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真实的小学教育(图)
发布时间:2021-04-28 教育笔记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笔记 小学教育理论笔记在日本,学校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孩子们按区域就近上学。日本小学的运动服分长袖长裤和短袖短裤,能够一冬天坚持穿短袖短裤的孩子会得到表扬。
上图:放学路上
1.关于放学接送问题
在日本的校园门口,在孩子即将放学之际,竟然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直到孩子们一队队走出校园,也没见到一个家长来。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压根儿没有等家长来接的念头。
在中国,很多学校门口都立着“家长请止步”之类的警示牌,但是在放学的时间却会早早的人如潮涌,更有那二轮三轮四轮的车辆充塞道路。但是在日本的放学时间,孩子们走出校园后,三五成群,向着四面八方,结伴而行。
在日本,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报酬,其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
大多数日本小学生学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门后需要步行和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会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学。
虽然小学生们都很害羞,一路上互相几乎不说话,但是高年级的孩子见到低年级的孩子会默默的伸出手等着他握。只要是顺路的,随便遇到的两个孩子就会默契的把手牵在一起。
2.关于书本重量问题
日本小学生都背着既结实又漂亮的书包。虽然价值不菲,但一般都带有6年的质量保证,也就是说到小学毕业时几乎没有损坏,也没有换书包的必要。
书包的重量一般从800克到一千克左右,想给孩子减负的家长们就不免对书包的重量斤斤计较。
日本现在基本上还是“宽松教育”,课本算不上厚,作业也算不上很多,但是日本人爱清洁和整齐的习惯也害人。孩子们的书包里除了课本、练习本、联系簿和文具以外,还有运动服、换洗衣服、室内鞋和毛巾等,有时候还要来回背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书。
有绘画课的时候要带去整套绘画用具,游泳课时要带泳衣、大浴巾、水镜、游泳帽和沙滩鞋等等。每天拿这么多东西一个书包当然装不下了,手上通常还拎着一到两个包,这些东西加起来。重量一般都会在5、6公斤以上。
日本的小学生每天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走很长时间去上学,但是居然没有孩子抱怨。公立小学没有校车,原则上除了生病和受伤以外不允许家长用车接送。也就是说接送可以,但是要和孩子们一起步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新生儿生存本能揭秘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胚胎最早是一个小囊,后来发展成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一般胎儿的心搏速率是其母亲心搏速率的两倍。胚胎的发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它们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的色彩。
新生儿的诞生就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很多动物所置身的外界环境不仅仅给它提供生存的手段,还为它们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刺激。像小羊总是很安静,而小虎崽则很暴烈;蚂蚁们总是在辛勤、无声地工作,而蝉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吟唱。外界环境就是这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发展与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定,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不断为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与低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有人认为人类文明或心理世界远比其他生物高级,从而断定人类没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订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教育学家潘刚揭秘国外留学低龄化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出国留学的道路,希望下一代越来越优秀,以往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高中生,而就目前的形式看,中国向国外留学的学生逐渐走向低龄化,为此,教育学家对留学低龄化原因做了详细分析。
据教育学家潘刚介绍,之前到美国读高一或者是高二,今年很多家长在孩子七八年级就想出去,希望孩子在美国接受基础的教育。不仅如此,潘刚还强调,近几年来,不少国家重新调整了留学申请的年龄限制,为留学低龄化营造了完善的政策条件。一家留学机构负责人介绍说,以新西兰为例,原则上国际学生年满五岁即可申请赴该国留学,而英国顶尖的寄宿中学对学生年龄的要求为16—18岁。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学家潘刚进行了具体分析,潘刚指出,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了将孩子送出国的经济条件。对于家长来说,送未成年孩子出国留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避开中高考竞争,二是想送孩子出国“见世面”。
然而,教育学家潘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潘刚表示,出国深造,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家长在计划送孩子出国时勿盲目跟风,而要综合考虑孩子的自制能力、自理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教育的本质就是还原事实的真相——真相的力量
总有人问我,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教育孩子哪些东西?
我说:教育的实质就是还原事实的真相,唯有真相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
前两天有个双胞胎的妈妈跟我说起她的苦恼:“我家两个宝贝,什么都要一样的,所以,我必须什么都要买两份,甚至做个鸡腿,都要注意到尽量一样大,有时他们连颜色都要是一样的,否则一定会严重哭闹起来。”
——哈哈,是你自己把孩子教成这样子的哦!让孩子认为他们是一样的,所以什么都要一样的,否则就不公平了。
“我没有耶!我其实一直都不认为他们是一样的,不过周围的人会常常说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那你也没有纠正其他人说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呀!这对于你的两个孩子来说,就是妈妈默认了呀!
“哦,那我该怎么做呢?我不想他们认为是一样的。”
——那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他们根本就不一样呀!
比如说弟弟一定要与哥哥一样的玩具,那你一定要说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认真地告诉弟弟说:“他是哥哥,宝贝,你们俩不一样,你可以有你喜欢的玩具。如果你实在喜欢哥哥的玩具,你可以向哥哥借着玩,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新的不一样的玩具,就可以跟哥哥交换着玩。我想你哥哥会更愿意与你的新玩具交换着玩的。你现在想要妈妈给你买个与哥哥不一样的新的好玩的玩具吗?”
