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不乱拿别人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0-10-15 幼儿园不乱吃东西说课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怎样引导孩子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处理方式上个星期五儿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他的腊笔丢了。我问儿子:“你能否记得丢腊笔的过程?”因为儿子很少会丢东西,我想知道儿子对这事有个什么样的说法。
儿子说:“就一会儿的功夫,他就发现自己的腊笔不见了,并且还说他知道是班上XX同学拿的。”
我:即然你知道是谁拿的,那为什么不要回来?(问这话是想让儿子明白,没有证据的事不可乱冤枉别人。)
儿子:因为那同学的书包里就有他的腊笔。
我:腊笔若有一样的也不奇怪,你即然没敢要回来就说明一件事,你自己都不敢肯定是不是你自己的东西。
儿子:反正就是我的,我认得自己的东西,我的腊笔有断了两条色的,XX同学的怎么会跟我的一模一样?
我:说这么多也不能证明什么,即然你知道是自己的都不打算要回来,就不要再说了,以后自己记得自己的东西要好好保管。若如你所说放在书包里都拿走了,那你就要想办法杜绝这事。
儿子:那我现在没有腊笔了,怎么办?
我:家里还有两盒水彩笔,要不就拿一盒吧。(这水彩笔是儿子的最爱,之前他一直不赞同拿到学校去,因为怕丢。)
儿子听我这一说,就在水彩笔外盒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奶奶看到了说了一句:“写在外盒上有什么用,别人要拿你的把盒子丢了不就成了。”儿子觉得奶奶说的有道理,于是请我帮忙把每支水彩笔上写上他的名字。
昨天回到家里儿子告诉我,他的水彩笔今天又被那位同学拿走了,但后来要回来了。
我:你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要回来的?
儿子:就在下课时一会功夫就发现自己水彩笔不见了,自己就想,时间不长,水彩笔一定还在班里没被拿出教室,他就怀疑拿自己腊笔的那位同学,于是自己就偷偷的去看了一下那同学的书包,果然发现在那同学的书包里,并且那同学还用衣服盖住的,他想自己不能乱动别的同学书包,就向老师求助,经老师同意后把自己的水彩笔拿回来了。
我:那后来有没有找那位同学聊聊?
儿子:没有,只想要回自己的东西没有再多考虑别的。
我: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位同学后续还会不会再来拿你的东西?你这样时时防着也不是个办法。
儿子:我也想过,但不知道怎么来处理这事,妈妈你给我出出主意。
我:你要找个时间跟这位同学聊聊,告诉他,若他喜欢你的东西可以问你借,但提前一定得到你的同意,并且有借有还。若他不想借又想拿走,那对不起,他没这个权利,两次机会给过了,再发生这样的事,就不会再原谅他。你并且还要告诉他,小朋友就不应该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行为问题。若他不改,那以后没谁会和他做朋友。不过记得说这话时要让你同学看到你的真诚。
儿子:会想办法跟那位同学说说,因为不想让这同学再这样下去,这样长大了就会变成小偷了。
我:是的,所以他现在需要人来帮助他,让他别把错误的路续继走下去。
儿子:妈妈若我改变不了他,你可以跟他妈妈说说吗?
我:这是以后的事,你不用管,你只要把现在该做的该说的都做了,就行了。再说也要给他一点时间来改变,不可太心急。家长的处理方式一个班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两位这样的同学,这跟他们的家长教育引导有很大关联,有的家长对小孩这事莫不在乎,有的家长就会用爆力教育孩子。家长教育思路不清楚,没有让孩子在认知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常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慢慢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别人的好看好玩的,不占为己有心里不自在。
像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明确的跟孩子说,看到别人有好看好玩的东西,自己若也想要,就应该尝试去借,别人的东西,自己是没有权利随便去拿。在教孩子去借时,也不要忘了教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并且还要跟孩子说清楚,你去借别人的东西,别人有可能会借给你,也有可能不借,借给你当然开心,但也要及时感谢人家。如果别人不借给你,你也不要失望,若自己真心想要,回家就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根据情况买给你,但前提是你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并且家长要跟孩子明确约定规则和惩罚,跟孩子说现教了你的方法,如果你知道怎么做了,还不按规矩来,再犯类似的错,乱拿别人的东西,那必须要接受惩罚,惩罚内容和方法家长要在事先和孩子规定好。避免孩子在受惩罚时不愿意接受受罚内容。并且家长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让孩子罚了一下,就心疼算了。这样孩子永远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这样引导不懂礼貌的孩子
华华家里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她家里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背井离乡来打工,身上就带着一张家里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爸爸妈妈对保姆很好,让她同吃住,然而华华不懂事,经常调皮捣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次,华华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华华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华华的话令妈妈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保姆就在旁边。妈妈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华华也道歉,没想到华华还死活不肯。
华华不懂事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华华有些悔意,但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妈妈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华华,但是被保姆拦住了。
妈妈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妈妈最后并没有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妈妈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没有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华华讲了很多保姆对他很好的细节,问了华华两个问题。
“
妈妈替你承担后果,你难过吗?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你觉得呢?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个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现在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务员、清洁工人这些人面前,你是怎么样教导孩子的?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一类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这些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些影响。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因为付出而值得被尊重,因为劳动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轻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将来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才能宠辱不惊,从容镇定的面对人生,坚信自己的价值。
怎样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
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学习优秀。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打开自己的思维,埋藏在身体里的巨大潜能也未能充分激活。所以孩子的思维模式僵硬不灵活。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一种学习方法贯穿整个学习生涯,遇到做过的题,稍微变化一下,思维未能随着题目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本来简单的题就变成了难题……
而打开了思维的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想法。同样一道题,思维僵硬的孩子只能想出一种解题思路,而思维灵活的孩子脑海中会迸发很多思维的火花,想到多找解题方法。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思维能力更显可贵。所以,家长和老师在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潜能的启发和诱导。
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下,孩子的思维之门才能打得更开,思维能力就发展得更好,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总在羡慕那些所谓的“天才”。其实,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将隐藏的巨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人。人的潜能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大冰山,只有少部分人能观到冰山的全貌,大部分人还是看到冰山一角,所以,很多人活了一辈子,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
人的潜能就像埋在地下的油,开采出来就是金子,不开采就一文不值。家长与老师助力孩子打开思维,孩子会惊奇原来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天才”。
那么孩子如何才能拥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呢?
