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家长替孩子做值日?
发布时间:2021-02-24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做教案 教育笔记值日生西城区的一所小学最近出了件怪事:家长轮流排班去帮孩子做值日,为此,家长们不得不编造各种理由向单位请假。
事情发生在这所学校二年级的一个班。家长们反映,排班去学校做值日是从上学期开始的,张罗这件事的是家长委员会。当时,家长们发现刚入学的孩子不太会做值日,黑板总是被擦花,地面也经常残留着纸屑和饭渣,脏兮兮的。于是,有家长提议每周一次轮流去班上大扫除,从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一开始觉得这事有点儿别扭,但看到教室里真的挺脏,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也就同意了。”一位家长说。
“我去做过两次,每次都是利用倒休时间去。”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和爱人平时工作都挺忙,经常加班,哪有时间去做值日?但是,看别的家长去了,觉得自己不去不合适,怕孩子在学校因此受影响,只好硬着头皮跟领导要求倒休。
和其他家长沟通后,这位家长才知道,敢情很多家长都有难言之隐。轮到自己做值日的那天,工作繁忙的家长们不是跟单位领导谎称自己病了,就是说家里临时有事……总之,以各种理由从单位溜出来去孩子学校做值日。幸好全班有40个孩子,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的家长也就被排两次左右,尚能坚持。
由于是家长的自发行为,学校老师并未对此事进行干涉,只是对参与做值日的家长表示感谢。
这学期开学,又有家长提起做值日一事,没想到,引发了质疑和激烈讨论。有的家长认为,一年级时孩子小,家长们去学校帮着做做值日也就罢了,进入二年级还要替,就有点儿说不过去。有的家长不解:孩子在家里干活干得欢着呢,怎么在学校就干不了呢?反对之声铺天盖地,一时之间,家长替孩子做值日一事,暂被搁置。
对此,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家长疼爱孩子之心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卫生做不好可以重做,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可以,就是不能包办代替。”他说,孩子除家庭生活外,还要面对社会,必须学会社会规则和生活技能。所有的技能都是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如果家长非要帮忙或代替,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养成依赖性。“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家长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应该说服家长,以免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因缺乏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抛弃。”
疑问:学校的墩布能小点儿吗?
墩布重得拖不动,扫帚大得抡不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工具不适合孩子使用,成为造成孩子值日做不干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大部分小学为学生提供的墩布、扫帚、簸箕等工具都是成年人使用的,而非为孩子们量身订制,一、二年级学生使起来特别费劲。比如,小手抓不紧扫帚的把儿,墩布沾了水后会很沉,如果厕所离教室远,涮墩布就会更吃力。
此外,现在的课桌椅都是可调节高度的那种,比较沉,通常一二年级女生一个人搬动起来不容易,做值日时要想把桌子下面的垃圾扫干净就更难。
为此,有家长建议学校买些小号工具给孩子们使用,“像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塑料扫帚和簸箕就挺合适,价格也不贵。”一位家长说。[趣祝福 ZFW152.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西方观念做法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陪孩子长大,不要替孩子长大
现在家庭条件优越了,很多孩子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生活在蜜罐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是家里的小公主,父母的小天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委屈,事无巨细,勿需孩子动手,全部包办代替,以为如此就是给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和甜蜜的康庄大道。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作为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孩子长大,而要陪孩子长大,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去尝试,去体验……在尝试中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感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当然,父母不能“置身事外”,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做智慧的父母。
1、告诉孩子:“你能行!”
