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七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3-09-12 小学单元教案 单元教案小学七单元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七单元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呈现了小面额的各种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进行换算的十进制关系。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根据“1元=10角”这一关系,体会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进而体会购物时付钱方法的多样化。
3、用1元买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探究买尺子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角”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角”,使学生体会1元的使用价值。上面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人民币”而展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认一认,填一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师可以利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模型或提供一些真实的小面额的人民币,请学生认一认,把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这些人民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的材料,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学生对小面额的人民币比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面的一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讲解。教师可以指出:“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小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2)认识元、角、分
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材质分为硬币和纸币,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5元、2元、和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5分、2分和1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兑换活动,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再利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兑换,教师拿出1元,学生拿出10张1角。也可以同桌的两个人开展这样的兑换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元=10角,1角=10分。
6、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2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1.课题名称:
卖火柴的小女孩
凡卡
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2.概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所用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所需课时:6课时 学习内容包括: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3.了解当时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和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学会生字多音字,理解词语;能用词造句
3.能以“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段话.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初读课文,感知课内容,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理解课文交流感受。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这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2.过分析单元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价值观 4.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智力因素方面: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单元大纲要求。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于童话故事方面,学生抱有较强的兴趣,应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电脑应用能力较强。5.学习任务分析
总结单元及各课的特点
总结和讨论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制作课件向同学们讲述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6.资源
指导教师一名、网络教室、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关于介绍第四单元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站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网站的材料。7.教学活动过程 学习情境: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教学模式:
1.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2.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利用课件和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教学过程
一、本课主要是课堂常规课。教师主导的时间比较多
本组共有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单篇作品;一种是《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凡卡》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教学难点是:学习鲁滨孙在困难面前积极向命运抗争,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与毅力,感悟人物的人生态度。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难点是: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汤姆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本课教材分析
三、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是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
四、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外国名著 适合对象:六年级学生 作业性质:单元作业
设 计 者:蒋晓宇/荥阳市第九小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正确书写“抽噎,生锈,撇嘴”等词语。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扩展阅读面。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愿望。
二、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1.通过自学、交流展示等形式,能准确识记生字词、会正确书写汉字,提高识字能力。
2.通过朗读、默读、个别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复述、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4..分组畅谈阅读感受,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二)、拓展性作业:小练笔
小练笔:
1、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说一说 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2、学习了《凡卡》后,学会续写,想一想,凡卡以后的生活会怎样?
3、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后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想法解决,要学会生存。写写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难,遇到坏人,你会怎么做?
4、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你对汤姆有什么印象?
(三)、实践性作业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会认、会写21个生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评价标准
1、基础性作业:会认、会写的字词检测全对则为优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则为优秀。
2、拓展性作业: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优秀。
3、实践性作业:搜集信息有价值,能流利地读出搜集的内容为优秀。
五、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1、基础性作业: 以父母评价、小组、班级展示和老师提问进行口头作业的检测,抽查搜集进行书面作业的反馈,并以口头表扬或发校信通的形式进行表场。这样做既让学生有了严格要求自已的动力,也更加积极主动,更调动了家长的参与热情。
2、拓展性作业:以课堂个别发言和检查作业进行评价,并把优秀小练笔在全班进行范读,让学生评价为什么好,老师进行方法指导,不尽人意的则再次指导练习。这样做让优秀的学生提高了写作兴趣,给不知如何写的孩子提供一个范本和方法,以便让这一部分孩子也提高写作水平。
3、实践性作业: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汇报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好的做法进行分享,以便下次更好地完成。
六、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
基础性作业,绝大部分学生会保质保量完成,个别学生需要老师抽查和监督;拓展性作业,学生会比较轻松地完成。
七、补救或改进措施
1、学生活动前应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
2、作业布置应再具体。
设计说明
基础性作业:在读背中扎实基础知识
第一题“用自学、交流展示等形式,能准确识记生字词、会正确书写汉字。”让学生通过认读和书写生字,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
第二题要求“朗读、默读、个别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习课文,一是让 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
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诵读熟悉文本,有效培养语感,领悟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朗诵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三题“阅读名著,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出各篇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读。” 感受文中的美。拓展性作业:在阅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运用
小练笔的作业,立足文本,学以致用,超越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练笔的机会,提高了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践性作业:结合生活,练习表达,提高认识
“搜集和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或文章以丰富对异域文情的了解。”这样让学生把搜集或查阅资料看作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在搜集和阅读中拓展知识,使学生对所学文本有更深的体会,让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据学段学习目标,把第二单元作为整体来思考作业设计的,力求“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习惯的训练交错搭配,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以致用。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能正确搭配词语;巩固要求会认的字;正确使用句号和问号;能根据图意写句子;能正确朗读儿歌;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放大图或投影片(第六题的两幅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一--四题)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八》的内容。(板书:复习八)
二、练习第一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并说说要求。(要求:把学过的带有亻、扌、又、土四种偏旁的字写出来。)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有这四种偏旁)指名说出这四种偏旁的名称。
在我们学过的字中哪些字带有这些偏旁呢,想一想,看谁说得多。
亻-们什他你作件做化保位住伯。
扌-把捉护打拉扒找拍拨挑。
又-观欢双鸡难
土-地城块坏埋。
3.写出带有上述偏旁的字,各写三个。(指名一人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写在书上。)
4.订正,并读一读,写得又对又多的应予以鼓励。
三、练习第二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1.指名读题目。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
3.指名读一读。(老师多指名一些同学读,发现搭配不当的给予指导、纠正。)
参考答案:
美丽的(荷花)送(雨衣)
鲜艳的(红领巾)挑(水)
奇怪的(叫声)捉(虫)
四、练习第三题: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
小兔小鱼
白鹤白菜
壁虎竹叶
大熊猫虫子
指名读一读左边的四个词,再读一读右边的四个词。
2.提问:小兔爱吃什么?(小兔爱吃白菜。)
老师将小兔、吃、白菜三个词用线连起来。
3.读一读题目的要求,照上面的样子在书上连线。
提示:想一想白鹤、壁虎、大熊猫都爱吃什么,再连线。
4.订正。指名读一读。
(可用不同的彩色粉笔连线,以示区别。)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黑板上有要读的词语),学生自己练读。
2.指名认读,要求读得正确。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致”“情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说、议中理解课的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爷爷的敬佩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2、启迪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反民事情做得完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读课题。
2、教师导读: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将给我们是什么启示呢? 请大家自读课文。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乌斯曼老爹说的话, 并读一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 字音:“曼”是前鼻音;“瓷”是平舌音;“拢”的声母址“|” 字形:注意“陶”字的右边里面足“伍”;“傻”下中部分的撇和点不能丢,注意区别“意”和“竞”。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3、指名说一说课文国王的宝碗讲厂—件什么事?(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爹用了—年时间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样的碗,但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国王和陶工们)
(反馈白读的情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交流学生的情况。重点认读生字,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要点语,说一说,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整体温表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条理,讲故事
1、引导学生想—想事情的起因
2、指名反馈。
起因: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经过: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答应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试
结果:一年后,乌斯曼老爹研制出—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却不肯把方法告诉大家。加法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说—说。
4、指名说一说这个故事。 (在讲故事,让学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乌斯曼老爹话的含义,从中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精致 观赏 陶工 浑身 裂缝 奇妙 情愿 沉默 笑眯眯
2、师导:今天,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1、师导: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换给国王的宝碗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他自己重新做的)
3.教师质疑:是呀,这只宝碗并不是补好的,而是重新做的。同学们,这只宝碗能修补的没有一点儿裂缝吗?(不可能)那乌斯曼老爹为什么要答应帮助陶工们呢?(指名反馈:因为如果他不答应,陶工们就必死无疑)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读一读。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当初是怎么答应陶工的请求的。 乌斯曼老爹想了想说:“到你们国王那儿去,让他给我一年期限,也许我能想出办法来。”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真的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想修补宝碗的办法吗?(不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你能想像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宝碗肯定是修不好的,可是如果我不答应,这些陶工就都会被绞死。如果我用一年的时间试着去重新研制一个和这个宝碗一样的瓷碗,成功的话,他们才有可能获救„„)
5.教师:乌斯曼老爹成功了吗?(成功了)可是他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这 是为什么呢?(保住大家的性命),
6.教师导读:乌斯曼老爹想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可是大家就是好奇,把乌斯曼老爹围起来,想问个明白。这时老爹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教师出示句子) 我和你们做的一样,没有什么秘密。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
(1)指名说说乌斯曼老爹的秘密是什么?(认真、努力)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事情做得完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说的话中还有哪一句和这一句的意思差不多?(指名反馈) 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韵事。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乌斯曼老爹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本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自已的认真和努力做到了)
(2)从乌斯曼老侈说的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加深学生对这个道理的感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乌斯曼老爹说的话,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想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研制出一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模一样的瓷碗,挽救了所有陶工的生命。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经过乌斯曼老爹的努力,这件事情成了可能。你们想对乌斯曼老爹说什么呢?(学生抒发自己的感要卢)
2、教师: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
宝碗破碎 一年后 宝碗“完璧归赵”
认真、努力 (重新研制)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课前准备: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直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之八单元A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②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③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④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信科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师: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
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①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
②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哦!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小小商店共需要多少钱?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用减法
如何付钱?凑钱数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点点滴滴都是爱》这是根据三年级下册教材,语文园地五中的作文要求而设计的。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会在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这样一组课文后安排学生“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必定有其深意。
因为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爱的麻木者”。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对他们的殷殷深爱,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要一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学生所举的事例就是类型化的,语言则是模式化的,内容是惊人的雷同。在情感上呢,总是让人少了一份真诚和细腻。所以在经过反复的研读教材后,我将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透过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照,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具体地记录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的双重升华。
本次作文的教学思路主要表现为感知爱、体验爱和抒写爱三个大的板块。这三个大的板块融合了资料展示、口语交际、习作指导、学生片断练习和学生课后独立作文和作文的讲评、修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收集关于父爱和母爱的资料,包括诗词、格言警句或者故事。
2.听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然后共同翻阅相册,寻找几张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照片。
[设计流程]
一、情景创设,感知父母的爱
(一)揭示习作内容。
上课伊始,首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屏幕上滚动出现本班学生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教师伴随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温暖的港湾。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素材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母爱的资料。
1.教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我准备的是美国职业演讲者、也是多产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关于父爱的材料。因为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关于父爱的名言和故事较母爱的文章来说,显得比较少。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父爱就不值得歌颂,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正如有人这样赞叹:父爱是深沉凝重的,是放在心中用一生慢慢咂摸品味的。
教师伴随音乐深情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中,父亲是如何不顾自己的安危,用手挖泥石,坚持了整整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谱写了一首伟大的父爱情深的颂歌。
讲述完故事后引导学生交流:
(1)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也感动了你呢?
