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捉弄孩子
发布时间:2020-07-16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不要捉弄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开心,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心和失落。
豪豪是我们大一班的一名学生,长得胖乎乎的,圆头圆脑,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因为豪豪长得胖,每天入园时总带来些零食补充营养。
别班的老师见到豪豪时,总是想逗一逗他,说:“豪豪叫老师,不然就拿你的饼干。
”“豪豪的玩具真好,给我吧。
”豪豪因为和这些老师比熟悉,说什么也不叫,看到老师拿他的东西,急得直哭。
每次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叫老师。
时间久了,豪豪看到别班老师会躲到我身后,不知所措。
看到这样的的情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成人觉得很好玩,这是对孩子的喜爱,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
他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每次有人来逗豪豪时,我总是有礼貌的制止。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育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每次看到有大人“捉弄”豪豪时,我总会站出来“保护”豪豪。
关于“不要捉弄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不要让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
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
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
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
”……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
”“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二、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
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兴趣永远是第一。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
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兴趣,还是兴趣。
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
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
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
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
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
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
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不要宠坏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溺爱,下面几点建议,帮助家长不要宠坏了孩子。
一、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二、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三、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比如,孩子不听话,哭着要孩子,很多家长心一软,就把玩具给孩子了。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不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用哭的方式来得到家长的让步。
四、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五、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六、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七、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建议您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行为又是不受家长欢迎的。
请不要命令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请不要命令孩子”!
在幼儿园中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不许打架,某某小朋友不许爬那么高,不许和小朋友摔跤,不许倒爬滑梯,不许……
殊不知,越是老师禁止的事,孩子越是感兴趣,而且还是屡禁屡犯。
以前我也跟其他老师一样,经常对孩子们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命令”。
直到发生了“爬大门”事件以后,我才对自己的有些做法进行了反思和改变。
有一天,课外活动时,小班老师带着孩子们上厕所,军军小朋友趁带班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爬到了大门上,还一边爬,一边高兴地喊着:“我爬上来了,我爬上来了。
”下边的孩子还高兴地为他喊“加油”。
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我推门一看,本能的大叫起来:“小心,不许爬大门。
”孩子们被我的喊声震住了,小脑袋一齐转向我,再看军军惊慌地差点采空,我被下出了一身冷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赶紧跑过去把军军抱了下来,军军早已吓的脸发黄,低着头怯怯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爬大门了。
”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想想自己当时的表现,想想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再想想军军当时的惊慌,觉得自己当时的确欠冷静。
如果当时自己沉住气,用温和的语气把军军叫下来,然后再慢慢进行教育,说明爬大门的危险性,就不会出现那惊险的一幕了。
那件事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老师不能一看到孩子们的危险举动,就不考虑后果对其大喊大叫,而应该内急外缓,既要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要考虑到教育效果。
还有,在日常活动中不能只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而限制他们平时一些喜欢的动作。
当甜甜高兴的尝试他的新发明游戏时,我担心地说:“甜甜,小心,不许玩危险游戏。
”当浩浩往攀登架的高处爬时,我一脸的惊慌,“浩浩,当心,不许爬太高。
”虽然是好意,但有时也会阻碍孩子挑战自我的机会,限制孩子的自主发展。
作为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让孩子体会自主探索的快乐。
既要想到儿童观,科学观,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冷静;既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适时的指导者、支持者,又要把和蔼可亲的美好形象留给孩子们。
而不是用强制性的语言去命令他们。
不知道本文“请不要命令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请不要过多的要求孩子
我所带班里的汤妹妹,是个漂亮文静的女孩。记得小班刚来幼儿园时,她是所有新生中哭的时间最久的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现在读了中班,不哭了,而且上课时还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下了课也能和几个要好的小朋友一起玩,和老师说说话,进步不少。可是就是一样,不愿做早操,宁愿手里拿着器械但就是这么站着。几位老师不知为这做了多少思想工作,但仍不见效果。后来,我们也便达成了默契,不再强求,怕引起她另外的不良反应。但是没想到,这个星期三当我带着孩子们下楼做操时,惊喜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汤妹妹拿着花样操的器械竟然和大家一起做了起来。我和俞老师用目光交流着,我们假装没发现,怕她害羞又不肯做了,只是用余光一直注意着。
早操结束后,当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把器械放下后,我才上去拥抱了她,表扬她今天的进步。她马上变得很羞涩,但眼里流露出的是无比的快乐与喜悦。我们并且约好,以后她每天都会跟着大家一起做操。果然,以后的几天她的确做到了。
这件事再次使我明白,教育需要“顺其自然”,这样可以使教育变得容易,而且又符合自然规律。年龄和阅历往往是束缚想象力的绳索,而浪漫的童心才是充溢着想象力的。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请不要过多的要求他们,更不要对其强求。保持童心,让人生展示生命最丰富的活力!
孩子不要畏惧失败
今年迎六一活动我们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内容很丰富,其中一项活动是幼儿体能训练比赛,中班的孩子比赛项目是拍皮球。平时孩子们也挺喜欢拍球的。为了让孩子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选出12个拍球能手,我们先在班级里举行了一场拍球比赛。在活动开始前,为了激起孩子们比赛的士气,我在班里孩子们面前说:“孩子们,你们愿不愿意参加这次拍球比赛,愿意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孩子都举起手,惟独豪豪没有举手。我便问:“豪豪,你不想参加比赛吗?”顿时,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你快举手呀。”“举手呀。”可豪豪依然没举起手来。腾腾问他:“你干吗不参加呀?”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说:“我…我不想参加,我肯定会输的。”听到孩子的话,突然发现这孩子对失败看得挺重,没勇气去面对失败,最好是不要面对。其实现在的孩子有很多都畏惧失败而选择逃避,不管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在我和孩子的一次次鼓励下,豪豪终于说了声:“好吧,我也参加。”他能愿意参加比赛使得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其实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肯定那些成功的孩子,更要用心去倾听失败的心声,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肯定自己,找到自信。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成功的、失败的,我们都要敞开胸怀去接纳,这样我们才能更成功!
不要随便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
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
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
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
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
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不要过多批评孩子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