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发布时间:2021-03-27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29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对人类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众所周知,像手腕、颈部压力以及视力问题等。最新研究发现,孩子们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远远超过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每天两小时,成为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最终会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呢?
在人们的想象中,对“屏幕时间”非理性的恐惧根深蒂固,大多数育儿专家也习惯性地将电子产品描绘为“邪恶的妖精”。但是科学研究发现,玩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参与室外活动、写作业或与家长互动。更何况,电子设备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总是坏的。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重要的社会技能。相反,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玩游戏,只会让孩子认为这是成年人的特权,他们会将无限制地玩电子产品视为成年的标志之一。
“很明显,世界正在数字化,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不认为1岁的孩子玩"愤怒的小鸟"有任何问题,童年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某非营利机构创始人汤姆·斯泰尔告诉《纽约每日新闻》报。
如果电子产品得到恰当的使用,它会很棒。电子产品日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要做的就是做出正确的引导,教会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确保电子产品不会替代生活中其它好玩的东西。
在这里,玩偶大师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尽量帮妈妈们想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伤害。
一: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
二.开启电子产品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
三: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四: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电子产品的周期,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男孩儿到底该不该“哭”及原因分析
男孩儿到底该不该“哭”及原因分析
在周末的一次集体活动中,一个女孩儿和一个男孩都想拿某个玩具。女孩儿身子敏捷蹭的一下就抢先抢到手里,扭头就跑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结果小男孩没有拿到想要的玩具,愣了一下就哭了。此时,小男孩的父母走过来,妈妈说别哭了,宝贝!我们可是小男子汉哦,这么哭可不好呀!"可小男孩父亲却说就这还男子汉呀?小女孩才哭呢,赶紧闭嘴别哭了!”
有过类似经历的父母一定知道,接下来孩子会哭得更厉害了。
在3岁左右男孩子一开始哭闹,我们就常听到类似上面父母这种指责。问题是:男孩子可不可以哭?会哭的男孩子就不是男子汉?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对与不对。在孩子年幼时,哭不仅仅是情绪的发沽,还有一些是社交功能,所以无论产生哭的原因是对还是锚,强行阻止孩子的哭,孩子内心的消极情感就因为不能宣泄,而一直被压抑和堆积。想正确应对"哭"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哭的内在含义:
1-2岁孩子的哭,主要是生理方面的诉求,另外有亲密和安全感的需要;
3岁开始,孩子的哭就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了,例如恐惧、委屈、吸引关注、情绪表达、分离焦虑的反应、不知如何表达的焦急等;
5岁以后的孩子,很多时候哭是为了自主,为了控制关系,或是愤怒的变相表达;
7岁的孩子的哭,除了撒娇以外,就主要是表达悲伤了。
7岁以前的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弱,加上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足够多的感情交流和游戏伙伴。当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事情肘,经常用哭来表达心中的情绪,释放心中的压力。
遇到孩子哭,单纯地让孩子停止哭泣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要看哭背后的原因,再对症下药。那哭泣都有什么"背后"原因?
第一,由于孩子小,语言表达还不很清楚,常以哭来表达挫折感和情绪。特别是男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通常晚于女孩,家长更需要耐心等待解决方法就是教会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困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此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出自己的感受?有针对性地帮孩子解决问题。
第二,孩子由于恐惧而哭。如家长训斥、父母的争吵,父母忽然消失不见,或孩子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所以,解决方法就是针对孩子的恐惧所在,安抚孩子情绪,并且让孩子相信,那些让他害怕的事情,不是真的会伤害他。这里顺便提一下,简单粗暴地责骂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孩子未来也会模仿你的行为,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三,家长喜欢讲道理,孩子无法辩解,也说不过你。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讲道理时,是不是看似很民主、很讲道理,而且认为我们讲的就对?而孩子发现每次和父母”辩论”,就算自己真有道理,但碍于表达和逻辑的复杂,他们怎么也讲不过家长,有时着急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孩子面对"大道理”,只能无奈、委屈地哭。
第四,孩子被贴上"敏感、爱哭"的负面标签。4岁左右的孩子,有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倾向。家长当着孩子和外人嘲讽孩子"爱哭"时,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创伤,以后就难以摘掉此负面标签。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共情来回应,帮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
第五,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乡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克服自卑感。所以,面对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多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要讲究批评方式,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积极自我评价。另外,对这样的孩子不要马上赋予过高期望,要求孩子做超出他们能力之外的事。
第六,父母对孩子的身心损害或情感变化有过度反应。大家是否曾经见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摔倒了,本来没事,可当家人喊着"哎哟宝宝,摔疼了吧?"孩子马上开始哭了,而孩子越哭,家长就越流露出更多的关注。被这样养大的孩子,很懂得如何利用家人的关心与关注,遇到问题时哭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立刻获得家人的呵护,同时还能获得特权,何乐而不为?这也等于是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孩子哭。所以,家长不能过度保护孩子,也不要在自己的情绪里带有太多无原则的同情和关注。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我是大家的焦点"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第七,孩子人际交往有问题,不懂得与别人相处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现在许多孩子被养得过分精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感到委屈和无能为力,就依靠哭来引起关注和帮助。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问题,也要教导孩子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八,孩子的性别角色习得有偏差,男孩偏女性化。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基本都是由女性照顾,包括妈妈、保姆、外婆、奶奶和幼儿园老师。孩子的哭,很容易与女性进行共情,无形中抑制了男性特点的表现。另外,加上一些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多为女性。同时,女性监护人会对孩子的探索、冒险、鲁莽、攻击等行为进行约束,也使得孩子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第九,当给孩子立界线的时候,孩子会用哭来进行反抗或试探底线。这个阶段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界线的规则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且这些都是孩子容易执行的。当遇到用"哭"进行反抗或试探的时候,家长在认同孩子情绪的同时,一定要态度温和而坚持原则。不能为了平息眼前的哭闹,而放弃既定原则,否则界线永远也立不起来。
第十,孩子属于完美型孩子,对自己有比较高要求,希望表现得更好。当孩子发现自己力所不能及时,内心会比较焦虑,有挫败感,可又不好意思说,只好用哭来排解。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也和家长有关系,例如孩子自己去洗手,你可能无意地说了一句:怎么把衣服弄湿了?这无形中传递了"指责"意思,孩子认为没有达到你所希望的那样,挫折感自然产生了。
男孩子哭也有好处。从心理学上看,孩子的哭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减轻其压力。但如果对孩子的不良情感熟视无睹、强行压制,其结果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情绪压抑而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构建的欠缺。
