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做个弱势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1-04-16 幼儿园妈妈的节日说课稿 幼儿园妈妈的游戏 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前两天看到“小糖儿”发的贴子《做个弱势的妈妈》,我感觉文章就象是给我写的。
近一年来,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诸多问题表现出来:以前我管得太多太细,以至于渐渐削弱了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比如:做数学题总是马虎出错,自己还查不出来;听写字词多一横少一撇的,自己看不到;参加围棋比赛,连输两盘就乱了阵脚;在生活上就更别提,衣食住行被我照顾得面面俱到,孩子就象家里的寄生虫。
从孩子三年级开始,我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从一点一滴逐渐去改变。首先,孩子的数学老师让我别再帮他检查作业,让他自己查出错误,别心疼流逝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变马虎;然后是语文老师建议我不要帮孩子查错字,让他自己检查,对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在这个寒假里,我一直身体不适,正好借机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已经会刷碗、热饭、煮饺子、做鸡蛋羹,擦桌子、扫地、墩地更是不在话下。还时不时帮妈妈倒杯水喝,我已经感觉很知足。
昨天是迎春杯复赛,我把孩子送进考场,叮嘱他:“妈妈就在门口的车里等,考完自己出来找我。”看着孩子进了考场,我又特意问了问门口的老师,让不让孩子自己出来。老师说:“一般来说,不见家长不放孩子。但如果孩子说清和家长约好在哪等,就可以让走。”我很踏实地坐在车里,每个细节我都问清了,孩子应该可以自己出来,他大了。同时,我还在暗笑自己,还是管得太细了。
12点,陆续有家长领着学生出来,我也在人群中寻找孩子的身影。我的车一直停在来时的位置,孩子一出门就能看到我。可是,人渐渐少了,孩子还是没有出来。我猜,他一定是在楼门口焦急地等我。老师不让他走,他也不敢告诉老师我就在门口。我决定等!一直等到孩子独自处理好问题。他知道我在门口,只要他对老师讲,他就可以出来。孩子一向胆小,我等他敢于开口。
可是,事实上我失望了。12点半,已经没有人再往外走,我沉不住气走了进去。楼门口只剩下一位老师在陪着儿子等我。一看到我,老师马上打开门,孩子象被释放的小鸟飞了过来。我的心却很沉重,无论如何无法给孩子展开笑脸。这一次较量,我输了。
静静心,我开始询问孩子为什么一直不出来,害得我等了这么久。如我所料,儿子委屈地说:“老师不让走。”“你告诉老师妈妈在门口了吗?”“我没敢!”无奈!我只好耐心地帮孩子分析,只要他对老师讲,就可以出来;妈妈说好了在门口等,一直在信守诺言;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出来。儿子很乖,我讲的,他一定听懂了,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够自己走出来。但是,再遇到其他问题呢?
“小糖儿”在贴子里也写了,做一个“弱势”的妈妈,要故意留一两个漏洞或问题给孩子,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他一定会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开心,他还会觉得不是什么事情妈妈都行的,她也有不会做、做不好的时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弥补这个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会乐于动手做事,而不是总依赖妈妈了。文章还着重强调几点,一、别让孩子觉得你太全能;二、别把事情做得太完美;三、别表现得太坚强;四、别太心疼孩子;五、别担心孩子做不好。做一个“弱势”妈妈,得到的将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
虽然这次尝试失败了,但我会继续下去。正是我的强势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弱势,我要努力学着“弱势”一些,就象我病了,孩子给我端来一杯水,这种被照料的感觉很爽呀!我想要得到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就要首先学着做一个弱势的妈妈。
原文请见论坛:也谈“做个弱势的妈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妈 妈,我什么也不想做”
“妈妈,我什么也不想做”
前段时间,带妞外出旅游,后又到外公外婆家住了几天,近半个月都在外面跑,不用弹琴,不用练字,不用上兴趣班,不用干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几乎天天在外面吃饭,天天在海边玩着、海水里泡着,经常可以看IPAD的动画片,到了外公外婆家,每天晚上还可以跟着外婆去跳广场舞,时不时去荡荡秋千,逛逛超市,喜欢热闹的妞扎实爽了一段时间,今天上午刚被外公送回来,午餐时妞一直兴奋的跟我们分享着这几天在外公外婆家的趣事,偶尔念叨几句不想回来,还想在外公外婆家多住几天。
下午外公回去了,我下班回家,妞给我开了门就躲进自己的房间,脸上明显的不快。我轻声问妞爸,妞爸也皱起眉头、摇着脑袋,悄声对我说妞的心根本没法进入日常状态。不用问,我猜到肯定是妞爸让妞去练字练琴,妞不想练,让妞爸心生不快。这要在以前,我也会被妞爸的情绪影响,言语、表情中都会不自觉地对妞露出不满,但突然想起前两天看到的张灵分享的《早上发生的那件事》,马上在心里告诉自己先calmdown,得尊重妞的感受,接纳她的情绪。先简单几句安慰了妞爸,说:“别着急,慢慢来,有时候大人出去玩了一趟,回来还不能马上投入工作状态,还别说孩子了。我们要给孩子转变状态的时间。”然后悄悄走到妞的身边坐下来,妞正写着字帖(暑假作业),脸上的纹路都是朝下耷拉着的。
---妞妈:崽崽,在练字呀,写得挺认真的哈。
---妞:妈妈,我不高兴。
---妞妈:妈妈看出来了,你是不是还想在爷爷阿婆家多玩几天呢?
