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发布时间:2020-10-10 教育孩子笔记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对物质奖励SAY NO
对物质奖励SAYNO经常的,我会从电视里,从新闻中,或者从周围朋友口中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家里干了家务,譬如叠衣服、洗碗、擦地、收拾玩具等等,家长会给一些诸如金钱啊、糖果啊、玩具啊等等的物质奖励作为回报。奖励不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在乎的是有或者没有,而不是多或者少。
而不少孩子在他们还十分的懵懂,十分的稚嫩的时候就拥有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只存钱罐,每次摇一摇,晃一晃,听到里面叮叮当当的声音时,孩子往往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
我小时候没有这样一只存钱罐,也从未获得任何的物质奖励,所以我无法体会现在孩子们的心理。
但是,每当有人问我:那对xx,你会采用这样的奖励方式吗?
我的回答是:NO!
原因何在呢?
第一、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对于家庭的付出是一种责任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家庭的一员,虽然年纪小,但是家长绝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视了他本应该对家庭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责任在哪儿呢?他能够健康的茁壮的活波的长大,让家长每天看到他的变化,让大家享受到天伦之乐,这就是责任了。等到他能够走、能够跑、能够上幼儿园、开始学习生活自理、开始学习干简单的家务、长成个小小男子汉的时候,他就自然的应该融入到这个家庭中,为家庭作出贡献。
起先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擦地、洗菜、洗碗、洗衣服、擦桌子等家务都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抡着笤帚满屋跑、喜欢在盆里倒很多很多的洗涤灵,弄个满盆的泡泡,喜欢一手拿着袜子一手拿着肥皂,喜欢一边铺床一边蹦蹦床,喜欢一边干活一边搞破坏。这些本就是孩子的天性,都不要紧。我不怕xx做过卫生后,客厅里变得更脏更乱了,我不怕他洗过衣服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收拾卫生间,我不怕他铺过床后发现我还要再洗一边床单,我不怕付出辛苦付出劳动,我所在乎的只是xx知道干家务,知道这是他每天必须干的事情,仅此而已。
我希望一天一天的,xx能够形成一种习惯,就象他每天洗脸刷牙一样的,是一种必须。
第二、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过早的接触到金钱的概念
孩子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只是在细心观察大人活动后能够知道如果想要糖果,想要玩具,就要给钱,给了钱之后,才能吃上糖,才能拆开玩具的包装。
同时,他们也会知道妈妈每天早出晚归的上班,是为了赚钱,为了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他们幼小的世界里,就只有游戏、只有嬉闹、只有快乐。
这才是应该真正属于他们的纯真的童年,我想,也是天下众多的家长所期盼的童年。
谁又能说,这种没有被金钱所沾染的世界是最最美好的呢?
第三、孩子不应拥有“有奖励才干,没奖励就不干”的观念
孩子的心里很单纯,当他们每次做家务能够获得数量不等的金钱,而这些金钱可以用来买糖果或者小玩具之类的东西,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有钱就干,没钱就不干。
那,这种把付出和回报完全对等起来的做法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应该推崇的吗?
我不清楚其他的家长是怎么想的,至少我不认同这种观念。这样的做法时间长了,一旦有一天,家长没有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那么孩子就会拒绝干家务。甚或者,当孩子觉得所获得的奖励要低于他们的付出,他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心理的不均衡。真的到那个时候,家长们会返过头来,想想当初他们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否正确吗?
