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处理孩子尿床
发布时间:2021-02-18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中三班朱优娜晨辰是我们班的一个男生,说话细声细语,很可爱。可是到了中班后,还经常要尿床,而且每天都要定时叫他,稍微晚几分钟就尿床了。有一次,午睡起床了,他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我说:“晨辰,起床了!”他还是不懂,从他闪躲的眼睛里,我知道——他又尿床了。有些小朋友好像知道什么似的,对晨辰说:“你小便尿出了,对吗?”他赶紧把头进被窝里!我说:“没关系的,每个小朋友小时候都会把小便尿在床上的。”其他小朋友不说话了,晨辰从被窝里伸出小脑袋笑了。于是我赶紧拿准备好的衣物给他,对他说:“把衣服换好,衣服湿湿地不舒服,而且也要感冒的。”他点点头说:“好的。”
其实
,我觉得作为一个保育老师,不应该把尿床看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如果我们紧张,就会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带给孩子,那么孩子会更紧张。也许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里压力,使其不健康。所以每次孩子尿床,我就用轻松的态度去处理,我觉得这样对孩子来说更有效。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尿床之后
“老师……我今天又尿床了!”安安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啊?你真是的,赶快把裤子换吧!”哎!“我刚才问你有无尿拉,你又说没有!”今天已是他连续第三天尿床了。
下午,安安的爷爷来接他,于是我就跟他爷爷诉说了他的情况。安安爷爷听后也告诉了我他在家的情况。原来这段时间天气不太好,安安生病了,多尿是他吃药的副作用。哦!原来如此,第二天我特别留意了安安的午睡,让他一定要尿完才上床,一点半左右又叫他尿一次。结果那天他没尿床。就这样安仔连续几天都没尿床。
过了几天安安爷爷说:昨天安安的内裤湿了,不敢告诉老师和妈妈,因为怕被老师批评和妈妈打骂。听完这话后,我顿时愣住了,原来他的尿床是我们事后批评对他的阴影,为了不让我们知道他只能沉默与忍受。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无疑是做错了,过分了,我们没有用心去倾听幼儿的内心而是用自己认为正确、快速的方法去处理幼儿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自私,也是对幼儿的不公平啊!
看来我们应用耐心去换幼儿的心声。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是在想什么。很多人说幼儿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并不是这样,只是不懂得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作为老师和家长只有耐心地去倾听与引导,才能使幼儿更放心更舒坦地接近我们,以及述说他的心事与想法。
管理午睡不轻松
管理午睡不轻松吃过午饭再稍适休息片刻,我们这群天真可爱的小宝贝就要上床午睡了。同大班孩子起来,管理托班孩子的午睡,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回园的第一个星期,刚开始午睡,有三个新生孩子总是安静不下来,哭的哭,闹的闹,有些幼儿是故意给老师出难题似的,不管你老师怎么哄,就是不肯到床上去。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幼儿存在午睡障碍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两岁半左右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限,我及时地给予帮助,提醒或帮助幼儿睡前小便,决脱衣、铺被困难。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了,取而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生活。这种巨大的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产生分离焦虑。为了照顾大多数的孩子,我帮助表现较乖的幼儿睡,对于情绪还不太稳定的幼儿,不强制他们睡,而是由着他们玩一段时间,到孩子有睡意的时即扮演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他们睡,他们感到,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喜欢和亲近老师。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午睡管理,有很多小朋友有回到上学期有睡觉的习惯了,令我欣慰,多数幼儿克服了午睡障碍,能较快地睡。今后我此不疲为孩子们服务,使午睡室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
让孩子轻松学习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经验表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
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轻松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可以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尿床羞羞羞
天气越来越冷,有的宝宝尿床的现象逐渐增多,辰辰几乎每天都要尿床,佳佳每次都是憋着,好几次都尿湿了裤子,还有淼淼也是三天两头要尿湿裤子。为了帮助孩子减少尿床的次数,我们这次用绘本的方式,以亲子阅读的形式,在故事中来让孩子知道一些简单的不尿床的方法。咦?谁尿床了?湿湿的红萝卜被子的图案,被子后面站的是谁呢?尿床了!尿床了!湿湿的绿被子有什么图案呢?小熊为什么没有尿床?因为......好玩的尿床的故事,有趣的生活场景和丰富的认知情景,使宝宝们爱上了这本书。看到小动物们尿床了,说羞羞羞,已经对尿床这种事情非常清楚的知道它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了,还说我要向熊宝宝学习,我长大了,我没尿床,我真棒,我真了不起!同时宝宝通过被子上的图案就可以猜出是谁尿床了,也明白了小动物爱吃的东西是什么,也认识了很多颜色,不同的小动物用不同颜色的被子……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开发了宝宝的各种智能!宝宝们在家和爸爸妈妈看了几遍,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又看了好多遍,边看边还在指点着说着呢,看来我们这些可爱的葫芦宝宝们慢慢也喜欢上了绘本哦!
