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宝宝如有纷争,你是如何 “摆平”的
发布时间:2020-10-03 两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主: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不少独生子女家庭选择再添一个二宝,但是很多家长反应,大宝和二宝很难相处,大宝和父母相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家有二宝,你感到大宝的“醋意”了吗?两个宝宝如有纷争,你是如何“摆平”的?
耿:的确,正如主持人所说,家里有两个宝宝的父母总会感觉非常头痛,大宝对二宝充满敌意,动不动就打二宝。有了二宝以后,大宝总是格外粘人,以前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非得让家长帮助才能完成。情绪变得急躁,爱发脾气,爱吼叫。两个孩子相处,最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两个人闹矛盾了,一个哭完另一个接着哭,根本不知道哄哪一个。另外,二宝到来了以后,大宝还会因为嫉妒二宝的争宠行为,心情不愉快,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家长不能理解和容忍的现象,比如经常无故哭闹,容易发怒、不讲道理;比如出现退行行为,突然尿裤子要大人换,要妈妈抱着喂饭等;比如经常呵斥弟弟妹妹,趁父母不在或不留意时,欺负或者掐打弟弟妹妹等。
刘:是的,二胎家庭中,大宝嫉妒小宝的悲剧时有发生,我听说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妈妈抱着二宝跟大宝玩拼图,后来二宝睡着了被妈妈放到床上,大宝竟然把胶水弄到了二宝的眼睛里。还有一个家庭,妈妈发现一向乖巧的二宝莫名哭闹,妈妈感到很奇怪,仔细查看,发现二宝右胳膊的关节处肿了。经医院检查,二宝的小胳膊上有3处骨折,后来经过询问,原来是大宝故意踩的。类似现象还有,一个妈妈怀孕后要给大宝写保证书永远爱大宝,一个家庭的女儿因为妈妈要生宝宝跳楼,有个嫉妒的大宝往二宝的辅食里扔鼻屎、吐口水……这些悲剧告诉我们,家庭要生二胎,必须考虑并照顾到大宝的情绪。
主: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这提醒爸爸妈妈们不要那么粗心,而要细致对待大宝和二宝。但是,我很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宝出现了以上的表现呢?
刘:我认为,大宝很难接受二宝,可能是父母无意中忽视了大宝。当一个家庭迎来新生命的时候,对于新生命的热情是很正常的。很多妈妈会开始陷入一种忙碌的状态,从孕期开始的身体不适到生产后的焦头烂额,不知不觉对于大宝没那么关注。当在孕期被孕吐折磨,当大宝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就拒绝了他。在生产后忙忙碌碌照顾新生的宝宝,当大宝想要和妈妈一起睡的时候,妈妈也拒绝了他,而且要求他懂事一点。这样,大宝就被忽略了,最重要的是他的感情上接受不了,为什么妈妈以前对我好,现在不对我好啦》以前爱我现在不爱我了,结果就把原因都归结到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身上去了,还没有出生,就产生了反感。对此,可能很多妈妈会觉得委屈,自己真的很忙碌,大宝就不能懂事一点吗?但妈妈们都忽略了,大宝对于新生命的到来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绪,年幼的孩子对于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妹妹有好奇和恐惧两种情绪。一边希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一边担心着新生的弟弟妹妹会抢走爸爸妈妈的爱。很多妈妈的做法都让大宝从对新宝宝充满好奇变成了充满敌意,尤其新宝宝出生后,大宝发现爸爸妈妈只会围绕着自己的弟弟妹妹转。新宝宝哭一哭就可以得到妈妈的安抚,自己哭却被妈妈责骂不懂事,这些都让大宝的安全感慢慢流失,觉得妈妈被夺走了。
耿:另外,我认为,许多父母会习惯性的把大宝当成哥哥姐姐,这对大宝来讲是很大的困惑。当妈妈有了一个新宝宝之后,告诉大宝的方式往往是你要当哥哥,姐姐啦!对于大人而言,这样对孩子说,其实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哥哥或者姐姐。爸爸妈妈们总是忘了大宝虽然要做哥哥姐姐了,但其实他们的年纪和认知还只是孩子。他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成为一名哥哥姐姐,所以他们无法担负起爸爸妈妈的期望,反而屡次让父母失望。还有,许多父母说话太随意,忽视了大宝的感受,比方说经常对孩子讲这些话:“妈妈不要你了;弟弟或者妹妹还小,要让他”“你们谁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让宝宝平息愤怒?
生活中,免不了发生孩子脾气暴躁、反抗家长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先保持冷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绪。
温柔地讲话。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用克制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你的话语越是简单,语气越是平和,对孩子传递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对孩子的安抚作用就越是强大,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同化的好办法。
给孩子提供限定的选择。如果孩子面临太多选择,也会变得急躁。例如不要对孩子说“你午饭想吃什么?”而是对孩子说“你想吃饺子还是面条?”
