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庭教育-这些育儿昏招 让孩子永远长不大

发布时间:2021-01-12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

我们不难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对家长的依赖性过强。一旦失去了家长的保护,孩子就变成了惊弓之鸟。害孩子变得如此无能无助的,除了孩子自身的性格养成所致,还与家长的教育影响有关系。下边,我们来了解妈妈有哪些做法会对宝宝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1.一手包办

家长溺爱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做辛苦劳累的事情。所以无论孩子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都会马上站出来帮孩子解决。可是,这种一手包办的做法却会使孩子成长为一个无能的人,宝宝从小缺乏锻炼机会,缺乏自理自立的基本生活能力,缺乏处理事情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必定造成不良影响。建议家长应该放手让宝宝自己动手动脑,尤其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就应该让他去完成。

2.有求必应

很多家长存在补偿心理,或者是受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因此每次孩子要求得到什么,家长都会满足他的愿望。可是,家长这种有求必应的做法,会使孩子越来越变本加厉,而且一旦家长无法满足宝宝需求时,孩子就会和家长发脾气、闹别扭。此外,这种做法也会导致孩子养成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不利于小朋友的健康成长。

3.过度保护

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从来没有吃过苦,受到挫折,以后一旦离开家长的保护,就会变得很难适应,甚至连最基本的沟通交往能力都非常差。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变得自闭内向懦弱,更不善于和他人相处。建议家长要对孩子多鼓励、多放手,教会孩子勇敢独立完成事情,平时给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而家长最好暗中保护孩子即可,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坚强勇敢地成长。

4.过分管制

孩子认真做一件事情时,家长不可以过分管制和打扰孩子,否则会使小朋友做事注意力不集中,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的记忆力和智力健康。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小朋友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小升初这些年


小升初这些年

用上岸来造句,大家能造好多,在小升初论坛中,大家都用上岸来恭喜经历小升初以后,得偿所愿的家长。但回想起这些在小升初奋战的日夜,最初时候的大家恰如但丁在《神曲》中的“过了此河,别无希望”。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是从孩子出生开始的,但是认识到小升初的重要性,是从孩子四年级开始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从各种兴趣班开始,钢琴、美术、书法、绘画、英语,各种班在四年级前是报的满满当当,学校的成绩,仅限于认真玩成作业,对,你没看错,我也没打错。三年级前的她,就是玩成作业。都说河西某小学的作业负担重。但是她的作业都不费劲。但这么玩下来,四年级期末的成绩,在全班排名很不理想,几乎到了班级二十。

这对妻子和我都是一个刺激。因为咱也上过学,小学阶段这个成绩是真没拿过啊。后来跟一些机构老师学习后发现,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就是满分教育,尤其是数学。可能有些家长会说,99分跟100分能有多少差别?对于孩子的知识掌握,当然差别不大,但是,如果是选拔类考试,那就靠这一两分来筛选人,这也是现实。所以,学习的量不够大,学习成绩一般,也就是正常现象。

于是乎开始了漫漫报班路,先是挑了近的小机构,某小机构,AS学了一年,不成,因为这地方不布置作业。孩子听一节课相声,愿意呆,但是,成绩上不去。换地方,换到某方,这时候必须得感谢某方的M老师,把我孩子的AS,从兴趣开始入手,逐步提升。

后来,发现光上这一门课不够。孩他妈又给孩子报上了XES的数学。在这里面C老师,认真,负责,除了上课讲清楚,还搞一日一练。基本上是每天搞一个知识点。这么学、练坚持下来。数学有了起色。龙城计算大赛,得了奖。并且也考进了尖端班。

这么坚持,五年级到六年级的时候,校外的学习,对校内的影响不大,但是提高了孩子学习的重视性,孩子在班里的成绩也基本上能稳定到前五名。但是五升六的时候,还他妈跟我还是茫茫然啊,因为目前到手的金奖一个都没有啊。也不是Xes超一班的。要是,也好说,肯定四大有一个。但是目前没啊。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六年级初孩他妈打听到某斯的培训效果好。狠狠心,报某斯,并且加大在某斯的学习力度。两次走福考试,孩子基本都是刷题刷到前一晚。语数外三门,近些年的真题,都做过两遍以上。语文的知识点,我陪着刷了两次。终于,走福分数很理想。但是,噩耗传来了,各种机构不许推,这次的成绩,不说金银奖。只有分数。