丽丽尿床了…
丽丽是我们班上最小的一名孩子性格内向,平时都不大与别的孩子交流,最近她经常尿裤子,特别是午睡的时候,其实,幼儿园的宝宝们,总会有尿裤子的坏习惯,过一短时间就会好的。
星期天,我走到丽丽的家门口听到丽丽的妈妈在和邻居拉呱,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她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丽丽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安安又尿床了。。。。。
“老师……我今天又尿床了!”安安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啊?你真是的,赶快把裤子换吧!”哎!“我刚才问你有无尿拉,你又说没有!”今天已是他连续第三天尿床了。
下午,安安的爷爷来接他,于是我就跟他爷爷诉说了他的情况。安安爷爷听后也告诉了我他在家的情况。原来这段时间天气不太好,安安生病了,多尿是他吃药的副作用。哦!原来如此,第二天我特别留意了安安的午睡,让他一定要尿完才上床,一点半左右又叫他尿一次。结果那天他没尿床。就这样安仔连续几天都没尿床。
过了几天安安爷爷说:昨天安安的内裤湿了,不敢告诉老师和妈妈,因为怕被老师批评和妈妈打骂。听完这话后,我顿时愣住了,原来他的尿床是我们事后批评对他的阴影,为了不让我们知道他只能沉默与忍受。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无疑是做错了,过分了,我们没有用心去倾听幼儿的内心而是用自己认为正确、快速的方法去处理幼儿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自私,也是对幼儿的不公平啊!
看来我们应用耐心去换幼儿的心声。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是在想什么。很多人说幼儿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并不是这样,只是不懂得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作为老师和家长只有耐心地去倾听与引导,才能使幼儿更放心更舒坦地接近我们,以及述说他的心中的想法。
教育随笔:帮助孩子走出“尿床”阴影
过程:“宝贝们,起床啦!”听到我的喊声,孩子们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就在这时,我发现胡城晨小朋友仍然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今天小家伙好像没有睡着啊,怎么回事呢?于是,我走到他的床边,一边拍被子一边喊着:“胡城晨,起床了。”他把头扭过来,看了看我,仍然没有要起来的意思。“怎么了?”他不说话,只是在被子里扭来扭去。“是不是又小便在床上了?”他点了点头。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尿床了,每一次午睡前我都提醒他如果要小便要及时告诉老师,可是他都没有照着我的话去做。我刚想批评他,却看到他害怕的望着我。“先起来吧,把内裤脱下来,老师给你拿一条干净的裤子。”我压抑住心中的怒火,低声说道。他紧张地从床上爬了起来。“晨晨,今天中午怎么没睡着啊?”我一边给他换裤子一边问道,“不敢睡。”他支支吾吾地说。“为什么不敢睡?”“怕尿床。”“噢,这样啊。可是你今天还是尿床了呀。”他低着头不说话。“没关系的,老师不会责怪你,明天睡觉的时候,你放心地睡好了,老师来喊你小便,好不好?”“嗯。”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反思:小班的孩子内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加了解就盲目地批评,不仅会破坏师幼关系,还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试着理解孩子,想办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不仅会赢得孩子的信任,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随笔:让孩子轻松一点儿
教育随笔:让孩子轻松一点儿
本来打算周日可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当我美美地走在大街上时,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孩子”背着“行囊”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陪同下去上各种特长班。心里不禁就想:“特长班”为什么这么多?
