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
3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经常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们十分为难。有些问题说浅了会误导孩子,说深了又会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无暇回答时,更是烦不胜烦。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未知世界总是怀有强烈的探知欲,提问就是其中一种反应。之所以问题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提出一个有效地问题来获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想问什么,或设置一个类似或接近答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确定。例如当孩子对母鸡伏在草堆上的行为感到疑惑时,父母可以问他“你想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或“你想问鸡在那里呆着干什么?”以这种方式来锁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问题实话实说
许多父母都忌讳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影响他长大后的思维。其实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个雏形,父母只需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简单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亲吻被孩子看见,他也许会问:“爸爸你在做什么?”父亲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说:“爸爸喜欢妈妈,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样喜欢宝宝。”说完也在孩子脸上亲一下,让孩子明白亲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丑恶的事。这既简单而诚实地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又避免了尴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办
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胡乱解释或搪塞了事。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或者参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明白,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时候。二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品质。三是告诉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径有多样性,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善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爱提问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具有学习意识。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让你多么心烦,也不要有厌恶的言行,这样会挫伤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们丧失进取心。确实很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现在很忙,等妈妈忙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要知道,大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语言甚至技巧,将会对孩子今后如何学习、智力开发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如何对待孩子的过错――惩罚
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教育漫话》
对于孩子特别的过错,惩罚也是不能缺少的,关键在于把握惩罚的尺度,发挥处罚的积极作用,防止和消除消极作用。
惩罚的分类
就惩罚实施的主体而言,惩罚可以分为自然惩罚、社会惩罚和父母惩罚。
自然惩罚是指孩子因为违犯自然规则而受到的来自自然的惩罚。如没有记住父母的教导,被火烧伤、被水烫伤,都属于自然性惩罚。天气太冷而不愿多穿衣服所导致的挨冻,过分挑食或不认真吃饭要挨饿,都属于自然性惩罚。
社会惩罚是指孩子因为违犯社会规则而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惩罚。如打碎邻居家的玻璃要赔偿,或者要为邻居更换;弄坏伙伴的玩具,要向伙伴道歉并赔偿;都属于社会惩罚。
父母惩罚是指孩子不听父母的教导而导致过错,特别是任性、坚持过错时,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惩罚。
有些惩罚是不能选择的。但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应该自然惩罚优先、社会惩罚次之、父母惩罚最后。因为自然惩罚会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父母教导的意义。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不给孩子留下身心遗憾,自然惩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社会惩罚会让孩子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会惩罚的过程中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体,要共同承受过错的责任,这对形成孩子的规则意识,并遵循社会规则,乃至成年后遵纪守法,都是有益的。从客观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最难掌握的。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免受自然惩罚和社会惩罚,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过分、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误解,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对抗。惩罚过多,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形成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主动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动机。而如何惩罚孩子,也是令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
就父母惩罚的动机来说,惩罚应该分为以惩为主、以弥补过错后果为目的的惩罚。和以罚为主、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记忆为目的的惩罚。
对于特别严重的无意过错,应该实施以弥补过错后果为目的的惩罚。
对于特别严重的有意过错,应该实施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记忆为目的的惩罚。
父母惩罚的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包括“关爱撤出”、“权力维护”的成分。
关爱撤出是指失去父母关爱、以及由此失去特权,如没收儿童的玩具或糖果,取消带他们去看电影的计划。
权力维护是指运用父母的权力,让儿童引起注意、停止过失举动。在这些活动中,维护父母的权力。
在使用惩罚时,要有口头言语的伴随,让儿童知道行为的后果。这些言语既有警告性后果,“你要如果,我就……”,体现父母对过错行为的愤怒。也要有关爱性的后果提示,“你如果这样做,就会……”,体现父母对过错行为可能造成的伤害对孩子的关心。通过以上两个方面,从认知和情感上影响儿童。
以下方法供家长参考:
语言批评。当孩子犯有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先放下手边的工作,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他;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讲述自己行为的过程,往往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并且会越说声音越小。因此,父母耐心听孩子的讲述,既是尊重的表现,也是教育的过程。等孩子讲完以后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七夕节的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街,路边的小摊贩很多,有卖水果的,卖糕点的,卖衣服的,卖花的,人特别多,特别的热闹。**爸给**买些板栗小糕点之类的。然后继续逛,结果看一小孩从对面走来,然后东摸摸西摸摸,家人跟着在后面,也没怎么管。**爸说:这小孩,大人都不管,这样非常容易惹事。
然后**爸跟我说,他有一同事,家里有个小男孩,今年五岁,特别调皮,这次他同事回家了直接用皮带给那小孩抽了一顿。我说,这哪像做父亲的啊,孩子调皮是很正常,大人一时生气打小孩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样太过了,多大的小孩,竟然用皮带去打小孩。**爸说,你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皮,他家小区里面停满了车,他就用脚去踹,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就往车上划。这样家里有多少钱来给他赔啊!不打才怪
这样的孩子确实是很皮,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不过很多时候在大人的教导下会慢慢改变。我于是跟**爸说,其实这样的也很多,男孩子不比女孩,女孩再皮还是好点,男孩总是会对车啊机器啊什么的感兴趣一些,所以他们会变着法子去了解,虽然他是去踢车,去滑,一个是作乐的心态,一个也是想看看他做了这些车子会有什么反应,还有家人有什么反应而已。如果这个时候家人不是好好的去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去打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屈于大人的淫威而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心里会非常的不服气。一旦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还有一种就是再接再厉,你越是打他,他就越是喜欢这样做,然后你再打的恶性循环中,这样会造成孩子也容易暴力。
**爸说:可不是吗,那孩子家里的人比较惯着那孩子,现在那孩子天天打她妈妈,这么小的孩子,经常打的他妈妈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他妈妈根本就管不到。只有他回去拿皮带抽才有用。我对这话非常的无语,好孩子五岁就能把妈妈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不光家里有暴力倾向,而且还没有道理的去宠孩子,孩子五岁,再怎么大的力气能这样吗?有的人可能认为孩子在家里能打人,出去了就不会吃亏。只是不知道这孩子如果继续下去会是怎么样呢????等到无法挽救的那天这对父母又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宝宝犯错误该如何批评?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