我希望xx是个健康的快乐的简单的孩子,过着普通的平凡的生活。我也很理解现在孩子们的辛苦,所以,更希望他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做他应该做的,做他喜欢做的。
平时,我会经常告诉xx:你要去洗碗,因为碗洗干净了,下次才能再用;你要去洗衣服,因为你要做个干净的孩子;你要去收拾玩具,因为收拾好了下次再玩的时候才能找的到;你要把自己脱下来的鞋子摆整齐,因为家里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等等等等。
我愿意我的xx是因为愿意而做家务,而不是因为有奖励才做家务。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现在每个家庭里,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再加上“艺多不压身”的古训,于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舞蹈、学英语、学绘画、学钢琴……生怕孩子比不过人家,输在起跑线上。
我班琳琳小朋友,三岁时,就认识几百个汉字,会说许多英语单词,现在刚满六岁,背唐诗、讲故事,那是小菜一碟,双休日,爸爸妈妈又给她报名参加了绘画班、钢琴班,谁见了都说“这孩子真聪明啊!”可老师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琳琳小朋友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差,见了长辈不知道问好;看见陌生人,就害怕的藏到家长后面;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时,又胆小又慢腾腾的。
孩子从小就和妈妈在家,不出去玩,只在家看图识字、学英语,学习几乎占去了孩子所有时间。大人剥夺了孩子与同伴游戏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与人交往上的心理障碍。
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并且在大家的赞扬声中愈演愈烈,大人博得了面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却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我们呼吁各位家长,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体、德、美、劳、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恢复孩子的天性。
育儿观念:宝贝,对不起
"妈妈,你怎么天天工作,你都不陪我睡觉了!"这是儿子四周岁生日临睡前跟我说的一句话,听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自愧难当……
儿子你今天整整四岁了,妈妈有些话想对你说……
儿子,你是妈妈的小棉袄,自从知道妈妈怀孕之后,你很少再让妈妈抱你,每天回家你帮妈妈脱鞋子,拿拖鞋,每天坚持给我夹核桃,拿钙片吃……对妈妈力所能及的照顾,真的,谢谢你!
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每次路上见了大人都会主动问好,别人帮助你时你会记得说“谢谢”大家夸你是懂礼貌的孩子,妈妈听了心里很欣慰,很自豪,我为你骄傲。
儿子,你是妈妈的一面镜子。工作的压力、忙碌让我回到家就疲惫不堪,就想静静地躺在那里休息,有时你会黏着我,让我觉得特别烦躁,就会莫名的对你发脾气,发过脾气后我才恍然感受到自己的错误,想跟你道歉可是拉不下脸,可你还是“不计前嫌”的陪我玩耍,从没有责怪过妈妈,你用自己的行动"照亮"我身上的不足,妈妈应该向你学习!
儿子,你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记得有次中午陪你午休时,你用玩具插了一把"抢",你拿着进来告诉我:"妈妈,我保护你",虽不起眼的一句话,但会在妈妈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儿子,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我不会像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一样,每天送你上学、放学。甚至不能陪同参与你的任何亲子活动……因为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你们举行活动的同时我们班还有32名孩子等着我陪他们一起玩……有时想想妈妈真对不起你,你上小班一年了,妈妈甚至不知道你班小朋友的名字,不认识你班小朋友的家长……对你,妈妈充满了愧疚!
儿子,妈妈最近确实工作比较累,比较忙,昨晚回来八点半你已经睡着了,今天把你送到床上让你稍等我一下我又去修改我的晒课文件,可等我回来后你又睡着了,你肯定在睡觉前特别希望妈妈陪着你给你讲故事是吗?想到这里,妈妈的心里酸酸的……
儿子,妈妈自知有时对你苛刻、严厉,那是因为妈妈希望你从小不要娇生惯养,我想让你从小经历挫折,长大后你才不会因些许失败而患得患失,虽说我也知道孩子应该在鼓励中成长,培养你的自信,可我更知道,你长大后的社会不会时时鼓励你,你经受过的失败是为你明天的成功打下的奠基石。
儿子,你以后的路很长很长,妈妈不能陪你走到最后,我只希望在我陪伴你的过程中,你要学会礼貌,礼貌待人,增加人际关系的交流。坚强,有一颗坚强的心,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分享,学会分享,你才能收获快乐。包容,学会包容你才会成长。乐观,有一颗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坦然微笑接受的心态……当然妈妈也希望你这一生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健康成长!
