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胆小退缩,她会更胆小。
变通方法:
忽略不提是减少乃至削弱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乐乐妈**做法就很明智。以后,她可以先训练乐乐从一半的高度或者是小而矮的滑梯上慢慢滑下来,直到她有了安全感,再逐渐让她玩大滑梯。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不喜欢小狗,它老冲着我叫,一点儿都不懂礼貌(实际上她被狗叫声吓过,所以害怕)。
2、我喜欢玩火车,不喜欢玩飞机(因为飞机快速飞起来吓着了她,她不敢玩儿了)。
孩子说谎有时不需要太严格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五岁的黛莹时常从噩梦中醒来,说她梦见一只大狮子。每次,爸爸妈妈都会跑过来安慰她。白天,黛莹会跟任何愿意听她讲话的人谈起大狮子,妈妈也鼓励她去跟别人说,认为把恐惧公开说出来有助黛莹克服。
事实上,情况却不见好转,黛莹的恐惧情绪愈来愈高。她内心深处编织的其实是:“如果我谈到大狮子时,爸妈都这么感兴趣,这只大狮子一定真的存在。”
【分析】许多教养书籍和专家意见都告诉父母,要试着安抚、留意、温婉询问、了解孩子的咬人、打架、攻击、喊叫、打摔东西、不服从父母指令的种种行为;结果,愈是注意,孩子的行为愈显得“偏差”。
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法则永远只有一条:父母应该把对幼稚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成熟的行为。如果孩子常常说谎,你要用自己的对待方式让他悟出:只有当他做出诚实言行时,才会得到父母的注意。如果你想要让黛莹克服恐惧,当她再次谈到大狮子时,不用阻止她(阻止也是一种注意),也不要刻意忽视(这也是一种注意,五岁大的孩子已有办法分别),但请将较多的注意力转到她的“成熟行为”,像吃饭时帮忙摆餐桌,“噢,黛莹,今天帮妈妈放餐具啊,真勤劳。”“黛莹,谢谢你记下王阿姨的来电,你长大懂事了。”
【方法】对多数父母来说,不去“注意”孩子说谎,实在是比“不要孩子说谎”还更艰难的挑战。所以,建议你们先做点功课。
先搜集了解孩子最常说谎的模式,如:
1.对功课表现说谎;
2.会偷零钱;
3.做了父母禁止的事却不愿承认。
针对这些模式,试着用刚好相对的模式来攻破。请鼓励、注意孩子的相对行为,如:
1.坦承他昨天数学考不好,“没关系,你老师说你很棒,下次继续努力。”
2.帮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找回正确的零钱;
3.听爸爸的话,不去欺负路旁小狗。
怎样使小孩子不说谎
前几天儿子做作业时说自己肚子疼,我就让他休息,就这样那天的任务没完成。后来儿子自己天真地对我说:“妈妈,为什么我一做作业,就肚子疼,不做就不疼?”说完后的第二天,在做了一会儿作业后,就嚷嚷着又说肚子疼,其实我知道他不疼,他是不想做。他这样的做法,就有点说谎的倾向了,让我担忧极了。
说谎是什么意思呢?说谎是作弊与欺骗在言语方面的表现。这种欺骗与作弊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害于国家民族,拿贪官污吏来说吧,就是一种惯于说谎的典型人物;小而言之,也可以使个人人格破产,即损失自尊心,又损失信用。
说谎绝不是偶然说说的,必定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这种说谎的习惯大多数又是自小养成的。因此,怎样使小孩子不说谎呢?这很值得探讨。
首先我们揣摩一下小孩子说谎的原因,我以为:
一、怕父母或老师的打骂。有些父母或老师,在孩子做错事时,便打骂孩子,小孩子怕打骂,就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样一来,就往往会得到大人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时,便用是说谎来求得宽恕了。如有些学生不做作业,他会找好多借口,也是说谎。
二、逃避现实。有时小孩子为了不愿做或不能做某样事时,便叫头痛呀!肚子痛呀!用各种口实去欺骗大人,在我看来,就是“偷懒”。三、好虚名,要面子。一件事本来不是他做好的,但如果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励,面子光彩,于是他说谎了。一件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四、贪利。很多小孩子因为口馋,要吃东西,便说肚子饿。有些孩子为了考高分或得奖励,便考试作弊,还硬说自己高人一等。这都是为了贪利的缘故,才说谎的。
那么怎样针对以上的原因纠正他,培养他诚实的习惯呢?
第一,要了解小孩子。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他的心理与能力,然后教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要帮助他,使事情做成功,而得到奖励;要消除他说谎的动机,脚踏实地地去做。
第二,暗示。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一个诚实,一个爱说谎,你要对诚实的孩子嘉奖,使那个说谎的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路。再比如有孩子跑来告诉你一件事,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如果这样说,在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了说谎的种子,原来可以这样骗呀!我们必须用前者去感动孩子,不要用后者去刺激孩子说谎的动机。
第三,榜样。做父母的或做教师的要以身作则,去做诚实的事,不要在孩子的面前撒谎。
以上三点,我们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随时随地注意,务必使孩子不说谎,建立诚实的习惯。
后来,我陪着儿子一起做,他做得正确率高了,边做边批改,他得到了好多的表扬,开心得手舞足蹈。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如何对孩子说不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进了小房间,关起了“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拒绝孩子的时候了。
不同年龄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拒绝招式。
0~2: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不同气质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也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兴奋的宝宝──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宝宝──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胆小而又依赖的宝宝──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好胜心强的宝宝──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树立规矩的过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不”之前,请先自我反省
当你急急忙忙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请省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
有没有以身作则
例如,带着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声谈笑,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要到处乱跑。试想,孩子会听你的吗?
所订的标准是否合理
例如,当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练钢琴时,请先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了。
有没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尽量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拒绝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