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经验谈
发布时间:2021-04-05 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方案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方案 幼儿园自理能力活动方案关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家长有一些习惯性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还小,或者嫌孩子做太麻烦,自己代劳算了,但是孩子迟早要面对真实的世界,自理能力是他们学习成为生活的强者的第一课。为此编辑整理了一些宝贵经验与经典节选与大家分享。
自理能力培养不能嫌孩子学得慢
2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能力,喜欢尝试着自己做事情。然而孩子开始学习做事时,手的动作还不协调,有时会搞得乱七八糟,家长不要责骂他,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首先应加以鼓励和表扬,如说“宝宝真能干,会帮助妈妈做事了”,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被认可”,然后再教他怎么做,如穿衣服时,先把上衣给孩子披上,让他自己伸手穿袖子,以后让他自己学会两手抓住衣领往后一披再穿袖子。
这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如家长嫌孩子慢、麻烦,而一切代劳或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就挫伤了孩子独立性的萌芽,使他们养成一切依赖于别人的习惯,这对孩子是害而不是爱。
隔代养育阻碍孩子自理能力
俗话说隔代亲,老人比父母更溺爱、迁就孩子。然而,儿童早期是要发展很多技能的,如果老人事事代办或过度保护,只能让孩子错过探索新事物的最佳年龄。比如: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但往往孩子的一个动作,老人就能猜出他的所求,便立即满足他,长此以往,孩子少了表达需要,会影响语言发展。
老年人一般喜静不喜动,这样会不自觉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个性发展、能力增强。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和与人交往的机会自然少了,可能导致视野狭小,不敢面对生人,缺乏探索欲和创造力、想象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固执、退缩、胆小等性格。此外,老人多关注孩子的吃穿,却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可能造成孩子孤独、冷漠的性格。
“我坚信,不管儿子现在有多么弱小,他终有一日会成为能够在世界中立足的强者。我付出全部的爱去帮助他来尝试融入这个新世界,让他去学习他不懂的东西。虽然他年幼、弱小,但我从来不怀疑他的能力。……我看重的是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的自信心。——《卡尔·威特的教育》”。
经典借鉴篇
一个盘子伤害了什么?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
卡尔两岁时就主动地帮助母亲收拾桌子。每当家中的客人看到他用手拿起一个盘子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卡尔,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对好心的客人说:“没什么,卡尔会把它们收拾好的。”好心的客人不知道,如果我不允许儿子去碰那些盘子,或许我会永远保住那个盘子,但一声“不允许”会在他的信心上留下一个阴影,可能会推迟他某种能力的发展。
当卡尔尝试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经常把衣服穿反。我和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嘲笑或责骂过他。我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无能,而是耐心地教他。我还鼓励他自己收拾房间,即使他的“动作”很糟糕,我也会夸奖他一番。房间收拾得是否整洁并不重要,对于他来说,他已经做了,这已足够。在这些亲手整理之中,卡尔在探索,在锻炼。我深信只有通过锻炼和闯荡,他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零思考方案网 ZHE135.coM)
当孩子犯错误,或做一件事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失败。我们应该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能说明孩子缺乏经验和技巧,并不能怀疑他本身的能力。
我对儿子的奖与罚都不太频繁,但它们一旦实施就要对儿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对卡尔的奖赏绝不会仅停留在物质上,而是要让他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我对他的惩罚一定要让他心服口服,否则惩罚便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我总会给他警告,他犯错之后我一定言出必行,并且要对他讲清原因,告诉他我为什么要惩罚他。
我曾经对卡尔说过:“你必须早上按时起床,否则我会认为你是放弃你的早餐,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有一次他起床太晚,超过了给他规定的时间。当他来到餐桌前时,我们早已经收拾好了一切,并把他的早餐收走了。卡尔看着我,似乎想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一番,我便先开口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以前有过约定,我不能随意破坏它。这只能怪你自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注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家长素质各不相同,孩子自理能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因为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长辈和幼儿园。这这就导致了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
2、有些家长和祖辈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
3、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的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一、在幼儿园系统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活动中。
1、利用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重视生活活动中的培养。我们要利用一切生活活动中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引导形式,尽多的采用了示范、榜样教育等形式,让孩子在自己观察学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
2、利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一些适当内容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利用故事中人物的活动诱导幼儿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3、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寓教于玩、寓教于乐,通过游戏使幼儿自己组织并展开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游戏中,幼儿既能操作各种材料,又能与同伴交往,其动作、言语、思维、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要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操作、探索、发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
二、家园携手,发挥家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优势