对孩子物质奖励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竟,都是亲爸亲妈,如果能有更温和更有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谁也不愿意天天冷面以对或棍棒相加。
但是,在父母奖励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父母认为孩子表现好,奖励零食、奖励玩具、甚至是直接奖励金钱,是个又省事,见效又快的好方法。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欲望之心也越来越大,玩具要的一个比一个贵,奖励金也越来越高,这让父母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物质,是最差的激励
▌为什么不提倡物质奖励:
用物质来激励孩子,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触到的一个词“代币制”。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曾几何时,这种用来治疗病人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对孩子的教养中来。
行为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见效快,这让父母们觉得“这真是个有用的好办法”。但行为疗法也有一个极大的隐患,就是另一种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应运而生。
把它带到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激励上来看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建立和保持的行为,的的确确被孩子表现的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物质)”联系在一起,给才做,不给就不会做。并且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物质奖励,才能更好的稳固下孩子的好行为。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听过这样一种奖励方式:家长把各项家务活都标定一个价格,比如擦地板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
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可以提高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那么试想,谁能用一辈子的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呢?如果撤销了这样的激励,孩子又会怎样?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初始以来,孩子们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精神激励远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
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两种方式对于孩子好行为的激励效果。实验中,尚且是实验员在给孩子精神上的激励。如果换做是父母,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自出生以来,最渴望获得的便是父母的关注、接纳和认可。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孩子后天所有品质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
比如从最初的安全感建立,到后来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获得的。表象的行为习惯更是不例外。
习惯于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懒惰的,懒得去用心滋养孩子;或者是缺爱的,自身贫瘠的爱哪里还够去滋养孩子。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就该逐渐改变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方式,懒惰的父母需要在育儿中更加用心,缺爱的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新去体会爱与被爱。
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和激励
▌好的精神激励是有技巧的:
如果你认为给予孩子的精神奖励,就是简单的几句夸奖,那就错了。夸奖需要技巧,说错了会适得其反。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解释说:“夸奖孩子的努力,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所以,作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激励时,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对孩子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很聪明”等类似这些话。
比如,孩子会自己系鞋带了,我们不可以说:“哇,你真聪明,系鞋带的本领一学就会”,我们可以说:“你通过努力学会了系鞋带,我真为你开心”。
话语中对于孩子不同方面的肯定,你体会到了吗?这样的精神激励才会让孩子把好的行为习惯或品质内化。
与其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爱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小男孩,他在读的学校有一位女老师,长得很漂亮,无论她走到哪里,那里的人都会为她眼睛一亮。因此,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这位女老师非常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并且很守纪律。在罗斯班级的毕业典礼那天,女老师安排罗斯在典礼上致辞,并亲吻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
为了得到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小男孩开始发奋学习,没过多久,他的成绩就提高了很多,而且几乎全校都知道了这个很出色的男孩。随之,他的愿望也实现了——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第33任美国总统亨利·杜鲁门。
说到底,孩子都是需要被爱滋养长大的,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激励,没有之一。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
育儿观念:也许这样对待孩子的哭闹是不对的昨天晚上,宝宝8点多就表现出想睡的样子,于是早早给他洗洗澡,喝了奶,想让他早点睡。而我,也早早洗漱了,也希望和孩子一起睡个早觉。然而,讲过故事后,照例关了灯,开了音乐,准备睡觉。可是,宝宝在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爬起来了:“妈妈,我想去电脑房,看动画片。”
“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等明天早上你醒来再看吧!”我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是因为,我觉得在暗的环境中突然面对电脑亮亮的屏幕对眼睛有刺激(他爸爸正在用电脑,电脑是开着的);还有个理由就是我中午没有睡觉,也很困,很累,想睡了。
“我就看一个动画片就可以了,看《五辆大卡车》那个,只看一个就可以了”他反复强调只看一个。不过,他每次都要看好几个才罢休。
“不行,妈妈说不行,现在是睡觉时间!”我又拒绝了他。
然后,他开始哭了起来,哭得越来越厉害,边哭,边说“看一个动画片”,“我想去电脑房”这类的话。
而我,故意沉住气,装作忽略他的哭闹,目的让他知道哭闹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那你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先睡了”,我装作睡着的样子,而他在我身边哭啊哭啊。
