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孩子受委屈时 拥抱比言语更能安慰娃
发布时间:2020-09-12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比尾巴说课稿 幼儿园大熊的拥抱节说课稿孩子受委屈时,你会怎么安慰?其实,不停地开导、买玩具都比不上一个拥抱。
孩子受委屈时,心情不好,可能听不进去家长的话,此时最需要安慰。如果家长不顾及孩子感受,一味地开导会令孩子很厌烦。如果开导带有命令、指责,会让孩子觉得更委屈,情绪更糟,不想向家长倾诉。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孩子更需要温暖的拥抱,而且身体接触的安慰效果比言语更好,拥抱能让孩子产生甜蜜的情感和良性依恋。当孩子受委屈时,父母的拥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孩子不良情绪的接纳和认可。拥抱可以作为安慰孩子的“热身运动”,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开解孩子。
静一静。家长可以带孩子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坐在离孩子不远处,让他冷静下来,理清头绪,整理心情,也可以让孩子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听一听。家长可以主动“抛绣球”,让孩子倾诉,对他说:“我是爱你的,发生了什么事,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想让我知道吗?”家长要少说多听,并用眼神与孩子交流,倾诉的过程也是在减压。
演一演。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做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也可以模仿游戏中的角色,学会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动一动。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散步、打球、下棋、观赏风景、唱歌等,这些文体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有时候,可以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
近几日,发觉俏妞越发有些经不起“打击”了。她每做完一件自认为很得意的事情后那发自内心的想得到大人表扬的眼神,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都说孩子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可如果不分场合不论缘由的全盘使劲儿地“夸”,着实不妥。俏妞的奶奶特别宝贝这个孙女,老人家尤其喜欢用鼓掌的夸张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肯定。之所以用“夸张”二字,是因为她喜欢边鼓掌边大声说“棒极了,奶奶鼓掌”,俏妞自然每次都特别受用,乐不可滋。可随着她的长大,我渐渐发现,这样一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当她独自拼完积木而我没有马上肯定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是沮丧的;再比如,当她拼积木时拼错了一块,我不小心说出“错了”的时候,她甚至会委屈地流下眼泪。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除了鼓励,我和家人似乎都少做了一件事情——多让她受点委屈。下面这篇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可这个“度”想必是最难拿捏的吧。------------------------镜头一:一辆出租车在大桥中段停了下来,一名年轻的男子下车后,一言不发,越过栏杆,跳进江中。紧接着,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跟着跳了下去。一对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双方的老人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镜头二:某男子拿刀捅伤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时候,那人欺负过他……镜头三:某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某男生剪了两次发还不合格,第三次哭着剪了头发,然后跳河自尽……镜头四:某女生主动将自已的钱借给丢钱的同学,反被怀疑是她偷的,从楼上跳下,以死证明清白……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冲动、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人的气量!这和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家长对孩子教育也没有完全负起责任来,所以导致这些受点气就寻死觅活、报复社会和他人的现象不断出现。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这些话还真有道理!就说克林顿吧,克林顿是什么人?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拉链门事件曝光后,全世界的闪光灯天天对着他。私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掀了个底朝天,各种议论铺天盖地,不是几天,不是十几天,而是将近一年,神经稍微脆弱一点的人,早崩溃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见到邻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头,哪经得起如此巨大的压力?假如克林顿为此自杀了,那么,他就定格为一个失败而窝囊的总统,以后的历史,只要提到他,就会跟拉链门连在一起。但他活了下来,他依然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之一,而所谓的拉链门事件,只不过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寻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如果都像现代人这么脆弱,勾践早上吊了,韩信早跳河了。气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气量小的人,为小事所拘,故难成大事。小俩口吵架。男人说:“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无论送的是什么,你都应该笑嘻嘻地接着,怎么挑肥嫌瘦,你这么不懂事啊?”然后,越吵越激烈。过了一会儿,就听女的哭着说:“从小我妈都没大声吼过我一句,你凭什么对我这么凶?”唉!问题就出在“从小你妈都没大声吼过你一句”。你妈宠您如公主,于是,你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今虽已身为人妻,却还生活在公主的童话中。该醒醒了!生活条件越好,受到的呵护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虚荣,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狭隘。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 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小女孩马上就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家长则说:“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看到没?