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发布时间:2020-11-24 幼师读书心得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浅谈幼儿园指导纲要的心得 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陪伴儿子健康成长
我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我并没有整天盯着孩子学习、做作业,而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家人和客人说:“我儿子的学习从来不用我管,他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放下书包先做作业,不做完作业从来不玩。”刚开始,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表扬,回家饭也不吃就先做作业。听话的孩子谁不喜欢?夸多了,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不做完作业不玩也不吃饭的习惯。
偶尔,孩子做作业也有马虎、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并不指责他,而是问他:“你班里谁的字最漂亮?”孩子说汤洁藩的字最好。我说:“那老师和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他吧?老师会越来越注意和喜欢那些学习好、习惯好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最优秀的,汤洁藩就是你学习的榜样。”我发现孩子学习越来越认真,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让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外,我有意识地给儿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有足够的自豪感。例如:让他初步接触硬笔书法、绘画、思维训练等等;还安排一些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你从来不用妈妈操心,自己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让妈妈放心。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枚大雁的蛋,因为地震,从山上滚落到山下农家小院的鸡窝里,被母鸡孵化出来了,大雁一直和鸡群生活在一起,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比鸡大,也不知道自己会飞。一天,看见大雁从天上飞过,它很羡慕,就问鸡妈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能飞得那么高?”鸡妈妈说,“它们是大雁,当然会飞,那是天生的。”言下之意:你不是大雁,当然不会飞了。于是,这只大雁就想:“我是鸡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不会飞。”也从来没有大胆地尝试过怎样去飞,更没有品尝过飞翔的快乐。
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每一个暗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家长,应尽量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暗示。“暗示”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更能促使孩子进步!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积极的暗示让宝宝变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育儿心得:好奇探索,积极参与
育儿心得:好奇探索,积极参与
每个小朋友都是美丽天使的化身,他们天真、活泼、可爱,又富有想像力,每天会带给身边的人许多的欢声笑语。小宇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又灵动,充满无限正能量的小天使,爱冒险、爱探索、热于参加集体活动,是班上的积极份子,是老师的好帮手。
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为了让孩子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作为家长我们每周都会带孩子去近郊的乡下采风,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中,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与探索精神。
穿着大大的雨鞋(孩子的感受是“妈妈我的小脚脚坐船了”),手里拿着很多家长都认为很危险的锄头在花园锄草。虽然看着危险,但宝宝从中探索到的是,要如何协调四肢,才能更好更轻松的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并发出感叹“小草也有生命,为什么我们要锄掉小草?”
夏天我们会带他去菜地捉毛毛虫,去池塘捉小蝌蚪,去小河边掉龙虾,孩子总是既兴奋又高兴。在他的小脑袋瓜里永远藏着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龙虾喜欢吃蚯蚓,什么我直接用一根棒子就能掉到龙虾,为什么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小蝌蚪是怎么蜕变成青蛙的。
生活中的探索与发现
前不久小宇因为咳嗽而去医院打掉针,由于各种原因护士小姐在打掉针时打了5针,换了三个护士才掉上,由于我们从小教育宝宝要做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小宇虽然没有哭,但是心里还是很委屈的。打完掉针回到家,他也开始给他的巧虎宝宝打掉针了。先用酒精棉花擦皮肤,绑上松紧带,打针,掉水,最后绑扎、固定一步不漏,模仿得有模有样。整个步骤全部完成后才让我们进去参观,这时他跟我说:“妈妈,我的水平可好了,一针就帮巧虎掉上盐水了。”我说:“你这么利害啊?”他得意的说:“那是因为我观察仔细,护士阿姨帮我打掉针时的动作我全学会了。”我看了一下已经掉上水的巧虎的手,绑得跟真的一样,太让我感叹宝宝的动手能力了。我想这不仅得益于他平时爱观察,爱模仿,爱探索的好习惯,更得益理生活中这真实生动的一课。没有护士打5针掉不上水让宝宝受了委屈,宝宝也许也不会刻意去模仿护士打针。
集体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
作为小班的家委会代表,平时我自己也会在班级中号召组织一些活动,当然小宇也会非常积极的跟我一起筹备组织活动。4月初春暖花开,我们组织了小班的宝宝进行丛林探险。家长们事先在茂密的松树林里茂好宝藏,然后让宝宝们经历坎坷去发现宝藏。因为松树林中的路不像平时我们的水泥路一样平坦,松树林里长满了野草,一不小心宝宝就可能会被绊倒,所以宝宝们必须不畏坚难,勇往直前才能发现宝藏,找到宝藏,并体会成功找到宝藏后的喜悦。
对于这样的活动,小宇每次都很开心,冲在前面。这次活动,宝宝们不但找到了宝藏,还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在松树林中发现了一只受伤了的小鸟。在小朋友和家长的共努力下,终于拯救了小鸟并成功放飞,家长们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要爱护小动物。
