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育儿心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0-08-04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女儿已平安成长六个春秋。她的学习与生活是快乐的、温馨的、自然的,也是平凡的。打开记忆的闸门,许多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初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要去上学,就紧张得不得了,不愿意上学,不想离开温暖的家。有时候我经常自责,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陪她的时间很少,都是外婆带她。每当听到她外婆跟我说,她哭喊着要外婆早点去接她,我心里很是不舍,真想她永远寸步不离呆在身边。但我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女儿要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努力读书,也需要与社会这个大家庭融入。
因此,在家的日子,我都给她讲故事、陪她一起分享幼儿园里的趣事、讲老师的好,也叫“寓教于乐”吧,同时让她给我讲每天所见所做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逐渐感受到上学的乐趣,感受到老师的好,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新的手工、新的儿歌,回家会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她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生活的点滴上面,我们从小鼓励她要有良好的秩序感,家里的东西不要乱堆乱放,自己玩具、学习用品最好用整理箱分别放好,自己把玩具收好,大的应该放在哪里、小的应该放在哪里,这一点她做的很不错。现在经常会提醒我,东西不要乱放,哪来拿来的放到哪里去,人小鬼大地开始教育起我们了,哈哈!
我们家长也深知一个道理,好孩子是夸出来。做家长的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但要注意表扬的事情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表扬。比如铭悦今天饭吃得好,我们就说:“铭悦今天饭吃得真快!妈妈真喜欢啊!”诸如此类的,而不是光说“铭悦是个好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我记得她刚上幼儿园那会,对于画画,一点也不会,我在家无数次的教她拿画笔画画,总是学不会,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过后,慢慢的开始学。回到家,哪怕是弯弯曲曲的画上二笔,我们也会说她:“嗯,画的真捧,如果这条线画的更直一点,会更不错。”这一点,相信学校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表扬孩子们的。
前些日子我一连几天下班回家,都见到女儿坐在桌前画画,我问她:“铭悦,最近很听话噢,天天画画。”女儿回答我说:“妈妈,老师说我画画进步很大,所以我每天回家都要练习画画。”当时心里涌进无数的感激与感动,感谢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有要求上进的表现,也让我感动。
闪念间,女儿已在幼儿园学习近三年了。她酷爱讲故事,画画,从刚开始发音的不标准,到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升迅速,除我们家长的辅助外,这一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希望女儿越来越自信,并走向自强。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很多,但伴随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故事更多。作为家长,我为她的每一次进步由衷地高兴,为她的进步感到骄傲;更要和老师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她的人生活得精彩、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育儿心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要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她们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肯定。因此,我觉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一)表扬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女儿开始不喜欢弹钢琴,小屁股一上琴凳总坐不到15分钟,我很苦恼。曾试过换老师,也试过打骂,都不见成效。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去文化宫学琴时,女儿看到哥哥姐姐纯熟的演奏,就动情地听着,舍不得离开,这时我随口说:"我们思思这么聪明,以后一定比哥哥姐姐厉害!"不料这节课她学得特别认真,钢琴老师还乘机给她一朵小红花。回家的路上,她很兴奋,我深受感触。以后每次弹钢琴时,我用各种方法表扬她,进步确实很快,练琴的兴趣也高了。
(二)表扬能使孩子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女儿刚转到新蕾幼儿园时,胆子特别晓,上课不举手,不和小朋友玩,有时还哭鼻子。陈老师一接手就发现孩子的缺点,常常同我交流,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她,还让小朋友陪她玩,上课常常表扬她。记得那时,孩子回家常常说这句话:"妈妈,今天陈老师表扬我了!"看着她开心的笑容,自信的表情,我打心眼里高兴。现在孩子上课不再胆怯了,还常常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我感谢陈老师对她的肯定和鼓励,这将会使女儿一生受益。
(三)表扬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过多地呵护使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我经常教育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八"节那阵子,我看到我每天洗碗很辛苦,就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一定帮你做很多很多事情。"我灵机一动,说:"好啊,今天你帮我洗碗,怎么样?"她高兴地答应了。我就手把手教她方法,她学得很快,我赞扬她,还写了日记。第二天老师在班级中读了她的日记,回到家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以后她能时时做到自己地事自己做,还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样既锻炼了能力,也磨练了孩子的意志。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希望父母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和鼓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样的!
