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明白和理解你们的爱
发布时间:2021-04-13 爱的童话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小细节体现大感情,爸爸对孩子的关爱在这些小细节上能够得到传递,“爸爸”特有的魅力会春风化细雨般地影响孩子,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班的沈欣宇说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凭着自己身高的优势和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的个性,经常欺负其他的小朋友。
今天晨练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在操场练习“高人走”和“矮人走”。所有的孩子都愉悦地参与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我巡视孩子们玩的情况的时候,发现沈欣宇在和杜睿晟在纠缠着,经过询问我了解到杜睿晟可能是碰了他一下,也向他道歉了,但是还是得不到他的谅解,他非要和他打架,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他认为他受委屈了,任凭我怎么开导和安慰他都不听。见他如此固执和不够宽容,我决定暂时不处理这件事,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好好想想老师的话,想想刚才发生的事情。
我继续陪着小朋友玩游戏,他继续一个人站在那里思考,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丝毫没有打动他,他不屑的把头高高抬起,看着别处。看到他这个样子,结合他平常的一些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我觉得有必要和孩子的爸爸谈谈了。因为仅靠老师的力量来扭转一个孩子的个性是非常艰难的。
孩子的爸爸了解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一点也不惊讶,反而是我倒惊讶起来了。原来孩子在家时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也很自私,什么东西都只想着自己,从来不想到别人。曾扬言“长大后要和爸爸单挑”。得知孩子在家这样的表现,我觉得这已经不是个小问题了,于是我跟孩子的爸爸谈了很多,希望孩子的爸爸从细节出发,从小事做起,首先培养好良好的亲子关系,再用更多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等。
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爱的付出一定会得到爱的回报。这些天通过观察发现沈欣宇有了小小的改变,相信其中一定有他爸爸辛苦的付出,真心祝愿欣宇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能理解人。
小细节,大感情,愿每个家长都拿捏好这些小细节,让孩子们明白和理解你们的爱。愿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孩子们,你们让我感动!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衣服有增有减,我有点小感冒,在班里时不时的打喷嚏,喝了药也不见好转。孩子们问我:“老师,你是不是感冒了?”我说:“是啊,老师感冒了,你们要多穿点,可不要感冒了!”孩子们都很赞同的使劲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来到班里,孩子们齐刷刷的跟我问好,我及时的给予回复,但我总感觉有点奇怪,说不出来哪不对劲;走到办公桌前,想要找出课本,准备上课,我看到孩子们丝毫没有拿出课本的意思。我问:“都怎么了,我们要上课了,请大家拿出课本!”
这时班长很神秘的走过来:老师,先不要上课好吗?我们大家给你带来了好多“东西”。我问:“什么东西,这么神秘?”只见班长招呼全班小朋友从书包里掏出“东西”来
,孩子们呼啦啦的来到我身边,把东西塞到了我的手里,我看到是一些治疗感冒的药,有护彤、小葵花、止咳糖浆等等,儿童的、成人的都有。班里的小朋友都带来了不同的药,抱着这些药,我心里说不出的感动滋味,孩子们这么懂事,这么贴心。
我对班里的小朋友都说了一句谢谢,把药都还到幼儿的手中,虽然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我委婉的请幼儿以后不要带药到幼儿园,同时也教育他们要学着关心家人,当家人生病时,要学会关怀,说窝心的话语。
后来我才了解到,我经常打喷嚏,班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组织班里的小朋友要给我带药,并也从家长的口中得知,为了给我带药,他们都从家里把药偷偷塞到书包里,怕家长不同意。孩子们的心是很细微的,也确实长大了,能主动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我的这次小感冒,让他们都挂念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这份感动,因为我有这么一群好孩子。
让我们相互理解
这天,一个同事到我家来找资料.我们无意中登陆了一个丫丫网的社区.看到首页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昨天与孩子的老师沟通,郁闷>,我好奇的点开这篇文章.里面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发表了关于自己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然后她对于老师的一些意见.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这名家长的心情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她是这样说的:
老师一看我进去,就赶紧说:“孩子姥姥跟你说了吗,我上午批评她了”。我笑着问:“为什么呢”?“她在那儿玩凳子,一下摔倒了,然后她就大声哭”。她继续讲着:“我一看她这样,就批评她,问她这样玩儿安全吗,摔倒了吧,她还一边哭一边说幼儿园不好,我就批评她这样说不对,等她不哭了,我又跟她谈了半天”。
从这段话看起来,这名老师的做法确实不对.孩子哭了,首先不去问问孩子摔疼哪儿了,安慰安慰孩子,反而先就是一通批评.这样孩子确实容易感到难过.