(2)故事中的那个情节最令你感动?你由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诵课前收集到的歌咏父爱、母爱的诗词和文章。相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知父爱、母爱的内容和形式。
因为正好“语文园地五”中就有唐代诗人孟郊写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的《游子吟》,相信会有学生交流这首诗。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师相机引导:母爱是什么?在这首诗中,母爱就是游子临行前,母亲在灯下为儿子密密的缝制衣服。
然后教师追问:这种事情,这种母爱是惊天动地的吗?但是你能说它不伟大吗?这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祝福与无尽的牵挂。诗人孟郊就选择了自己临行前,母亲为自己缝补衣服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深深爱意。
就这样,在同学们每交流一则材料后的,教师都要对每一则材料用准确恰当的的语言加以点评。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如果学生收集的材料很贫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相关课文,如《妈妈的账单》中,母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为子女付出;《给予树》中的母爱就是尽管经济拮据,也把辛苦攒下的100美元分给五个孩子,让他们购买礼物相互赠送;《可贵的沉默》中,父母的爱就是每年都会记得为孩子庆祝生日,送上精美的礼物,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日。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的爱都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有时,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有时,爱就是一杯暖暖的牛奶;有时,爱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有时,爱就是雨中高擎的雨伞……
[环节设计意图]
写作是情感的外射。激情可以直接引发作文的欲望和冲动。所以在“感知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音乐欣赏、照片展示和资料的分享,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互动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一)首先以学生的一张旅游照片为重点,指导学生主动发现照片后的感人故事。
因为根据课前的了解,我掌握到学生们准备的照片有的是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照片,有的和父母一起过六一儿童节,但更多的是旅游时照的照片。乍看之下,觉得这些照片似乎和父母的爱之间好像没有太大联系。但其实仔细想来,带孩子去旅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却本身就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且,在旅游路上一定有许多父母照顾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所以我在说课前提前了解了我班几个学生旅游路上发生的故事,中从选择严御寒在哈尔滨的这张照片。因为据严煜寒介绍,她刚到哈尔滨就发烧了。妈妈对她是呵护备至,平时十分严厉的爸爸也温柔了许多,定时喂她吃药。因为严御寒觉得头痛得厉害,她的父母为了她放弃了一两个景点,一直守在她身旁。第二天,她好些了,但爸爸还是执意背她走路。玩儿的时候,爸爸还一直想办法逗她开心。这个故事很具有典型性,于是我决定以这张照片为突破口,请严煜寒讲述这张照片的故事,以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凝聚在照片中父爱和母爱。
在严煜寒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其实在每一张看似平常的照片后面,都可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好好的看看照片,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呢?
给一两分钟让学生静静地回忆、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交流互动。
(二)交流互动。
首先,介绍活动要求: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照片,用这些照片作为钥匙,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和父母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之间最温馨的瞬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活动要求是弹性的,学生可自选活动方式。
1.激情解说——如果爸爸妈妈的爱就凝固在你手中的某张照片上,(就象严煜寒的这张照片一样)就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一切,然后为这精彩的照片配上生动的解说词。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带的照片还不足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2.故事派对——也许有些感人的瞬间没有用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老师相信当时的一幕幕一定时常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身势动作,形象地再现这感人的瞬间。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启发,充分练说,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利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按顺序把事情说清楚,尤其是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细微之处。
[环节设计意图]
在“体验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直观的照片作为打开学生回忆之门的钥匙,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表达,有内容想表达,有内容能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写什么”的问题。
三、自由表达,抒写爱
(一)习作指导。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但怎样把我们嘴说的话用笔记录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了。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比两个片段的方式来学习写作方法。
1.请学生对比阅读下面两个片断。
(1)我坐在车上,父亲说要给我买几个橘子。他走到那边月台,跳下去,穿过铁道,又爬上来,买到橘子后按原路返回,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了。
(2)父亲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2.交流:你认为哪个片段能更好的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肯定会选择第二段)然后进一步追问:这两个片段都是写父亲在给我送行时为我买橘子的事,可是为什么第一段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写得还不够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3.请学生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学生通过勾画,就会发现,写的具体的地方其实就是在详细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还有自己的感受。
4.教师作必要讲解: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第一段写得不具体。这是因为它只是简略地写出了爸爸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忽略了。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详细地写下来。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写具体”不是字数多就是写具体了。而是要写清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别是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这个片断中,就重点抓住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父亲对他的爱。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细小的环节的刻画。具体该怎么写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要“步步追问”加上合理的想象。拿这个片段来说吧。
(出示)一天夜里,天气很热。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就为我扇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我们至少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那天天气到底有多热?我总也睡不着觉,心里感觉怎么样吗?妈妈见我睡不着,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妈妈是怎样为我扇扇子的?具体动作如何?我热,妈妈也热,看到妈妈这样照顾我,我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具体了。
请学生按这个思路,口头补充这个片断。然后出示补充后的范例:
(范例)
妈妈的爱就像是一阵阵清凉的风。一天夜里,天热得让人觉得脑子里总是“嗡嗡”地叫,哎!怎么熬得过去呢?这时妈妈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说:“晓晓,睡着了就觉得清凉了。”我听了后,乖乖地点点头。刚睡了几分钟,我就被一阵阵扇子扇风的声音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坐在床沿上,轻轻地给我打着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环节设计意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大概分辨出哪些文章写具体了,哪些文章没有写具体。但要求他们说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具体就很难了。所以我利用对比片断的方式,加上教师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写”的过程。
(二)真情表达。
1.学生进行当堂的片段练习。
要学生利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对自己的爱。写清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2.评说片段。
教师巡视抓典型:将写得较为具体的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3.课后习作。
要求学生把课堂交流的故事写具体,也可以重新翻阅自己的相册,聆听父母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再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
(三)习作后的讲评修改
1.全方位点评:
(1)教师将学生的习作全部浏览后,选出优秀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2)在四人小组内,由小组长具体负责,围绕训练重点“如何写具体”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3)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随机性点评。
(4)请学生习作带回家,请家长参与点评。
2.学生二次修改习作。老师根据学生二次修改的情况,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是在大家帮助和自己努力下改出来的。
[环节设计意图]
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习作修改的内容很多,不能一味求全,因此,我采取了有所侧重的办法。组织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来进行修改训练。整个修改评价的过程,既有老师、同学参与,还邀请了家长参与,对修改的好的范文作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修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改习作的能力。
小学七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进行乘加,乘减式题计算,形成相应的乘法计算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口诀,并进行相应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背诵1---5的乘法口诀。
1、同桌合作练习
2、全班交流
3、板演写口诀
二、练习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1、了解题意:
(1)教师指导:每朵花中间的数要分别与花瓣上每个数相乘。
(2)学生各自试练习。
(3)指名分别说出每朵花的每个乘式的得数。
三、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是怎样填的?
四、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1、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并说是用了哪句口诀。
2、指名开火车口答。
3、各自完成余下的练习
五、练习第五题
1、指导:读算式,说说分成哪两部分?每部分是什么意思,整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如33+3,33表示3个3,+3再加上一个3,3个3再加上1个3表示一共是4个3相加得12。
2、同桌讨论每个算式含义。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
六、总结谈话
本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二三得六()
()()=645=20
()()=654=20
作业设计:
3453-5
4524-8
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伟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4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15---16页,6---11题目
教学目的:
1、综合练习,应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地看图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归纳出是几个几相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乘法口诀。
2、板演:
11111111111111
?个?个
乘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
3、计算
42-235+544-8
二、综合练习6---11题
1、练习:6题
a、指名说图意b、各自列算式c、集体交流d、学生独立完成e、指名说算式说出为什么
小结:解决实际问题,要先弄清楚求什么,如果是求一共有多少?就要弄清楚是几个几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2、练习7、8、9题
第七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列式理由。
第八、九题方法同上。
3、练习第十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教师问:一辆汽车几个轮子?2辆汽车几个轮子?想想5辆汽车有多少个轮子就是求()个4是多少,怎么列乘法算式?
(2)学生看图,思考后回答问题。
(3)各自列式、交流
4、练习11题
(1)指导观察情境图
图中有哪些景物?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学生观察图意,指名说图意,指出问题。
(3)学生各自列式,并解答。
(4)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弄清求什么
2、弄清是求几个几
3、列出乘法算式。
作业设计:
写乘法算式:
3+3+3+3=()()
5+5+5=()()
6个2相加()
1乘5()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小学七单元教案热门14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小学七单元教案”相关内容,致力于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供您参考!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培养观察、辨析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感受物体,从而对物体形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图形的美,学会欣赏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是: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小正方体、篮球、圆柱体,用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通过设计两个物体摆放在同一的位置上进行观察,激起学生探索对观察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物体摆放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3)、发现法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例2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例2由一个物体到两个物体组合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与两个物体组合观察比较,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程序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球。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球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球的什么?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探究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球,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都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虽然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但看到的球的形状都一样。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4、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出示一个圆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并引导总结出:(从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然后把从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的图形投影展示。
5、知识应用
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质疑明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
1、引导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
首先通过摆放物体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两个简单立体形体摆放后从左面、正面、前面看是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说说有什么发现,它们分别是什么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当有学生说出不同的平面图形时,应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两个物体组合的图形,从左往右看:看到:
从上往下看,看到:从正面看:看到:,
提问:从右左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看到)为什么只看到一个?
(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接着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几种图形。F:3(1).wmv
最后教师示范,用两个物体演示。
2、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进行归纳,然后组织学生,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物体摆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2、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观察多种立体图形的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四、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和后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观察两个组合物体从上面看和下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从左面看和右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可称为侧面)
五、总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词汇:season spring fall summer winter.
2.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2.favourite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引导学生表演出形容天气的单词 cold warm cool hot
教师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s it cold? 学生根据实际做答。no , it’s warm.
询问学生,那个季节最寒冷,which season is cold? 引出词汇 season winter.
