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窍门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窍门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问题,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
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翻老账,这样很伤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
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我们的赞扬。同样道理,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
增加身体接触
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在说着指责他的话时,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他出去。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第一:批评孩子要客观
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要说一些,孩子能理解的道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记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轻易批评孩子。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抛弃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有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
以下五点父母不要做出批评
当孩子和你讨论某个人某种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
当孩子为某件事兴高采烈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帮忙下决心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父母解释、沟通的时候
第二:批评不能当众人面
孩子会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内心会抵触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
批评孩子要在家里私下处理
第三:用故事来批评孩子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知错能改,都是好样的。
第四: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孩子
让孩子容易理解,父母和孩子容易达到一种沟通。
其中一个孩子不能融入其他孩子中,
我和那孩子谈,
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其他孩子有不友好的行为,是不是由于你不友好的言行激怒了他们呢?
你不用担心,我现在可以做你做好朋友,我们来分享一下。把问题找到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到一起了。你们做好朋友就不存在打架的现象了。
我平时就这样,只要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给我,我就闹,我就生气。
那不对啊,同样在做一个游戏,要分享快乐,你为什么要独占呢?
你可不可以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而不是独占这份快乐。
那孩子笑了。今天这个事情,不怪你,和你谈完了,再和其他小朋友谈一下。和其他小朋友聊了一会后。
来吧,我们都原谅你刚才的话,我们一起玩吧。
如果家长去批评孩子的话,那孩子是不是更加融不进其他孩子了。
第五: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饭桌上批评孩子会带来很多负面东西。
第六:赏罚分明
犯错误的孩子,自己提出几种用来惩罚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惩罚方法,经父母同意就可以实施。
家长要知道批评不会让孩子学习更努力
家长要知道批评不会让孩子学习更努力
比较不能有效激励孩子
“曾经拿自己孩子与比其他优秀孩子相比,希望你的孩子向人家学习,做过这种事儿的家长请举手!”
报告会一开始,董博士就用一个现场小调查与家长进行互动。对于这个问题,现场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举手回应。
“比较之后,孩子发奋学习了吗?”董博士又问。
“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董博士为家长分析说,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你拿自己孩子与人家比,孩子真实的感受是:他优秀,我劣等;他好,我不好;妈妈爱他不爱我。这就是让孩子自卑、恐惧的原因。家长不明白这个原理,不断地拿孩子跟人家比,然后孩子并没有被激励起来,我们却认为孩子错了。
“想要把自己的孩子激励起来,你应该坚定说:在妈妈眼中,你就是最好的!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你一定能做好!孩子会在这种爱和激励中产生动力。”
批评也不会让孩子更努力
“假如我们把教育孩子比成一个生产线,家庭教育则是第一道工序,学校是第二道工序,家长必须把自己这道工序完成。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希望学校做好是不现实的。”
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后来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不同能力的父母的教导下,差异逐渐加大。
据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全凭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教育孩子,岂不知这些所谓的“习惯和经验”早已过时,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家长,补读“父母学”这缺失的一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家长人前批评孩子易致自卑
朋友儿子小明嘴儿甜,人活泼。每次带儿子上他家玩,小明都热情接待,请坐,倒茶,陪聊天,像个“小主人”。
双休日我又带儿子上他家玩。奇怪的是,这次却没见小明身影。我和儿子异口同声问小明去哪了,其母说他躲进房间了。怎么会这样?我们更奇怪。其母说也不知为什么,当听说你们要来时,他便钻进了房间。我即敲门说:“小明,叔叔和喜喜来找你玩啵!”蛮久才传出他的声音:“我头晕想睡觉不想玩。”听儿子说头晕,其母就忙着说要给他服退烧片,可他死活推说不用服。
小明反常行为让我意识到,可能是上次我和儿子来玩时,因其测试成绩大滑坡,朋友当大家面严厉批评他,说他懒惰了呀,骄傲了呀,没理想追求了呀,尽是贬损之词,小明羞愧难当。朋友以为这样能促儿子奋发。可他哪知道,他已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让儿子无颜面对他人,形成了严重自卑心理。
我即与朋友夫妻俩谈起自己的想法,他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教育方法的不妥而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导致儿子心生自卑,如此必将影响儿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于是我又谈起挽回伤害的方法:一是主动向儿子承认乱批评他是错误的,并与儿子分析成绩下滑的客观原因,消除强加在他头上的“懒惰、骄傲、没理想”的压力,消除他委屈感和不满情绪。二是主动发现儿子优点及时表扬,温暖儿心融洽关系。三是找机会在众人面前表扬儿子的进步,帮他找回自尊自信。
他们点头称是,几日后便带儿子上我家玩,并刻意表扬小明学习的进步,我附和:“是呀,小明上次测试成绩下降,不是因懒惰,也不是因骄傲没理想,而是偶尔失误。”内心充满了快乐的小明又与我儿子一块去玩耍了。前天我与儿子上朋友家,小明又成了热情的“小主人”。
多赞扬少批评,家长责骂孩子需要非常小心