所以,家长也对老师带了成见了:
'.老师衡量好孩子的标准和家长肯定不一样。老师大多喜欢听话的、老实的、不动的孩子。我的孩子恰恰不是这种类型。老师说:“其它方面都挺好,就是太自我了”。我想“自我——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培养的,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看法。没有自我的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没有说话,但我对这位老师的言谈真是无法恭维。作为一个教育者,连基本的教育常识都没有,还在家长面前对孩子品头论足。让这样的老师教孩子,还不如找一位有爱心的老阿姨看着孩子,更让家长放心。
-------从这段话看得出来,这名妈妈因为心疼孩子,马上就把老师简单的理解为:不懂教育,还不如一位有爱心的老阿姨.喜欢的是那种老实不动的孩子.我的孩子是聪明,自我,有个性的.是我这个懂教育的家长耐心培养出来的.
老师的做法是错的.但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安全问题是一个多么困扰老师的问题啊?如果孩子因为玩凳子碰破了头,这位家长又会怎样说老师呢??既然孩子在老师的班上,那么,共同的责任就是教育好孩子不是吗?
如果,觉得老师对待你孩子的方式和你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其实应该坦诚的提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对待孩子.为什么马上就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认为老师"基本的教育常识都没有".那什么叫做教育常识??难道仅仅培养孩子的自我就叫教育常识??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包括孩子长大,也不可能脱离群体,那么,每个群体,团体,小社会,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规则.如果要在其中生存,就需要学会适应.
如果纵容孩子因为一些委屈就可以随意不上幼儿园,换幼儿园,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意志品质优秀的孩子吗?如果家长都不能够和老师好好的沟通,而带着一种赌气的情绪,甚至是轻视的眼光,这对孩子和老师的交流有好处吗?
其实,对这名家长的情绪,我是理解的.因为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在上幼儿园.但我想,做为家长,还是要端正态度.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只有彼此诚恳的指出来,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亲爱的家长,让我们互相理解吧
这天,一个同事到我家来找资料.我们无意中登陆了一个丫丫网的社区.看到首页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昨天与孩子的老师沟通,郁闷>,我好奇的点开这篇文章.里面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发表了关于自己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然后她对于老师的一些意见.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这名家长的心情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她是这样说的:
老师一看我进去,就赶紧说:“孩子姥姥跟你说了吗,我上午批评她了”。我笑着问:“为什么呢”?“她在那儿玩凳子,一下摔倒了,然后她就大声哭”。她继续讲着:“我一看她这样,就批评她,问她这样玩儿安全吗,摔倒了吧,她还一边哭一边说幼儿园不好,我就批评她这样说不对,等她不哭了,我又跟她谈了半天”。
从这段话看起来,这名老师的做法确实不对.孩子哭了,首先不去问问孩子摔疼哪儿了,安慰安慰孩子,反而先就是一通批评.这样孩子确实容易感到难过.
所以,家长也对老师带了成见了:
'.老师衡量好孩子的标准和家长肯定不一样。老师大多喜欢听话的、老实的、不动的孩子。我的孩子恰恰不是这种类型。老师说:“其它方面都挺好,就是太自我了”。我想“自我——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培养的,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看法。没有自我的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没有说话,但我对这位老师的言谈真是无法恭维。作为一个教育者,连基本的教育常识都没有,还在家长面前对孩子品头论足。让这样的老师教孩子,还不如找一位有爱心的老阿姨看着孩子,更让家长放心。
-------从这段话看得出来,这名妈妈因为心疼孩子,马上就把老师简单的理解为:不懂教育,还不如一位有爱心的老阿姨.喜欢的是那种老实不动的孩子.我的孩子是聪明,自我,有个性的.是我这个懂教育的家长耐心培养出来的.