在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因此,还要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合作培养幼儿独立性。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老师永不卸任的”。中国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事情做不好,什么也不让孩子做。长此以往,孩子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被中国科学院劝退回家的硕博连读生魏永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一切,让孩子有点生活能力。“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杨振宁博士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对孪生兄弟。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就强,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就弱。幼儿园必须与家庭携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园实施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一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多关心多鼓励指导,时间久了,幼儿自然就能自觉地和大人的要求保持一致。二是要严格要求幼儿。幼儿往往是抓住家长的弱点提出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在情绪上要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们的约束,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三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利用幼儿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幼儿的注意力从不合理的事情上转移开,以免他们受到错误的诱导。四是家长要想办法使幼儿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幼儿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2、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就必须重视在生活中的培养。家长对孩子要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做点家务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对于一些孩子不会做的事,家长可以耐心地辅导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要采用正面教育,否则就会伤害幼儿自尊心,从而使教育适得其反。
3、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家长在家中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达到家园同步教育。家长可以扩大幼儿的交际面,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也可以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幼儿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处理事情的能力。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或者对幼儿简单粗暴,无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或者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对他们一味限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有理性,绝不能溺爱,要有限度。在家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应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亲子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以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幼儿期是儿童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教育幼儿,培养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总之一句话,爱,绝对不能宠;爱,也应有度。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对抗赛”
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活动中。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寓教于玩、寓教于乐,通过游戏使幼儿自己组织并展开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于是,上周我们宝宝班与苗苗班展开了又一轮的“自理能力对抗赛”,并且我们宝宝班的小能手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呢。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我们家园携手,发挥家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优势,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儿童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成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NO.1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NO.2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只有更多的参与,孩子才能发展他们的自理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3—6岁的孩子自己去做决策,比如进餐、选衣服、收拾房间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NO.3营造宽松氛围,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NO.4极少成多,逐步成长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
NO.5交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
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家长经验: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随着蕴蕴的成长,我逐渐地意识到,你不善于表达和表现,人家怎么知道你优秀呢?现在的社会竞争力如此强烈,人家欣赏的不是你内秀的性格,而是看谁能把握机会,凸显自己的优秀。
女儿蕴蕴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行,2岁就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而且能够与大人“对答如流”,但如果让她在众多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她就不行了。妈妈说她像我小时候,胆小,难道女孩子都是如此吗?
后来,我问过育儿经验特别好的一位老教师,“蕴蕴不爱和别人说话怎么办?”老教师给了我五个字———“妈妈太勤快”。我突然意识到,是啊,平日里都是我给她介绍这个,介绍那个,而忽略了让她自己打招呼,她总是高兴的时候就问声好,不高兴干脆就跟没看见一样。时间长了,就造成了她依赖我的习惯,就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了。
我总是不需要回报地对蕴蕴一味地灌输,而不求她是否能够用自己会的本事和别人交流。我总是认为,孩子需要自愿地去表演,长大了也许就好了,或者我们家的人都是如此的不爱张扬,孩子也一定不是那种喜欢张扬的性格,何必再逼迫孩子呢?
