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时遇打击孩子患自闭
发布时间:2022-02-25 幼儿园打击乐说课稿 幼儿园打击活动方案 幼儿园打击音乐说课稿人们常用“祸不单行”来描述接连发生的灾难。遇到重大不幸的妊娠妇女也许想不到后面可能会有更大的灾难。11月底在美国圣迭戈召开的神经科学会年会上,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报告称,有自闭症孩子的妇女,在妊娠的24周至28周期间经历重大精神性打击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主要研究者、神经科医师Beversdorf说,人们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自闭症的遗传学因素,但目前所有研究都证实自闭症还与外部因素有关,如母亲在婴儿出生前的压力。
自闭症一般在儿童3岁前发病。患儿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有障碍,语言发育延迟,有刻板的重复性行为,这些行为一般会持续终生。
该研究纳入188名有自闭症子女的妇女、212名子女正常的妇女和92名有唐氏综合征(21
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形)子女的妇女。研究者向她们调查妊娠期间遇到有压力的事件时,她们的精神压力水平。研究者使用标准化精神测量工具--社会再调节量表,以4周为阶段,评价压力性事件对妇女的影响。重大压力性事件的定义为:在妇女的一生中,改变了她们的生活的事件,如失去配偶或失业。
研究发现,子女正常的妇女和有唐氏综合征子女的妇女中,在妊娠期间的任何4周阶段感受压力性事件的人数相当恒定。有自闭症子女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感受的压力水平几乎为其他母亲的两倍。
研究中,精神压力事件的发生时间正好与胎儿的小脑发育阶段相吻合,小脑是自闭症患儿脑组织中结构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异的关键部分。
Beversdorf和同事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早期的动物实验结果,那些研究提示,动物怀胎时,某一特定阶段的压力可能导致与自闭症相关的脑结构改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安全教育:当孩子遇到“骗子”时
今天看到一触目惊心的场面,“骗子”跑到幼儿园来了!
在《钱江晚报》上看到这一则报道,真是不得不让我们所有的家长提高警惕。等到“骗子”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时,一切就太晚了。孩子的安全教育一定是从小开始培养。
现在随着孩子生活质量的上升,生活安全环境却变得有些复杂。孩子在平日里想吃到的东西父母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变着法给宝宝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生活乐趣也不仅仅只是些小玩具陪伴了,香港迪斯尼乐园也早已是很多家长给孩子实现了的梦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会使孩子仅仅为了一根“棒棒糖”,为了“肯德基”,为了“玩具”就轻易的偏离了安全的防线。当然,我们不排除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甚至是空白的,没有辨别复杂好坏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哪里出现了问题?
在整个记者假扮“行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对各种各样欺骗的手段做出的不同的反映:有轻易跟着就走了的;有稍微犹豫也跟着走了的;当然也有“死不认账”的;还有的小朋友挺身而出解救上当受骗的。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在面对危险的状况时,做出的反应却相差甚远呢?
现象一:“阿姨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哦。看,这个‘皮卡丘’会变身的呢。”
“你们都想要吗,那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好啊?”--“好!”
现象二:“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小乐。”小家伙没有任何考虑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哎呀,阿姨找你好久了呢,你爸爸说家里出了点事情,让阿姨先接你回家,好不好?”小乐几乎连想都没想,“好。”前后不到一分钟。
现象三:“我是你们老师的朋友。我有很多好吃的棒棒糖,你们要吃吗?”记者拿出一根棒棒糖,一下子围上来好几个小朋友,小家伙们看着棒棒糖的眼睛是发亮的,可是谁也没有伸手拿。“想吃吗?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不要,妈妈说吃糖牙齿会坏掉的”“不能出去,老师会说的。”说完又自顾自滚轮胎去了。这次的“诱骗”,以失败告终。
现象四:“报出妈妈电话,才能跟你走”
在诸如此类现象中,家长到底在平日里跟孩子如何沟通的我们不得而知。孩子是单纯的,但是他的单纯绝对是愿意相信家人的。那么就应该在生活里反复地跟宝宝强调如何对付“陌生”的关心?糖固然是甜的、汉堡包固然是美味的、玩具固然是有诱惑力的。但孩子最愿意相信的还是亲人。所以在平时我们注重的不单单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其中同样是包括了安全防范意识!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把您能想到的,和您想不到的可能会被使用的行骗手段,都必须重视起来,对孩子给与恰到好处的提醒方式。在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六亲不认”!