作为一名小班的小朋友,可能小宇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探索,只知道对某件事,某个事物很好奇,但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自己的所能,让孩子通过真实、生动的画面来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探索,并体会探索所带来的乐趣,体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快感。正是由于这种爱参与的精神,2014年4月小宇小朋友可爱、搞笑的生活视频有幸被上海东方卫视《潮童天下》所采纳并播出。
虽然他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在我们家长的心里,他是一个可爱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热于探索发现的小孩,所以我推荐小宇,希望也能得到幼儿园的认同,及各上及机关的肯定。
父母如何运用好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本质上,它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下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小宝喜欢跟姥姥去小超市,因为可以随心所欲地要东西,通常姥姥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这天,姥姥给小宝买了喜之郎的大杯果冻。拿回家后,小宝小心翼翼的看着妈妈的脸色。妈妈当然是严厉地制止小宝吃果冻。小宝并没打算听妈妈的,而是要爸爸给打开,准备开吃了。事已至此,妈妈决定采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得到了宝爸和宝姥姥的积极配合后,妈妈计上心来。
妈妈:“哎,这个果冻真是不好吃,难吃死了。我可不想吃。聪明的小宝一定也不愿意吃。”
爸爸问宝:“小宝觉得好吃吗?”(小伙子已经吃了两勺)。
宝:“好吃。”
爸爸:“其实果冻最没营养了。”
妈妈附和着:“就是,这么没营养的东西,味道又不好,才没人愿吃呢。”
姥姥问小宝:“小宝愿意吃嘛?”小家伙已经不像开始的时候那么坚决了,只是点点头,嘴里倒是没停。
妈妈继续道:“我们小宝只吃有营养的东西,像果冻这么没营养的,小宝一定不会再要买了,不会再吃了!对吧,小宝。”爸爸也加强附和道:“小宝才不会再买了呢,才不会再吃了。”(几个回合下来,效果初显!)
姥姥问:“小宝,还买吗?”
小宝立即一本正经地说:“一点也不好吃,我不吃了。也不买了。”还开开心心双手奉上了剩下的半杯果冻给妈妈。
其实,孩子对没有尝试过的东西,都有好奇心,他们想吃、想摸、想看、想玩……有些是应该积极支持的,但有些也是应该制止的。如果家长一昧地采用强制手段,当时可能会有效,但孩子的好奇心并没有掐断,早晚他要背着你再要试试。所以,先满足他的好奇心,再采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让他自己去抵制,效果会更好。
世上没有对暗示完全免疫的人,只是对暗示的敏感度有所差异。在相同的环境中,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小宝就是对心理暗示很敏感的孩子,所以还算好教育。相信心理暗示应该会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技巧吧。
积极暗示给孩子“正面”影响
积极暗示法就是通过成人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不要怕,这点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妈妈经常心疼地掉泪,奶奶还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为了看护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更是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过了几天家人发现,洋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脾气却比平时更大了,更娇气了。
方法运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现,其实正是因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家人消极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兴师动众的紧张气氛,让孩子觉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把担忧、焦虑、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成人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可以跟孩子聊天:“妈妈跟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得过和你一样的病,妈妈也怕打针,打针也会哭鼻子呢!不过疼也得打呀,不然病怎么会好呢!其实打针也没什么可怕的,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口,对了,妈妈给你讲一个《小蚂蚁和大力士》的故事吧!”……孩子在家长积极乐观态度的暗示下,会领悟到: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生病,病了就要积极面对和治疗,这点病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知心话语
在孩子生病期间,给孩子介绍一些勇于跟病魔作斗争的榜样,如:张海迪、保尔、海伦·凯勒等;还可以讲讲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打敌人的故事,让孩子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毅力,从而培养孩子不娇气,坚强自信的性格品质。
案例二:我就是不爱吃青菜
爸爸妈妈带宝宝去餐馆跟朋友一起吃饭,饭桌上,宝宝把不爱吃的青菜都从碗里挑了出来,妈妈看到,跟朋友说:“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吃青菜,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方法运用
家长可以采取积极暗示的方法:“我们家宝宝原来不爱吃青菜,现在能够吃一些了,他知道青菜是很有营养的,不吃对身体没有好处,对吗宝宝?”如果宝宝还是不愿意吃就不要勉强,大人只要边津津有味地吃边讨论这个青菜做得如何好吃就可以了。
妈妈在家里也可以故意跟爸爸讲悄悄话(让宝宝能听到):“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家的宝宝不挑食了,开始吃一些青菜了,他还把学过的儿歌说给我听,‘吃饭了,快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粒不撒汤,鱼肉蔬菜都吃光’。不信吃饭的时候你偷偷观察一下……”
知心话语
