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批评变成情感虐待
发布时间:2021-03-27 幼儿情感故事 幼儿园情感教案 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教育孩子当然也需要批评,但一定不能老批评,老批评就变成情感虐待了,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孩子大了容易抑郁。如果父母老批评孩子,最后批评会变成孩子内心中的一个小人,即便父母不批评,这个小人也会自己批评自己,老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变得特别自卑。所以我觉得批评要特别讲究。
我理解的批评,第一,要对事不对人。我每次批评孩子都要告诉他,是这个事让妈妈不高兴,但是妈妈永远爱你这个人。我说你懂不懂?他说,懂。第二,小孩不是天生就知道很多规矩。事实上孩子要不是犯错误,就不知道那个规矩,你告诉他这是规矩以后他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比如,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们儿子带头大叫,所有的小孩就像疯了似的跟着你儿子叫,我们控制不住。我特信任幼儿园那位老师,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我也知道孩子没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家去郊外玩的时候,他爸爸开快车,我们觉得特兴奋,在车里大叫。他以为在幼儿园也可以这样做。后来我就跟孩子说:“在咱们家可以大叫,在爸爸的车里面可以大叫,但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大叫。你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规矩?”他说:“对!”那他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当成错误批评他,他就会觉得很委屈。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批评孩子时发现他的优点。我儿子每天回家都喜欢先告诉我他得了多少小红花。那天,他先告诉我得了七朵小红花,可晚上整理书包的时候,我发现他反而心事重重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妈妈,其实今天批评比表扬多!”我说:“没事没事,你跟我说都什么事批评你了?”他就告诉我,第一,听广播时老师不在,班长看着我们,我有小动作了;第二……第三……还有第四,老师说下课了,我就跟同学聊天,我们平常聊都没事,不知道怎么今天老师就批评我们了。我就说:“妈妈还真不知道你是一个特能聊的孩子,这挺好的啊,说明你能说话爱表达。但是时间不对。老师已经提醒三遍了,你还在那儿说话,就不对了。”就这样,我觉得在批评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告诉他应该怎么发扬这些优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孩子拒绝语言暴力,别把爱变成伤害
孩子拒绝语言暴力,别把爱变成伤害温柔地说,这是最近xx宝最近对我不停的要求。实在汗,不自觉地说话犯冲,xx宝立即不干了:妈咪,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我不要你生气和我说话。我要你轻轻的和我说,我才听!于是我赶紧知错就改,重新温柔地,轻轻的再说一遍,这样才满意。
也不知道从何起起,我的耐心像被磨光了似的,应该是温柔俊俏的姑娘变成娃他娘后,娃他爹越来越忙的工作,和渐长渐捣蛋的孩子双重折磨下,我本来已经潜藏得很好的火爆脾气现原形了。
没有天生的父母,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
妈妈都能记得,当你的新生婴儿刚刚入怀的那一刻,你一定是满腔的柔情,你在心里也暗暗发誓:这是我的宝贝,我用生命爱TA,自己都会被自己感动一把的情境常常出现。你温柔的呼唤着自己的宝贝儿,心肝儿,跟着TA痴傻癫狂.....
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轻柔的呼唤竟然练成了狮吼功:
“把玩具收起来,不然扔垃圾桶!”威胁命令是最容易说出来的话。
“你听不懂吗?长耳朵是干什么的?”“真笨,这点事都做不好”讥讽,否定也常在。
“别来烦我,没看我正忙着哪?”“我帮不了你,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冷言冷语,袖手旁观中......。
此时那一腔的柔情哪里去了?
独自带宝宝的妈妈们更有体会,老公们上班早出晚归,一把手也搭不上,孩子一天24小时不离身,吃喝拉撒的生活上照顾着,别人孩子会坐了,我家宝贝还不会坐,哪里有问题?要不要给孩子找玩伴?要不要早教,要不要每天亲子阅读?此时的妈妈还要一日三餐做,碗没洗,衣没洗,地没擦,抓心挠肝不舒坦....全职妈妈在别人眼里全是幸福,此时全是辛苦无人知,当然也有收获的时刻,宝贝妖柔的叫一声妈妈,一个开心的笑脸。可是,可是那也变成了一转眼间,转眼间面对的还是被孩子弄得一团糟的屋子,让人抓狂的调皮捣蛋的小魔王,呃呃,在不断崩溃中复原又崩溃的感觉中,狮吼功这就样慢慢练成了,说话声音也提高了八度,语言暴力显露出来了。
育儿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不仅仅是孩子吃饱穿暖的身体需求,TA们那越长越大的小脑袋时刻挑战着做父母的智力,学习能力,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各种习惯,为人处事等等....