这中间,孩子她妈给孩子报考试,几乎是个机构的考试就报,zc,lz,xy,jy,ttxs,某方。效果都一般,拿银奖拿到手软。原因也很简单,非本机构学员,只上复习班,划的重点有限的。想考金奖,还真不容易。

这时候,孩子拼命学,全家人,也把精力,甚至生活重心都放到了她的身上。人都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娃娃在这一段时间,真长胖了,原因也很简单,去培训班看去吧,小胖子居多。家长也知道孩子上学辛苦,一放学,想吃啥,买,想喝啥,买。学习成绩搞上去了,体重也搞上去了。

所以,这节的标题,有点文不对题,但是,内涵其实说得是一回事。为了一个好成绩,全家的努力全押上了。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了,虽然某斯没有金奖,但是有成绩,某方杯也取消了,但是两次成绩也都有了,综合成绩也在酝酿中,娃她妈说,不管如何,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溜溜啊。做简历吧。

报了两个制作简历的班,这种班,在个大机构基本都是免费的。简单学习一下,开始上手做简历。

这期间,跟一个机构的老师聊,这老师指点我,你送简历就得早点做,早点送,勤点送,多走几次,最起码混两个脸熟,大家都在等政策,其实,真政策一下来,好娃娃早就定好了,那时候,再找人送简历啥的,人都逮不着。

受此启发,我们抱着简历,报着病急乱投医的策略,四大都投吧。可好,今年都不收简历。报着简历过去跟各初中招生负责人聊,人家翻翻,嗯,把校内成绩完善一下,嗯,把那个方面再加强一下。用非著名相声演员老郭的名言“褒贬的是买主”。我忽然感觉,自己的这份简历,还是能被名校认可的。

在送简历的过程中,还碰到过这么一次,拿着简历到了门房,门口保安同志不让进,于是赶紧问到了负责招生的老师的电话,老师一接电话表示很忙,于是咱就赶紧把孩子的各种奖往前报,报了一半的时候,老师说,你进来吧,我们看看。然后赶紧进去。跟老师一见面,翻腾翻腾简历,老师说,你这个可以报我们学校了。当时真是欣喜若狂。回家跟家里人高兴了好一阵。

直至”三七摇”政策一出来,各学校开始联系咱们了,都说你家可以网报我们学校了。这时候,又涉及到学校的比较上面,但总归娃上学的这个事,基本上也算是落停了。想想这些日子报班、考试、刷题、这些辛苦,也没白费。

还是得感谢这个论坛,在这个论坛里面学了好多,尤其感谢论坛里面的愣愣、夏天、负责敬业。手动点赞!

这两三年的求学经历,用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来总结,虽然不很贴切,但也是基本符合。最近在各种中学生群里面交流,初中和小学的学习量不是一个档次,更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不过,慢慢来,不能急。有过这些年的积累,心态应该更平稳一些了。接下来的事,想必也可以顺当一些吧。但愿但愿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庭教育征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教育是一名有缺憾的艺术”,因为它有不可预见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一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主张谨言慎行,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他就能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每当朋友们夸赞李逸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既自豪又羞愧,因为儿子在一些方面是比较出色,但是也有他刻意隐藏的缺点,宋老师要求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时,我就把儿子的优点、缺点列了一个表格:

优点:开朗、热情,爱读书、理解能力强(阅读理解题目一般不出错,能很快的给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总结出比较准确的含义),想象力丰富(每当读到一篇好文章时,很容易身临其境,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浮现在脑海里。这是李逸涵自己的话),喜欢交往(到陌生的环境会主动与别人交谈,询问行走路线,家里来了客人主动问好,招呼用水果等),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去年越野赛、3年级时的礼仪队,儿子很轻松的跟我谈到他没有入选,原因呢,因为自己体型较胖,会不美观。当我问及他会不会觉得很失望时,他说“哎呀,妈妈,你儿子学习挺好,爱读书、爱写作,爱唱歌,不就这一点不擅长吗,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老师这样选是正确的,当我适时提出咱俩一起减个肥时,他竟然毫不在乎的说不就是胖一点吗,身体健康就行。)既然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阴影我就尊重儿子的选择。