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搂一搂他的肩膀,拍他的背。
让“激战”变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录音机把他的哭闹录下来,放给他听。一旦小孩子觉得这事儿有点可笑,他就会学会控制自己。
从10倒数到1,这是一种能让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的好方法,简单、有效。要慢慢数,期间无论如何不要提高声音。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妥协。不然孩子就会反复用这一招,他的反抗,就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另外,威胁并不是一个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绪的好方法,只会加剧亲子间的碓立。
如何让宝宝有一个好性格
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是爸爸妈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孩子是否优秀很多时候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许多爸爸妈妈太宠孩子,平时犯的小毛病也不去追究,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爸爸妈妈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格。
1.不必斥责孩子
孩子还那么小,能故意犯什么弥天大错呢?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很多的东西都充满未知,所以难免会犯错误,这些都是无心之过。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大声呵斥孩子,孩子的心里可能会出现一些阴影。
专家指出,孩子在六岁之前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过于斥责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害怕、痛苦,从而留下心理的创伤,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2.不可一味地灌输知识
生活中经常听说,哪个孩子会背很多的唐诗,会唱很多的儿歌。事实上,提早给孩子灌输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岁之前,知识的增长跟心里的成长比起来的话,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接受太多知识的话,孩子潜意识里面就会变得没有自我,会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心理上一旦产生偏差,对性格的塑造也会产生影响。
3.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
有的爸爸妈妈见孩子大哭大闹就让孩子一个人呆着,事实上,这对孩子是一种心理伤害,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大人都会有闹脾气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去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拥有一个好性格。??
4.向负面影响说“不”
说起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关系不和,如果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一种无力感。两边都是他最亲爱的人,孩子不知道要帮谁,心里会特别难受,也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 。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从小看八十。”的确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即使八十年过后,还是能够看到小时候的样子。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性格。
如何做个独立的宝宝?
如何做个独立的宝宝?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也不列外,但是独生子女一般都会比较孤单,没有人陪她玩,虽然妈妈每天都会陪着她,但是毕竟年龄不一样,孩子不可能有成人的思想思维,大人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天真,虽然也是曾经过来过,毕竟经过岁月的洗礼身上已经是包袱累累了。所以给孩子找个玩伴是最重要的。
**有几个固定的玩伴,基本上每天都一起玩,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大人的教育方式不对,所以造就了**胆小的内向性格,有什么话都不敢说。也不善于去结识新的小朋友,刚好一起的玩伴也在一起上学,所以在幼儿园里面她也基本就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跟其它小朋友接触的比较少。
俗话说。舌头跟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何况是天天一起玩的两个有思想的人呢,小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她们有好的时候当然也有吵架的时候。最近这段时间家里有事情,也有些小朋友趁着暑假回老家去玩去了,所以跟小朋友玩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这两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幼儿园也开学了。所以就又开始一天见几次面了。可是**跟小朋友却陌生了。几个小朋友在那里玩她就在一边远远的看着,除非别的小朋友来邀请她一起玩,要不她就一直腻在妈妈的身边。有时候她也跑过去跟小朋友以前玩,可是小朋友却跟别的小朋友玩的起劲,没有理她或者就说我不跟你玩之类的,她就会很委屈的跑到妈妈身边来再也不离开了。
我鼓励她跟别人去玩,她就说,她们不跟我玩。我不去。其实她非常的想跟小朋友玩。但是却总是怕受到伤害。这跟我小的时候有点像,可是我现在也找不出原因是什么,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她能自己去跟小朋友去交流。非常的伤脑筋,有时候我真是非常的烦恼,可是如果强迫她去跟小朋友接触,又怕适得其反。
有时候看到她没人玩的时候我就想我跟她玩,让她开心了以后慢慢的跟小朋友去玩,可是现在变得她动不动就是让妈妈抱,让妈妈跟她玩,陪着她。我该如何使孩子能够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让她也能开心的一起玩耍呢?
教会你的宝宝如何交朋友
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6岁前他的是非观念还很弱,不懂得分辨对错和好坏,因此如果宝宝结交了品质上有问题的小伙伴时,也很容易跟着学“坏”。比如不经过同意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回家、到别人家做客乱翻乱吃、说谎骗父母买玩具。在宝宝看来,他们不过是在满足自己需要,没有意识到这是种错误的做法。尤其他看到别的宝宝也这么做的时候,就更加没有罪恶感了。如果家长不加注意,长此以往,就应了那句老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但是,宝宝需要和很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起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把他圈在狭窄的空间,让他闭门不出。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宝宝还没有沾染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就为宝宝选择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不管是邻居还是宝宝幼儿园的同班同学,总有几个宝宝是比较乖巧或者遵守纪律的。在父母接送宝宝时,可以在宝宝放学留园玩耍的时候多和其他父母交谈,认识一些真诚、质朴的父母,让宝宝和他们的宝宝玩在一起。宝宝的好朋友可以来自任何家庭,但是最好不是横行霸道的、仔细观察后也没有喜欢说脏话、谎话或者带着孩子们去做危险活动等等即可。宝宝的小朋友可以有点任性有点娇弱,这样可以让宝宝锻炼他保护他人和迁就他人的宽容之心。
在其他的活动场合,让宝宝自己决定和谁玩,家长在一边观察即可,要给予宝宝自己结交朋友的权力。当这些临时的玩伴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结束玩耍后向宝宝指出,并且和宝宝共同讨论错对,让宝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在和宝宝一起阅读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当看到和好朋友或者坏朋友有关的情节时,要强调“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样的朋友真危险,要离他远一点”,进一步让宝宝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宝宝人生路很长,家长无法限制他交朋友的范围,教会他如何选择朋友,才是保护他的长远之计。
宝宝们如何辨别是与非?