我们一再控制自己,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孩子会模仿我们的行为,不要对孩子语言暴力,孩子一学就会!孩子是我们的镜子,TA反馈回来的信息全来自我们自己的行为。可不是么?这么大孩子已经明确表示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讲话,我不喜欢你对我的态度,语气,我不要狮吼的妈妈,我要温柔说话的妈妈。
父母们是不是要时常反思一下自己呢。把轻声细语找回来吧。
儿童受虐待导致成年抑郁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面对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孩子,会进行威胁恐吓,“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锁到黑屋子里去”。这样,小孩子就会被吓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压抑其创造性。
第二种表现是疏远冷落。父母太忙或者没有精力顾及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干脆摆一个冷面孔,不理不睬,更不去亲近他们。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更孤僻、更懦弱。
第三种是总是指责孩子缺点,在得不到鼓励和表扬中,父母对孩子的指责会让孩子总是背着极大的思想包袱,心情抑郁。
第四种是武断夸大。比如孩子干了一件事情或者没写完作业,父母就说:“怎么干坏事总有你的份”“你作业完成过一次吗?”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自尊心,造成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会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破坏,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人,可能会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
主要原因是,儿童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就会影响到他的“自我形象”,造成自我评价偏低,进而产生逃避、反社会、歇斯底里、偏执或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虐待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有时立刻显现,也有到了成人期才显现的长期创伤。一个小孩在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如果他不要受到攻击,就必须先攻击别人,具有很强的反社会倾向。他也可能在长大后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外界,不敢跟别人沟通,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受虐待和被忽视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在成年期出现抑郁症。对很多儿童而言,在他们受到虐待或者忽视的同时,也在他们的生命中埋下了抑郁的隐患。
精神虐待会造成孩子精神创伤
你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是懒惰的。我们懒得去把握自己和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别人会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会给我们和平。但你必须了解冲突和悲哀的主要原因,然后解决它。
关于“汕头潮阳区一名5岁女童惨遭养母毒打”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儿童受虐”的现象实际上非常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而专家指出,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专家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这种情况属于非蓄意虐待,父母无法承受压力、控制情绪,从而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情急之下就动人打骂。因此,专家指出,家长必须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同时,专家指出,常常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孩子有问题,有些家长则期望过高,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局限。因此,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孩子交流。
什么是“虐待”,什么不是
从某种程度来说,“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不同文化标准下,有不同的标准。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专家指出,在正常的家庭环境,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有本质的区别。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至于如何让家长认识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专家建议,家长们要自己主动多学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正确体会到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
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她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父母必看: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变成一种习惯!
对不起!你的孩子会经常说这句话吗?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扰、妨碍到别人,也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的教导方向,但有时,有的父母不小心将这一点做过了头,让孩子光养成了说“对不起”的习惯,却不懂得控制言行、避免伤害的重要性。
见过这样一对母子
小男孩调皮活泼,活动起来有些毛毛躁躁,不是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就是玩得时候手常常打到其他的小朋友的头或眼睛,甚至有时候发脾气,在别的小朋友好好在玩的游戏里捣乱一通。事情发生之后,男孩的妈妈就瞪一下他,他讪讪一笑,说声对不起就看着他妈妈忙着在后面道歉安抚,一句对不起说很多遍。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能理解和包容,可是,这个男孩说完对不起之后,还是老样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闯祸了就来一句“啊呀,对不起!”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笑嘻嘻地跑开。“你怎么不好好教教孩子?”面对其他人的建议,这个忙着给闯祸的孩子收拾烂摊子的妈妈一脸无奈,“我教了呀!他也说了对不起呀!我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这个妈妈教给了孩子说“对不起”,却没有帮助孩子理解“对不起”的真正意义。孩子犯错不可避免,关键是,要让他明白不管是有心非还是无心过,事情发生了就会对别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些伤害,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轻易化解和弥补。我们在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是在反思自己的错误,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钉子的故事》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它们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故事里的父亲,除了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疏通、转移情绪之外,更帮助孩子意识到避免错误、伤害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分享的文章也说过,教育的问题防大于治,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控制言行远比犯错、造成伤害之后的认错和自责更能帮助孩子学会担当与成长。
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当成一种习惯。
和孩子一起学习、实践“不二过”,正确地看待犯错、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成长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愿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对不起”,多一些温暖的“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