---妞:(低着头,没有看我,点点头)嗯
---妞妈:妈妈想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过你这样的感觉,妈妈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航空航天夏令营,那是妈妈第一次坐飞机,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妈妈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玩得很开心,等到夏令营结束回到家中,妈妈也说不清楚啥感觉,就是啥事也不想做,心里觉得不开心、不高兴,你现在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呢?
---妞:(眼睛开始看着我,有些发红,似乎有泪光闪动)嗯,是的,我也是什么都不想做。
---妞妈:崽崽,这是种很正常的感觉,人从一个环境刚换到另一个环境,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人的心情有时候就像波浪一样,有时候在上面,有时候在下面,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却不怎么开心,就像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在外面玩,特别开心,突然一下回来,回到每天要上班、要完成作业、要练琴的这种平常的日子,好像还不适应,就觉得啥也不想做,对不?
---妞:(妞点头)嗯,我就是不想写作业、练琴,还想出去玩。
---妞妈:嗯,妈妈其实也还想玩呢。但是我们不能每天只玩,不上班,不学习,是吧?不用担心,这种不适应只是一阵子,很快我们就会感觉好起来的,明天一定会感觉比今天好一些,后天又会比明天好一些。
---妞:那我想妈妈坐在这里陪我写字。
---妞妈:那好,如果妈妈坐在这里能让你心情好一点的话,那妈妈就在旁边陪陪你,你就认真写字吧。等会练完字,我们休息一下,吃完晚饭,练练钢琴,之后妈妈陪你看书讲故事好吗?
---妞:(心情明显好转)好,我希望等会练琴的时候妈妈也陪我,每天都陪我。
晚饭后孩子主动弹琴,并没有强烈要求我一直陪在身边,心情一直都不错,脸上完全看不出我刚下班那会儿的阴霾,我知道她已经适应一些了。
记下这段对话,只是想鼓励自己,其实跟孩子有效沟通我也可以做到,原来总是觉得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压力太大,很容易情绪化,虽然育儿书看了不少,道理也懂得一些,但碰到具体情况,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不自觉的对孩子过高要求,经常做不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经常不自觉的否定孩子的感受,长期恶性循环,导致我经常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种种所谓的“不足”——好动、练琴写作业不自觉,不专心,人来疯......
正因为看了些许育儿的书,让我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一直不满意,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很失败,自己身边的朋友总能很智慧的想出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别人的孩子哪儿哪儿都比自家的强,于是在育儿方面经常自我否定,自己就是经常下意识的要求孩子behave,不按自己的要求behave的就让我不舒服,当看到彭彭说的“大家是否愿意接纳自己也是一个要求孩子behave(表现好)的家长?学过爱,自由和尊重后,别忘记了,尘世中承担父母职责的你,再尊重孩子,再摒弃私欲,也还是会要求孩子behave的,何不饶过自己,顺势而为?要求自己给绝对的爱和尊重,也是一种伤人的执着。”我真的开始释然,逐步开始先接纳自己,再学会真正去接纳孩子,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好与不好的情绪,好与不好的行为,今天的这件小事让我发现当真正做到接纳后,沟通就真的有效起来,建立在说服、征服对方的基础上是无法真正达成有效沟通的。
“妈妈,别人有的我也要!”这位妈妈的做法太赞...