生活中,多给孩子展示锻炼自我的机会。孩子一次做不好,可再做两次,三次,四次,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做好!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第一次做不好,就放弃让孩子去尝试的机会,父母可包办孩子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但你不能包办孩子的一生,日久天长,就容易会让孩子养成惰性心理。
2、锻炼孩子的耐挫能力
欣赏、鼓励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过度的赞赏会让孩子“飘飘然”,一旦遇挫,孩子没有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没有批评,表扬就显得很无力,所以,在以激励表扬为主的同时,孩子做错事情,要让孩子勇于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父母没有原则地包庇袒护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的意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挫折是锻炼。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送给孩子的话: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大家的事抢着做。
送给家长的话:骄生不能惯养,自做必须自受,独立必须自主。
孩子反复叨唠自我诉求 家长要替孩子减压
案例
微信公号粉丝提问:女孩7岁,一年级,对自己某些诉求得不到答应时,一直翻来覆去地说自己的诉求,有时抓住人的手或衣服,有时要叨叨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比如学校要组织画画比赛,老师对孩子讲,参加比赛要选拔画得好的参加,如果你不努力就参加不了,孩子有时就会反复说:“我要参加,我要参加……”像这样的孩子,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作为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求赐教,谢谢!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校长李静华:由于没有跟孩子有过直接接触,对她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有限的信息,很不全面,因此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孩子的实际,故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对于孩子在“自己的诉求不能满足时就反复地说,有时可能出现抓住别人的手或衣服,唠叨个不停”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浅析及对策:
其一,孩子在以往的生活实践中有过自己的诉求不满足时,通过“反复说”“抓住别人的手”“唠叨不停”而获得成功的经历,在她看来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对这种行为进行矫正可以采用“讲清道理,规范行为”的方法解决。让她知道诉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它的合理性,与“反复说、哭闹……无关”;告诉她表达诉求取得应允的正确方法,对她平时在这方面的正确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建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出现“反复说”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冷却”的策略,以平时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减轻其对现有诉求的关注度,不急于“规劝”。
其二,由于孩子对提出的“诉求”有很强的期待,达不到时就产生了焦虑,需要释放。对这种易产生焦虑,又不会用正确方式减压的孩子,首先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与孩子交流谈话的方式。还以参加画画比赛的话题为例,可以告诉她“有一个画画比赛,要选画得好的参加。你平时画得很好,这次咱们还要努力,画得更好,争取自己的作品能入选参赛”。谈话中给她的信息是“有画画比赛,要努力,一定能参加”。我想这样如果她还要叨叨的话,可能是“我要努力!我要参加!”其次在她出现了“反复说”的时候,应该尽快转移她的注意力,不要让她总是说着一个话题,可以“打岔”说些别的,也可以给她一些平时喜欢的玩具,喜欢吃的一些食物,喜欢看的图书等,有条件的可以给她放点舒缓的音乐听听。在日积月累中教给孩子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其三,要观察孩子其他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个人认为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发现孩子或学生的问题,及早采取应对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毛病”,还是心理或精神问题,都要从孩子本身的情况,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客观的分析,训练、干预、矫治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点滴进步和改变都要给予鼓励;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会看到孩子的变化。
父母不能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永远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无论他遇见伤害,或者挫折,我们要想一想,父母是不是能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肯定不是。
我今年有一个入园的小孩的爸爸担心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孩子进到幼儿园以后,他一直在门口站着,他就说如果我离开这个地方我心里就担心,万一我们家孩子发生任何事情我不能第一时间到他身边,这就是一种病态,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小孩父母应该把心放宽,小孩受任何的挫折,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绝不是说偶然。如果这个小孩从小到大都很顺对孩子是一件好事情?毫无疑问他肯定不是。孩子受挫折过程中父母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的态度。
我说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不敢跟老师交流太狭隘了,我认为幼儿园老师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的职业,因为班里有20多个学生,入园的第一天20多个孩子同时哭,哭一个星期,天天听着孩子的哭声,任何一个人去实习都会觉得心烦意乱,但是老师有老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绝不会说伤害孩子,但是有可能会忽视您的孩子,老师不可能像孩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那样,把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达到了,每一个眼神都看得见,每一个伤心的事情被人欺负的时候都能看得到。所以父母就要明白,当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是进入社会了,为什么?因为他得承受被别人忽视,承受被别人误解,还得承受别人批评他,或者别人不正确的批评他,这些都是他要承受的,所以家长看到孩子受委屈了我认为第一项任务不是跟老师讲,是跟你的孩子讲,是教给孩子遇见这样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心态,我认为比跟老师交流有用。