家长育儿心得:我是孩子的地
家长育儿心得:我是孩子的地
我的宝宝叫张XX,已经七岁了,时间在不经意间已经流转了7年,恍若昨天。记得怀胎9月的辛苦,记得第一个爬起,第一次跌倒,第一次叫妈妈。
孩子出生不久,由于奶水少,坐月子时间长,就一直跟着奶奶,3岁以前都是奶奶辛苦操持,那段时间我跟着孩子爸爸在深圳,但是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我对孩子的牵挂,经常在公交车上打电话给孩子,当众泪流满面的场景也上演了很多次。回来之后,孩子慢慢就跟着我了,一有机会我就教孩子儿歌,教孩子说话,可以说我孩子说话比走路好,当然我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孩子的点心,主食我一样不会做,总是在网上面或者书上面搜寻之后告诉孩子的奶奶,咸了、淡了、甜了、干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我也没有及时去总结和改进。
真正和孩子腻乎在一起的是2014年,孩子的爸爸出国,我感觉天塌了,我没着没落的,以前一家三口形影不离的影子没了,苦闷了很长时间,那段时间工作上桀骜不驯,回到家无精打采。但是孩子是天真的,她已经知道安慰我,在道理说服我,有一次吃饭,我吃着就流泪了,孩子放下筷子,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妈妈,你这样不开心,你知道嘛,宝贝也会不开心的,你要想着开心的事情,这样我们大家都开心起来了。我破涕为笑,我意识到:孩子是我的天,孩子是我生活的动力,是我明天的希望。以后的日子我打起精神,送孩子学兴趣班,带孩子去游乐场,跟孩子一起过只有两块臭豆腐的圣诞节,我们之间是朋友了,孩子告诉了我生活的真谛。孩子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让我们感情“突飞猛进”的还是在家里开店那段时间,爸爸没有时间陪孩子,甚至她最爱的奶奶也去店里帮忙了,我们娘俩放学回家有什么吃什么,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笑脸,从不下厨的我决心破戒,我一样一样的学着,想着怎么做孩子爱吃,怎么做孩子吃的健康,我喜欢看我的孩子吃饭香香,睡觉香香。这时候变成了:我是孩子的地,孩子依靠着我,小小的她日子才会舒坦,做妈妈的才放心。
平时我总是教育孩子,对人有礼貌,我鼓励她积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别人不理解,也要敢于“亮剑”。我的孩子很有礼貌,喜欢听故事,晚上和我睡觉前我有时会饶有兴趣的讲一讲几个绘本或者成语故事,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积累的,孩子像块海绵,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孩子也是一块白纸,只要心灵快乐,必定是五彩斑斓。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虽然全家人有时没有一致的立场(缘于爷爷奶奶爸爸对她的溺爱),但孩子并不是“十恶不赦”,道理都懂得,但是难免要回上几句嘴,之前我有些要强力压制孩子的表达,但我看了一本书,书上说,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成很重要的比例,一般有想法的孩子情商都很高,智商也是不会低,所以都是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允许孩子表达她的思想,甚至发现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因为她会拆穿你之前心口不一的承诺,她会告诉你行为不示范的错误。孩子是我的老师,我是孩子的学生。
我的孩子很羞涩,有时担当一点小角色的时候,总是放不开,我想原因有两点:其一,孩子对自己要求太高,放不开手脚,其二,孩子天生不是上舞台的自来熟。但我想每个孩子总有花期,慢慢地锻炼的多了,总会绽放,不要她绽放的美丽,而要她绽放的自然。有时和孩子的老师开玩笑:老师给我打打吧,家里没人打她,可能需要受点挫折。老师总是会嘲笑我,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同行,我的话显得那么不专业。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有时不要把大人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一些空间。
我的孩子最大的有点就是做事情非常的有逻辑,这和我的反面教材不无关系,因为生活中的我是个老马虎,但是我总是借此机会让孩子跟我反着做,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条理,比妈妈强。我也暗自窃喜,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待孩子,不要求孩子成才,我们要求孩子成人,我要求我的孩子独立,学会善待别人,学会孝敬长辈,乐观面对困难。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惯”出来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高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孩子的拖延症是家长惯出来
孩子的“拖延症”,多半来源于父母的过度纵容和保护!长久以来,家长的纵容和保护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赖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从而导致“拖延症”。
9岁的钟钟是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个小毛病,做错了事情,要是被家长指出来,就会为自己辩解,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刚玩完积木,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则说,“过一会儿我还玩呢!”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钟钟并没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钟钟争辩说:“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回,楼上的伙伴星星来家里玩。星星走后,妈妈让钟钟收拾玩具,钟钟却说:“星星玩的,凭什么让我收拾!”