但是随着蕴蕴的成长,我逐渐地意识到,你不善于表达和表现,人家怎么知道你优秀呢?现在的社会竞争力如此强烈,人家欣赏的不是你内秀的性格,而是看谁能把握机会,凸显自己的优秀。
以下就是后来逐渐锻炼蕴蕴表现力的过程中所注意的几个方面:
1、帮助孩子建立优势点。
2、鼓励孩子自我表达。
3、鼓励孩子主动邀请。
4、鼓励孩子表演自己的绝招。
画画:蕴蕴2岁多,我就开始引导她画画,每次我们每人都有一张纸,自己涂抹自己的,后来我逐渐引导她涂色,每次都会夸奖她画得很好。每次的作品我都会贴在墙上,客人来了我就请蕴蕴自己介绍。
每天的汇报:每天我都会给家里打电话,让蕴蕴向他们汇报一下每天的活动,姥姥当然也非常喜欢听这些琐碎的事情,乐得老人家总是夸她个不停。蕴蕴问:“妈妈,姥姥为什么这么开心啊?”我对蕴蕴说:“因为蕴蕴优秀啊,如果蕴蕴再给姥姥表演几个刚学会的儿歌,姥姥就更开心了。”起初蕴蕴是不表演的,后来说的次数多了,她也就表演起来,这一表演可刹不住车了,现在蕴蕴每天都会给姥姥说很多事情。
在这中间,我也感受到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妈妈用心培养出来的”!如果您的孩子也不善于表演,不妨试试我这些办法哦!
家庭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庭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跟家长们一起谈谈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家长要抓住点滴时间及时引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
1、在家庭中,孩子有时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自我意识和独立要求等,我们家长要抓住这些机会,及时给予引导。如:当孩子争着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或者要帮着洗衣服时,他们可能会将衣服穿反了、穿倒了,将鞋带团成一个死疙瘩,把衣服弄湿了,高兴地玩起肥皂泡来。当孩子发生这些表现时,我们该怎样对待呢?该不该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感到生气,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打骂他们呢?要知道,我们家长的制止和指责,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
2、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给予幼儿学习锻炼的机会,家。每当孩子表现出这种愿望,提出这些要求时,我们家长就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我会亲切地对他她说一句:“宝宝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你真棒!”同时,我会在一边指导着他怎样穿得对又快,孩子不仅高兴地去做,而且她在快乐之中掌握了正确的穿衣方法。
二、家长要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幼儿我能、我行的欲望
1、榜样法:在你家周围的邻居中,或许有好多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你可以用这些孩子做榜样,让你的孩子像他们那样,你可这样对孩子说:“宝贝,XX他能自己洗袜子了,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你也长大了,你做的一定会比XX更好的,你跟他比一比,也做给爸爸妈妈看看好吗?”幼儿有了榜样,他一定会学着做起来。
2、小大人的方法:孩子最愿意听表扬的话,当孩子做出一件事情后,家长可以用小大人的方法鼓励孩子做出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如:我看见孩子拿着小笤帚在学着扫地,我就对她说:“你看我宝贝,像个大人,能扫地了,扫得多好,扫完了地也能给妈妈擦桌子是吗?”孩子就会点点头,当她扫完了地后就会去擦桌子,做的也非常认真。
3、示范法:幼儿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家长不能光看见孩子能做就行了,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如:整理床铺,我先给宝宝示范叠被子方法,一边示范一边讲,先将被子翻过来展平,然后将两条长边向中心叠,最后将两头对中心叠,两边对折就行了。我叠完后,指导着孩子叠一叠小被子,但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让他做了,我们要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对做的事情有信心的去做好。
三、家庭中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1、家庭成员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爷爷奶奶亲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亲,所以,在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妈妈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的笨手笨脚的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孩子耽误自己上班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孩子穿起衣服来,象这样家中要求的不一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庭中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必须一致地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家庭中要求的一贯性: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坚持一贯性的要求。我们家长不能今天要求孩子做了,明天又去帮助孩子做,这样,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坚持一贯性的要求孩子,孩子有天天练习的机会,才能掌握技能快,养成习惯快。
另外,家长还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发展,了解幼儿园的要求,配合幼儿园要求一致的对孩子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