什么样的孩子叫自闭症儿?
什么样的孩子叫自闭症儿??这是很多家长常常会问我们的。他们会问:“我的孩子跟很多智障的孩子也一样啊!甚至他也很像多动儿,他是有自闭症吗?”今天第一个要跟大家介绍是在临床或是医学上的诊断,有怎么样的小孩子或是成人,我们会说他是自闭症?在我们精神医学的诊断中,自闭症必须具有三个主要的行为特征,孩子的一些想法,我们不容易看到。可是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他们的情绪。他表现出来的会什么?不会什么?自闭症的孩子或是成人的行为有三个部分。第一个表现是他人际关系常常会有障碍。在小婴儿时期或是一二岁的时候,表现出来常常是不太爱看人,他好象也会玩,会吃,会跳。可是怎么叫他,他都没有反应,会带到耳鼻喉科去做听力检查。其实这是他最开始表现出来的人际障碍——对人好象没兴趣。
再大一点,三毫四岁的正常孩子会很喜欢跟小朋友接触,看人家会很想家进去。可是我们的自闭症孩子,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饿人际障碍,就是他好像对小朋友没有兴趣。他宁可一个人躺在地板上看
自己的饿车子,也不跟小朋友玩。甚至幼稚园的老师刻意去安排他跟小朋友玩,他可能跟人家跑一跑,又回到角落里做自己的了。不和群,对小朋友也没兴趣。
再大一点,一般的孩子开始炫耀他的东西:“你看我爸爸昨天给我买的轨道车,飞机….”类似像这样的炫耀或是会分享一些玩具,或感受。可是自闭症孩子这部分也没有,不会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知道的别人的感受,也会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比较会同情别人,比较有同理心。可是我们自闭症的孩子,这部分能力很难出来。让人觉的他不太会同情人家,不太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别人需要什么?这就是他从小到大在人际关系障碍上的表现。
第二就是语言和沟通的障碍,这是诊断自闭症的第二
个要点。也常常是自闭症孩子,被带到医院来求助的主要的问题。家长会说他讲话慢,很可能二三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什么都不会讲。可是有可能这个孩子会背三字经,唐诗背得很顺。可是生活中用的叫“爸爸、妈妈、我要喝水,穿鞋鞋出去玩玩。这些很简单,一般小孩子二岁左右就该会讲的,自闭症小孩子不会。那个时候,他们连人称都还没办法叫,也就是说在沟通上,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上,他很少,很慢。虽然他可能很会背一些东西,可是不是真正有用的。
后来,我们的孩子将近有一半慢慢会有语言出现,有一部分一直到长大成人都没有语言。语言出现之后,会发现这个孩子语言上有一些特点,他讲话会弄错。最常见的就是代名词反转,明明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局,他手伸过来跟你说:“给你、给你,”这个意思其实我们都明白他要讲的是:“给我、给我”。这个“你、我”,他弄错了。
另外,我们的孩子也常常出现(防说)。例如:“你要吃几颗糖?”“几颗糖?”他就随着说后面那几个音给你听,没有回答你的问题。这是立即性防说,还有一种防说是延迟性防说。很可能今天他做了一件事,你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等等。他就在明天把那段话背出来给你听,他会把过去的语言背下来,然后像不录音带再放出来给你听。可是他不是一个适当的表达方式。
另外呢,他虽然有语言了,可是呢没办法跟人家很适当的对话。这里常常会发现说,他只讲他喜欢的主题。譬如:我们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很喜欢恐龙,你跟他讲恐龙都没有问题,可是假如超越恐龙这个话题,他还是照讲他的恐龙。