老师的做法是错的.但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安全问题是一个多么困扰老师的问题啊?如果孩子因为玩凳子碰破了头,这位家长又会怎样说老师呢??既然孩子在老师的班上,那么,共同的责任就是教育好孩子不是吗?
如果,觉得老师对待你孩子的方式和你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其实应该坦诚的提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对待孩子.为什么马上就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认为老师"基本的教育常识都没有".那什么叫做教育常识??难道仅仅培养孩子的自我就叫教育常识??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包括孩子长大,也不可能脱离群体,那么,每个群体,团体,小社会,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规则.如果要在其中生存,就需要学会适应.
如果纵容孩子因为一些委屈就可以随意不上幼儿园,换幼儿园,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意志品质优秀的孩子吗?如果家长都不能够和老师好好的沟通,而带着一种赌气的情绪,甚至是轻视的眼光,这对孩子和老师的交流有好处吗?
其实,对这名家长的情绪,我是理解的.因为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在上幼儿园.但我想,做为家长,还是要端正态度.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只有彼此诚恳的指出来,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当然,说了这么多,.最让我生气的,是下面一些人的回
发表于:2006-11-2914:15bbp-wubl
可以理解,现在的老师又有几个真正负责任的,还是不要和老师有什么正面冲突,不然受罪的可是孩子。
发表于:2006-11-2914:51pipibaobao
特别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是一样走过来的,给孩子一个好的心态还得靠父母。老师的素质大部分只有那么高。
发表于:2006-11-2918:39
我有一个朋友曾打了老师,再跟老师说:“以后我的儿子无论是学业后退还是受到了欺负,你都将会受到相应的报复!”结果,呵呵,朋友的儿子学业更进步了不少.
-------看看这些回帖.真让人心寒啊.有什么问题就是老师不负责任.特别是最后一个,老师不好好伺候着就得挨打-----这样的家长素质,就算老师迫于他的淫威而对他的小孩特俗照顾,又能教育出怎样的好孩子呢?
描写老师怎样奉献的话有很多,也许这些话,老师们有时候听着麻木了,家长们听着虚伪了。。。。。但千百年前,有位圣人说过一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朴素的一句,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喜欢这句话,当面对他人的孩子时,我们就是这样,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爱护,培养。。。。在我们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当然也会有急躁,有烦恼,甚至有时候,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这样的心情,我相信,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难以避免的。
爱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共同品尝孩子成长带来的喜悦吧!
理解孩子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
孩子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自然角里的小鱼、小蜗牛常常吸引着小朋友来给他们喂水喂食,跟他们说“悄悄话”,但有时孩子们难免会因生活经验不足而犯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对他们理解宽容,并进行引导。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快乐地游戏着,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我快步走过去弄清吵闹的原因:帅帅把蜗牛从它的“小房子”里拖了出来。没等我开口,帅帅就说:“蜗牛整天背着房子太累了,走的又很慢,我想让蜗牛歇一歇,走快一点……”我便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蜗牛的“小房子”的用途,蜗牛离开“小房子”会怎样。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们从电视里看到的,从书本中了解到的有关蜗牛的“小房子”用途,明白了“小房子”对蜗牛起着保护的作用。等到小朋友们再去看蜗牛时,它身体小了许多。快到离园时,它已经干了。