“妈妈,别人有的我也要!”这位妈妈的做法太赞...
经常有朋友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劝也劝不住,不买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即使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甚至上中学了,一样要面对这种情况。
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欲望?
家长觉得很为难,一方面,害怕满足了孩子,攀比心会愈发严重,今后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物质水平和生活条件其实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又心疼孩子,觉得想要就买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不妨大家认真阅读以下几个小故事,也许就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01
别人有,我也要
几个月前,儿子跟我说,“妈妈,班里好多同学都用一种可擦笔,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我说,“咱们家里有多少笔啊,都是买的特别好的,干嘛羡慕人家呢?再说,你有的人家也未必有啊!”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唉,那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吧。但是我们班小Z说了,那种可擦笔是世界上最好的笔,什么样的笔都比不了,而且班里好多小朋友都有,就我们几个人没有。”
一瞬间,我就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洪荒之力,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我儿子怎么能没有呢?这也太心酸了!
我于是火速打开电商网站,在大批图片中让儿子指出是哪种,他一下认出来,然后充满惊喜地问:“我要一支绿色的行吗?”
“一支?你们同学都有几支?”我问道。
儿子想了想说,“小Z有三支,其他人好像都是一支。”
我说,“那不行,咱买一套,10支,所有颜色都来一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一百多块钱买了整套笔,收到当天,孩子欢天喜地地写了擦,擦了写。第二天他把整套都带去了学校,过了三五日,那笔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
大约一周后,除了笔袋里一直放着的一支绿色的,其他九支,完全不见了踪影。我问儿子,笔呢?
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找不到了。”
这件事中我的做法,我的先生是非常不赞同的,他从开始就建议我,既然说过不买,就不要买了,即便非买,按孩子心意买一支就好,否则未必起好作用。
我嘴上念叨着:“你不懂,买一套包邮。如果只买一支,再花一笔运费是很傻的。”
其实,内心深处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因为那十块八块运费,而是不愿意别人有的东西,我儿子却没有。
我的先生向来只表态,不干涉内政,所以买不买还是随了我。但看到儿子如此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一堆笔,最终稀罕的还是他想要的绿色那一支,我先生意味深长地跟我对视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非常郑重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个手机。他才一年级,要手机干嘛?他说,因为班里两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还有几个同学有自己的平板电脑,是他们自己专用的,想干什么用就干什么用。
我没即时答应孩子,当晚跟我先生商量,我说,“别人有,咱也能有,不就是个手机么,咱也给孩子买一个。”
还是我先生提醒了我,“你能不能稍微理智一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答应,要让孩子理清思路,到底为什么要,要了做什么用,这东西是不是必要的。
否则,他现在要的东西,你尚且负担得了,日后等他要的超出你的负担能力,再怎么办?”
02
他的爸爸是校长
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
我于是如一盆冷水浇醒,即便是理智如我,在儿子和面子前,也还是有迷失的时候啊!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刚毕业在大学里工作时的一个同事。
她的孩子在我们大学的子弟幼儿园上中班,有那么一个阶段,每到周一早上,都见她疲惫万分地顶着黑眼圈来上班,完全不似刚经历过悠闲的周末。有时她上午索性就趴在办公桌上补眠,我们于是都好奇地问她,周末去哪儿当长工挣外块了?
她苦恼地说,唉,我们周末去野生动物园了,开车跑到大南城花了仨小时,好不容易进了园,孩子在车上进入深度睡眠了。遛了一圈又花仨小时开回来,全折腾在路上,累成狗。
起因不过是因为幼儿园有小朋友去动物园了,她女儿也要去。
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去香山了,因为别的小朋友说去看红叶了,女儿也非要去。不远万里跑去,来回又是五小时车程,到半路下大雨,去了一看红叶期刚过,根本没什么红叶了,瞎折腾一趟。
又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往返飞了一趟三亚,机票贵得肝疼,而且两天就回来实在有点烧包,但别的小朋友去三亚度假了,女儿羡慕得掉眼泪呢,他们两口子一合计,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之后,到某一周终于消停了。那个周一,同事神清气爽地来上班,像是脱胎换骨了一样。
我们习惯性地问她周末去哪儿了?她说,哪儿也没去,女儿不要出门了,而是提出了一个无解的要求。
因为学校的幼儿园是子弟幼儿园,所以老师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都会有。这次同事的孩子,把提要求的句式做了修改,从以前的“某某某去了动物园,我也要去”,“某某某买了新衣服,我也要买”等得等等,变为“某某的爸爸是校长,我要我的爸爸也是”。
同事说,终于遇到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才顿悟不该那样一味满足孩子,富养女孩绝对不是这样的富养法。他们于是跟孩子讲通了道理,虽然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但总算回到了理智的轨道上。
03
换车!孩子坐这车丢人!
