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2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这几天接连碰到了两件小朋友摘花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们好像已经改变自己的做法了。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有天早上来园时间,黄老师在我们班级的门口自然角那里看到一位小朋友在摘我们自然角里的五彩椒。于是,黄老师问了那位小朋友是哪个班级的,因为他说不清楚,于是,她把那个小朋友带到我们班,意思让那个孩子承认一下错误,教育一下。后来,还找到了班级的老师,也进行了教育。第二件事情是,今天中午我们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中班有个男孩子,在摘一号楼东边瓦缸里种的花,那时我和方老师都看到了,于是我们也留下了那个孩子
,等到他们班的老师来了,就告诉了班级老师。老师当然也是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同时这个过程,我们也对我们两个班级的其他孩子进行教育了。
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我觉得我们好像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已经改变了方法了。以前,老实说,我们觉得有时候摘一下花,因为是小孩子总是喜欢花的(自己小时候不是也经常摘野花吗),所以看到了总是稍微批评几句,阻止他不摘了,就好了,但是现在想法好像不同了。毕竟这个花不是野花,是有人专门种的,是美化幼儿园环境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环境的布局。那么既然是人为地专门设置的,那么就不能去破坏它,这对我们大人来讲是知道这道理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也许不知道。当花草作为专门的设置的时候,它已经不是野花了,当然也不可以随便破坏。对于这个道理,也许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的。这是他们融入文明社会所必须的行为的规范,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也是有责任要教给孩子的。所以,今天的做法,我自己觉得自己好像也在进步。[励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也许,在孩子的文明行为的培养上,我们更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进步,逐渐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也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观念,从而促进他们行为的转变。
让我们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从一点一滴开始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不给我看书......”,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对于孩子们的“告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
因为,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又一学期将近尾声了,孩子们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比如说:听到音乐,能将椅子搬成指定的位置;小便的时候不拥挤,先下后上;喝水也能很好的排队等候。不过,时间长了,个别孩子总会有一些“问题”出现。
每天上午的语言活动我们都得将小椅子排成三排而美工活动时往往要把小椅子搬到桌子边上来。每当这时,教室里就会响起“咔咔喳喳”的声音,不但损坏了椅子,也使教室里显得格外乱。这天,语言活动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和小朋友做个有趣的游戏,看谁搬椅子时,让老师听不见声音”。小朋友们很好奇,个个跃跃欲试。我喊“一二三”小朋友开始搬椅子。我闭上眼睛当我睁开眼,全班小朋友都整齐地坐在桌边了。我装做不知道的样子问孩子:“你们怎样搬的小椅子,我怎么一点声音也没听到?”这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轻轻地搬,轻轻地放。”有的说:“我走路跟小猫一样没有有声音。”我问小朋友:“下次搬椅子的时候,谁还能让我听不见声音?”孩子们一起举起手来。这样连续几天,教室里再也听不见“咔喳”声了。
由此我想,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发现家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来越不重视了。
有的家长竟然说:“树大自然直”。
我却不这样认为,请家长们不妨听一听我的几点建议。
有一位外国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
孩子的心田,
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下行为的种子,
就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
就收获性格;
播下性格的种子,
就收获命运。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古往今来,这是一条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铁的规律。
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道德习惯等等。
如果好的行为习惯不注意培养,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注意矫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一点一滴的教他们做起,例如,让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手帕、自己到扫房间、自己整理书包等。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不要半途而废。
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反复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2、培养幼儿勤劳的行为习惯。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
只有勤劳,才能艰苦奋斗,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起,例如洗衣服、扫地、倒垃圾、洗碗筷等,当孩子劳动以后,家长要给予检查、评价,适当给予表扬批评,鼓励他们积极劳动,乐于劳动。
切忌给孩子泼冷水,挫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3、培养孩子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次,我去逛商店,看见一位母亲带着孩子逛商店,孩子执意要买一件昂贵的玩具,母亲不肯,孩子就大哭大闹,躺在地上不走。
最后家长还是以给孩子买了玩具而告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已经习惯,只要大哭大闹,家长就会满足他的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就养成了。
因此我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教育,要抓早抓小,要从孩子日常行为表现的一些小事抓起,如挑食、任性、和大人顶嘴、说粗话脏话。
总之,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要引起重视,因为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塑造出健全完美的人格;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造成某些品格的缺陷,有的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不知道本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育随笔: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性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幼儿能健康的成长,教师应该加强对自己言行的管理,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我们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园本品牌的同时,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提升,“保教结合,保育在先、教育并重”“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幼儿生活无小事”......等等,这些教育理念都是让我们幼儿教师以教育幼儿为中心,以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重点来开展。然而在我们努力做着这一切的同时,我们教师却会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出现不当的言行,对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