虽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指男儿要有阳刚之气,血性、刚毅、勇敢等,但孩子终究还是孩子,不能因为男孩子哭了就批评他们不是男子汉。当孩子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或有效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更为坚强,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另外,男孩子哭,从好的地方看,也是其感情细腻丰富的表现。这种性格特点会帮助孩子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强、感觉细微,对未来的婚姻、工作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育儿观念:该不该打孩子
我的周围有些朋友在谈育儿时,会说孩子打一打也没什么,孩子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以后会“长记性”。而我总是急切的想要与他们争辩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游戏力》这些好书帮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与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实对话。
70后的家长中,童年没有挨过揍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时,我在家里被很多亲戚称为“被溺爱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惩罚”。那次是爸爸正在写材料,我在边上非让他给我听写生字,被磨烦之后,爸爸伸出了铁砂掌。我当时惊讶大于恐惧,因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负”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强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当我发现无论怎么威胁爸爸,他都不停下时,才认清形势。我说:“别打了,我错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事后我对爸爸说:“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难受不难受。”爸爸打完我,一会儿就后悔了,一个劲儿的求我原谅,好话说了一箩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谅他。这次的事情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爱我的爸爸会下此狠手,我不能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这个事实。所以我后来反复的欺负他,在他跟前说话不算话。其实我就是在反复的验证——爸爸是否还爱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验,一直没有再对我发火,于是我也逐渐的消除了对他的恨。
我想身边很多人早就忘记当年自己挨打、受惩罚时的感受了,所以能够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时,理直气壮的边打边说:“我是为了你好,才打你的。”这个逻辑如何让孩子来理解?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挥起了手?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点燃引线的那一点点火星,而炸药,其实是我们集聚已久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我爸爸早就忘记了当年打我的原因,但当我们一同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是肯定的说:“一定是那天我本来就很烦,你又在边上调皮捣乱。我对你那么好,这么点儿事儿你还记得哦。”
我当了妈以后,立下誓言——绝不打孩子(打过一次,很懊悔),但是总有很多忍无可忍的时候,会生气的不理孩子。我还用一个前几年比较时髦的词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冷处理!
当孩子不太听话,或者是我认为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愤怒的转身离去,让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扑上来抱着我的腿哭哭啼啼,我会适时的问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儿子很执拗的不说话,或者继续他的错误行为。我很奇怪他为什么就不能嘴软点儿呢?最近两年我常常会想儿子犯拧,跟我当年在挨打时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其实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想试试我与你的联结到底怎么样?你能否经受住我的考验。很遗憾的是,当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
打孩子是家长特别无能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说明你只能恃强凌弱了。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议或者是争执什么问题的时候,老板最后的态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别说了,你再这样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游戏力》一书中对冷处理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冷处理也许可以提供冷静和反省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折磨。孩子需要抚慰,害怕孤单,在他们眼里,冷处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间,是一种驱逐。为了抵抗这种“驱逐”,他们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他们可能会可怜兮兮地承诺,坚决改正,不会再犯,好好听话,但到了下次还是做不到。他们由于恐惧而被迫做出承诺,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们却总是给他反复的演示冷酷。
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这样那样。但是有没有要求自己。如果你做到了这些,相信不仅你会成功,你的孩子也会成功的。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鼓励孩子,不吝啬赞美。
对孩子太过严肃,苛责,让孩子心里滋生出更多的自卑与不自信,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与人生都没有太多的益处。而经常鼓励孩子,会使孩子更自信,更乐观,更喜欢挑战,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对待事情会更感兴趣。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家长有主见。
家长对待什么有原则性,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潜移默化中会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因此,你的孩子也会是个主见的人,把生活与命运仅仅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夫妻恩爱,家庭关系和谐。
夫妻恩爱,孩子的性格会更完整,在不缺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身心会更健康。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这是有道理的。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做事低调,为人亲和稳重。
家长做事低调,靠谱,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家庭教育。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爱孩子,但是不溺爱。
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天下的父母都能做得到,但是做到不超过那个度,就是不偏爱,不溺爱。否则,孩子会任性,骄横无礼。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孩子问题上,夫妻配合好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个紧一个松,松弛有度。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让孩子既不会太轻松也不会太压抑。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家长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家长对待生活,家庭,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在工作时,要负责。在生活中,多包容家人。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既是父母也是孩子的朋友。
关心孩子的一切,关心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一定要严格,俗话说“不惯学”,就是在学习这件事上,不能任由孩子的性格来选择。
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育
1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
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
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4
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5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6
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7
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开导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1.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3. .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 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10. 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了解孩子特点,选择适当方法,把握教育时机,做好学习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