询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季节?do you know another season? 引导学生说自己知道的
孩子说对后教师板书单词: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教师再次展示表示四个季节的图片,询问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并进一步陈述原因 “spring , it’s warm and sunny”
教师播放配套课件,学生观看,跟读句子。教师注意强调favourite.的读音
教师询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学生回答,通过师生问答为学生做示范。
(spring is very warm. the leaves are green. we can see many flowers in spring. )
学生根据刚才回答得自己喜欢的季节,重新分组,参考卡片图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
教师将let’s find out 中的图片发给学生,
(四)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it’s very hot in this season. everything is bright.
it’s warm and sunny in this season.
it’s cool and windy in this season.
it’s cold and windy in this season
教学反思:
多用活动要操练句型和词组,让学生描述四季,并给四季赋予自己的颜色,有利于学生对枯燥的课文产生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3】
1、能听懂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并能根据情况给予肯定答案yes, it is.
2、能听懂、会说banana, pear, mango和 peach的单数形式,发音准确。
3、能使用学过的.英语与他人作简单的交流与介绍。
能正确朗读四个新学的单词,发音准确;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对话,比较流畅地运用对话。
t: hello ,boysandgirls .
t:(出示一个包)look , what’sthis ?
ss:(在教师的帮助下回答)thisisabag .
学生出示各自的文具,运用句型thisisa…介绍自己文具.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riddles? here’s a riddle. can you have a try?
t: it’s a kind of fruit.
t: (出示谜语)又高又瘦,黄衣白肉;又香又甜,营养全面。
t: well done! look! this is a banana.
1)用水果图片,引导学生逐一学习单词。(注意:mango的发音和音译“芒果”很相似,学生很容易读成汉语的音,教师要特别强调,及时纠错。)
t: look! this is sunshine supermarket. who’s this?
t: is this helen’s dad?
t: what’s in helen’s hand?
t: is this a banana? it’s green.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听两遍)
t: you are right. now, let’s read after the tape.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出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或实物说句子。
1听录音,朗读对话和单词。
2鼓励学生平时用本单元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相互打招呼。
is this a …? yes, it is.
1、复习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 yes, it is.
2、复习四个单词a banana , a pear , a mango和a peach。
3、能使用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向他人询问和确认某件物品,语音语调正确。
会说歌谣mango; 复习所学的内容,要求发音正确。
图片,录音磁带,单词卡片等,预先写好课题unit 5 fruit
组织学生齐唱歌曲goodmorning .
利用图片复习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 yes, it is.及文具和水果单词。
t: hello, boys and girls. is this a …?
这是一个“摸摸猜猜”游戏。教师准备好一个不透明的包,放入需要的物品。
1、讲解游戏的做法。
2、带领全班学生做游戏。教师先做示范。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t: look! this is my bag. there are many fruit in it, but you can’t see it. you can touch and guess. let me try first.(教师将手伸入包里摸一下水果,想一下,然后闭上眼睛推测is this a ..?一边说一边将水果拿出来给学生看,等到学生给予应答后才睁开眼睛看自己说的对不对。)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诗最为精辟,堪称中国文学之精粹。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处乱世的杜甫,只能空叹国破家亡之恨。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来到宋朝,诗以词的形式继续发展。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启了豪放派的大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为婉约派作出了诠释。这两派交映生辉,造就了宋词的不灭地位。辛弃疾的“像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又让我们沉浸在宋朝这段半荣半辱的历史。
接下来的元朝诗以“曲”的形式著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 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没落,但却并未被人们遗忘。清朝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 到了诗的希望。“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中国诗曾经的辉煌是无可磨灭的,现代诗也正被人推崇,我相信诗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诗帮助我了解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读诗的过程中,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刹那,我也就懂得了语文之所以被人推崇的原因——她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永盛不衰。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5】
学习内容
分析
《鲁滨孙造船》节选自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独木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课文中编排的插图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形式读懂课文,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以了解背景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艇、谬”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不遗余力、荒谬”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方式
方法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杠()
艇()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巴尔扎克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英)牛顿
作业设计
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板书设计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
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6】
1.比25多9的数是( ).
2.鱼缸里有10条金鱼,其中4条是红金鱼,其余的是黑金鱼,黑金鱼有( )条.
3.同学们做40朵花,其中红花22朵,其余的是黄花.黄花有( )朵.
4.大猴有9只,小猴比大猴多4只,小猴有( )只.
5.大猴有9只,小猴的.只数是大猴的3倍.小猴有( )只.
45+27= 120-70= 780+8=
230×3= 38+45= 82-58=
300+250= 87-19= 7200÷8=
220-70= 90+430= 6300÷9=
630÷3= 9000-3000= 200+580=
420-90= 210×4= 390÷3=
160+240= 27÷4=
1.甲数是1320,比乙数多500,乙数是多少?
2.红花有24朵,黄花是红花的4倍,黄花有多少朵?
3.西红柿和萝卜共有45千克,其中西红柿有18千克,萝卜有多少千克?
4.甲数是26,乙数是它的2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1.饲养场养牛20头,养的羊是牛的4倍.养的猪比羊多30头.养猪多少头?
2.学校里有24盆月季,是米兰的4倍.月季比米兰多多少盆?
3.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0人,比女生多5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4.校园里有21棵杨树,25棵柳树,松树的棵数比杨树和柳树的总数少8棵.校园里有松树多少棵?
5.小龙家养了40条金鱼,红金鱼有32条,其余的是黑金鱼.红金鱼的条数是黑金鱼的多少倍?
6.小华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他的4倍.爸爸比小华大几岁?
7.某商店第一天上午卖出12辆自行车,下午卖出15辆,第二天卖出32辆.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多少辆?
8.草地上原有4只公鸡,又跑来24只母鸡.现在鸡的只数是公鸡的多少倍?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7】
教学重点: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flying, walking, running, jumping, swimming.
在情景中使用对话中的句子,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单词。
听、说、读、写单词:flying, walking, running, jumping, swimming。
教学难点:
walk, run, jump, swim的末尾字母与ing连读的发音。
running和swimming的单词拼写。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图片(let’s start)、录音(let’s learn, let’s chant)、课件、动画素材。
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图片和卡片。
教师播放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a部分let’s do的录音。
教师适时出示各种动物的词卡,学生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
教师播放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部分let’s do 的录音,方法同上。
(1) 教师将jump, walk, fly三个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手指相应的单词发指令,如:jump like a rabbit. walk like an elephant. fly like a bird.学生边跟读边做相应的动作。
(2) 教师继续发指令,学生做动作,适时提问:what are you doing?,引导学生回答:i’m (jumping) (like a rabbit).。教师在黑板上的jump后面加上ing,呈现新词:jumping。同法引入walking和flying。
教师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课件,提问: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让学生回答。
教师指着大象说:look at the elephant! it’s walking! the elephant is walking.教师让学生重复句子。分别指着一只鸟和小兔子,让学生模仿句子说出:look at the bird! it’s flying! the bird is flying. look at the rabbit! it’s jumping! the rabbit is jumping.
让学生看图回答:why is the rabbit jumping? what animal is after the rabbit?引导学生回答:a tiger. 教师再问:what is the tiger doing? 引导学生回答:it’s running. the tiger is running.教师板书:running。
教师指着正在水里游的鱼,问:what is the fish doing?引导学生回答:it’s swimming.教师板书:swimming.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对话,让学生重复句子。
让学生看板书,读出单词。教师手指running, 问:how many “n” s are there in this word?引导学生回答。用同样的方法提示学生swimming中的字母m也要双写。
让学生拼读单词。running, r-u-n-n-i-n-g, running.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听let’s chant部分录音2-3遍,以小组为单位将图片按听到的顺序摆好。
教师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单词leaping, fighting, biting, climbing, snoring的中文意思。教师给学生解释never boring的中文意思。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8】
第( 一 )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陈辉 教学内容 1、找春天 2、古诗两首 3、笋芽儿 4、小鹿的玫瑰花 语文园地一 学情分析 春天已经来临,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细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同时教学生学会收集优美词句,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的字词,会认4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 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3、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感情、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探索。 2、背诵指定课文,掌握字词。 教学难点 寻找发现春天的脚印,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象什么。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挂图以及春天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 1、找春天 2课时 2、古诗两首 2课时 3、笋芽儿 2课时 4、小鹿的玫瑰花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找春天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爱春天,但对春天的了解不多,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⒋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激趣导入 二、朗读感悟 三、指导写字 四、小结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习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1)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3)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4)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5)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 (6)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1、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 2、范写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习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谈体会 书空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朗读感悟课文。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强调学生的.正确书写规格和姿势。 板书设计 去田野找春天 1、找春天去 找到了小草、野花、嫩芽、小溪 我们爱春天 教学反思 春天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季节,学习本课,不仅培养学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堂上学会反应狼嚎,积极踊跃,效果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2、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欢古诗,尤其本课的第一首孩子们以前就学过,相信他们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 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检查自学,由学生自己先自检,老师再检查。 重点指导书写。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n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9】
下面,我分析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每两课为一大课。单课为情景会话,双课为词汇与句子以及各种活动制作等。本课为第一课,根据《英语课程目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这一目标要求,以及本册书的特点现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c
Is that a cw ver there? N, we call it a calf。
What d u call it in English?
We call it a fal。
2:难点 hrse与fal ,cw与calf。
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关键是要先让学生明白hrse与fal ,cw与calf的区别。我采用了图片对比的方法先让学生明白同样是一种动物成年的与幼崽的英语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经过一系列单词教学活动之后再通过围绕教材,设置语境——回到教材,强化感知——抛开教材,自由交际三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课重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对学生进行一下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此时对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因此“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将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
下面我就将本课的教法与学法进行一下分析: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采用的是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纲,“TPR”教学法与学习法贯穿全课程。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结合儿童好玩,好动,好表演等特点,我把全班分成四个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和性别各有参差。这样有助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和男女同学平等相待增进友谊。在任务驱动型学习法过程中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我设置了给单词找亲戚、画出听到的单词帮李燕认动物等活动旨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表演中学(Learning b ding/acting…),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最后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 Revisin 热身互动,自然导入。
在教学活动开始我设计了唱他们最爱唱的The re we get tgether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入新课。布置任务帮李燕认动物。
Step2 Presentatin 引入新知,层层突破。
在教授单词的时候我设置给单词找亲戚、画出听到的单词等活动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我还将单词的学习与句子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了hrse之后,我说We call it a hrse。 What d u call it in English? 在不断的重复与演示下让学生明白句子的含义,为下一步句子的学习打下伏笔。这样由单词逐步扩展到句子。在由句子扩展到其他的单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Step3 Practice 趣味操练,巩固新知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标号,然后跟读课文使学生读准语音,语调。最后小组操练并展示成果。旨在创设一种真实的语境,培养他们的兴趣并模仿外教的发音。
Step4 Assessent 合理评价,培养兴趣。
根据课文,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全班同学用五指评价法进行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评价表。
Step5 Additinal activities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画出本课单词并图上演色即制作单词卡片。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0】
法脿中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教师集体备课时间: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备课教师:王如华 备课教师签名 : 授课时间:2010.9 课时:4课时
备课组长意见: 教科处意见: 第一课时 珍惜新起点(综合课)
【预习目标】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同学与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预习重点】
理解新起点的含义。【预习难点】
培养热情开朗性格的方法。
【预习方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预习提纲
1.七年级是人生的新起点,新起点是指什么? 2.2.到新学校遇到了什么新鲜事? 3.进入新环境有什么感觉? 4.如何与新同学结伴成长?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预习、交流、测评,教师指导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课堂测评
学生展示内容:
1..到新学校遇到了什么新鲜事? 2.谈新环境感受
3.如何与新同学结伴成长?