帅帅难为情得对我说;“老师,我是想让蜗牛歇一歇,没想到会把蜗牛弄死。我明白了,蜗牛是离不开它的“小房子”的。经历过失败后,幼儿就会修正其原有的经验结构,建构其下次成功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是敏感而充满好奇的,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但由于其知识经验有限,调控能力差,常常好心做坏事。幼儿教师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看待儿童世界,理解他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帮助其分析“过失”的原因,引导他们去观察、了解事物、去感受世界的精彩,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让孩子们“品尝"白开水
现在的家庭一般只有这“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从一生下来,许多孩子每天喝的都是品牌繁多的经过加工的饮料,很少喝白开水。孩子们喝惯了饮料,拒绝喝白开水那将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有一天我值班在大门口,洋洋妈妈硬扯着孩子往幼儿园来,可洋洋哭哭啼啼的,死活就是不进园门。问其为什么,家长无奈的说:“没给他买饮料,带的是白开水,就为这个非要饮料不可。没有饮料,就不上幼儿园了,这怎么得了。
为此事,我设计了内容非常新颖的一节课:让孩子们“品尝”白开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品尝一种特别的‘饮料’大家得留神喝,细细的品尝。一个小朋友抢先说:“老师,这水没有果汁甜,可也不难喝!”另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觉得比可口可乐还好喝呢!”我让洋洋说:“老师,这种饮料挺好喝的。我希望爸爸妈妈以后经常给我买这种饮料喝。”孩子们都不知道喝的是什么,可我知道。最后,我跟孩子们说这就是白开水。
1、讲解喝白开水的好处。饮白开水不光能满足儿童对水这种最重要的营养素的生理需要,还能够辅助孩子的机体排毒!由于儿童生理代谢迅速,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要比成人多,因此,饮用白开水对孩子的健康最为有益!
2、讲解各种饮料对身体的害处
各种饮料含糖很多,吃糖过多,会导致儿童体内脂肪堆积而发生单纯性肥胖;会导致儿童食欲下降,减少了其他营养的摄入而体质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还可能会带来近视、消化不良、智力低下等疾患。
其实,孩子爱喝饮料,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家长给“培养”的。既然如此,要改变这种习惯,也还得家长才行。我举行了一次家长接待日,着重探讨让孩子多喝“白开水”的事,家长大力支持。只要持之以恒,也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白开水还是很好喝的,这是孩子们自己说的。
像爱自己的孩子去爱你们
小班的孩子,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哭闹,多数孩子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对志淏来说,上幼儿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看起来
非常精神,但经常感冒生病,上2天幼儿园就在家休息几天,就这样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有一天,从教室里传来了哭声,我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志淏,问他为什么他也不回答,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我闻到一股臭味,原来志淏拉裤子了!”我赶忙走过去,
发现志淏的裤子里全是屎,这时我才意识到他哭闹的原因。这是我的失误,他是想上厕所,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因为他的语言我没有听懂,他的语言表达太差,没有去观察他
到底想要做什么。给志淏一边换裤子一边想,应该要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如果当时再细心一点,也许事情的结果就不会这样。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告诉自己要引以为戒。当孩子有哭闹的行为时,肯定有他的原因,不要去一味地责怪他,要用心去呵护他,像爱自己的孩子去爱你们。
避免误解和伤害孩子们
5月,阳光明媚,彩蝶纷飞,种植园地的小麦绿油油,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好似千层浪,格外耀眼。
午餐后,我习惯性地带着孩子们来到麦田边走一走,看一看。
刚放飞他们不久,哓哓就来报告了:“王老师,文文把小麦折断了。
”只见已有一群小朋友在对着他指指点点,而他呢,手脚比划着,争辩着。