如果你觉得这个同事的例子比较极端,那么我还能举出更多更多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例子……不仔细揣摩,我们根本没想过问题出在哪里。
我有个朋友,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非常知名的一家学校。不久,他给我先生打电话,因为我先生是超级车迷,对各种车研究颇多,所以他让我先生给参谋下想要换个更贵的车,选哪款比较好。
我先生不解地问,“你家车刚换不久,挺好的,干嘛又换一个啊?”
朋友说,“孩子嫌坐那个车丢人呢,每天都让停在离学校有一点距离的地方,然后走一小段路过去。”
我先生跟我念叨说,“这个教育方式实在是匪夷所思,才多大的孩子,家里开个五十多万的车,还觉得丢人,日后要别墅要跑车的时候,家长还不得卖血去?”
04
满足了孩子的欲望?
满足了我们的虚荣!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满足孩子各种攀比要求时,我们嘴上说的是为了他们,但其实,内心深处,是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和好胜心?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看到张三李四王五有了什么,就充满羡慕或者无比不甘心地表达了自己也要有的欲望呢?
再说一个简单的心理,看看自己有没有就明白了。我们有多少人,会在看到别人送孩子去学游泳,就无视自己孩子怕水的天性也送孩子去;看到别的孩子弹钢琴,就给自己明明五音不全也不喜欢音乐的孩子买琴请老师;看到别人给孩子买了些益智教材,就无论能否用上先照方抓药买回来囤着……
在任何方面,都唯恐不及别人。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攀比么?耳闻目见的孩子,难道不会记在心上并效仿么?
就此,我与我先生一起,跟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
A.首先,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爸爸妈妈也是辛勤工作赚钱,才能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给他和妹妹买吃穿用品和玩具。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
B.在此基础上,凡他提出的属于正常合理需求范围内的要求,我们都愿意尽量去满足。毕竟,爸爸妈妈生养孩子就希望他们得到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很多很多的爱。而物质上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这种所谓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看到同学买了一个新书包,也想要一个,而此时他的旧书包也确实需要更新了,那么在可控的价格区间范围内,就可以给他最大的决定权。
C.此外,还有体验类的要求。比如别的小朋友去哪里玩了,或是吃了什么好东西,他出于好奇也想去尝试一下。那么我们也会酌情满足他,未必是照搬效仿,只要是让人身心愉悦就好。
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我们会让孩子清楚,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想要的东西,同理你所拥有的,别人也无法全部得到。因此羡慕是相互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才会过得比较快乐。
如果届时孩子依然接受不了,我们会耐心地跟孩子讨论他说出的理由,看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达成心愿的条件或备选项,来将事情协调好。
没想到儿子非常心领神会地说,
“这个我明白。以前我们讲过LittleCritter小怪物的故事。他有个新同学,家里有大房子专车接送放学,还有数不清的玩具和超级nice的女佣,LittleCritter特别羡慕他。
可是当他到LittleCritter家做客时,却羡慕LittleCritter有时刻陪伴他的家人,一起玩的妹妹,和气的爷爷奶奶。所以,我和LittleCritter一样,最宝贵的,是爱我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我的妹妹。”
这话讲得我和我先生热泪盈眶。我先生甚至打趣我说,“你看,儿子的觉悟都在你之上。”
是的,路漫漫,我们做父母,也在渐学渐行的路上。
05
是真心喜欢还是因为羡慕
就在写完这些文字,我拿起手机扫了一眼午餐前跟我先生的微信聊天内容,忽然大笑起来——我羡慕某位好友又去哪儿度假了,我先生当机立断——“我也带你去。”
真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免俗,看到别人有什么,做了什么,去到哪里,而心生羡慕,也想如别人一般,这都是人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和表现。成年人都如此,若是孩子没有出现过,我们反倒会觉得不正常。
因此,不允许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其实挺不人道,也蛮难实现的。但是,我们要提醒孩子,也告诉自己,无论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因为真心喜欢,还是仅仅因为羡慕别人。
若是前者,又确是能力所及,那么就勇往直前;而若是后者,那就真的不必了。
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帮助人去判断并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与虚荣心,若是眼睛总看在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上,只想不输过别人,因别人买单而买单,那么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无法满足。
教育是一件言传身教的事情,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首先要及时反思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
愿与孩子,及各位父母共勉。
做个“懂事”的妈 妈
做个“懂事”的妈妈说起我的育儿心得,其实更像是我的检讨会和我女儿的表扬大会。