课堂测评:
第一课时 创建新集体(综合课)【预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班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为新班集体的建设献计出力。
【预习重点】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预习难点】认识班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预习方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预习提纲
1.班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探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方法
3.了解自己特长,明白个人能为班集体发挥作用,探讨建设新集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预习、交流、测评,教师指导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课堂测评
学生展示内容:
1.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方法 2.建设新集体的方法 课堂测评:
第三课时 学习新天地(综合课)
【预习目标】
帮助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预习重点】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
【预习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预习方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预习提纲
1.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 2.了解初中学习的新要求
3.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预习、交流、测评,教师指导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课堂测评 学生展示内容: 1.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
2.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测评:
第四课时 享受学习(综合课)
【预习目标】
学会珍惜学习的机会,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预习重点】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预习难点】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预习方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
预习提纲
1.了解学习有苦也有乐,理解学生最大的快乐是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悲哀的是失去读书机会
2.探索世界的奥秘,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预习、交流、测评,学生感受与体验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小结,课堂测评
学生展示内容:
1.谈学习中的苦与乐,感受受教育的幸福 2.谈探索世界的奥秘经历,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课堂测评: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1】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
年级组: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9课—语文园地三 主备课人:杨家旺 周次:第四周 集体讨论时间:2012、9、27 课时:14课时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9、鲸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1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2、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3、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4、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2、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A、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B、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C、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D、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E、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F、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四、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五、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六、全班交流,试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重点读出难读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2、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3、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4、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5、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不同点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6、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7、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1、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2、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3、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三、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知道两种鲸鱼的生活习性。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出鲸鱼的生活特性。
二、复述课文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鲸鱼的生活习性。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不同点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三、板书设计
9、鲸
体形:大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深海(哺乳动物)
分类:须鲸和齿鲸
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繁殖生长
四、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知道鲸鱼吃食、呼吸、睡觉、生长的特点。
10、松 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6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了解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检查。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
三、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四、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1、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五、板书设计:
10、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繁殖 生长 生活习性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3、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师生搜索的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2、“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9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三、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1、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大概知道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查看读课文的情况。
二、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1、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新型玻璃名称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特点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非常坚硬藕断丝连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使房间冬暖夏凉 消除噪音
作用 防盗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调节室内光线 阻挡强光和冷气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2、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三、小组汇报交流
1、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2、别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3、教师给予概括总结。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能概括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概概括出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体会自己不明白的句子意思。
3、理解主要句段。
二、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2、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3、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了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由于金属丝网和电源相接通,同时又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才使得它有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4、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5、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三、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用分类说明法将新型玻璃分成哪几种;介绍每种玻璃时,又采用描述说明法.)
四、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小结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二、生字卡片.三、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四、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五、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1、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A、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B、全班交流汇报.a.灰尘的特点:(1)小.(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3)在空中飘浮.b.灰尘的作用:(1)反射光线.(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六、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二、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三、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四、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16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2、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第二、三、四课时习作 讲评作文
一、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2、确定习作内容.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4、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五、教师给予写得好的给予表扬,并在班上作范文。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第五课时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课文中涉及到的尽可能都填上.)说明方法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课文中的例子
二、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三、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试着填一填.说明方法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四、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五、日积月累
1、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2、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3、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六、课外书屋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2、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能填写表格式的小结结果.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牛津小学英语》5B第一单元第一教时(Part B and Part C)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Chinese,
Science,
Computer Studies.
2、能正确地理解并应用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 We have …
3、能用所学单词、句型问答并初步感知句型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see you.
用“Happy New Year!’’ “Welcome back to school!” “How are
复习“I like English .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How
3.Present “Science,Social Science, PE, Computer Studies’’
方法:延续以上对话引出。通过实物直观呈现,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单词教学(教师先范读,让生静听、模仿跟读。可通过抢答、试拼等进行巩固)为避免单词教学的枯燥,可将单词放入句型中操练,也可为新句型的教学做个铺垫。
例如: I like Science.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Oh you like Art.
Me,too. How about you/ And you? …
师生示范一例,生生操练并问答表演。
1.Learn “Monday”
教师自由谈话引出,例如:Oh, someone likes PE, but someone likes
“Monday”(出示自制课表),师重复该单词,生静听、模仿跟读。延续以上对话,引出:“What lessons do we
have today? ”
生听、模仿。
2.Present “What lessons do we have in the morning?”
1)师问,让学生熟练回答。
2)学生试问,师帮助纠正读音。
3)在会读的基础上操练并进行实际运用,师生先示范,后让学生自由练习运用。
3.Learn “Tuesday, Wednesday…Friday”
方法:渗透新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例如: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Thursday.
为避免单词教法的重复,在新单词的引入时还可以用让学生试读的方法,单词的拼读可通过竞赛、游戏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入本课所学的句型“What
lessons do we have in the morning?” “We
have┅”,使对话的情景更为真实,也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1)教师利用自制的.课表进行连锁操练:
A:What day is it today?
A: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B: What day is it today?
….
2) 师利用投影进行有意义的操练,图文结合。
3)利用挂图,生生问答,检查表演。
1.朗诵并抄写要求会的单词、词汇和句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牛津小学英语》5B第一单元第二教时(Read and say 和part F)
1、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
2、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a subject. Interesting, a week 和句型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 I like…
3、能正确地运用对话中的日常交际用语Nice to see you. I hape we have more. How
about you?
4、在掌握重点句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能正确理解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和初步表演对话。
能比较流畅的朗读对话,并能在掌握对话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
2.Free talk.
A: I have a … What do you have?
A:I like going sopping. What do you like?
A:I often going shopping on Sundays. Is it Sunday today?
Ss:No,it isn’t. It’s Monday.
3.复习前一课所学有关的单词,通过图、词闪现,师生问答,或个别问答。
4. Sing a song 生初步感知、熟悉歌词及旋律。
1.教学句型“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I like…”
(由对话自然引出)T: We are having an Engilsh lesson. Do you like
English?
T: 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生跟读,出示板书)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整 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 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来自于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
针:分针(长) 时针(短)
(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小小设计师
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小学七单元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感谢您的支持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已经准备好了一篇含有“小学第五单元教案”文章,欢迎您阅读我们的内容我们将不断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
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元、1角、5角教学,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出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填在书上。
(1)l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l0元可以换几张l元?
(3)l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l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3.课本第55页第5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明:1元是10角,l元2角就是l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例6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出示例7主题图。(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2.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3.观察,汇报。
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5.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讨论,交流,汇报。
6. 组织看书中方案。引导比较哪种更好。
1.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看图填数: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2)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各类内容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感受一些数学策略外,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学里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上一册教材学会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探究解题方法基础上安排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问题内容和图的形式上说,本单元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教学生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探索一般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层次,通过例2教学生用画平面图的策略探索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生用画直观图或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些都必将为今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策略运用水平。
2.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学习的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不以解决某类具体问题作为组织学习内容的依据,而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精心挑选不同的素材、不同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习的策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并有利于避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机械套用和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片面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2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
1课时 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材第48、第49页)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分析问题,感受画线段图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件。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1题文字部分)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适时的设疑,既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下面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又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师:你觉得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来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呢? 生:画线段图。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了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线段图)
学生尝试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后,组织交流汇报。
师:在线段图的帮助下,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就相当于是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以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就相当于是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以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小春:(72+12)÷2 =84÷2 =42(枚)
小宁:42-12=30(枚)
答:小春有邮票42枚;小宁有邮票30枚。方法二 小宁:(72-12)÷2 =60÷2 =30(枚)
小春:30+12=42(枚)
答:小春有邮票42枚;小宁有邮票30枚。
师: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生1:先检验两人邮票的总数是不是72枚。生2:还要检验小春是不是比小宁多12枚。
学生进行检验并完整地解答问题;不强求解法一致,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给予肯定鼓励。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认识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解决问题时,经常要画线段图或示意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探索周期排列的规律时,画图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找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解题思路】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生2: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解题方法。生3: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要符合所有已知条件。„„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分析题意→直观、清
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策略便有了思维的层层渗透与逐步深入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为策略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策略的一部分。
2.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A类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小丽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丽有邮票57枚,如果小华给小丽9枚,她们俩的邮票枚数就相等了,小华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杨树:(97+7)÷2=52(棵)柳树:52-7=45(棵)B类:
57+9+9=75(枚)教材习题
教材第49页“练一练”
已知条件:科技书和文艺书共105本,文艺书比科技书少15本。问题:科技书和文艺书各有多少本?
科技书:(105+15)÷2=60(本)文艺书:60-15=45(本)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教材第50~54页)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使学生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使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学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画画看。
生: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师: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指名学生口答。
师: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设计意图: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师:请同学们看题,说一说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2题文字部分)
生:知道了长方形花圃的长是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是什么意思?
生2: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算出它的宽。怎样求宽呢? 生3: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图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师:想一想,这个花圃的示意图应该怎样画?可以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尝试画出直观图。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把你画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画一个长方形,标明长边是8米;然后两条长边都要增加3米,宽不变;再画出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画图时一定要把所求的问题在图中标出来。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生: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就要先算它的宽是多少米。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宽是多少米呢?
生:原来花圃的宽就是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也就是说面积是18平方米的小长方形的宽是3米,那么长就是18÷3=6米,即原来花圃的宽是6米。
师:那么花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该怎样列式呢?
生:现在知道了花圃的长是8米,宽是6米,面积是6×8=48(平方米)。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
·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逐步画出直观图。·要把条件和问题都在直观图中表示清楚。·观察直观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师:你觉得观察直观图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单,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例题中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直观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凸现了画图策略的实际价值。教学时,首先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比较使画图的策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要;再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交流画图的好处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中间问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提高了小组交流的质量,又拓展了数学思维】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一种策略,大家说是什么呢?