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这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而现在的家长,正好相反。他们对待孩子:悦其心志,只求孩子开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他们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盯着这句话,我琢磨了半天:原来,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原来,跳楼是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别人一直将我当宝,你凭什么将我当草?别人一直夸我,你凭什么损我?——这就是心理惯性!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拐不过弯来了。顺境中待久了,就适应不了逆境的反差。孩子能不能责罚?长期的责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即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才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偶尔的责罚,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国外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发表文章:过度赞扬孩子也有负面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屈,其实是一种心理上抗挫折的锻炼。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有些家长,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唉,我不够冷静,太不应该了,下次一定忍住!有的家长说:我都忍出内伤了!何苦呢?该发的脾气不妨发点,只要不过份就行了。如此,家长不会憋出病来,孩子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发完脾气后,把道理及时讲清楚,再做点开心的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炼。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育儿观念:给孩子更多的爱
育儿观念:给孩子更多的爱
转眼孩子就六周岁了,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相比较三四岁的时候,她现在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是完全服从于大人的指挥了,也就是俗称的第一个叛逆期了。因为我跟她相处的时间较多,有段时间只有我和她两人,生活中难免会有争吵,多数是我希望她动作能快速一点,她却有点慢吞吞。其实,慢是孩子的天性,她没有那么强的时间观念,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妈妈要那么着急。虽然我会责备催促她,但效果不大,该慢的还是很慢,丝毫没有因为我催促而有所改善。慢慢地我也发现,如果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采取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和她交流,她会更好更快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加上平时看到的一些育儿理念,讲到孩子就像一只蜗牛,而家长要适应带着她慢行。她慢有她的道理,她正一步步适应自己做人的方式、脚步,好的习惯并不是生来就会的。这一孩子和家长的矛盾,家长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叛逆,不听话。其实不然,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应该是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对自己提提意见,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天吃饭时,孩子拿着一张纸,假装上面列了爸爸妈妈的缺点,她来读出来。其实都是她自己心里想的。大方向是爸爸没有缺点,妈妈有。从第一条开始,说出了妈妈十几个缺点,妈妈都要崩溃了。。。可是仔细一听,总结得很对。妈妈是真的要好好改改了。饭后陪她练琴,一般我会强迫她练多少遍,那天我改了,我说:“你累了就休息会吧。”她说:“真的吗?”我说:“是啊!你都指出了妈妈那么多缺点了,妈妈当然要改正了。”她很开心地说:“妈妈,我不累,我再练一会。”因为我们多了沟通,孩子学习起来也主动,家长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多沟通,多关爱,亲子关系会更上一层楼!总体来说,给孩子更多的爱,用爱解决各种难题,孩子会更健康快乐地长大~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育儿观念:接受孩子的不足
隔代教养是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上独生子女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人的眼中都是最棒的最好的。这就造成了家长们看不到孩子的不足,更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批评。
班上有个调皮的女孩子,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话比较多,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上课的时候不停的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找身边的小朋友讲话,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作为大班的孩子,需要为以后上学做准备,需要培养基本的规则意识,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大班的小朋友,要求更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严格。但是大班的孩子有自己的脾气,有很强的个性,对老师的惩罚会不听,不服从。于是老师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可是得到的却是这样一段话:“我家宝贝是最棒的,我家宝贝要哄着,她吃软不吃硬。”“我家宝贝还小,以前带过她的大人都说她很听话,很懂事的。”
对于家长心疼自己孩子的心理我很能理解,他们每天跟孩子相处,是最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他们最知道原因也最能理解,可是因为这位溺爱,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停的有人为他们犯的错误收拾残局?不是!是自己知道并克制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也只是出现在个别的家长身上,而且基本是老人。常说隔代溺爱,因为宝贝自己的孩子,所以眼中只能看到孩子可爱的地方,耳朵只能听到别人的夸奖,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完全包容,对于别人提出的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不愿接受,他们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都是很棒的。所以对于幼儿园老师的新的教养方式和他们的老式教养方式发生了冲突,这中间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来调节。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