嘟嘟今年4岁半,是我们班上年龄比较大且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的非常活泼开朗的一个小朋友,也是老师得力的小帮手,不仅如此嘟嘟还经常会给小朋友们带来非常精彩的故事表演。因此班上的小朋友们也都很崇拜他听他话。这天中午我正组织着班上的孩子进行午餐前的活动,班上的孩子们都很安静的听着,嘟嘟却突然从自己的座位上跑了出来并从我身边蹿过。我见状立即伸手拉住他,正巧拽住了嘟嘟的衣领,生硬地将他往座位上一推说:“谁让你跑出来了,回位子”。嘟嘟往后退时闪了一个趔趄,全班哄堂大笑。我制止大家后又继续进行餐前活动的组织,此时的嘟嘟坐下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着没哭出来,整个一个下午精神很蔫,不说话也明显不活泼了。我想着赶离园前再抽空和他聊聊,问问原因并请他原谅我不经意间的不恰当言行……然而由于太忙我把这事竟然给忘记了。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开心的入园并进行着晨间活动,唯独嘟嘟没有来,直到小朋友都用完早餐,嘟嘟妈妈才领着他来到班上,嘟嘟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他妈妈在教室门口示意我出来一下,随后妈妈就问我:老师,也不知道嘟嘟怎么了,昨晚不停地哭,叫喊着不去幼儿园,怎么问就不说原因,今早起床也不情愿,洗漱时非喊着要回外婆家说不上幼儿园……听到这我恍然明白了昨天就因为我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显然伤到了嘟嘟的自尊心,在那么多的小朋友面前他失去了面子,失去了大哥哥的威信,伤害到了他幼小的心灵。于是我答应嘟嘟妈妈今天一定会和嘟嘟单独地聊一聊,已解开他心中的结。可就在我还未来得及和嘟嘟谈谈心的时候,早上的一节绘画活动令我更加意识到我的言行对嘟嘟内心的影响已经很严重了,我必须认真反思我的言行。课间我巡视并指导着小朋友画画,当我走到嘟嘟面前看到他的画时我惊住了,嘟嘟画了我正拽着他的衣领,旁边桌子上坐了两个小朋友正在捂着嘴巴笑他……
一个4岁小男孩的简笔画却是很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看到这我内心无法平静,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嘟嘟的内心,看懂了他当时的心情,一个平日曾是全班小朋友的偶像被老师训斥并出尽洋相时的心情。我更加自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培养并引导幼儿内心健康成长,可是我的行为却是如此地伤害了他,如果说嘟嘟的内心不够坚强,那从此后在他内心里将会存在阴影,也将影响到他的身心成长。此时让我终于明白教师的言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中午吃完饭,正当孩子们都自由地选择着自己的小书在阅读时,我轻轻地走了过去蹲在了嘟嘟的旁边:“能不能告诉老师,昨天为什么不吭气从座位上跑了出来?”,“我想给月月老师说句话,可叫了好几声月月老师都没听见,我就跑过去给她说话”。“哦,原来你是想给月月老师说话才离开了座位?”,“那你有没有觉得你没有给老师打招呼就跑出来是不礼貌的?”我继续问着。“嗯”嘟嘟回应。“老师昨天的做法也不对,也不礼貌,你能原谅老师,给老师一次改错的机会吗?”,“丽丽老师,我都老了,昨天的事情都忘记啦”说着嘿嘿笑啦。“那我们继续是好朋友,来,勾勾手指头”我对嘟嘟说完相互勾了勾手指点了点头,相互都笑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嘟嘟也找回到以往的自信,依然是那样的活泼,依然是班上小朋友们的大哥哥,可是我通过此事有了深刻的教训,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更文明,但它带给心灵上的伤害是极其大的,而且是长久性的。从而致使幼儿的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害和损害。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幼儿的人格,损伤了自尊和自信严重的还会导致心智失常。还记得听过卢勤姐姐的讲座,她提到小时侯曾经被老师不恰当的言语伤害了她的心灵,从此以后只要听到跳舞,她就发自内心的排斥和害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者老师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里投上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幼儿教师的言行需要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因学习环境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正如人们所说:“人之于教育,犹如花草于自然”花草需要温暖与滋润,但经不起烘烤和水淹;而需要关爱和教育,经受不了强迫与驱赶;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揠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幼儿的一生,所以教师在言行上一定要慎重。总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我将以此为鉴。
对孩子的教育都要以鼓励为主
经过近三个月的游戏与生活,我们小班的宝宝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我们班的宝宝在排队以及其他规则意识上表现都不近人意。
一次中午的饭后散步,我带着小朋友到前操场去进行散步活动,可走到中途回头一看,除了跟在我身后的两三个小朋友以外,其他的小朋友都做鸟兽散。我便重新引导小朋友按学号排队,拍完以后我还特地强调了排队的规则,说完我带领小朋友继续向前走去,可走到途中我再次回头,小朋友还是跟之前一样四散跑开了,我很生气,于是中午回去以后,我做了批评教育,并且强调了饭后跑步的危害,小朋友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到了第二天散步时间,情况也依旧没有改善。我十分苦恼,便回去依旧做了批评教育,而小朋友们的反应,除了在批评过程中重复说知道了以外,并没有任何的改善。
我突然想起以前曾听学者说过,对孩子的教育都要以鼓励为主,所以我想,是不是对孩子们进行以鼓励为主的奖励制,情况会变好呢!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平时的生活和游戏中,我发现我对孩子的耐心还远远不够,有时候要记住他们是孩子,要做他们的朋友,只有一同生活一同游戏,我们才能一起更好地成长,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多以鼓励为主,帮助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理解孩子的行为
一天幼儿洗手的时间,班级有一个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时,坐在他后面的另一个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这一过程被我看见,我想教训他,因为以成人的眼光看,这明显是在捉弄。但我却发现两位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这个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继续停留在这件事上,转而看别的东西,两位小家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这件事。事后我想,幸亏当时没有教训拉小椅子的他,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犯错误”。我选择沉默也就是“淡化”了这件事情。而如果我当时教训了他们,虽然当时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实上也就把这件事“强化”了。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捉弄别人。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要明白当儿童的行为不适当的时候,并不能将此作为错误行为,也许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正在学习新的价值、规范、标准、文化等社会规则。因此,当儿童在无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及家长要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行为。