生:画直观图。
师:是啊!画图的策略正在数学各个领域展现它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有句名言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隔离万事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如果能自觉地运用画图这一策略,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
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指导学生正确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例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的想法,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尝试、反思、修改,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
2.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学生在画图时出现错误,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画图能力比较弱,不能正确地表示出相关信息,也就是对信息进行形象化处理的能力不强。
A类
小营村原来有个宽20米的长方形活动场地,后来因扩建,活动场地的宽增加了5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50平方米。现在活动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能力要求:能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减少了8米,操场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查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直观图;能力要求:能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50÷5×(20+5)=750(平方米)
B类:
原来:50×40=2000(平方米)扩建后:(50+10)×(40-8)=1920(平方米)2000>1920 操场的面积总的来说是减少了。教材习题
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50÷5×(20-5)=450(平方米)
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
1.第一小队:(34-4)÷2=15(棵)第二小队:15+4=19(棵)
2.短:(90-10)÷4=20(厘米)长:20+10=30(厘米)3.上层:60×3=180(本)下层:60本
4.12÷(5-3)=6(元)
5.45 32 60 56 15 16 12 14 6.(1)75÷5=15(米)(2)125÷5=25(米)
7.900÷18=50(米)50×50=2500(平方米)
8.黄色:(5×4-4)×6=96(套)红色:(5-2)×(5-2)×6=54(套)
9.720 720 1610 1610 10.张宁:(86-8×2)÷2=35(张)王晓星:35+8+8=51(张)
11.(495-45)÷2÷3=75(千米/时)
12.上衣:(95+17)÷2=56(元)裤子:56-17=39(元)13.(60-40)×60=1200(平方米)
14.360÷30=12(厘米)(30+12)×30=1260(平方厘米)15.(14+8)×2=44(平方米)画图略 16.675÷15=45(棵)36×45=1620(棵)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3)
17孔子拜师
第1-3时,共64课时。2009年11月23日——24日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一)、齐读一段,提问思考。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2、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3、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二)、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1、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3、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1)、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谦虚礼貌)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②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三)、齐读三段。
1、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2、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3、学字。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剪 扎 编 织
民间工艺 绣(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雕 塑 绘 ??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1)、学生说一说。(2)、教师建议。2、组成活动小组。
(1)、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2)、确定活动目标。
(3)、拟定活动计划: A、确定内容 B、确定活动方式
C、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D、设计出活动计划
18盘古开天地
第1-2时,共66课时。2009年11月25日——26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 其余几字都 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19赵州桥
第1-2时,共68课时。2009年11月27日
学习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
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i)慧(hui)”;“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1)、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2)、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2、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3、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4、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20幅名杨中外的画
第1时,共69课时。2009年11月30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一、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二、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三、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4、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语文园地五
第1-3时,共72课时。2009年12月1日——3日
学习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二、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1、观察,下面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2、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3、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教师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4,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5、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三、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展示台)
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小组评一评,哪些小朋友完成得好。
二、口语交流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各组交流
3、小组商量,用什么方式集中展示小组成果。
4、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5、想一想,再把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写下的来。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略)
第五单元练习与讲评四课时
第1-4时,共76课时。2009年12月4日——8日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4)
教材简析:
百分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应用有:折扣、纳税和利率。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打折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折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加强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知识联系与应用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收集和整理生活中常见的折扣问题,这样做,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丰富的学习素材,培养学生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认识水平。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折扣(小学数学九年级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1) 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2) 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 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3)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不唯利是图,不蒙骗别人,也不容别人蒙骗。
教学重点: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等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 出示信息:西街小学六(4)班有50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
2 把复习准备的问题改成:
西街小学六(4)班有50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60%,男生有多少人?
男生人数 占 全班人的(几)%
(男生人数)= 全班总人数×60%
求: ? = ( 一个数)×(几)%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于多少?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购物时,大多数的人为什么选择在节假日去购物呢?
师:讲解由于在节假日期间,各大商场对顾客进行优惠活动,降价销售,也就是说打折销售。
三 检查预习效果:
1 让六名学生上黑板写出大屏幕上折扣。
(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际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等于多少的问题)
(1)只显示打折数,不显示原价,让全班学生购买。
讲解:打折指的是在原价的基础上打折,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原价是多少,才能算出现价是多少。
(2)显示原价,折扣数然后让学生选买。
b一件棉衣多少钱?怎么算?
C想想,等于打了几折?
B他们打折吗?可以讲价吗?
总结:通过以上四家的棉衣的买价,大家有什么启迪?
(1)通过这四家服装店的买价我知道了知道了,商家经常会打出“超低折扣”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但实际上是事先把商品的原价抬高几倍再打折,折后价甚至往往比实价还要高。其实先涨价后降价是很多商家公开的秘密,打折后并没有实惠多少,不过消费者看到大大的折扣和高昂的原价,就会心动购买。
(2).遇事多思考,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多一层防范意识,不要轻信花言巧语;货比三家,为了不必商家蒙骗,该多转几家。
(2)提问:如果我们大家要买牛奶,我们该买那家食品店的牛奶呢?
(由于大家好食品店的牛奶的保质期为10月1日----月2日。过保质期所以这家食品店才打折处理,食品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所以我们不选择买)
(良心食品店的牛奶保质期为年11月12日-----2013年12月12日,它价格为10×90%=9(元)价格适中,有没有超保质期,所以我们选择买这家的牛奶)
第一 我们要看食品是真品还是次品。
第二 看是否超过保质期。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1)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胜过财富。
(2)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也不容让他人欺骗。
(3)不能做有损他人的事。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篇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里最大能填几?
2、在○里填上>或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1、15×2=15×3=25×4=15×4=15×5=25×8=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15×()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最新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您想找一篇好文章吗我们推荐您阅读“七年级一单元教案”,建议你将这个链接添加到浏览器收藏夹中以便于日常获取信息!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
一、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
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第二课时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第四课时 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4、复述故事。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并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第四课时
1、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四、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课时安排 : 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互相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第二课时
内容: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2、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3、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第三课时
内容: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课时
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童趣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第二课时
1、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4、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鼓励同学们开始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第四课时
1、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2、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2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 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 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 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 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 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 讨论、交流
1 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5、你有自己
[4] [5]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3
苏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新闸中学? 谢娟萍
一、单元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
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 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 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总课时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课时
《活板》???????????????? 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时
山市????????????????????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4]?[5]?[6]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
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教目标:
体会作者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任务:
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学生回答
这首诗描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一个词描述诗人眼中的“夏”。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诵读阶段:
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急缓,读出感情。板书:诵(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节奏、感情)各自放声朗读。
老师范读一、二段,鼓励位同学诵读余下的三段,其它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想想这些画面使自己感受到夏的什么特点?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面评点朗读,明确: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从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学生各抒己见
感受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气氛。教师边小结边板书。景美人勤板书:赞美?紧张热急促?男女生自选一段时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味阶段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第一、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当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点拨,并组织学生讨论。解说:由于学生在前几遍诵读后,对文章内容已有交深刻的理解,因此会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突出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细致品味、揣摩。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谈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应予肯定。学生交流学习
四、拓展阶段:
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谈学习这篇文的感受和体会。说说自己心中的夏?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背诵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思教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喜欢观光旅游吧,闻名天下的长江三峡,从古至今一直都另人心驰神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播放有关三峡的资料,让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壮丽秀美的三峡画卷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顺势导入新课。学生说眼中三峡的美。
1、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2、朗读欣赏。朗读要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读出感情。学生集体诵读
通过老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他们充分熟悉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在老师的帮助下,疏通文字障碍。1、字音:阙、绝谳、属引、沿溯、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溯其间:它们或王命急宣:有春冬之时:季节3、翻译课文分组合作,逐字逐句研读课文,二人一组对译。
三峡郦道元1字音:阙、绝谳、属引、沿溯、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溯其间:它们或王命急宣:有春冬之时:季节
1、本文描写了三峡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原文回答)2、你最喜欢那一个画面?为什么?3、这幅图画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这幅画面。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写山险水急的句子、描绘四季景色的句子,讨论: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从山写起?学生合作学习
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可以将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教学,多角度了解三峡:郦文与李诗同是写三峡,在写景与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学生分组进行比较阅读
指导学生背诵全文。学生进行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1、完成一课一练2、背诵全文。3、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更要能把美传达出来。清同学们把你看到的美景给大家进行描述。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集中描写一处让你心醉的景物,突出其特点,让别人能通过你的文字,看到你严重的景物,体味到你心中的感受。
三峡郦道元三峡群山:连绵险峻夏季江水:凶猛迅疾春冬景色:清荣峻茂秋季景色:凄清悲凉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思教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秋有秋的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我们就来步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读有的“济南冬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学习:
老师朗读课文①找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②作者分别用哪些景物表现这些特点?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让学生们用仿造句子的方法,学习并运用。这样温暖、舒适的环境,这样慈善的天气,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如何去朗读,才能恰当的表达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之情?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不仅是在写文章,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谁能为它取一个名字?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写济南不能不写水,这也是很多文人吟咏的对象,你能说出有关济南泉水的诗句或文章吗?学生听读,并思考:训练朗读,并背诵其中优美的句子。例小山摇篮图用同样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雪霁初晴图学生朗读此部分――空灵水晶图,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视角的调换。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组织学生学生讨论学生朗读并背诵重点段落
五、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老舍冬景的特点:温情1、山形:摇篮2、山色:清黑3、远山:水墨画4、说:绿暖清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5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语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描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一个词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诵读阶段: 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急缓,读出感情。板书:诵(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各自放声朗读。