我有一个火爆的脾气,有的时候女儿稍微做错点事情,我就会大呼小叫,每次发火之后我都会后悔,女儿平时跟她爸爸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妈妈会骂”这句话,我心里听着酸酸的,女儿的姥姥经常会跟我说,“我跟我的女儿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现在想一想我应该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夸奖他,也经常跟她互动做游戏,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饭”,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我吃,我就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地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女儿就会笑嘻嘻的很开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
相比我,女儿身上的优点太多了,早上去学校,从来不会赖床;平时在家里看到有谁需要帮忙,从来不用吩咐,眼色特别好;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都自愧不如;礼貌用语学得特别的好;特别听大人的话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胆小,内向,不善沟通,但是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从小的环境有关,幼儿园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儿所下看护大的,所以她的这些不足,我觉得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沟通多交流来还这笔“债”。
我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我希望我也会成为一个“懂事”的妈妈。
学做个懒妈 妈
学做个懒妈妈曾经一直以为照顾孩子是我做母亲的本质工作,从孩子出生起大到出去和谁玩,小到在家吃喝拉撒我把孩子照顾的无畏不至,孩子刚一张嘴我马上就跑来“你渴了还是饿了?吃啥?妈妈给你拿!”慢慢地孩子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我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慢慢失去自己干事的思想,遇到任何事都是喊“妈妈,我要,妈妈我想,妈妈你拿给我。”以至于女儿都长到18岁了,没自己洗过衣服,每天吃饭往餐桌前一坐向客人一样等着别人的照顾。**更不用说,已经习惯的被我照顾着。
近几天女儿考过试在家没事,等早上我们先走了,给她留了饭,她吃完饭碗筷都不知道收拾,中午我们回家还探在桌上。孩子被照顾惯例,她根本没有意识去收拾。听完这周韩老师的课《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后,这几天一直在反思对孩子生活教育的问题,孩子这所以会这样真的都是我的教育问题,我的“手”伸得太长,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干的机会,我应该做的是一个懒妈妈,而不是做一个事事都伸手的勤快妈妈。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于是从现在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昨天我与孩子聊天,谈心,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每人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比如,最近几天告诉**吃过饭自己把碗收拾到厨房,**写完作业后示范给他看怎样收拾书桌,**也很配合的收拾自己的书桌,还告诉**“人要做个勤快的人,自己的东西用过放好,下次自己用的时候就知道在哪个地方了,这就是物归原处。”
最近几天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营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天早起来我就对**说”妈妈今天腰很疼了,弯不下腰,可**的小袜子还没洗咋办?”**一听马上过来“妈妈我来帮你捶捶腰,我自己洗我自己的袜子。”然后真的用小手帮我捶腰,我示范给**看咋样洗东西,**也像模像样的洗礼自己的小袜子。洗完还很有成就感的说“妈妈,我会洗袜子了,来妈妈,我把你的袜子也洗洗。”说完还真的洗起我的袜子。我“**,妈妈今天太幸福来,享受了儿子的一份孝心。”**听了就洗得更起劲了。此时我发现其实教会孩子做事真的不难,不是孩子懒,而是我束缚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手脚。
前天我早上临出门前故意没像以前淘米预约做米饭,中午回到家等**堂姐烧好菜我们喊开饭,让嘟姐去盛米饭,结果嘟姐一打开电饭煲发现是空的“妈妈,锅里没有米饭,你早上没淘米。”我“是吗?妈妈真的老了,最近老忘事,你看都没淘米做米饭,今天中午只有光吃菜吧。”大家就只有光吃菜,到晚上下班回家嘟姐“妈妈,我中午光吃菜下午很饿了。”我“是吗?我也觉得饿,那我明天好好记得淘米,课我最近可能是年龄大记忆力下降,二姨回家了,这个暑假就麻烦你提醒我做米饭,要不说不准一个暑假要忘掉好几次呢。”昨天上班之前我又故意没淘米,结果上午嘟姐就打电话说我没淘米我“那咋办?我现在在班上也没法回家,那只有今天还是光吃菜了。”过一会嘟姐“妈妈,那你告诉要淘多少米,放多少水?我来做米饭吧,”于是我在电话里告诉她做米饭的步骤和要放的米和水,中午到家一看米饭也做好了我“恩,不错,女儿都能做米饭了,吃着女儿做的米饭感觉真幸福。”嘟姐“妈妈,我发现做米饭也不难,这暑假就由我来做米饭吧。”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从没有给她做事的机会。
引导孩子做事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能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懒”妈妈的手可以懒,但嘴巴和心不能懒、多鼓励,少指责,循循善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给他进步的机会。
牢记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的教诲:“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我学做懒妈妈!