如何对待孩子说谎行为
*4岁的妮妮不小心打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妈妈问起时,她说是家里的小花猫干的。
*威儿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饭出门散步,路过蛋糕店,看见橱窗里诱人的水果蛋糕,威儿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缠着妈妈要买一个蛋糕,并说“我真的饿了”。
*壮壮对班上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一个这么大的蜗牛!”壮壮用自己的小拳头比划着,那还真是个超级蜗牛,足有他的拳头那么大。
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儿童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这种现象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孩子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孩子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一位朋友疑惑地告诉我:小时候他总觉得家乡小学旁边是一座山,而现在看看不过是个小土堆罢了!如果这时家长对他们加以批评和责备,反而会向孩子暗示怎样可以有意识地说谎。因此,对待说谎是幼儿,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时孩子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了。
听到孩子说的这些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说谎的孩子!”随后就有一场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许,还会给孩子讲讲皮诺曹的故事,那个说了谎鼻子就会长长的孩子的故事。以前,老人们常常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小孩子不能说谎,这说明人们对儿童说谎这个问题一直都很重视。如果自己的孩子爱说谎,父母就会十分敏感;特别是对那些经常说谎不脸红的儿童,大家更是感到不安和担忧。
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谎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说谎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例如,孩子说他看到一只和图画书上一模一样的蝴蝶从眼前飞过。
2.为了引起注意而说谎。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来肯定自己的存在(或许孩子的这个特性与成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有关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例如,孩子说“我的腿上都是小红疙瘩”,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蚊子咬的一、两个包,他这么说就是要引起家长对他的关切和爱抚。
3.受成人的暗示而说谎。
家长不要用暗示性的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黄豆塞到鼻子里去了?”对于这种方式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这时孩子感受到成人语气中的焦虑和紧张,而他们又不能理解原因,因此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问话中的“是”和“不是”上,而根本没有注意问题的内容。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黄豆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黄豆滚到桌底下去了”。
4.父母的“榜样”作用。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说谎,孩子多半也不会诚实。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经常不说实话,例如来了电话,爸爸对妈妈说:“如果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孩子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父母的这些表现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另外,如果大人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
有一种说法:儿童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造成的或促成的。分析上述儿童说谎的5个常见原因,其中,后4个都是和成人有关的。因此,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儿童“说谎”与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很大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要宽容一些,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一开始就责备孩子:不要说“你收拾好你的积木没有?”而要说:“我们该怎样来收拾房间?”父母对孩子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定孩子说谎,不要把孩子一时的表现认定为一辈子的特点,对儿童的积极行为给予重视,那么孩子的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5.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说谎。
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就会说“我肚子疼”。有时孩子是为了逃避批评和谴责而说谎。孩子害怕父母的责骂,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逃避这种痛苦。这种掩饰得到父母的宽恕,于是下一次做错事时,便再以说谎来求得宽恕。
培养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质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当孩子对的行为果实给自己造成消极后果时,要教育孩子不要归咎于它物,不要责怪别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去选择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好多家长却在自觉不自觉的帮孩子推卸着孩子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还飘着雪花,有个孩子迟到了,我问他原因,他说都是因为妈妈没叫他,他迟到了。而那位陪同他前来的爸爸竟也连声说;都是他妈妈今天早上没早叫他,所以起来晚了。
平时很多这样的事情,就从这个例子看,它的特点是错误的家教扭曲孩子的责任心,是过分保护型家教。过分的保护性家教是就是父母替孩子代劳了太多不应该代劳的事情,其实质是溺爱。后果是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应有的责任心。
在一种就是,‘是非不分型’家教的家教。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是非不分的’消极现象,其实都是家‘教’给孩子的。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重亲情、轻法理,重私利、轻功德的‘劣根性’传染给孩子。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从小指导孩子在自己行为的选择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例如,让孩子理解按时起床上幼儿园是自己的责任,不能能按时起床去幼儿园,迟到了应‘怪’自己,而不能怪爸爸妈妈,总之,家长要注意通过正确的家教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用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