老师范读一、二段,鼓励位同学诵读余下的三段,其它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想想这些画面使自己感受到夏的什么特点 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面评点朗读,明确: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从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 学生各抒己见
感受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气氛。教师边小结边板书。景美人勤板书:赞美 紧张热急促 男女生自选一段时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味阶段 学法指导: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オ 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第一、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点拨,并组织学生讨论。解说:由于学生在前几遍诵读后,对文章内容已有交深刻的理解,因此会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突出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细致品味、揣摩。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谈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应予肯定。 学生交流学习
ニ摹⑼卣菇锥危 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谈学习这篇文的感受和体会。 说说自己心中的夏
五、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 气势磅礴景 :美 赞 美 色彩金黄紧张、热烈、急促人 -勤劳、忙碌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背诵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思教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喜欢观光旅游吧 ,闻名天下的长江三峡,从古至今 一直都另人心驰神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播放有关三峡的资料,让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壮丽秀美的三峡画卷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顺势导入新课。 学生说眼中三峡的美 。
二、课文研读 1、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2、朗读欣赏。朗读要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读出感情。 学生集体诵读
通过老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他们充分熟悉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在老师的帮助下,疏通文字障碍。1、字音:阙、绝谳、属引 、沿溯 、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 飞溯其间:它们 或王命急宣 :有春冬之时:季节3、翻译课文 分组合作 ,逐字逐句研读课文,二人一组对译。
五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1字音:阙、绝谳、属引 、沿溯 、2字意:沿溯阻绝:断其间千二百里:这 飞溯其间:它们 或王命急宣 :有春冬之时:季节
三、拓展练习1、本文描写了三峡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原文回答)2、你最喜欢那一个画面?为什么?3、这幅图画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这幅画面。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写山险水急的句子、描绘四季景色的句子,讨论: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从山写起? 学生合作学习
二 、拓展练习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可以将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教学,多角度了解三峡:郦文与李诗同是写三峡,在写景与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学生分组进行比较阅读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学生进行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四、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 2、背诵全文 。3、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更要能把美传达出来。清同学们把你看到的美景给大家进行描述。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集中描写一处让你心醉的景物,突出其特点,让别人能通过你的文字,看到你严重的景物,体味到你心中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三峡群山: 连绵险峻夏季江水: 凶猛迅疾春冬景色: 清荣峻茂秋季景色: 凄清悲凉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思教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秋有秋的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我们就来步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读有的“济南冬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学习: 老师朗读课文①找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②作者分别用哪些景物表现这些特点?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让学生们用仿造句子的方法,学习并运用。这样温暖、舒适的环境,这样慈善的天气,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如何去朗读,才能恰当的表达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老舍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不仅是在写文章,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谁能为它取一个名字?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写济南不能不写水,这也是很多文人吟咏的对象,你能说出有关济南泉水的诗句或文章吗? 学生听读,并思考:训练朗读,并背诵其中优美的句子。例 小山摇篮图用同样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雪霁初晴图学生朗读此部分--空灵水晶图,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视角的调换。
三:讨论四、朗读课文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写作的?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组织学生 学生讨论学生朗读并背诵重点段落
六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老舍冬景的特点:温情1、山形:摇篮2、山色:清黑3、远山:水墨画4、说:绿 暖 清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6
Unit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一.[话题](Topic)
二.[重点词组](Key Phrases)
1.a pen pal 一位笔友
2.be from=come from来自于
3.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在美国/在英国
in+地点 住在某地
5.what language 哪一门语言
6.Japanese for Kids 儿童日语
7.our world in English 我们的英语世界
8.her favorite subject 她最喜欢的科目
9.want a pen pal in China 想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笔友
10.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 一个很有趣的国家
11.a little French 一点法语[a 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
12.like going to+地点=like to go to+地点 喜欢去某地
13.go to movies with+人 和…一起去看电影
14.write to+人 给…写信
15.tell me about yourself 告诉我关于你自己的事情
三.[交际用语]
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 is from Australia.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Sydney.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
He speaks English.2.Does s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3.I think Chin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4.I can speak English and a little French.5.I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s and playing sports.6.The Long Weekend is an action movie.7.Please write and tell me about yourself.四.[重点难点释义](Language Points)
1.1)be from 来自
如:I am from Japan.我来自日本。
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什么地方?
Where is John from? 约翰来自什么地方?
2)Be from = come from 来自
She is from France.她来自法国。
=She comes from France.3)be from 的主语如果是物,可指“此物产于何地”。
如:-Where is your computer from?
-It’s from Beijing.2.pen pal 笔友= pen friend
I have two pen pals.我有两位笔友。
3.Canada 加拿大。国家是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前不加定冠词。加拿大人是Canadian。如:
Lucy is from Canada.(不说:the Canada)
4.France 法国 French 法国人;法语
5.Japan 日本 Japanese日本人;日语
6.Australia 澳大利亚。Australian 澳大利亚人。
He comes from Australia.He is an Australian.7.the United States 美国
8.the United Kingdom 英国
9.China 中国 Chinese中国人;汉语
untry 国家。two countries两个国家
城市 He’s from a big city他来自一个大城市
three cities 三个城市
12.Sydney 悉尼(澳大利亚港口城市)注意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Canberra)
13.New York 纽约(美国著名城市)注意美国首都是华盛顿(Washington)
14.Paris 巴黎。法国首都。
15.Toronto 多伦多(加拿大著名城市)注意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Ottawa)
16.Tokyo 东京。日本首都。
居住。实义动词。居住在某地常用“live in + 地点(国家/城市)”。如: 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Paris.他住在什么地方?他住在巴黎。Dale lives in Australia.戴尔住在澳大利亚。
18.1)language 语言。可数名词。如:
He is young, but he can speak seven languages.他很小,但他会说七门语言。
2)what language 什么语言。特殊疑问词,用来对语言提问。
如:I speak English.→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19.speak English.说英语。“Speak + 某语言”意为“讲……语”。如: Can you speak Chinese? 你会讲汉语吗?
Tom can _____ Japanese.B
A.speaksB.speakC.saysD.tell
20.Japanese for Kids!儿童日语入门
Chinese Is Fun!趣味汉语
Our World in English.英语世界
French for Today.今日法语
世界in the world 在世界上
There are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世界上有许多国家。
22.some / any some一些。常用于肯定句。在表请求、建议等语气时可用于疑问句。any一些;任何一个。常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如:
He has some brothers.他有一些兄弟。
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他有一些兄弟吗?
He doesn’t have any brothers.他没有任何兄弟。
23.her favorite subject她最喜欢的学科。
24.I live in Toronto, Canada.我住在加拿大的多伦多。
英语中小单位在前,大单位在后。如:
I live in Quxian, Sichuan.我住在四川省渠县。
I am in Class 1, Grade 1.我在一年级一班。
25.I want a pen pal in China.我想在中国找一位笔友
26.an interesting country 一个有趣的国家。
an interesting book 一本有趣的书。
27.14 years old 十四岁
28.a little 一点。可修饰语言。如:
He can speak a little Japanese.他会说点日语。
29.I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我喜欢去看电影。
like doing sth 喜欢干某事。如:
He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他喜欢听音乐。
30.and 连接两个对等的并列成份。如:
He likes running and playing basketball.31.go to a movie 去看电影
32.play sports.做运动。
33.in school 在学校
34.It’s too difficult.那太难了。
too “太……”。暗含过分的意思。后接形容词或副词。
如:The table is too big.这桌子太大了。
35.Can you write to me soon? 你能很快给我回信吗
write to sb = write a letter to sb 写信给某人。
36.pen pal wanted 寻求笔友。
37.on weekends 在周末
38.Please write and tell me about yourself.请写信告诉我有关你自己的情况。Tell sb about sth 告诉某人有关……的情况。如:
Please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请告诉我有关你家里的情况。
39.dislike 厌恶;不喜欢。反义词是like。
like and dislike 好恶;爱憎。
五.语法知识
掌握英语中的国家、语言、人民这些单词的拼写和用法是很重要的。例如:
We are from China.We are Chinese.We speak Chinese.我们来自于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讲中文。
He is from Canada.He is Canadian.He speaks English.他来自于加拿大。他是加拿大人。他讲英语。
countrypeoplelanguage
ChinaChineseChinese
CanadaCanadianEnglish
JapanJapaneseJapanese
AustraliaAustralianEnglish
FranceFrench
KoreaKorean
Mexico
FrenchKoreanMexicanSpanish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8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七年级一单元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1)
设计主题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我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听说训练为主线,通过看、听、说、演练、唱、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在课改的背景下,本套教材避免了传统课程的缺点,强调了学生的兴趣、经验等,能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插图生动活泼,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本单元结构有三个部分: section 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使学生对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self-check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确的认识。本单元标题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体现了本单元话题和语言结构。本单元的语言目标为talk about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and language;ask and tell where people live.本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课型为听说课。教材一开始通过主题图引出本课表国籍的重点词汇(1a),又通过1b的听力练习的输入进一步巩固单词以及主题图中的重点句型;1c的结对练习是对主题图中的重点句型进行简单的模仿、重复和替换,进行简单的输出练习。2a、2b、2c是进行深一层的输入,在复习国籍的基础上加入了城市的名称的练习,并结合听力练习。2c是结合2b听力练习进行简单的写的练习;2d则为更深一层次输出练习了。最后的语法聚集(grammar focus)是让学生发现和总结阶段了。本节课为听说课,为下一节综合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半年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教学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等的影响,许多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没打好.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基本词汇量不过关,更谈不上语法和句型了.基础不好的学生有可能会失去对英语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本学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本节课我的预习作业的设计(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如:它的国旗、国名、人民、语言、著名人物等,并能用英语做简单介绍)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到课堂上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既提高了他们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听懂、会读和会说单词: canad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singapore, he united kingdom, sydney, new york, paris ,live2、能听懂、会读和会说句型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he is from ….----where does he live?---he lives ….3、能自编有关国名、人物、语言的小诗。
4、能用本课所学语言讨论国名、人物、语言等,并可以用较好的语音语调流畅地进行对话。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口、主动模仿。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策略与意识目标:
1、能够在学习和课堂活动中集中注意力30-40分钟。
2、能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完成自我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本课单词和词组:canad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singapore, he united kingdom, sydney, new york, paris ,live,be from /come from
2.能流利地用所学句型进行情景会话。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he is from ….----where does he live?---he lives ….教学难点:1.本课表国籍的部分单词: canad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australia, singapore, he united kingdom, sydney, new york, paris
2.用所学的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描述国籍、语言和居住地。
5.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步骤1:warm up
播放flash歌曲《my new friends》
设计意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步骤2:free talk1、free talk: hobbies(谈论自己和家人以及你身边的一个好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动机。
步骤3:presentation
1)learning new words1、以country,people,language分类,看中国国旗引出单词:china chinese2、利用幻灯片分别展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按country,people,language分类,学习新单词
country
people
language
china
chinese
chinese
canada
canadian
english
france
french
french
australia
australian
english
japan
japanese
japanese
…
…
…
设计意图:设置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目标。通过个人、整体学习掌握单词。
2)反馈:模仿创编小诗
say a rhyme:
china , china.i’m from china and i like china.chinese , chinese.i am chinese.i speak chinese.china , china.my friend is from china.he likes china.chinese , chinese.he is chinese.he speaks chinese.canada, canada.i am from canada.i speak english.设计意图:在说一说、玩一玩,自编小诗的活动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玩一玩是对学生注意力的适当调节,在学中找乐趣,在玩中学知识。
3)learning new sentences1、请学生自我介绍,师生问答,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再用其它国籍进一步巩固: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i’m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he is from ….----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canada.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解决了课堂中学习单一化的问题,句型呈现直观明了,优化了常规教学。
2、教师呈现图片,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对话。
设计意图:呈现自然清晰,使学生很清楚将要完成的任务。
3、反馈:形式多样,按整体、小组、个人,选择图片进行对话,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在发扬个性学习的基础上,仍然注重全体学生的知识整体学习。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4、游戏:每四人一组,在小组内进行国旗的传递,当音乐停止时,传递也停止。如果你拿到了国旗,那它就代表你现在的国籍,你需要回答组内其他三人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游戏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后面学生对话练习奠定了基础。
步骤4: summary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对本节课重点句型作出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国名、人名、语言,增强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情感。
步骤5: talking1、呈现哈里波特等一些外国名人的照片,请学生发问,教师示范做介绍,再让学生之间进行操练。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不同的形式以及语言知识由易渐难的积累,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2、小组合作:谈论自己通过预习获取的知识,并自编对话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体参与,根据所设计的内容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小结国名、人名、语言,增强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情感。
设计意图:德育渗透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小结更帮助学生将新知识温习了一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步骤6 homework:
a.listen and 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py the new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lect the data of the countries
(进一步收集有关国家的资料,如:首都、名胜、主要城市的英文名称):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作业分层。通过这样的作业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获,书写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
6.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本课力求通过一系列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该话题的会话能力。
2、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采用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景交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人物的目标,感受成功。
3、教学过程中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精心设计,努力导入自然,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评价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途径,倡导全体学生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手段主要是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2)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七年级(上) 周 次 备课 时间 主备 教师 集体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单元 Unit5 Lessons33―37 备 注 第一课时 Lesson 33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family,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daughter, son, young, yea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aunt, uncle, cousin, love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How old are you? I am ____ (years old). How old is she / he? She / He is _____ (years old).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ask about people’s 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he expressions to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Count from one to twenty. Step II Presentation a. Show two pictures to present “young” and “old”. One is a picture of an old man and the other of a young man. T: (Point to the old man.) He is old. Old. Ss: Old.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and answer T: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fter listening, the teacher asks and the Ss answer. T: How old is Li Ming? S1: He is twelve years old. T: How old is Danny? S2: He is thirteen years old. 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c. Ask and answer in a chain. Ste IV Presenta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of Li Ming’s family and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The teacher writes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hen Ss retell according to these words. b. Learn 1. In English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aunt”, “uncle”, “cousin”, “brother”, and “sister”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2. I have no … or … e.g. I ha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I have no car or house. c. Draw their own family trees and talk about “My Family.” T: This is Ling Ming’s family tree. There are ten members. 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draw your family trees. Then show your picture and tell us the members of your family. 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present in front of class. T: Good job. Next class you could take a photo of your family if you like. Then you can introduce your family member to us. OK? Ss: OK.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activity book. b. Recite the passage in this lesson and write a short one about your family. c. Preview Lesson 34. 第二课时 Lesson 34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her, my, his, name, bus, Mr., Mrs., student, police officer, driver, bus driver, worker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My ___ is a ___. Her / His name is _____. She lives in Canada. We are the Smith famil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members’ jobs and name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Ask and answer about each other’s ages. c. Introduce the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tree or the photo. T: Is there anyone who take the photo of your family? If you take the photo, show it and introduce them to us. Step II Presentation Introduce Li Ming’s family, present the verb form for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form and explain the use of them. T: This is Li Ming’s family. He lives in Canada. He has no brothers or sisters. His mother and father only have one son, Li Ming. His uncle and aunt have one daughter, Jing. He loves his family.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does Jenny live? (She lives in Canada.) 2. Who is Mr. Smith? (He is Jenny’s father.) 3. What is her brother’s name? (Her brother’s name is Bob.) 4. Who is Lynn? (She is Jenny’s sister.) 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c. Draw and talk Let the students draw their family trees and exchange them with their partners. Then talk about their partners’ family trees. Step IV Presentation Show pictur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bus driver”, “worker”, and “policeman” and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 What’s Jenny’s mother, Mrs. Smith?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Chinese.) 1. the Smith family = the Smiths 2. The family are watching TV. “Family” refers to “family members”. 3. The Smith family is a happy one. In this sentence, “family” is regarded as one group. So “is” is used. d. Pair work T: We have known Jenny’s family. Now let’s have a pair work. One acts as Jenny. One ask and answer about Jenny’s family in pairs. A sample dialog: S1: What’s your name? S2: My name is Jenny. S1: How old are you? S2: I’m twelve years old.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b. Recite the introduction about Jenny’s family. c. Preview Lesson 35. 第三课时 Lesson 35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birthday, party, candle, present, tonight, will, really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tonight. Happy birthday to you. Will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o?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talk about their birthday par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birthday party.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Tell something about Jenny’s family. Step II Presentation a. Introduce “birthday party. And tell them the birthday party is a very important family activity. 背景知识:英美人士对自己和亲友的生日都很重视,特别是年轻人。每次过生日都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 其中尤以16岁,18岁,21岁的生日party最重要。 b. Show pictures and introduce “birthday cake”, “candles”, “present” and read the new words several times. And tell the origin of the candles on the birthday cake。 见教学资源库1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with “will”. c. Practice and act. Read the dialogue with a partner and then act it out. Step IV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his is a traditional English song that you sing to someone on their birthday, usually just be fore they blow out their birthday candles. Tell the students that a name gives in the blank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Step V Activity book Fill in to the blanks with the proper words.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b. 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in the lesson. c. Preview Lesson 36. 第四课时 Lesson 36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above, below, beside, bed, TV, telephone, computer, radio, bedroom, lamp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Where is it? It’s above / beside / below _____.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talk about the positions of the object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b. Read the dialogue in Lesson 35. c. Ask and answer T: Where is your classroom? Ss: Here it is. Step II Presentation Show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words of “bedroom” “bed” “lamp” “TV” “telephone” “computer” and “ radio”. Lead them to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T: They are the necessities in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family own the modern objects. What else do you know? Let Ss try their best to give more answers.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 Ask and answer. The teacher points to different pictures and asks the students or lets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IV Presentation Put an object in the classroom in different plac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above” “below” and “beside” and 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several times. “Obove” means higher than sth. “Below” means at or to a lower position, level, rank, etc than sth.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and answer. T: Listen to the tap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3)
一、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i have two _______ (dictionary).one i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other i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2. a: what’s the result of the race, mary?
b: jane is the ____ (one) in the race, barbara is the ____ (two) and i am the _____ (three).
3.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_______ (long) river in china.
4. the boy is old enough to __________ (dress) himself.
5.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s quite ___________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guangzhou.
6. i’m very _______ (interest) in that _________ (interest) story.
7. it’s more _________ (convenience) to take a taxi to the station than take a bus, but too expensive.
8. be careful! put the secret letter in a _________ (safety) place.
9. lucy is _________ (jealousy) of her friend’s beauty.
10. liu xiang and yang liwei are _________ (hero) in different fields.
二、试试你的判断力,选择正确答案。
( ) 1. everyone in our class_____.
a. enjoys to swim b. enjoy to swim c. enjoys swimming d. enjoy swimming
( ) 2.both you and i ___ wrong.
( ) 3. they ____ many happy hours ____ along the beach during that holiday.
a. spend, walking b. spent, walking c. cost , walking d. gave, walking
( ) 4. john ____interested in chinese two years ago.
( ) 5. ______ adults began to learn english in this small town.
a. thousand of b. thousands of c. thousand from d. thousands from
( ) 6. which one has the same meaning as “take your time”?
a. take it easy b. no hurry c. hurry up d. be quick
( ) 7. can you tell me ____________?
a. how much does it cost b. how much it is
c. how much it costs d. both b and c
( ) 8. yao ming is a _____ boy who is helping the houston rockets in nba.
a.2.16-metres-tall b. 2.26-metre-tall c. 2.16 metres tall d. 2.26 metres
( ) 9. he was ____by her beauty.
a. fascinate b. fascinated c. fascination d. fascinates
( ) 10. i feel _____after a good sleep.
a. relaxation b. relaxed c. relaxes d. relaxs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4)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总结
1.go on a trip to 去„„旅行2.Guess what!猜猜看3.learn about学习,了解4.send sb.sth=send sth.to sb.给某人寄/发送某物5.be made of 由„„制成(能看出原材料)6.have/take a chance to do sth.有/抓住机会去做某事7.leave a note for sb.给某人留个便条8.lead the trip带队,lead sb.to sp.带某人去某地9.—Yes, you may./No, you may not.征求意见的句型。May是情态动词,后跟动原。10.how far多远(用来询问距离,标志是from …to…);句型:—How far is it from A to B?从A到B有多远—It’s …?11.have time to do sth.有时间去做某事12.part of „„的部分13.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中国的历史文化14.along the way沿着路15.take a train to…= go to…by train, 坐火车去fly to ….=go to… by plane/air坐飞机去„„fly home=go home by plane坐飞机回家e back to返回到17.a visit to…一次去„„的旅行18.welcome to 欢迎来到19.walk/go along/down沿着„„走20.over=more than超过21.climb up攀登22.ring the bell按铃 23.have a lot of fun玩得非常高兴horses(one of+n.pl.“„„中的一个”)26.take photos/pictures of sb.给某人照相27.No photos/parking 严禁拍照/停车28.go for a walk=go for walks 29.Go down this street and 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30.三个“到达”arrive in+大地方/at+小地方,get to,reach+地点 31.take a tour around围绕„„旅行32.be famous as“作为„„著名”(+职业,身份),be famous for“因„„而著名”(+特产,作品)eg:Lu Xun is famous as a writer.Hangzhou is famous for silk.33.I can’t believe it.34.the same …as 35.on one’s(my, your, his, her, their)way to…在去„„的路上36.fall off= fall down from摔下来37.a few + n.pl.一些,few很少,38.look for 寻找39.of course not当然不40.thousands of数以千计(与of连用+加s,不与of连用不加s;与数词连用不加s)41.back in time时光倒流42.someday有一天,常与将来时连用43.一般将来时:will +v.原。变否定直接加not,变问句把will提前。标志:tomorrow,next week,in the future,soon不久,in+时间 表将来等。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课外捕捉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照、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外,鼠妇的生活还受温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干旱缺水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洪涝灾害也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长时间缺氧会使动物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死亡等。
大家说得很好。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但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就是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寄生关系。如:捕食关系: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就是这种关系。竞争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界的寄生关系非常普遍,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也可即兴表演,分小组扮演不同的生物来表示各种生物因素。第一小组:可以表演捕食关系由学生即兴发挥。第二小组:可以表演竞争关系。(牛、羊吃同一片草地中的草)第三组:可以表演合作关系。第四组可以表演寄生关系。各小组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发挥想像力。充分展示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使同学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评出最佳演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堂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存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三、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目标检测题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6)
新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3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They ______ a village in the evening and lived there.A.arrived inB.arrived atC.left forD.got
()2.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A.How oftenB.How longC.How farD.How soon
()3.He gets up early and ______ breakfast.A.have a quickB.has quick aC.has a quickD.have quick
()4.The No.6 Middle School is not far ______ his home.A.toB.fromC.withD.at
()5.My school isn’t far from here.It’s only _____ walk.A.fifteen minutesB.fifteen minutes’ C.fifteen minute’sD.fifteen minutes’s
()6.—__________。— By bus.A.Why does he go to work?B.How does he go to work?
