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警惕误区:压制孩子哭泣行为

发布时间:2021-03-22 幼儿行为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哭泣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常常会想方设法控制孩子哭闹的行为。但专家表示,压制孩子哭的情绪,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能流动,对孩子情商的培养百害无一利。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何明谦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何明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推脱法

“都怪这桌子不好,我们打它!”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

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

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何明谦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1、当着孩子面吵架

上榜理由―――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2、对孩子说谎

上榜理由―――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黑夜并不能染黑我们的心灵,而谎言却是世上最高效的心灵“染黑剂”。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3、带孩子横穿马路

上榜理由―――那看似不起眼的“冒险”,埋下的却可能是将来突破一切人间规矩的冲动。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4、对孩子的爱不稳定

上榜理由―――忽冷忽热的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是孩子极不稳定的情绪和性格,从而也就注定了孩子极不稳定的命运。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5、硬让孩子说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

上榜理由―――这种玩笑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有可能是孩子终身无法修复的失落感和疏离感。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6、对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平等

上榜理由―――这一看似无私而高尚的行为,实际上是另一种残忍。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7、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

上榜理由―――毁掉一个未来天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削足适履”地盲目与别人比较,它剥夺了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上天赐予的独特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8、忽视孩子的优点

上榜理由―――我们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忽视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就无法向你呈现优点,由此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优势。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9、当着其他孩子面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

上榜理由―――所谓“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一貌似哲理的警句,在成人世界里都难以行得通,对孩子来说简直是混账逻辑!它打击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而可能是其一生的自信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10、父母相互“理所当然”互不谦让

上榜理由―――父母理所当然、互不道谢的接受,给孩子强烈暗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感恩的,理所当然的应该以我为中心。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应对孩子“哭”三大误区


孩子一哭,家长就头疼,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三大误区,家长是绝对不能犯的!否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成为小霸王!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长发现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长不理他,或者走开,孩子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当孩子哭,家长就会走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让孩子学会独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跑过去,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饿了,可能是他生气了,可能是他冷了……这些都是孩子给家长的信号,希望家长留意自己,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为什么孩子看见家长不理会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绝望了!他想:“我能够告诉爸爸妈妈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妈妈还不理会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独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赖家长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完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坚强和独立,实在是不应该!而且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孩子才会变得坚强和独立。

误区二: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孩子哭出来,发泄情绪

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大哭一场之后,情绪就会变得非常好,刚才还伤心欲绝,一会就又欢呼雀跃的了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不要担心。但是,也不是说,孩子哭的时候,就不管他了,此时妈妈应该陪伴着孩子。如果妈妈这时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说,在旁边陪着孩子就好,但是千万别丢下孩子走开,千万不要让他忍着不哭,要他马上恢复平静。

在孩子哭时,多抚摸和拥抱孩子

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和孩子在身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比如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孩子,还可以轻轻地抚摸或是轻拍他的后背……这样的做法,会帮助孩子尽快化解不良情绪。

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为妈妈不同意带他去吃麦当劳而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现在一定很想去吃麦当劳,可是我们约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遗憾,我也替你感到很伤心。”这样帮孩子说出来,孩子心里就会感觉好受一些。或者可以鼓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要哭,家长此时要耐心地倾听,不要作太多的批评。逐渐地,他也能够学会,用语言代替哭泣来表达情绪。

误区三: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家长切勿压制孩子哭的情绪


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中国完形教育广西分支机构老师何明谦说,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何明谦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何明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徐亮认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

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何明谦说。

推脱法

“都怪这桌子不好,我们打它!”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

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何明谦说。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何明谦表示,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何明谦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何明谦认为,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培养情商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何明谦表示,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

“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何明谦说。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哭时,家长在处理时很容易走入误区,专家称,应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警惕孩子的 “孔雀心态”


真实案例

周末,孙女士带女儿到公园玩,正好遇到同事也带孩子出来玩。于是两家合一家,其乐融融。只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闹起了矛盾,原来两个孩子都在大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孙女士顺口夸同事的孩子“演得比我女儿还棒呢”,女儿听到这话马上就不高兴了,要求回家不玩了,到最后竟哭闹起来,弄得孙女士十分尴尬。