在生活中,你是开心地赞赏孩子还是生气地责骂孩子?两者兼有,对吗?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平均要听到六句责骂后,才能听到一句表扬的话。你的孩子呢?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责骂孩子、跟孩子争吵,却没有赞扬一次,结果两人面红耳赤,两败俱伤。
责骂作为最后一招,可能是必要的,但必须很小心。每次你责骂孩子时,就像给他开一次刀,用你的语言在他的心里割一刀。刚开始时,你达到了目的,孩子的创伤很快愈合,所有事情都恢复正常。然后,你把它当作每天必用的工具,却发现结果越来越不如你的预期。
如果每天都被开刀(责骂),有些孩子最后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伤疤。有时候,父母所用的一些语言是残酷的,“你为什么这么笨!”,“你变得越来越坏!”,“你没有长脑啊!”...,这样的语言就像锋利的手术刀,只是它割的不是孩子的身体,它切割的是孩子的心。另一方面,我们骂得太勤了,任何时间都在骂,而不是把责骂当作最后的手段。你不停地骂、骂,每天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有时候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位母亲整天对孩子大呼小叫,孩子最后会习惯于这样。他会说:“我妈妈只会尖叫。”如果有朋友来玩,孩子可能说:“不要管我妈妈,她就会整天大呼小叫。”本来孩子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他不再尊重你,不再注意你的感受,你的好意和责骂一起被拒之门外。
我们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但不需要每次都这样做,在所有时间都这样做。约翰。肯尼迪的父亲曾经说:“如果没有必要改变,就有必要不去改变。”如果不是绝对有必要责骂孩子,那么有必要不去责骂孩子;如果没有必要使用藤条,就有必要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藤条;如果没有必要生气,那么就有必要不让自己生气。我想,他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请不要把责骂变成一种习惯。收起责骂和尖叫,以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吧。这样,当某一天你真的尖叫时,整个世界都会停下来!这才是“最后通牒”。愿您好好运用责骂,更愿您做一个忘记怎么骂孩子的父母。
孩子犯错了,家长和老师不用批评,只要和孩子讲八句话就可以了
孩子犯错了,家长和老师不用批评,只要和孩子讲八句话就可以了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家长随意批评会毁掉孩子一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最近不断发生的拿学前儿童、小学生报复社会的骇人听闻的事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缩小了看,其实把孩子作为“出气筒”的情况无处不在。
竹君在一家知名的外企设计部工作,丈夫远在海外,照顾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产品开发遇到难题,久攻不下,竹君陷入焦躁困惑中。一天,她费尽心血设计的方案又被毙了,这时离规定时限已经很近了,她头痛欲裂。一进门,儿子敏敏满脸欢喜地扑过来:“妈妈,妈妈,今天,我看到蚂蚁上树了……”竹君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别烦我!”敏敏没发现妈妈的烦心,还是兴高采烈地摇着妈妈的手:“那些小蚂蚁真可爱。它们排着队,慢慢向树上爬,一点都不乱。妈妈,你再带我去公园看小蚂蚁吧,我可喜欢它们啦。”竹君猛地推开丢丢:“你还有完没完?!”敏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旁的婆婆不干了:“你这是干嘛呀,孩子半天没见着你了,见了你想跟你说几句话,你不理睬还发脾气,你是怎么做妈的?是不是我碍着你了?讨厌我这个老太婆就直说,不要冲着孩子发脾气!”说着,赌气进屋掉泪去了。儿子惊恐地跟在姥姥背后,头都不敢回,晚上都不敢跟妈妈睡了。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孩子慢慢跟竹君疏远,怎么哄都不愿跟妈妈亲热了。根本上说,因为在孩子看来,发现蚂蚁上树的奥秘,其意义不亚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恒星。他需要家长肯定他的用心与聪明,跟他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这对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很有益处。可是,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孩子很美好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认同,还遭到呵斥,他会感到惶惑无助,不但情绪会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对自己也会产生怀疑。
无处不在的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自己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最后的那个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的对象。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很多家长像竹君这样放任自己的恶劣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恐吓,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踢猫”。
孩子也会“踢猫”,父母勿做“帮凶”
尽管孩子们有着天真无邪的童心,仿佛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但也正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也不会有所选择。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和小朋友有了矛盾受了欺负,家长怎么劝解小朋友如何道歉都仿佛无济于事。看到孩子委屈的摸样,一些爸爸妈妈心疼之余会帮着孩子斥责小朋友,或者陪着孩子一起闷闷不乐。聪明的宝宝看到这种情况,就容易学会通过自己夸大自己的表现,来博取家长的同情“利用”爸爸妈妈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就导致了孩子自我发泄能力的缺失。
这样的宝宝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在公众场合喜欢做许多夸张的言行来引起别人注意,但是内心又过分压抑自己,不能认可自己。长大之后容易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不良情绪自我调节,父母孩子一起做
1、学会自我解压
现代生活的压力,会让年轻的父母时常处于焦虑和抑郁中。学会自我减压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例如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或一起外出吃饭等、或者参加适量运动,周末爬山郊游都可以缓解烦躁的情绪,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2、把不良情绪关在门外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3、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跟孩子发火动怒,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内心存有恶劣情绪,才看什么都不顺眼,怎样做都有问题。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想想,到底为什么生气?训斥孩子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做会不会真正奏效?想清楚了再做打算。防止情绪化和头脑发热时做出愚蠢的举动。
4、不做应激的反应,秋后算账需及时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在“怒其不争”的失望中,往往选择“新帐老账一起算”,把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一一列举。家长们用这种方式来威胁孩子,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