C.When does she go to work?D.Where does he work?
()7.—__________is it from your school to the zoo? —It's about six miles(英里).A.How muchB.How manyC.How longD.How far
()8.I like to _______my bike _______ weekends.A.take;inB.catch;a t ;onD.ride;on
()9.________ it take you to walk from(从)your home to(到)your office?
A.How long isB.How long does
C.How many time doesD.How many hours are
()10.It will(将)take the men half a year ________ the work.A.finish(完成)B.finishingC.to finish
()1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I ______.A.take busB.take the busC.by the busD.on the bus
()12.“does it take you to go to the park by taxi?” “About 30 minute.”
A.HowB.How farC.How long
()13.They’re waiting(等)______ the bus stop.A.onB.inC.at
()14.______ do you think ______ China’s education? D.How many D.for D.finishes
A.How;likeB.What;ofC.Where;ofD.Who;about
()15.One of the twins(双胞胎)is a doctor, ______ is a policeman.A.otherB.others
二、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C.the otherD.another
1.How far __________ Jim __________(live)from here?
2.There __________(be)sixty __________(minute)in an hour.3.It takes __________(I)2 hours __________(do)my homework.4.Let him__________(look)at your map.4.He ____________(ride)his bike to work every day.5.Don’t say(说)it in____________(China), Say it in English.6.What do you ____________(usual)do on Sundays?
三、根据汉语提示完成下列句子
1.从学校到汽车站不是很远。
It isn't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the school to the bus stop.2.坐火车去北京需用多长时间?
How long ____________ it ____________ to go to Beijing by train?
3.你每天怎样去学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you get to school every day?
2.他每晚花了半小时完成作业。
It _______ _______ _______an hour _______ _______ his homework.every evening.3.“我该乘哪路车?”“ 这取决于你在哪里。”
—__________ bus should I __________?
—It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you live.4.通常你怎样去上学。我通常骑车去上学。
---__________ __________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I usually go to school __________ __________.5.他通常每天用一小时做作业。
It usually _______ _____ half an hour ______ _______ his homework every day.5.你家离学校有多远?
__________ __________ is it __________ your home __________ school?
6.从你家到学校大约要花多少时间?
_________ __________ does it __________ you __________ get to school from your home?
四、按要求变换句型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 __________ Jim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ike?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 __________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 __________ orange would the girl like?
(就划线部分提问)__________ __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your school?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 __________ is your little brother?
(就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 __________ do children need to sleep every day?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7)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试题答案
一、1——5 BDBAB6——9 BBDCB10——15 ABBDA16——18 AAD
二、19、(1)人心齐,泰山移。(2)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3)单则易折,众则难摧。(4)独木不成林。(5)众人拾柴火焰高(6)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0、①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③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④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需要从多方面周全地考虑并作出妥善处理。
21、①注意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老师可以给予我们学科上专门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们不断丰富知识、经验。②注意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③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设施,使我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培养,使学校成为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场所。
2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责任都是一样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也肩负着多种责任,人与人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
23、(1)反映出在体育竞技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需要公平和正义。
(2)真正的竞争在承认别人的长处、为他人喝彩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潜力,争取超越他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竞争意味着“双赢”。哪些借助不正当手段而获胜的竞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因为它不是实力的较量,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3)我会敢于与对手竞争,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争取超越对手。同时,我要善于合作,向对手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双赢。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篇8)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发表意见”,具体涉及用英语谈论电视节目,时尚流行,以及学生围绕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谈论不同程度的喜好,并发表见解。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几乎都围绕“发表见解”这一中心话题设计的。
词汇:能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soap,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mind, host, agree, belt, wallet, fashion, idea, colorful.
短语:(think of, soap opera, talk show, sports show, don’t mind, can’t stand, game show, agree with..
听:能捕捉特定信息,抓住关键词(如can’t stand , don’t mind 等.。
说:能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如: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不同意见,如何表达自己对事物不同程度的喜好,使学生能就话题较好的完成一些开放性话题,以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获取关于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的相关信息,且进行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如训练学生通过阅读搜索信息和获取main idea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为我所用。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用英语思维和发表意见的能力,以及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
1.让学生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
2.引导学生用得体的语言表达不同程度的喜好,培养发表不同见解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于看过的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然后根据要求发表信息,达到语言表达流利,说法得当之目的。
教学重点:
1. 词汇: soap, soap opera,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ha, stand, mind, king, How about…?, in fact, culture, host, agree, sunglasses, key ring, belt, wallet, fashion, said, article, put, idea, colorful
2. 句型结构: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I don’t, either. I do ,too.
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can’t stand, don’t mind 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1.教法:
(1.情景交际教学法:本单元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多种任务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策略:
(1.通过表演、猜词、记忆等一系列比赛,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学习语言。
第一课时 section A 1a/1b/1c/2a/2b/2c/ Grammar focus
☆创设情景,以旧引新:Play a popular TV show and let them enjoy it.
T: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 Yes. I like them very much..
T: What kinds of TV shows do you know?
S: (T helps) talk shows, sports shows, game shows, sitcoms, soap operas, news, ads.
在这一过程中,边教新词,边放相应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各类电视节目。
1a Match the TV shows with the pictures.
MATCH的活动往往让学生觉得过于平淡,缺乏兴趣。所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利用多媒体,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呈献给他们。
然后以GUESSING GAME的形式,用描述,猜出节目类型的方式进行巩固,(课前分好A与B.比只是看图搭配更有乐趣,同时锻炼了学生根据直观形象进行准确恰当描述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于抽象描述的判断能力。
Guessing game(可用各种不同的计时方式.陈述TV shows的情景,如:1.A man is playing basketball.(sports show)
2.A funny show. The people on TV do or say things that make TV watchers laugh.(sitcom)
教师讲关于自己对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程度的喜好,老师先做example通过体态、夸张的语言来突出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这几个词所表达的不同喜好程度,让学生再次直观的体验其情感态度,再引导学生相互问答组成小对话。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所学词汇和句型的巩固。在课本的教学要求中,只要表达喜好就可以了,但是,考虑到实际的交际需求以及对之前学习的巩固,在对话练习中,我要求学生必须要给出自己的理由。而且,如果只机械地pair work, 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没有激情,所以可采取比赛机制,让学生在pair work 中一定要用语言体现出喜好的程度,根据学生不同的表演能力给予不同的加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运用、巩固知识的活动也在表演中达到了高潮。
在听录音跟读时,请学生在书本上标出重读与升降调,以便更好地模仿朗读。
2c Practice in pairs内容主要是对2b的练习,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对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一环节就要让学生脱离课本,enjoy a short play:灰姑娘。进而让学生对灰姑娘、继母及继母的两个女儿进行评价,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
HOMEWORK: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考虑到下节课要学习部分中央台电视节目的名称,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后就利用电脑,报纸等媒介工具完成课前参与。除此之外,象SOAP OPERA 等名称的来历都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还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和积极地去寻求和学习这些重要又有趣的文化知识,这既是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兴趣的激发。
在做3a之前,检查课前参与内容,将这些节目:Tell it like it is,Legal Report,CCTV News, News in 30 Minutes,Man and Nature,Chinese Cooking,Around China,Sports news,Lucky52,Animal World,Culture China, Healthy Living与中文相匹配。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与鼓励,以激励他们今后会更加自主学习。
3a引入AGREE WITH的讲解,在学生发现两人观点始终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简单的点拨,体会这一词组的准确含义,自然而轻松地学习这一语言点。在这一课时内容较少,我们可适当加入一篇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即是巩固又起到延伸的作用。
“我做小记者”。在班级内调查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收视率. 学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其他同学。
1) What do you think of …? Why?
2) Do you like …? Why?
3) How about …?
最后经过调查让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CCTV programs,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通过图片呈现给学生这些fashionable things,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请学生作为小老师,教授新单词,新颖而高效。接着让学生介绍:I have a watch, a scarf, and… 时刻给学生表现先自我的舞台。
任务性活动中:Talk Show电视台要举办 一次有关时尚话题的“脱口秀”,邀请你们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六人一组展开讨论后,进行汇报表演,即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
3a 语法较少,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处理。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英语基础的差异,允许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写写自己熟悉的SCHOOL UNIFORM,而程度好的同学,就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模仿3a写一写WHAT IS COOL?
Self Check 1这一环节上转换“老师”与“学生”的模式关系,四人一小组教学self check中1部分的单词,相互纠正发音,检查单词的拼写。利用第一部分中的单词,在班上快速轮流做句子,要求不能重复运用同一个句式。
Self Cheek 3可打破常规,先听后读,再评议。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中,采用了备战辩论赛的形式,给出了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good for us! 请学生自己选择正方或是反方,并且收集和整理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被激发了,因为人人都想要张扬自我,并期待认可。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在课堂外获取新的知识,达到了课外有效学习的体验。而这一次作业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学生心理的洞悉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现代的英语课堂应是一个能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即: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场合和机会,努力为学会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使学生“沉浸”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是呈现者;组织指挥者。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求真、探索的潜能,使学生用心去体验集体的力量,去感悟合作的无穷魅力,在任务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以上是自己的说课材料,不妥之处难免,望同仁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提高、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