现象分析

这不是个例。根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约有30%的孩子有爱慕虚荣的“孔雀心态”。孔雀开屏固然美丽,却美得沾沾自喜,目中无人。孩子一旦出现“孔雀心态”,就喜欢比较、争胜,但又会因为过于孤芳自赏、自高自大而赢得起输不起,受不得一点点委屈。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现象。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很难客观评价自己,而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是在家长的夸奖甚至夸耀中长大,所以许多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自己身上,并十分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最聪明和最完美的那个,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形成自私乃至自恋的性格特征,给孩子以后的生活留下阴影。 指数自测

对照孩子平时的表现,对以下各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

1.孩子经常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2.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外貌吗?

3.喜欢向朋友和同学介绍自己家庭成员或亲戚中比较有地位的人物吗?

4.不愿与家庭困难的同学来往吗?

5.稍有成绩便自吹自擂,惟恐他人不知道吗?

6.考试成绩不佳会常找借口吗?

7.在与同学谈论中,常强词夺理、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吗?

8.会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提一些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吗?

9.对批评耿耿于怀,过分爱面子吗?

10.常常掩盖自己的短处吗?

评分规则:每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不记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0~3:孔雀指数1级,有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但比较轻微。

4~6:孔雀指数2级,有较严重的虚荣心,家长应引起注意,并适时引导。

7~10:孔雀指数3级,虚荣心十分严重,家长应把这当成近期教育的重点,如效果不明显,应请教专家。

家长守则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过强的虚荣心,千万不要着急,在这种情况下,空口说教或强行禁止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赏识有度】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再加上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所以有的父母特别喜欢在人前拿孩子显摆一下。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评功摆好,还与别的孩子攀比,这会无形中助长孩子逞强的毛病;另外,表扬一定要务实、恰如其分,不能过度。

【以身作则】

家长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对还在学习、模仿阶段的孩子有直接影响。有些家长自己就有点虚荣,喜欢攀比,却没有觉察到,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正面教育】

家长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境,在孩子面前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当孩子跟家境较好的孩子比较时,家长应正面引导。

【适当打击】

对于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家长应适当打击一下。如下棋的时候别老让着他,赢他一盘,或者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还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

当然,“孔雀心态”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适当引导,这完全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那时,孔雀的羽毛将不再是绊住孩子前进的脚步,而是向前飞行时的翅膀。

相关推荐

  •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1、当着孩子面吵架 上榜理由―――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应对孩子“哭”三大误区 孩子一哭,家长就头疼,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三大误区,家长是绝对不能犯的!否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成为小霸王!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
    2021-12-14 阅读全文
  • 家长切勿压制孩子哭的情绪 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
    2021-12-18 阅读全文
  • 《孩子的礼物》《“哭泣”的小碗》 孩子的礼物在有些幼儿心中,老师就是大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就像员工给领导一样,有些员工平时很活泼,一见领导就不知所措,何况是内向的幼儿呢?朱彦杰是我班上一性格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平时话语不多,老师交流过...
    2021-01-25 阅读全文
  • 警惕孩子的 “孔雀心态” 真实案例 周末,孙女士带女儿到公园玩,正好遇到同事也带孩子出来玩。于是两家合一家,其乐融融。只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闹起了矛盾,原来两个孩子都在大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孙女士顺口夸同事的孩子“演得...
    2021-12-11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十大愚蠢行为要警惕! 1、当着孩子面吵架 上榜理由―――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 愚蠢指数:★★★★★ 伤害指数...

2020-09-29 阅读全文

孩子一哭,家长就头疼,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三大误区,家长是绝对不能犯的!否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成为小霸王!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

2021-12-14 阅读全文

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

2021-12-18 阅读全文

孩子的礼物在有些幼儿心中,老师就是大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就像员工给领导一样,有些员工平时很活泼,一见领导就不知所措,何况是内向的幼儿呢?朱彦杰是我班上一性格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平时话语不多,老师交流过...

2021-01-25 阅读全文

真实案例 周末,孙女士带女儿到公园玩,正好遇到同事也带孩子出来玩。于是两家合一家,其乐融融。只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闹起了矛盾,原来两个孩子都在大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孙女士顺口夸同事的孩子“演得...

2021-12-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