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
发布时间:2021-03-27 教育孩子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感恩父母活动总结如果你想要培养优秀儿童,父母跟孩子共同度过一些时光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孩子看似没有整天盯着母亲,其实他总在认真地观察妈妈,把妈妈的一举一动印在了脑子里。更可怕的是,爸爸妈妈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孩子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
如果我们把人也当作动物就好理解了。对孩子来说、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就是一个最小的社会、父母是绝对的君主。父母是抚养自己的、他们当然占主导地位。
所以,为了让给自己食物的绝对君主喜欢自己,孩子对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不放过地仔细观察,本能地从中寻找让他们喜欢自己的捷径。所谓的捷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和绝对君主做同样的事情,肯定不会被讨厌的。
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困惑不解的,就是父母的行动和他们的言论不一致的事情。比如:
妈妈对孩子说“别看电视了,学习吧!”但是自己却在看电视。这样的家庭是很多的。因为,父母一定会想,孩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自己可以腾出功夫轻松一下的时候。但是,在孩子心中,他会觉得“反正妈妈在看电视呢、我看看也没关系的。”
于是,孩子出于本能,自然会选择轻松的捷径。这样的话,妈妈看电视的时候,孩子再怎么对着书桌学习,他的注意力也集中不到学习上,而是想着电视里的内容。
看了不够优秀孩子的时间表你也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也跟妈妈一样,从小到大没完没了地看电视,甚至熬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
暑假到了,本该放松身心的孩子,却又陷入了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围攻”之中。即便没报班的孩子,也大多窝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很少会走出去,特别是和家长一起出去,或旅游,或参加一些身心有益的亲子活动。
其实,利用暑假出去玩玩,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很好地改善亲子关系。曾任摇篮电子杂志主编的资深育儿编辑张京阳,帮我们细数了走出去的种种好处。
大多数学生虽然平时也会有体育课,但相对于繁重的课业,每天晒太阳的时间远远无法达到2小时的标准。家长应该利用暑假,带孩子走进公园,多接触大自然,促进补钙。但要注意避开正午,并给孩子及时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还要注意补水,避免发生中暑。
在满足孩子求知欲方面,博物馆与图书馆自然就是最佳选择。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以每日参观1—2个博物馆为宜,也可给孩子办理家附近的大型图书馆的借阅证。
最佳地点推荐:游乐场和主题公园
暑假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多,趁这个时间增进亲情,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好处。暑期的主题公园活动很适合亲子同游,因为在主题活动中,通常会设置很多大人孩子同乐的环节。很多主题乐园中还会设置科普、锻炼动手能力等项目,去一个地方,获得多重收益,可谓“票有所值”。
暑期会有很多夏令营,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性较强、有针对性的参加。比如喜欢动手制作的孩子,可以参加科技夏令营;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体验名校风情为主,选择国内外大学短线旅游。
父亲应多与孩子相处
做父亲的,请不要以为只母亲一个人带孩子就足够了。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的多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无关系。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一般智商比较高。父母与儿女相处时,父亲比母亲给于孩子的协助较少。比如孩子作业上的错误,母亲常会直接指出并帮助纠正,而父亲则只是提醒,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并纠正。
当儿女回答问题或做功课时,母亲总想帮忙让孩子一举成功或怕他出错受挫;儿女答对时,母亲又急忙夸奖,使小孩真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得多。父亲则比较冷静,会给予比较中肯的称赞,如“这次做的不错”或“还可以”等,不会使孩子过分沾沾自喜。
所以,由母亲带大的孩子一般依赖性较强,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因为母亲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与小孩子谈话或听其说话。而从小由父亲照管的孩子,则独立性较强,也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不过其语言表达力较差一些,这或许是与男人说话只“重点表达”有关。
对孩子既需要有母亲的感性教育,有需要有父亲的理性教育。所以父亲应尽可能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读《好父母,好孩子》后感
书是我们大家的朋友这已经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了,无须争议,但我喜欢看一些比较轻松一点的,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实际性帮助类的书,可能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吧,太深奥的、过于复杂的、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一累书籍通常不在我的阅览范围之列。所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知心姐姐”卢勤的著作《好父母,好孩子》时,我拿起这本书,一口气看了大半。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本书?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对于教育孩子都没有什么经验可谈,都是在跌跌撞撞中一路摸索着前进,而我也是如此。在学校家长会上可以侃侃而谈教育之经验,可是到了自己身上却总是感到迷茫。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份送给所有家长们的精美的礼物,是这位深受亿万中国家长和孩子喜爱的“知心姐姐”,将其几十年来积累所得的切肤感受记述成书的珍贵礼物,值得大家一看。
书中的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我,知心姐姐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好父母”,最首要的条件是要爱孩子、关注孩子、从心里喜欢孩子,“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很棒”。有人曾经问过知心姐姐:“为什么孩子很快能与你沟通,你有什么秘诀?”知心姐姐就坦率地告诉他:我有一双爱的眼睛,5分钟之内就能发现这个孩子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我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世界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以前都要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情他的处境和心理感受,让他知道你能理解他,为他着想,那么孩子们就会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人都是需要倾诉、需发泄的。