那一些表面上很简单的对应,“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几岁?喜不喜欢上学?”这些他可以跟你回答得很好。你问他什么名字的时候,他连家里的所有人的名字都背给你听。可是如果你仔细地问他“有没有好朋友?好朋友叫什么?好朋友玩什么?你们一起玩什么?”的时候,他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不晓得要怎么跟小朋友玩。有困难的问题的时候,他常常就文不对题,讲他自己的了。所以常常在一些跟人家对话的过程中,他就跑掉了。比较简单的应对,家长可以教会他们,可是进一步深入的就有困难了。
在游戏上跟语言沟通有关的,就是他没有想像性的游戏。所以如果你问家长,这个小孩子在幼儿园常常喜欢模仿什么?或者扮什么?或着这个小朋友有没有玩过扮家家酒?家长常常很困难。我曾经碰到小朋友玩扮家家酒,他去玩,就扮汽车。你就可以发现,从他的生活中,他就喜欢汽车。在稍微有想像性的游戏中,他都喜欢当汽车。另外一个是对各种武器,什么子弹、飞弹、他都背的很清楚。有一次要他把一个麦克风拿起来想像一下这个麦克风做什么?他全部想到的都是子弹的名称。所以你会发现,他对有想像性的游戏,也都跟他有兴趣的主题有关。没办法把主题很大的扩展出去。这语言跟沟通的障碍是第二个特徵。
第三个特徵就是一些固著行为,因为行为就是指这个孩子一些反覆而且机械性的行为或动作。另外也有一些反覆和机械性的活动和兴趣,或是固定的生活习惯,或是特殊的玩玩具的方法。举个例了:小时候的自闭儿常常喜欢玩转的游戏,一种是自己转,自己绕圈圈。另外一种是看玩具在转,看电风扇在转,也就是在那边看得入迷。或是车子,一般小孩子玩车子,是让它在那边走,可能会有撞车啦,可是自闭症小孩子,常常是车子在那边走,他是趴下来看轮子转。或是三轮车不骑。
把它倒过开来玩轮子,让它转。所以玩圆的会转的东西,常常是自闭儿很早会有的行为表现
。这是一种固著行为。有一些发展出来比较特别的兴趣,像有一个个案是小学阶段。他很喜欢收集福寿螺,他每天放学就走到田里去,到水沟里捡福寿螺。带回家,在院子里,把它们从大到小排成一列,每天就这样玩。妈妈很苦恼,看他排完了,就把它拿去丢掉,他又去捡。每天就玩这个,就可以消磨所有下课后的时间。还好这个游戏还没有什么干扰。有些孩子的玩法就很干扰,例如有些孩子喜欢吐口水,看他流下来。刚开始可能是椅子倚背,他吐口水让它流下来。后来可能人的身上他就吐了,吐在爸妈手上看它流下来。像这样的玩法就会让人非常生气。因为会干扰到别人。这种固著行为常常让这个孩子太投入在这个玩法或行为中,以致于不能去做别的事,让家长穷于应付。
另外就是有些孩子生活有固定的习惯,像睡觉就睡那个固定的
地方,或是盖那条被子,一定要那个枕头,他才要睡。或是吃饭一定怎么样,出去走路到超市,一定要走这条路,别的路绕个弯都不行。有的孩子是睡觉一定要爸爸妈妈开车或骑车,带他出去兜风一下,他才要睡,要不就免谈。总是好像有一些固定的东西不做,他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
听过一个比较干扰生活习惯的是上楼梯,本来家住二楼,小孩子不做电梯都要趴楼梯。后来搬到五楼,一样要爬楼梯。这样造成家里很大的困扰。希望这种习惯能改掉,常常很不幸的是,这种固著行为转换,刻意要去改变他的时候常常效果不佳。可是
他可能一段时间这个行为不见了,换另一种固著行为出来,这是第三个特征。
关于自闭症孩子智能状况
自闭症孩子智能状况是怎么样?其实大部份的自闭症的孩子或个案,他们的智商都在中度的智能不足。我这里的调查是25%,有的调查是15%的自闭儿,他的智能是正常的,就是他的智商在70以上。70以下就是智能不足,大部份的自闭症孩子都是智能不足。假如真的要去领残障手册,他其实可以是智能不足、自闭症、是多重障碍。有些家长不选智能不足,他只要选自闭症那个部份而已。从这里可以知道说他除了语言慢、人际关系的障碍、还有固著行为外,常暗示“自闭儿智能也不好。增加他在训练跟教养上的困难程度。