我生气地走过去,大声喝道:“文文,你这样做不是把小麦弄死了吗?”“老师”他用近似哭腔的口吻说:“我只是想看看小麦的杆里面是什么样的?”惭愧、内疚突然席卷而来,多么宝贵的探究精神啊,而作为老师的我却这般地冲动。
我蹲下身,“文文,对不起,刚才老师没弄清情况就责怪了你。
”我向他道了歉,又接着问:“那你发现了什么?”他的眼睛一瞬间亮了起来,兴奋地说:“小麦的杆里面是空的!”于是,文文手中的那截小麦杆就在孩子们手中相互传递着。
文文的行为其实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小麦的内部结构,在他有与众不同的做法时,在他的行为表面看似有点破坏性时,我的冲动差点伤害了他的自尊,扼杀了他对自然的关注,对探索的欲望。
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时常发生,冲动的、感性的维护常规,甚至严厉的制止,极端的判定,可能是我们的本能反映。
但孩子都有各自的思维、想法,我们要学会耐心地倾听,真诚地询问和了解,寻求他们的真实动机和意图,之后再来“判”孩子的行为,以避免误解和伤害他们。
让孩子们的午睡和午睡管理更有效
下面是“让孩子们的午睡和午睡管理更有效”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时间很快,开学至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每天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时常需要不断的和孩子们一起巩固各项常规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
才能使孩子们的常规和习惯得到有效的保持和提升。
但在开学后的前几周,由于对午睡习惯的要求有点松懈,导致孩子们进入午睡室睡觉的场面,成了我们管理有点头疼的事情。
有时你说破了嘴,孩子们还是自顾自的相互说着话,全然不理会你的话。
有时你大喊一声安静睡觉,孩子们才会稍加安静一会。
有时会看到孩子三三两两自顾自的聊天导致穿脱衣服的速度特别的慢。
对于那几个本身就不爱睡觉的孩子来说,那真是来劲了,虽然进入午睡室的动作很快,但进去之后,还会在里面这个碰碰,那个玩玩,或是大声的说话和不停的跑动等等。
在尝试了以往的很多做法之后,我还是明显的感觉到效果不是很好,可能孩子们已经摸透了我的做法,但靠每天的提醒和督促去管理孩子们睡觉,让我觉得对于这群快有三年幼儿园生活的“老油条”们来说,这样的场景不该存在,我想,我要采取有效的行动,让孩子自觉安静进入午睡室,然后安静睡觉,培养睡觉的“规章制度”。
说行动就行动,在一天快进入睡觉时间之前,我把孩子们集合坐到一起,我们重新说说午睡的规则,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进入午睡室睡觉要做些什么?”很多孩子说:“安静”,有孩子说:“不要和别人说话”,有孩子说:“脱衣服要快一点。
”,有孩子说:“不要在午睡室里跑来跑去。
”,有孩子说:“要听午睡管理员的。
”等等,当时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心里蛮高兴,至少孩子们知道进入午睡室睡觉的一些规则,虽然很多时候语言和行动还不能想结合,但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当时故作哈哈大笑,我当时还加了一句话,你们这群小骗子。
你们有做到这些吗?我故作疑问。
面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但推卸责任的意识也是有的,有孩子就说自己做到了,但谁谁谁没做到,谁不睡觉、谁睡觉爱讲话、谁脱衣服很慢等等,一时间都是孩子们议论的声音,但都觉得自己做的很好。
我当时就想将计就计,既然大家都做的很好,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表现吧,但从今天开始,我们增加一条,谁不能做到安静快速的睡觉,谁就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等待五分钟再睡觉,要是不会等待,那就再加五分钟。
孩子们都同意了,于是我搬了把椅子,在孩子们要进入午睡室之前坐在了里面,今天我当“裁判”。
第一天,有两位男生没有控制住自己,刚进入门口就忍不住被抓住了,结果是去自己的小椅子上作了五分钟,第一天我的表现很有原则性,让孩子们看到了,我是说道做到的。
第二天,大家都能安静的进入午睡室,但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有孩子由于大声说话发被抓了,我当时让孩子重新穿好衣服,去自己的小椅子上坐五分钟,同样的原则性,让孩子们看到,即使脱了衣服,老师还会让你穿上衣服坐五分钟。
在第三天,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在进入午睡室睡觉的情况越来越好了,首先安静,其次即使有说话,但他们也知道要轻一点。
孩子们也感受到了不说话之后,穿脱衣服的速度也快了。
第四天、第五天,我们依旧在这么做,虽然有时有孩子又“犯规”了,但我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当孩子们让“安静进入、安静入睡”成为习惯之后,那么和“五分钟”这个“约会”就可以说再见了。
让孩子们的午睡和我们的午睡管理更有效。
关于“让孩子们的午睡和午睡管理更有效”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