我和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总结下来大概2/3的家长认为应该早点让孩子学点东西,以便能在以后的社会中有更强的竞争力。有1/3的家长觉得周末孩子没地去,天天在家呆着还不如到特长班学点东西,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在上特长班自己孩子不去的话,有点对不住孩子,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真的会出现家长们所想要的结果吗?
第一: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时期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即有多聪明,而是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通常的智力而言的心理特征,它主要由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因素共同组成,最通俗的即是坚持性、自信心、勇敢、活泼、合作性等等品质的发展。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期最好的途径就是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我们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幼儿更不能例外,素质教育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固定答案,但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当你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很显然在幼儿阶段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认多少字,背多少诗,会算多少题,如果想让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该从长处着眼,先着重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第二: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为什么在孩子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差异呢?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因素。家庭在孩子发展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观直接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从而作用于儿童,出现了个体差异。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少高学历家长在孩子入托时并不希望幼儿园教给孩子单纯的技能知识,他们更希望孩子在一种友好、合作、安全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乐观的活泼的性格等等,他们更强调孩子的意愿,他们的家庭属于民主型家庭,就像刚才的案例一样他们会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支持孩子的行为,当然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要好许多,作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的孩子可能现在还达不到很高的生活标准,但他们应该拥有一样的快乐童年。
我们班里的东东有天对我说:“星期六我要学英文,还要学美术呢?”我问她:“宝贝,你累吗?”“嗯,当然了,可我妈妈让我去学,我很听话!”真想不到,周末孩子比我们还忙,好像有的孩子还要上三个特长班,他们才是真正的奔波呀!但最令我们担忧的是有多少特长班懂得幼儿教育,略懂得幼儿教育的又有谁会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兴趣是要培养的,但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刚刚萌芽的兴趣,不知道是会被扶持起来,还是会被拔苗助长。都说特长班办得好不好,要看家长的反应,而家长观察到的也便是孩子们最直观的表达:比如几张画,几个动作,甚至几个单词,因此特长班也就特别重视这些最表面的可呈现东西,但那些不能呈现,也就是最关键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呢?这些能力都是隐性的,而且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功利性如此强的经济社会里,谁会来做,谁能来做?!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特别有舞蹈的天赋,肢体语言很丰富,想送舞蹈班,可是她才4岁、5岁,甚至更小;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即便不是也想让孩子多接触一点音乐,可是总会学着学着就变质了,钢琴是外国的乐器,外国人听都没听的考级成为许多家长趋之若骛的目标,实际上舞蹈也罢音乐也好他们到底都是用来干什么的?谁都知道,它们是人类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最原始的行为,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如果没有快乐可言,它们还会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吗?
第三: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了,他们最爱的是玩,最需要的还是玩,别老让孩子待一个地方,他们会感觉统合失调的,会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往的,难道我们小时候玩的高兴时被父母叫回家时会高兴的忘乎所以?借用在上海学习时一位学前教育专家的话:可怜可怜幼儿园的孩子吧,让他们多玩会儿,等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哪里还能如此彻底的玩?!所以当妈妈准备换好行装去逛街的时候,当爸爸说出无数个理由要加班的时候,请别把孩子送到他不能好好的放松的玩的地方,那样对他们是有些不公平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你会找回久逝的童心;你会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小鸟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蚂蚁地窝是什么样的?等等,从你的行为中孩子会学会怎样查询资料,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怎样和别人合作研究,怎样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遇到困难不放弃……别说这是孩子的事情,其实这才是最伟大的事情!
你能够带孩子在一个周末去春游,但下一个周末呢?下一个季节呢?别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他们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当然这种快乐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收获孩子和你真正的幸福!让孩子轻松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