做个高EQ的新手妈妈
面对一个又小又软的生命,您是否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哭闹不停的宝宝,您是否手足无措?由于宝宝无法用语言明白表示身体的不舒服,所以,新手妈妈需要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便在面对哭闹不休的宝宝时,做出最佳处理。拥有高EQ,其实不难。
做个高EQ的新手妈妈
新生命降临
怀胎十月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但准妈妈从怀孕伊始,就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过,当宝宝出生后,新手妈妈将面临种种困难,包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适应新生命的降临、如何照顾新生儿等等一系列问题。腹中的胎儿和出生后的宝宝完全不同,在腹中,胎儿跟着妈妈成长,妈妈照顾好自己就可以照顾好胎儿;而刚出生的宝宝,是一个很小很软的生命,面对他们,大多数的新手妈妈会感到手足无措,加上这些小小的生命个体只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更让新手妈妈们不晓得该如何照顾他们才好。
认识宝宝的表达方式
小宝宝无法用语言来告诉妈妈肚子饿、想便便或是身体不舒服,最简单的反应就是哭闹。实际上,宝宝的哭声可以告诉妈妈很多不同的信息,妈妈应该逐渐掌握宝宝哭声的不同含义,以便做到最佳的沟通和互动。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大哭而慌了手脚,应该先了解他们为什么哭闹,是尿布湿了?肚子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然后针对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是尿布湿了,马上帮他换上新尿布;肚子饿了,尽快帮他冲奶粉或喂母乳,并且用语言轻轻地告诉他,妈妈要去帮你冲奶奶——母亲的柔声细语可以稳定宝宝的不安情绪;如果是身体不舒服,当然是马上带宝宝去就医,做第一时间的诊疗。
保持心情平静
大部分新手妈妈对宝宝都有足够的爱心,但也许会缺乏一定的耐心。比如碰到孩子睡颠倒的情况时,很多妈妈往往心力交瘁从而失去了好脾气。其实宝宝一直在努力适应不同于妈妈腹中的世界,不能跟大人的作息时间合拍并非他们的本意,妈妈应该用耐心带领着他们一起度过这段时光。当宝宝的哭闹让妈妈的心情起伏不定,甚至要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时,妈妈不妨先到阳台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等情绪稳定之后,再去处理宝宝的哭闹,相信情况会好很多。
宝宝有个体差别
大部分妈妈都会非常在意宝宝的成长发育情况。一旦宝宝和儿童手册上的各项平均指数有什么不一样,妈妈们就会非常紧张,担心宝宝是不是不正常?为什么会比别人长得慢?其实,这些数据是所有宝宝的平均值,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标准。有些宝宝长得慢点,有些宝宝长得快点,只要妈妈随时注意宝宝的发育情况,排除生理心理的不正常发展后,不必太在意宝宝是否长得比别人高壮,让他们自由发展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如果他们的发育比起同龄儿超前或滞后太多的话,要及时请教专业医师,进行相关治疗才好。
适当放松身心
照顾宝宝是非常辛苦的,随时随地会向你的极限挑战,尤其是刚生产完的新手妈妈,很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照顾宝宝,而丧失了原本培养已久的爱心和耐心。在此提醒新手妈妈,在尽力照顾宝宝之余,别忘了每星期给自己放一天假。把宝宝托付给朋友、亲戚或保姆照顾,享受一天纯粹属于自己的时间,逛逛街、看看电影,去想去的地方,让自己放松心情,相信以后照顾宝宝的日子会更轻松、更能掌握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