下面的方法,能给到家长和老师一些启发~
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大家都很熟悉一篇语文课文《画杨桃》。同样一个杨桃,有人画成了杨桃的样子,但也有人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所以对待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可以获得新的不一样的理解和想法,这可以使孩子摆脱框架思维,产生于常规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想法。
培养学习能力
上文提到: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所以持续有效的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要想孩子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孩子强有力的学习能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佛教提倡打坐,其实打坐只是一个静思冥想的过程,为的是多思考和体悟。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多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对身边的事与物多问一层为什么,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就会更加深邃,想法也会更丰富。
要大胆创新
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僵硬的程式化的思维,这对于孩子来说会限定孩子思维的发散。所以,家长和老师不必让孩子拘泥于传统思维和常人普通的观点,即使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要第一时间就否定,而要视情况而鼓励或评价。
大家都来说家教——也说“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三岁的女儿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不知从何时已成为我不大不小的心病。尽管我想尽办法说服、教育,可仍奏效不大。哎!我这“教师出身”的妈妈可真无计可施了。
但一次偶尔的机会,使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带着女儿回娘家,母亲拿出桃子,杏等水果招待我们,女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放下桃子,找来塑料袋把盘子里的水果全部装好,放到我的包里,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些拿回家我明天吃。”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为什么我的苦口婆心在女儿身上不见成效呢?我耐着性子:“这是姥姥家的东西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为什么又拿?”“你到姥姥家总是拿姥姥家的东西……”女儿的话使我无言以对
,思绪万千,是啊,以往每次回娘家或婆家,总是大包小包往家拿,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的举动无形中已成为女儿的反面教材。于是才有了女儿今天的举动,有了我的万般无奈及那苦口婆心而仍不奏效的教育。
这件事,是我对“身教重于言教”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上一年级,总是会把学校的东西拿回家,比方说拿同学的本子、橡皮等等。为了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在家里使用东西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
孩子其实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但孩子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经过多次教育都不见改正,有的孩子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却还会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有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拿。爸爸妈妈要怎样教育和处理呢?赶紧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严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算是捡到一件小东西也会上交给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但是一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想着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规,让孩子有一个好习惯。
2.喜欢的东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会有欲望,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们在饿了之后就会寻找东西吃,在渴了以后就会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无法获得的话就会哭泣。
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心理欲望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偷东西等行为。比方说,孩子某一天回到家会带回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告诉孩子这样子做是不对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人家。
3.及时纠正
孩子如果出现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如果爸爸妈妈默许孩子可以乱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4.提前跟孩子说明
爸爸妈妈要提前和孩子说明,一些东西是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到了幼儿园或者别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事先和别人打声招呼,在得到允许或是不允许的情况之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拿别人东西这个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小偷小摸,这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要帮他纠正过来。
怎样引导孩子表达想象力?
一、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的表象
想象是在孩子大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别人说“苹果”,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积累,孩子的想象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要帮助孩子积累的生活经验正是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孩子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家长经常要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带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踊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给孩子合适的图书,和孩子一起分一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鼓励孩子想一想结局怎样,都是帮助孩子想象发展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改变一下读的方法,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此外,和孩子一起游戏也是置鼓励孩子想象的大好时机,女孩子爱玩的“扮家家”,男孩子爱玩的搭积木,都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机会。不只是提供玩具,还要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想象,“你今天给娃娃做什么饭呀?…‘我们上次去动物园,你还记得吗?我们给大象搭一个家吧?”……
三、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
孩子将想的说出来也是一个过程,他不但是将生活经验梳理的过程,也是将经验在头脑中组织、整理后表达的过程。我们墨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孩子想的就当成真的说出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句“瞎说”就将孩子打发掉,而是应该仔细地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还是真的,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寞?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
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在学前期和小学初期,孩子的幻想也是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到接近现实的幻想发展的过程。如孩子喜欢“奥运会”吉祥物,就进而幻想,开奥运会的时候,我怎样与奥运会吉祥物见面?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想象,也就是幻想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未来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合理的幻想正是创造的开始,也是想象的一个最高境界。
育儿心得: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育儿心得:孩子在家乱扔东西怎么办
我孩子3岁了,在家常常把玩具乱扔,你跟他讲道理,夸奖他收拾好就是乖孩子,他不听;你跟他说再扔以后就不买了,他还是扔;就是打他,他最多当时好一会儿,过一会儿还是要扔,而且是故意扔。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如何教育好他?
有一类孩子的特点就是“软硬不吃”,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对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孩子属于比较独立的性格类型,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感觉做事,较少受外界因素或环境的影响。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例如孩子乱扔东西,家长讲道理他不听,批评甚至打骂也不听,家长就任由他乱扔,等他想再玩却找不到玩具的时候,家长不要替他着急,更不要替他找,让他体验乱扔玩具所带来的不便,同时与他交流。乱扔玩具的后果舒服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今后应该怎么办?自然后果法有助于激发孩子改变自己。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