第二件事情才是跟老师交流,告诉老师:“昨天孩子做什么事情,老师你可能误解了,但是我回家告诉他你被别人误解很有可能,你自己要到沟通,你帮我看看,今天跟您沟通了吗?”这是一种很积极的方式。您说的家长心态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心态,实际上就想让老师关注我的孩子,对我的孩子好,包括这种心态延伸出来一系列问题,包括送礼等等,这种实际上都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了老师也很紧张,比如他也会觉得我是不是对这个孩子不够好,实际上我认为集体生活,老师照顾孩子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然后他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就一定要给,是这样一种标准,可能跟孩子父母所要求的完全不是一种标准。
实际上我觉得父母对现在的老师要求有点高,因为他就是要关注我的孩子今天中午是不是没睡好觉,我觉得把这种过于大的责任怪到老师头上,老师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另外教给孩子应该教给他的事,比如做人最起码的交往方式,在群体中大家应该有的交往生活等。
我认为父母跟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想老师应该为我孩子做什么。我说一个非常实在话,如果老师跟家长的交往很难受,一定会影响到带孩子的情绪,老师会有情绪,我认为作为父母自我保护很好的方式,应该用一种很温和的方式去把这种情绪调解好。所以父母如果怕别人对你孩子不好的时候,我相信通过你自己的行为都能做到,这种配合是人与人的尊重,你先不要想说别人对你不好,别人对你的孩子不好,你得想他为什么会对我的孩子不好?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我认为你先不能想说他肯定对我孩子不好,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老师也都是人,我认为一旦你是很真诚的态度,或者你是一种很好的角度去跟大家沟通,人和人沟通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去沟通的话我相信这种问题决不会发生的,因为老师最敏感,孩子是最无辜的,而且幼儿园的小孩,那么点的小孩一转眼就忘了,所以父母不能都钻入这个误区,而且父母和父母之间也会有影响,越说越觉得这个老师对这个孩子不好,这种心态对自己真的特别不好。
做家长的怎样教育孩子
世界上最容易和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当父母。因为我们不必经过任何培训,不必经过任何的考试就能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当父母很简单;同时当父母又很难,正因为我们父母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和考试,我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想有限的篇幅无法教会你怎样教育孩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孩子犯错误 家长如何做?
案例
微信公号家长提问:孩子现在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他犯错误,我都会说他,有的时候着急也会打两下,发现孩子现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觉和孩子越来越远了,我很着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他纠正错误?
专家观点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师陈铁苹:
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自主性逐渐增强。依赖、服从的特征逐渐消退,自主和批判的态度开始出现,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自我调控能力加强,能比较现实地对待困难和自己的不足,对事务的认识加深了理解。他们强烈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遇事欠冷静,唠叨孩子一通,急了就打两下,甚至还有人“威胁”孩子几句,用家长的“威严”想来“控制”住孩子,片面地认为这样就能解决了问题。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就像案例中所说的,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其实,这时的孩子不是怕家长,而是在用一种“不抵抗”办法,来逃避家长的絮叨和威胁。久而久之,孩子开始逆反,形成叛逆的个性。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控制还是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
一、尊重孩子,从真诚沟通开始。
对于孩子的一次小小失误、错误,家长不反复进行说教,反复批评,不提出过于严格或过多的要求。可以正式地与孩子好好谈一次,将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或期望告诉他,或者告诉他某次失误应该吸取的教训,说明从小事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如果方法得当,一次沟通的效果胜过多次反复说教。家长与孩子沟通,还可以虚心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看到家长的真诚,孩子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孩子感觉家长是把自己当大孩子了,心里有一种满满的被尊重的感觉,这样的沟通才有效。
二、尊重孩子,从自我反思开始
五年级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开始增强,心中总想个平等、民主。当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也会看到家长身上的许多不足。所以,家长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家庭教育中家长主动进行反思、改进,尤其在与孩子有矛盾或分歧的时候,家长静下心来反思教育过程是否得当,这也是家庭民主的表现。家长如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全家一起努力改正,对孩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一定会向家长学习,犯了错误及时反思,努力改正。
三、尊重孩子,从赏识鼓励开始
尊重就是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对孩子的肯定与赏识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法宝。赏识是一种真挚的爱。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以平和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包容、宽恕,帮助孩子制定改正计划,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孩子在错误中能够汲取教训,增长经验,坚信孩子是优秀的。成功的家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恰到好处地夸奖孩子,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
总之,正确认识孩子犯错的心理动机,走进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的教育不一定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却需要时刻具有寻找教育时机的意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