听钟钟这么说,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知道,钟钟仿佛什么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的孩子,她感到实在没有办法。
钟钟妈妈在一次教育讲座后得到启发,她想到儿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在之前的6年时间里,姥姥姥爷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所以让钟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钟钟妈妈开始采取补救措施了,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渐渐的,情况有所好转,钟钟不再总犯“拖延症”了。
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不能认为是一点小事就姑息,或者自己顺手就帮孩子做好了,这样惯着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拖延症”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事就会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监督。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觉得自己受制于人,认为人家是故意找麻烦的。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谁会喜欢呢?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不用开口,父母就已经帮他做好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很强。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规律
就是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钟钟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让钟钟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
第三、做个小“提示板”
像备忘录一样,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第四、偶尔让孩子尝尝“苦头”
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坏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帮助孩子,纵容孩子。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一而再再而三,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催,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第五、跟孩子说“你长大了”
不要总觉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不交给他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孩子会很高兴,并且乐意帮你承担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该担当的时候就让他担当,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长大了”的信号。
最后、做个好榜样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家里的家务事能拖就拖,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症”患者。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孩子,即使是孩子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只要我们努力,也会逐渐被改正的。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有个朋友和我讲小孩子哭是好事,哭多了不容易生病,之前婆婆也这么说,就针对这个问题我网上找了不少,不容易生病我觉得应该无关吧,适当的哭可以增加宝宝的肺活量,和声带的打开,不能宝宝一哭就去哄,这样宝宝会有依赖,虽然说婴儿哭是锻炼身体,但也要注意个"度".要注意孩子的情绪.我觉得不一定要用哭来取代这些,梦婷现在很喜欢叫,特别是一个人躺着的时候,很喜欢啊啊啊啊好大声的叫,我觉得这样应该就可以取代哭了吧。
梦婷一直以来就不怎么哭闹的(无理取闹的那种),我不像很多家长那样,孩子一哭不管什么情况下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去抱起来,哦哦哦的哄得没完,因为我知道那样一旦习惯了,就老是要那样整天抱着孩子哦哦哦哦个不停,婆婆就特别喜欢抱起宝宝就转啊转的,哦哦哦得没完,所以我基本不喜欢婆婆带孩子,我都是想尽办法自己带着,现在很多差不多和我一起生的朋友,他们总说宝宝太粘人,整天就在妈妈手上还要抱着,不然哭的不得了,因为宝宝一直也是我带的,很少让婆婆他们带的,不过梦婷不粘人的,现在谁都可以抱她,因为我平时就没怎么抱着她,都是把宝宝放床上的,月子里基本都是睡觉,就是吃喝拉撒才起来,满了月还是很爱睡觉,我基本不去打扰她,都是给她睡到自然醒,为什么呢?这孩子只要是睡到自然醒来她都不会哭的,反而醒来看到大人就笑,这点是我最喜欢的,特别喜欢她甜甜的笑容。
开始妈妈还说我,宝宝开始认生认人了,多让婆婆抱去,不然到时候我会很辛苦的,到时候老粘着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但是我坚决我自己的意念,怕就怕在一旦一些不良习惯一养成,那时候的辛苦应该要比现在这种辛苦要重不知道多少倍,我无法去想象,呵呵现在五个多月了,快六个月了,从怀宝宝到现在每天都过着很充实,甚至感觉不够用,时间也过得飞快,宝宝开始和我做着拍手的动作了,我现在只要做拍手的动作她就跟着来:宝宝来,看着妈妈,和我一起拍拍手,拍拍手······她也动起来,只是两只小手手不对拍,哈哈~~~动得很有劲,让她趴着,看似没有爬,拿东西放前面手手勾不到的,不过一会她就拿到了,应该是慢慢往前挪了的,嗯宝宝的每一个进步妈妈都很开心。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善于体谅他人,避免惩罚是最重要的原则。成年人的平和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他们大呼小叫。即使孩子让你忍无可忍,你也要保持克制。
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北京举办了“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大型公益讲座,她的观点十几年来帮助了无数家庭,赢得满场观众强烈的共鸣。
不要打屁股、不要打耳光
“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劳拉说,你生气的时候,是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于是采取的战术要么是战斗,要么是逃走,要么就是面对面僵持在那儿,这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三种反应。你是孩子的榜样,你说什么孩子不一定听,但你的说话方式他一定会效仿。