如果孩子存在哪方面的缺点,家长不能经常唠叨和数落,更要注意不能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批评和数落,因为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间接给孩子提了醒,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让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认同,在潜意识中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心理暗示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心理暗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来自外界的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孩子在意志、兴趣等方面发生变化。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很容易使孩子对事物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因此,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都要注重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暗示。
积极暗示改变孩子的认知
午餐时间到了,小班的孩子们一边听着轻松的班得瑞音乐,一边愉快地吃着可口的饭菜。而悠悠却皱着眉头,专挑蔬菜吃,诱人的红烧肉圆一口也没吃。老师看到了,就走上前去让悠悠吃肉圆。尽管老师想尽了各种方法,悠悠就是不肯吃。老师喂给她吃的一小口肉圆,也被悠悠吐了出来。
为什么悠悠不肯吃肉呢?老师通过与悠悠爸爸妈妈的沟通了解到,悠悠的家人长得都比较胖。全家人对于肉制品自然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都很少吃肉。大人们对于肉食的敬而远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悠悠。久而久之,“肉”竟然成了孩子的“眼中钉”,渐渐地形成了悠悠现在“不吃肉”的饮食习惯。老师甚至发现,只要在就餐中提到“肉”这个字眼,哪怕是鸡肉、鱼肉,悠悠对这样的食物也绝对是拒绝的。
片面的饮食结构、挑剔的饮食习惯,最终导致营养不良,悠悠和同龄孩子比起来显得瘦小而单薄。每次的就餐都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这让全家人很是着急,却想不出一个好的方法去解决。最后,还是老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一次午餐中,当老师把茄汁鸡肉和饭端到悠悠面前时,微笑着告诉她:酸酸的小鸡来了!悠悠居然吃得喷喷香。老师一连试了好多天都成功了:红烧牛肉,告诉她这是“牛牛菜”,百叶包肉,告诉她这是“小枕头菜”……每次都让悠悠吃得很开心。原来,改变一种说法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悠悠由此开始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分析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让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在生活中,有好多家长忽视了心理暗示在幼儿个性发展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现在很多孩子在家吃饭很难,也很挑剔。有的孩子不爱吃肉,有的孩子不爱吃菜,有的什么也不爱吃,就爱吃奶;有的孩子吃饭习惯不好等。其实,初生的婴儿都一样,先天并没有注定谁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在成长的阶段会出现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心理暗示有关。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说“我不爱吃肉,太腻”,“我不爱吃这菜,有味道”。还有的家长在和别人交谈时,当着孩子的面会说“我这孩子只爱吃鱼”,“我这孩子就是不喜欢吃水果”等等……这种说法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爱吃鱼,我不爱吃菜。其实,等于“教”孩子挑食。因此,大人不爱吃没关系,可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孩子。
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吃饭时,不免“夸张”一下,比如故意大声说:“哇!好香!”一家人都争着说这个菜好吃,这个菜有营养。孩子自然会很快产生认同感。由此可见,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一定要慎言慎行。
消极暗示易让孩子自卑逆反
滔滔是个调皮的孩子,每天都是由奶奶负责接送。放学时间一到,奶奶一接到滔滔,就把准备好的酸奶、面包塞给他吃,一边牵着孙子的手,一边问这问那:“你在幼儿园能吃饱吗?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打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小朋友和你玩?”……时间长了,奶奶还没问,滔滔就会主动地抱怨起来:“今天不高兴,谁谁谁打我了,老师也没有表扬我,上课学的本领太难了……”
分析:离园回家这段时间,是亲子沟通的黄金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能增进亲子关系,是一天当中非常难得的亲子时间。但是在沟通方式上,家长一定切记勿用消极的方式去误导孩子,而要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孩子。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其实,在同孩子和家长的接触中,老师们都发现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抚养人的消极暗示造成的。例如,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时,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胆小、害羞”。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这种消极的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是要不得的。
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较低,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孩子们会表现出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能采取良好的心理暗示,那么原本复杂的问题就能轻松地解决。积极的暗示,犹如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作为成人都要将一种积极心态、积极情绪传递给孩子,牵引着孩子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之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