哭了大约20分钟。期间,我不停地给孩子擦汗,因为哭闹,他出了很多汗。两条手绢都被擦湿了。我一方面心里确实比较烦燥,另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平静。但是,我还是比较心疼孩子这么哭下去,既然忽略他的哭闹这个方法行不通,我就采用另外一个办法吧:转移注意力。于是,我让他爸爸给他拿钙片吃,因为钙片很甜,他喜欢吃,而白天还没有吃钙片。可是,钙片吃了,还是哭着要去看动画片。
这个时候,我一急之下,说:“你再哭,妈妈走了。”我下床装作要离开房间。宝宝见我要走,突然哭得喘不过气来了,而刚吃过钙片的他可能嘴里有口水,在剧烈哭闹的过程中呛了一下。我回头抱起他来,“好吧,那就看一个动画片。”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自己半个小时左右的坚持还是妥协了。
可是,宝宝真的很配合,看过一个动画短片之后,就乖乖地跟着我去睡了。我和宝宝躺在床上,宝宝说,“怎么样妈妈都喜欢我!”这句话是我常给他说的,意思是妈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爱他。宝宝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在重申妈妈对他的爱。我说,“妈妈爱你,所以妈妈爱你眼睛、鼻子、耳朵,你的什么部位妈妈都要爱护,妈妈不要你看电脑,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知道吗?”然后,宝宝要求我亲亲他,在抽泣中很快地睡去了。
孩子睡了,而我的睡意全无。我在想,我是否做错了!突然,很心疼孩子哭那么久了!或许一开始,我就答应孩子的要求,也许就没事了。孩子之所以非要我答应他的要求,是不是觉得如果妈妈不答应他,就是不爱他呢?是不是孩子还小,有些事情不能过于强求孩子?是不是孩子太小,不能强迫孩子听道理?
或许在类似的情景中,我需要针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妥协一下呢?看来,这里有个度需要很好的把握!
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作为家长真的不容易,不能鲁莽的打骂孩子,也不能太过溺爱。其实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以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交流。
以下16句话,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说出口,但却会对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伤害,需要特别注意。
⒈“男子汉大丈夫,至于吗?”
让孩子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重要,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讲,最终孩子会成为一个无法自如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少吗?)。
⒉“这哪是男孩儿/女孩儿应该做的事儿啊!”
不要在孩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阶段,就武断的对其否定。男孩儿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或是女孩儿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好吗?
⒊“未来如果你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孩子,你就明白我的感受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点儿意思,但是它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这个孩子养大的过程并不快乐,而且还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恶意:希望孩子将来遭受同样的痛苦。
⒋“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
也许她/他真是,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说给孩子听。而且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同时,孩子潜意识里其实也觉得自己也是一样的人,导致无法接纳自己。
⒌“你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你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比较外向。”
这么说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在内向或是外向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并且觉得自己只能是这个样子。
⒍“闭嘴!”
所有人都不喜欢别人这样说自己,至于孩子,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再信任你、不会再对你说很多。
⒎“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的姐姐或是哥哥一样?”
这当然是在人为制造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矛盾。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记住你的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是不一样长的。
⒏“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无力和恐惧感会让他/她持续难过下去,而这已经和最初为了什么而哭无关。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难过/委屈.....,你的陪伴、平静和同理很重要。
⒐“为什么你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每个人都是从试错当中积累经验的,你这样一说,孩子就没有勇气去尝试,当然就会进步的很慢了。
⒑“这有什么可怕的,去试试!”
你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可怕的丝毫不会让他/她感觉好一点儿,同时你在否认孩子的感受,无视孩子的存在,相反,你应该问孩子,你在怕什么,能告诉我吗?
⒒“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她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他/她可以获得体验成长的机会。
⒓“怎么能这样做,你是一个坏孩子”
相信大多数家长不会和孩子说这句话。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并且理应被教育和纠正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的是,这件事情是坏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人不等于行为,家长无法接受的是事情,而不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
⒔“我不喜欢自己的长相”
你以为这么说自己不会对孩子有影响?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的外表更自信的家长,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的自信。
⒕“我数学也不好,这孩子随我”
得了,有了你这句话,孩子的数学是好不了了。
⒖“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诸如此类)”
让他们自己刷牙、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交给他们,都能学得会。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⒗“还是XX时候的你更好”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没什么,但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她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且还会不停的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变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