第五自闭儿的认知功能到底怎么样?有些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在二三岁以前非常聪明,是个天才。有个妈妈记得很清楚,她的孩子在一岁八个月时,她给他玩电脑问答。这个例子是在美国,电脑上问他美国现任总统是谁?第几任总统是谁?他都可以按到正确的钮。他的妈妈就想,他才一岁八个月,就懂这些常识。觉得他是天才,后来就发现,他们的天才不太像天才了。在幼儿园,大家玩比较大比较精细的动作,他都做不来;颜色、数字教了很多,他都学不来。可是他背的方面还是很厉害。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在认知功能上会有很不平均的分布。比较好的常常是记忆力,还有空间概念。空间概念的表现,好像拼图,有自闭症的孩子拼图很厉害的。有个妈妈买拼图,买到最多四、五百片的,他一下就拼出来了。妈妈不晓得买什么给他拼,结果他把拼图翻过来,背面拼,也给他拼出来了就是说他们的空间概念很厉害。还有一个就是,一个小孩看过人家修电梯,看一次而已,回家就画出来了。画出电梯里面的绳索,滑轮的变化。这就是一种空间概念很厉害的地方。
很可惜的就是除了记忆力特别好,还有空间概念特别好以外,这群孩子常别的能力不怎么好。尤其有些能力特别差,这就牵涉到许多能力,跟生活上实用有关的。就是一些比较抽象思考推理能力,还有运用的能力,比如说他会背:看到红灯要停,看到绿灯可以通行。带到红灯绿灯前,他常常会很难做到。他背得很好,用不出来。我们可以教他很多东西,他都用背的背出来,考试答一百分。可是实际生活他可能很无能,这就牵扯到我们后面会讲到,我们训练或教导这个孩子的时候,尽量用生活中有关的来教他,而且教了要用的生活里面。基本上我们要帮助这个孩子,是他怎么在这个社会中活得好。
我相信这个主题,应该是很多家长比我更清楚,很多家长经历过这个阶段,处理过很多不同状况的问题。带这样的孩子,你会觉得好像每天都在打仗。他会突然冒一个状况给你,你就必须想对策。假如你没有把这状况处理掉,他就一直持续。有些问题你必须去容忍他,不能要求他一定要改变,包括他很多固著或刻板行为。
孩子认真游戏时别去打扰他
妻子去幼儿园接儿子,看见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妻子向儿子招手,儿子看见了,但没有像平常那样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而是严肃地摆摆手。
妻子感到奇怪,就站在门边看。原来,小朋友们排成一队,扮作火车,而我儿子那时是车站“站长”。当儿子吹响哨子时,火车才能“呜呜”地开动。
“火车”开走后,儿子仍站在那里,认真地等着。妻子因为有事,急着回家,就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笑眯眯地点点头,叫我儿子过来。儿子不愿意,说:“我不能走!火车还没回来呢!”
妻子只好再等。为了早点带他回家,妻子从挎包里摸出巧克力,朝儿子摇晃,儿子虽然看见了,但就是不过来。
“火车”终于开过来了。妻子又叫儿子,儿子说:“乘客还没出站,我不能走!”妻子急了,直接进门,想抱儿子回去。儿子挣脱她,说:“我还要叫火车让道!不然,它们会相撞的!”
妻子不再理他,硬是将他带出幼儿园,弄得儿子一路上哭哭啼啼。
晚上,妻子对我说起这件事,并批评在场的儿子,说:“小孩子,要听话,以后别叫妈妈等得着急!”儿子竟然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站长”身份,说:“但是,我要守在那里,不然火车会出大事的!”
当时我很感动,坚决支持儿子的做法,“严厉”批评妻子强行带走儿子的错误行为。
事后,妻子很不满:“你就是这么当爸爸的?!”我解释道:“在我们成人世界里,有多少像孩子做游戏这样认真的?哪怕只有一半人,我们的社会就能大变样!”而且,当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做游戏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小拥有一种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精神——有何不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