劳拉建议,父母每当感到愤怒难忍就要爆发打人的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制怒三步曲”:停下,放下,深呼吸,让自己恢复平静。自己平静下来才能够跟孩子建立亲情连接,有了这个连接之后,孩子才有可能配合你。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管控好情绪,进而管控好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成天面对充满怨恨、消极、没有耐心的父母,他们的表现怎么可能变好?劳拉风趣地建议说,你可以尝试给配偶一个甜蜜的吻(即使现在的婚姻状态并不美满),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即使他并不完美),找一位知己倾诉养孩子的艰难(即使不指望对方帮你解决问题);你也可以在房间内张贴励志语录,将锅碗暂时留在厨房里,先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你还可以走出去看看日落,睡觉之前,找出三件事情表扬自己……总之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养育”成平和的父母。
不要吼叫、不要威胁
打孩子的父母也许是少数,但几乎没有父母能做到不吼孩子。劳拉分析说,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体内就充满了攻击性荷尔蒙,内心的“小我”便被激活,危险信号灯亮起,大声吼叫的冲动就出来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乖一点儿?你让我感到难堪,人们都在看我们!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又这样大发脾气?我现在没有时间处理这事!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吼叫、威胁、惩罚会破坏人一整天的心情,会使矛盾升级,使一阵旋风演变为暴风骤雨。劳拉形象地比喻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一个“情绪的包袱”,比如某人失去了亲人,他特别想哭又不能哭出来,就把这种情绪压回那个情绪的包袱里头,就会带来僵硬、逃离或者战斗的反应。
对抗就是愤怒情绪的爆发,特别是当孩子老干坏事,或者老是在那儿哼哼叽叽的,或者和大人非常对抗,老是跟你较劲的时候,你可能想打人,想使用暴力。但以气治气是不好的,要知道孩子这些症状,都是他心里有一种未满足情绪的表现。劳拉建议,要尽量避免脱口说“不”,而是说“是”,要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情绪,不要急着解释、讨论、懊悔、指责、建议、分析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不要试图“安慰”他(好了,好了,别哭了,够了!),不要强迫他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你怎么啦?哭什么呀?)在他安静下来之前,你无需多言。你的镇定、拥抱和等待才是最重要的。
劳拉还认为父母其实没有必要立刻纠正孩子或者解决问题,“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关注。孩子并不真的想要那个他哭喊着想要的东西。他需要的是你的关爱,要你感受他的纠结、失望、愤怒和痛苦。你只需对他表现出关爱,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具体操作上,劳拉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提高了嗓门,请马上停下来,深呼吸,然后说,“噢,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说……我们再来一遍……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这样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为孩子做出自我调整的榜样,就会马上看到积极的效果,看到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
育儿心得: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育儿心得: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案例中的阳阳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而造成阳阳这种性格的原因,应该来自她的家庭。从案例中看,阳阳的妈妈对阳阳的举动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在家还打孩子,阳阳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呵护和关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阳阳的这种性格。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像阳阳的妈妈一样,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我是阳阳的老师,我会进行多次家访,细心了解阳阳各方面的情况,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把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告诉父母,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和谁在一起玩,幼儿能胜任一些什么事情,甚至一些关于孩子的小故事。告诉家长打骂孩子会给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伤害,会让孩子产生遗弃感和恐惧感,长大了会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将一些成功父母的经验和科学育儿的知识让阳阳家人进行学习,了解一些新的幼教理念,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外,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会、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让家长能亲自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性质、课程设置、目标等。并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及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情况,同时也培养了亲子情感。也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与老师配合,给孩子以帮助和教育。同时家长之间也增进了了解,能更好的沟通,减少摩擦。另外,在提升家长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让家长多关心阳阳,帮助她树立自信,并保持家园一致化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