是的,孩子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
作为一名母亲,我和普天下的母亲一样,有一颗爱子之心,疼着儿子,爱着儿子,虽然算不上优秀的母亲,起码也是一名合格的妈妈。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反思之时不觉惭愧起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曾因为儿子磨蹭代替他做了很多事,曾因为儿子犯一点小错误而对他大发脾气,也曾因为工作繁忙或心情不悦,好多次没有实践给他讲故事、带他出去玩耍的承诺……书中说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记录了母亲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与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与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
是啊!没有人生来就会做母亲,也不是天下每个母亲都可以做得很好,很合格。不成功的父母或许有许多不成功的原因,但成功的父母都是在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中周而复始锻炼而成的。
书中列举了大量所见、所闻、所感的案例,无疑是想通过各种案例的表面,触动父母去思考——好父母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首先,父母不仅要使孩子的身体成长,也要使他们的心理成长。
要帮助他们心理成长,应该先了解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了解每天发生在孩子周围的事情,分享了她孩子的快乐、知道了孩子的烦恼,我们便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次,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解答他们的困惑。
书中从关爱、责任感、自信心、沟通技巧等各方面列举了案例,其实就是提醒父母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曾经有一个选择题:在财富、健康、美貌、地位、才干……七个选项中要大家一一做取舍,大部分人最后选择留下的是健康。的确,一个健康的心态,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财富。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爱去教育子女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常以“指挥者”的身份自居,他们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带有命令的口气;有些父母则像个“说教者”,这样的父母喜欢叨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反感;还有一类父母则是批评者,他们的言语中常带有嘲笑、讽刺,或给孩子贴标签。试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态度与孩子交谈,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如果你常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请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充当这些角色。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沟通很重要。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施加科学的教育,从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给孩子,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听想,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亲子沟通往往差强人意,要么是家长不重视,要么是方法不得当。很多父母虽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无意中流露出的传统角色总会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
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六、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点啥。”
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七、孩子早上不起床。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八、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九、孩子正在写作业。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大人做错事了。
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一、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为人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人父母,其实是在经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可不只是看着、陪伴着我们的孩子日渐成长,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感悟。
◆勇于承担,同时允许自己不时地犯错
现在许多人感到自己越来越难扮演好父亲/母亲的角色。
有些人害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原因其实是内心的恐慌。儿时父母过于严厉的态度带来的强烈冲击,正是造成这种心理的根源。一个人越是美化父亲的硬朗和母亲的完美,他就越觉得自己承受着严格的评判。即使成年以后,也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担较多责任的职务,包括为人父母——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角色是留给父母的,因而常常选择逃避。对此不妨:
对自己宽容一些
拒绝承担责任也隐藏着潜意识中对完美的幻想。因为父母从没有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潜意识就会认为:“要父母爱我,我就必须做到完美。如果我不负责任,他们也就不会知道我是不完美的。”对此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偶尔犯错误比总是逃避责任要好得多。
改变你的想法
很多害怕承担责任的人都以为:可以用逃避来保留自己的自由。这实际是误区。如果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对自己的生活都不负责任,那么其他人就要替我们负起责任,而我们将对这些人产生绝对的依赖。
勇敢面对你的恐惧
敢于承担责任就要敢于承认自我,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对一个问题考虑过多,就会感到烦恼并陷入困惑。与其固执地认为“我不能承担责任”,或者纠结于“我到底要不要孩子”,似乎更应该问问自己:“我到底在怕什么?我在什么时候对负责任感到特别困难?”
