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知识:小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7-24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幼儿家教故事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家教知识:小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1.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时,幼儿才能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如今市面上有很多故事书,我们要有选择的帮孩子挑选故事书。小班幼儿可选择画面大、文字少。故事简短、有趣易懂的儿歌和故事。
小班幼儿喜欢倾听故事,但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有的幼儿不能理解语义内容,从而影响了倾听。
其次,可利用游戏手段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也正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游戏时很投入,以游戏的口吻和幼儿说话,幼儿也容易接受,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
第三,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幼儿对鼓励很敏感,总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夸奖。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和表扬是我们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是对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的肯定,并使其坚持不懈。所以家长可应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2.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1)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于的关键。
为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为幼儿创设倾听的环境,如在幼儿入园、离园的时候以及饭前饭后的空余时间,我们会给幼儿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儿歌、故事、轻音乐的录音等;在幼儿散步或外出参观时,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等)、倾听各种动物的声音(猫、狗的叫声、蝉鸣、虎啸等)、倾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汽笛叫、喇叭响、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等)……,幼儿听后,引导幼儿模仿、讲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例如上周,我们小二班开展了“会唱歌的车子”,活动中我选择了三辆有代表性的车子如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通过聆听他们的声音,学学车子唱歌的声音,了解这些车子对于我们生活的不同作用。
(2)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最喜欢鹦鹉学舌。在与幼儿交谈时,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听清准确的发音同学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幼儿模仿。
(3)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倾听习惯养成的榜样
有兴趣地做好幼儿的听众,耐心、认真地倾听幼儿的述说,并对他们所说的内容感兴趣,这是成人给予幼儿最好的鼓励,也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榜样作用。
但是要注意当幼儿向你滔滔不绝对你讲述昨天幼儿园发生的事,或者和海鸥朋友一起玩的情景;或着是他们自己杜撰的故事……,你都要认真地倾听,即使孩子们的话噜噜嗦嗦,没有条理;即使你听了半天,没有听出孩子在讲些什么,但是,你必须面带微笑,装出一副非常认真入迷倾听的样子,并不时地为孩子加油,不时地做出你丰富的表情,让孩子觉得你在认真听他讲,非常认同他的讲述,为他的讲述喝彩,这样,他并会慢慢树立自己说话的自信心,会越说越棒,同时在老师和同伴讲述时,他也会认真地倾听对方说话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教知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家教知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
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我们在《全脑数学》手指快算当中说过。孩子动手做事是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
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动手就是在做大脑的体操。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在生活当中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
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
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
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家教知识: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能力
家教知识: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能力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三、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育儿知识:家长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育儿知识:家长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给出四个建议: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美国人的家庭教育》里曾写到:学习剔鱼刺、系鞋带,这样的事重要吗?在生命初期,生活对孩子似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不是恐惧与畏缩,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对此发生影响的事都是重要无比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孩子的潜力很大,我们对他要适度去开发,如果有一些我们没有开发出来,那就是一种遗憾,而且自理能力培养是在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期,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这段时间的培养。
二、创设环境,以身作则。
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精神环境首先应该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利于孩子发展,我们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做事,不要怕他犯错误,要让他去尝试错误,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能够让他在做事情当中克服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良好的品质。所以我们应该多看一些书,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并且我们还要以身作则。另外是物质环境,要想让孩子自理,就得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如果有条件应该让他独睡,给他一个小床,让他学会自己整理床铺;给他一个玩具柜,玩具玩完要放回原处,让孩子自己筹划自己的小天地。怎么收拾屋子,怎么样把自己的房间打扮得更美丽。这些都是让孩子尝试自己去做。如果想让他自己吃饭就给他一套小餐具,是不怕摔的那种等等,这些物质条件应该为他准备。
三、多方配合,正向强化。
多方配合包括二方面:家园共同配合;多和老师交流,比如问一问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怎么配合呀?或者我的孩子有一些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协助我们解决呀等等。家里的几位成员一定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而且要相互配合,对孩子要一致要求。家长还是要从孩子出发,要尽量求同存异。
四、耐心严格,持之以恒。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的能力的形成是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精心的去培养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就需要有耐心,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要对孩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有耐心,要花一些时间。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数学能力
数学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是刺激婴幼儿大脑神经元发展的最佳途径。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孩子"玩"数学,而非“教”数学。才能为他以后的正规训练打下基础。
首先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游戏、实验、操作、拼摆等形式)进行引导,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或对孩子进行强制性教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特征和知识水平,不能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过于复杂,让他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从而对小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让好事变坏事。过于简单有不能很好的挖掘他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认为知识很简单,不用认真学就可以掌握。这样他对数学的学习就不会有成就感,态度不积极。
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要新颖,不要老套,要寓教于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游戏化,让孩子易于接受,把教育惯穿到儿童生活中,和生活起居、游戏玩具融为一体,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例如,在操作中让幼儿练习数操作的物品或玩具的个数,让孩子渐渐学习数数;或念有数字的儿歌给孩子听,如:123,爬上山,456,翻筋斗……”就这样边念边数宝宝的手指,宝宝很有兴趣,慢慢就理解了。学会点数后要对孩子渗透基数和序数的区别,让幼儿了解数字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孩子对数字有所感觉的基础上,再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不要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公式或加减运算的得数。要让孩子自己学会主动地通过对简单事物的操作去探究加减的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或什么语言代表加法,什么形式要用减法。比如:在摆插塑时,先数给孩子看,我有几块插塑,老师有给我几块,现在我一共有几块插塑。让孩子边摆边数,借给小朋友几块,我还剩下几块等等。这样的训练,孩子觉得是在做游戏,渐渐学会简单的加减方法。
但是这种用实物进行的数学教育,不能强化,不能复杂,点到为止,以防止孩子进入小学后养成用实物的习惯。对于不喜欢计算的孩子,那就大可不必勉强他,增加他的负荷。只需指导孩子正确数数能初步了解数字代表的。妈妈们不用担心,进入小学后,在老师正规系统的教育下,你的孩子会和别的孩子一样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