缺点:自我整理能力差(书桌里总是乱七八糟,书包里有好多废纸,家里的书桌不提醒不整理)

不喜欢、不擅长运动(在家很难叫出门去,喜欢在家里玩拼接玩具、看书,动画片,玩电脑)

做事过分追求完美,可以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跳绳,没有把握不去做事情)

书写能力差、做事不够细心等

分析的不够全面,这是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其他方面还请老师作评价,那么针对我自己和大家对李逸涵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他的优缺点的形成都是习惯养成的产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尽管我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但是自己在家庭中一些无意的却是正确的表现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让孩子可以正确的成长,而孩子那些不良的习惯也跟我息息相关,令我汗颜。好习惯培养我们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榜样的力量

喜欢读书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婴儿期开始我比较关注《为了孩子》之类的杂志,根据书上的指导给孩子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家里的家具上贴满汉字,我想大多是家长都是这样做的,固定时间个孩子讲故事,到大班后识字量很大,我就开始给他买文字多的书看,母子各看各的,由于认识的字多,上小学后从来不需要家长为他读题、分析题意,因为他总拿不认识的字问我,打扰我看书,学拼音后赶紧教会了他查字典,这样虽然没上学前班,因为经常查字典的缘故,拼音除了书写不太规范掌握的倒很扎实,而读书多的好处随着李逸涵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长越发显现出来,比如薄老师说他知识面广,大概是2年级的时候老师说最小的数字是零,他说是负数,他会在北京旅游的时候跟一个80多的老先生谈论什么墨西哥的名胜古迹,西班牙的美味佳肴,那是我也插不上嘴的话题,理解、现象、写作能力的逐渐提高,发在我博客上的作文得到大家的好评“西湖的水很清,清的能看到水底,一些小鱼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湖底的泥土看上去软软的,仿佛一脚踩下就要落下去似的。放眼望去,湖中心有许多小岛,小岛上长满了青青的芦苇,看起来生机勃勃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不如教育家长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每个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家长是怎样的,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教育孩子就象是农民种庄稼,庄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农民的种养方式,庄家出问题,是农民身上有了问题,家长就好比种庄家的农民。

按理说,现在的家长只是层次高,也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应该是比较好沟通的家长,实际情况远不如想象的乐观,现在的家长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大道理一大堆,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全都不适用,他们有的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孩子有了进步,他们感谢老师,孩子有了不足,他们会对老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完全忘记了教育孩子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家长自己有自己的育儿理念,总认为老师不如自己懂的多,总想让老师按自己的理念方法育儿……

到了大班,再教育孩子也只能是很浅显的效果,家长才是问题的关键,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把孩子从小到大养成了现在的状态,要想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尽快成长,家长十分地需要扭转观念,但这是比较困难的。

家长学校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专业的幼教机构,应该把普及幼教知识作为一部分利用网络也好,实地教育也好,定期为现代的家长们更新观念,对幼教工作的开展会更有帮助!

相关推荐

  • 家庭教育:小升初这些年 小升初这些年 用上岸来造句,大家能造好多,在小升初论坛中,大家都用上岸来恭喜经历小升初以后,得偿所愿的家长。但回想起这些在小升初奋战的日夜,最初时候的大家恰如但丁在《神曲》中的“过了此河,别无希望”。...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庭教育征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教育是一名有缺憾的艺术”,因为它有不可预见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一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主张谨言慎行,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
    2020-08-26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孩子三“不得”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
    2020-12-14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不如教育家长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每个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家长是怎样的,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教育孩子就象是农民种庄稼,庄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农民的种养方式,庄家出问题,是农民身上有了问...
    2020-08-18 阅读全文

小升初这些年 用上岸来造句,大家能造好多,在小升初论坛中,大家都用上岸来恭喜经历小升初以后,得偿所愿的家长。但回想起这些在小升初奋战的日夜,最初时候的大家恰如但丁在《神曲》中的“过了此河,别无希望”。...

2020-09-29 阅读全文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教育是一名有缺憾的艺术”,因为它有不可预见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一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主张谨言慎行,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

2020-08-26 阅读全文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

2020-12-14 阅读全文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每个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家长是怎样的,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教育孩子就象是农民种庄稼,庄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农民的种养方式,庄家出问题,是农民身上有了问...

2020-08-1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