另一方面,许多为人父母者则担心,因为工作忙碌,自己可以给孩子的时间少了,因此时常感到负疚,这其实也是一种要求完美的极端心理。对为人父母者来说,最糟糕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抚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点缺点。每个人时不时地都会犯一点错误,成为“完美父母”是只一种幻想。事实上,成为个懂得掌握分寸的父母就足够好了。这样的父母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而是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围绕着他们生活的3个重心:夫妻关系、职业发展和父母角色。
可以和另一个人分担职责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可以和另一个人分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个人可以是孩子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第三个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戚,乃至保姆。重要的是,在孩子8个月之前,一直是同样的人在他身边照顾他,保证连续性,就可以了。
陪伴孩子也可以兼顾自己的生活
完美主义的父母常常在计算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关爱,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够。事实上,并不是说,作为父母就必须整天忙于照顾孩子。只要和孩子处在同一空间,即使在忙自己的事情,孩子都会感到爸爸/妈妈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比如说,在看书或写东西的时候,把孩子放在脚下的地毯上,这也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避免负罪感和希望弥补的想法
负罪感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当父母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关爱,就会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不敢让他们失望,或试图用各种小礼物来弥补,以消弭自己的罪恶感。有负罪感的父母无法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孩子面前不敢表现出自己威严的一面,无法为孩子制定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而孩子也无法学习如何尊重他人。
◆父母感受
Cindy,32岁,公司文员;女儿1岁。
“生育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是需要时间的。经历了产后抑郁,我发现自己更有包容力和耐心了,还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刚生完孩子时,我的身体极度虚弱,一边要忍受着伤口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疼痛,一边要努力地给孩子喂奶,尤其是当时我没有足够的奶水,眼看着自己已经喂得 山穷水尽、精疲力竭,可是孩子还饿得哇哇大哭,我的焦急、无助终于演变成了绝望,情绪变化之剧烈,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乐观开朗 的人,怎么只是生了一个孩子,就变成怨妇了呢?一个月后情况就好多了,也许是因为我被获准出门终于晒到了太阳,也许是因为逐渐恢复了体力,适应了妈妈的角 色……关于产后抑郁,很少有人提到等待。我想说,生育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虽然剪断脐带只是瞬间的事,但要适应这个变化是需要时间的。 积极调整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经历了产后抑郁,我发现自己更有包容力和耐心了,还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Yoyo,28岁,电视主持人;女儿半岁。
“有了女儿后,我觉得自己,仿佛从以前的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得终于接上了地气。我现在就是把自己归零,和女儿一起成长。”
女儿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觉得有了女儿之后,自己变得随和多了,变得更宽容和开朗了,还变得开始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了。比如女儿会专注的看一朵花看很长 时间,以前我会觉得没什么可看的,可是现在,我从女儿的角度出发,和女儿一起看,然后发现:“嗯,这朵花真的很美呀!”就像这样,很多以前司空见惯的东西 都变得神奇了。这么说吧,有了女儿后,我觉得自己,仿佛从以前的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得终于接上了地气。从前看电影、听音乐是我的主要爱好,下班后 会去逛逛街,然后找一家环境不错的餐厅,优雅地享受美食。女儿到来之后,生活完全变了样子:我每天早上都去菜场买菜,回家之后,还学会了怎么去安排和打理 家务。现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就是照顾宝宝的生活,估计等女儿再长大一点,我会成为和女儿做朋友的妈妈,和她像朋友那样的相处,一定会比我对她的管教多。 我觉得,我现在就是把自己归零,和女儿一起成长。
Mandy,30岁,芳香治疗师;女儿2岁。
“看着孩子一脸幸福,顿时觉得工作的压力和疲惫,都融化在她的一抹笑容里。就在这一瞬间,对于人生,我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两年前,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生兼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结婚后一步步从传说中的“灭绝师太”退化成一名家庭主妇,直到孩子的降临。经济压力增大 了,我是否还要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先生肩上?孩子长大后,我该如何成为她的榜样?于是我拾起自己的爱好——芳香疗法,成为一名在家工作的母亲。忙碌不期而 至:手头正做着工作,孩子一哭,就得马上赶到,不得疏忽;有时赶工到深夜,好不容易睡着,一声婴啼,立刻就要起来,等把她再度哄睡,已经是凌晨时分;如果 万一她醒了就要开始玩耍,那么就连补个觉的机会都没有,陪着她直到上午上班的时间,再用冷水洗洗脸,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然而,在被我不断抱怨的忙碌中, 我渐渐发现:之前我的一些坏毛病,比如拖延、粗心、不爱思考等等,曾经让自己咬牙切齿却无力改变,如今在孩子的鞭策下竟然慢慢地纠正过来一些。毕竟,带孩 子不像做实验,她饿了、渴了、病了,那是一分钟都不能拖延;懒惰的时候,想想自己将要成为一个宝贝的偶像与榜样,哪里还敢懈怠?这样想着,孩子笑嘻嘻的扑 过来,一脸幸福的样子,顿时觉得压力和疲惫都融化在她的一抹笑容里了。就在这一瞬间,对于人生,我突然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我应该带着感恩的心情来看待我的 孩子,她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导师。
Steven,36岁,企业营销主管;儿子2岁。
“孩子一天天长大,也在一天天塑造着我,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另外的改变,就是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成为父亲,对男人的改变很大,特别是让我意识到责任。真想不到,就是这么个小东西,能生出那么多的家务事,几乎是动员起所有的家庭力量,才跟他打个平 手。等到他长大一点,每天我出门上班时,他就会跑过来抱着我的腿说:“爸爸,你要早点回来。”有一次他说:“爸爸,你不在的时候,我特别特别想你。”有时 候,我甚至觉得,孩子简直就像一个“情感的敲诈者”。有这么一个依恋你的孩子,做父亲的,能不顾家吗?作为父亲,我会有意识地往孩子成长这块儿挪钱:好 车,先不换了,更大的房子,也缓缓吧。另外的改变,就是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终于深深地理解了为人父母的一 切付出,现在我觉得我跟父母关系特紧密,只要有时间就回去看他们。我跟我手下的20多号人,也更像是“兄弟连”了——我看他们,就像家长看孩子那种感情。
◆自我评估
你是这样的妈妈/爸爸吗?
为宝宝的到来做好身心准备。
与丈夫/妻子保持良好关系。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
尊重孩子。
鼓励孩子自主和自立。
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留出自己的休闲空间。
爱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