“舅妈,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师,李皮皮刚才在厕所打了我一拳!”……类似这样的告状,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岁的孩子时常会“顶着状纸”就冲过来,向你认真地叙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恶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你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
孩子告状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应不应该?父母们该如何解密孩子的小心灵,又该如何应对和正确地引导他们呢?
“舅妈,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师,李皮皮刚才在厕所打了我一拳!”……类似这样的告状,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岁的孩子时常会“顶着状纸”就冲过来,向你认真地叙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恶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你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可以……
莉莉和妈妈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她看见旁边也有一个差不多四五岁的小女孩儿,而她发现这女孩儿竟然化了红嘴唇,好像还涂了红脸蛋。尽管莉莉根本不认识人家,可她还是冲着妈妈大声地叫出来:“妈妈你看!她化妆了!你告过我,小孩子是不能化妆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对平日里爸爸妈妈给他们立的规矩特别敏感,如果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应该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你可以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这样做就是错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齐齐妈就说:“每当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较真不休时,我就告诉他:‘别的小孩如果做的不好的话,他的爸爸妈妈会来解决他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如果他做错了,他的家长会纠正他的。’这样齐齐就会觉得很满意了。”
我委屈……
妈妈和小姨在厨房准备饭菜,特特和表哥悠悠在屋里东跑西跑玩儿打仗。闹哄哄的屋子突然没有了声音,不一会儿,特特挂着眼泪溜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悠悠哥哥拿着冲锋枪不让我玩儿,他老要我当坏蛋,他打我……”
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不够友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家长求助,希望能得到大人们的“干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首先你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他。之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那么下面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对你的提问仍然没有答案的话,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怎样去自己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你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积累起这些经验,将来独立解决问题了。小雅的妈妈就做得特别理智和智慧:“小雅说幼儿园的冬冬老是跑过来冲撞她,很讨厌。我一边教导着女儿要包容原谅淘气的小男孩,一边又鼓励羞怯的女儿:‘下次冬冬要是再跑过来撞你,你就闪开,哈,他一定会扑个空!’女儿听着很好玩儿,还和爸爸演练起来,开心得早就忘了委屈和难受。第二天她回来说,她没有闪开,而是好好地和冬冬说‘你以后别撞我了,我们好好玩儿吧!’他们就这样和好了!”
我检举,我揭发!
“妈妈,我昨天看见邻居家的小姐姐把吃完的西瓜皮扔到了窗外!”“老师,薇薇在午睡的时候偷偷和赵晓敏说话来着!”灵灵总是像个小侦察兵一样,一旦发现了别人的“不轨”行为,就立即报告。并且她对此觉得很得意,总是还要追着问妈妈:“妈妈,他是不是做得不对?我是不是说对了?”
孩子的这种“检举”“揭发”性质的告状,正面地讲,其实是表明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以“好坏”“对错”的评判。他们在告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及长辈们的肯定,从而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希望告诉给家长“我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是较为普遍被家长和老师们烦恼并担忧的就是,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仅难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也使他不能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欢欢的爸爸就说:“我其实特别怕欢欢的这种告状会逐渐演变称一种爱打小报告、不厚道的行为和心理。可我同时又觉得,如果对于他的这种揭发不好行为的告状置之不理的话,会挫伤了他的这份正义感,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所以,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让他描述一下事情的具体情形,让他告诉我怎样是更好的、是对的,然后针对他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主要是鼓励他将来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好的、正确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对的”的东西的兴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强调告状本身和别人如何做错了上面。如果被告发的是认识的小朋友,我也会从他们的身上取出一些欢欢没有的优点,教导孩子虽然别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同时也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我同时特别注意遏制欢欢会产生那种因为嫉妒或故意贬低别人的心理,而告恶状的心理,因为这就是绝对不健康的了。我觉得,在我的重视和细心引导之下,欢欢在每次类似情形的告状之后,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傲慢喜悦,而是心态平和地还能继续与小朋友玩耍。我很高兴。”
Tips
正如欢欢爸爸所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更是一种可怕。善意、关怀、热心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我们有意减少孩子恶意告状的同时,有些必要的“状”是要提醒孩子,那是必须告的。
当你看到别的小孩儿在玩儿一些危险的游戏的时候,比如玩儿火、玩儿电,要尽快告诉大人。
当你看到有人受到威胁的时候,最好能立即通知老师、家长或者警察叔叔。
当你看到有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可能是需要帮助或者生病了,你应该告知老师或父母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