比如说哥哥非要弟弟刚穿上的漂亮新衣服,那你也一定要说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认真地告诉哥哥:“弟弟的皮肤要白一点的,弟弟更爱到处跑来跑去,很好动太活泼了呀,所以,妈妈给弟弟买了这件衣服。你知道妈妈给你买的是怎样的新衣服吗?妈妈特别注意到你的脸要圆一点,好可爱呀,你知道很多人都这么悄悄地告诉我,说你们家的那哥哥的脸长得圆圆的,好可爱呀!……”
总之,你经常在生活中,在各种场景下都告诉孩子们,他们不一样: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他们就一定会从过去认为是一样的,而逐步认识到各自的不同,开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这就是教会孩子,认知自己的真相——我就是我,不是他人!这也是家庭教育中要肯定地告诉孩子第一个真相——
我是谁?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是谁,都不能确定地认知到,那么就无法再谈及什么个性和人格的独立,甚至连自信的建立都是困难的。
我小时候,我妈妈常说我是从厕所里捡回来的,我真的很难受……我想妈呀,你就是捡我,也能不能从好一点的地方捡回我呢?厕所多臭多脏呀!
很久很久的时间,我都因为这个身份而感到难过,总是担心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会把我随时送给别人,当时又总有一些邻居看见我很可爱——我妈妈说我小时候很可爱,会唱会跳会讨好人,大人们都很喜欢我——总说要把我领回他们的家里做儿子去。我好担心呀!所以,我真的很宅,常常自己宅在家里,怕出门,怕被送给别人家。
长大后,也一样总会觉得爸爸妈妈会更爱我的哥哥和我的妹妹,总是会觉得我是他们最不爱的,而我一定要更爱我的爸爸妈妈,否则他们就不会要我了,我很不喜欢我自己。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一个孩子没有一个令他骄傲的身份,那份痛苦有多深,会一直疼多久吗?所以,我在自己的儿子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告诉他——宝贝,爸爸妈妈太爱你了!你是上天赐给爸爸妈妈相爱的最珍贵礼物!是你妈妈辛辛苦苦把你怀在肚子里,爸爸每天为你的平安到来祈福,才有了你的!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宝!是爸爸妈妈的最大幸福!
我的儿子一直认为,他是最幸福的!常被人说成自带骄傲,充满阳光的年轻人!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第二个真相:
你一定行!
你一定能做到你想做到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伦理学教授告诉我说:不要听信那些了不起的人,那些写报纸的媒体人说——你是六十年代的人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假话!你们可以记住,当你们六十年代的人过了四十五岁之后,你们的思想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谁也阻挡不了,你们中间的精英就是掌控那个时代资源的伟大力量!努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追求你的理想吧!只要你是以利益他人,利益世界为目的的,你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你也一定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那一天我被激动了,我决心一定要将这个真相告诉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我未来的孩子!
于是,我的儿子,在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被外界质疑声打倒过,而是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让人惊讶,不断地赢得了更多老师,长辈,专家的爱和支持,他就一路这么走了过来,还将这样走下去。
他常说:我是不会被别人的怀疑、误会、诋毁所打倒的!我知道我还不是很好,但我依然不会放弃我的理想,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的。在这点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阻挡得住我的!
我欣慰的不是他是否能成功自己的理想,而是欣慰他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很动人!
于是,我周围的很多的孩子们,也在一个个这么坚定,这么自信,这么做到了他们想要做到的一件件超越他们同龄人的事!
第三个要告诉孩子的真相: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长幼有序
世界不是由道理构成的,而是要讲秩序的。即要懂得严格遵守长幼有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人的一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道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喜好。一定要懂得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事。所以,我们的古人很早很早就创立一个“仁”字,单人旁,加个二,就是这个意思。
从小,我就教会孩子读“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每当他说“我喜欢,我就是要”的时候,我都会笑着跟他说——这叫乐其乐,是小人之为哦。虽然,我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对,就会直接满足他的这些需求。
我以为,人是有权利选择做小人的,孩子不就是个“小人”吗?哈哈,我接受这个事实,但请大家注意,这不代表我可以放弃对他做君子的教育。
每当我和他一起做助人为乐的事情时,就告诉这是君子之为——仁爱;
每当我和他一起听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话的时候,就说这是君子之为——孝顺;
每当我和他一起坚守自己的承诺,说到做到时,就说这是君子之为——诚信;
每当我和他谈论起国家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之时,那份热情,那份热爱,那股子热血时,就说这是君子之为——爱国;
每当我和他在地震、洪水灾害泛滥伤及生命之时,在世界各地的空难,绑架,战争伤及生命之时,默默祈祷平安,决定素食祈福,决定更要爱及世界,检点自己言行的时候,就说这是君子之为——先忧后乐。
这是为人之本的真相——正心,修身,仁爱。如大甲所说:天之明命!
第四个真相:
真相没有角度
为人必诚其意
我常常告诉孩子说: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样。这不是我说的,是大圣贤孔子说的。一个人要懂得不骗自己,当然首先得知道骗别人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好比小人闲居,无所不为。而君子必慎其独一样。
我跟我的儿子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家偷偷看电视总是被妈妈发现的故事
那孩子以为自己很聪明,在妈妈下班回来前关了电视,去写作业,可是妈妈很快就发现了他在家看电视了。孩子很好奇,去问:“妈妈,你怎么就发现我看电视了呢?”,他妈妈说:“你看电视机的插线板都移到地上了呀!”
之后,那孩子又在妈妈上班时,一个人看电视,不过他聪明地保持了插线板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可是等妈妈回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他在看电视。那孩子觉得妈妈太神奇了,就又问:“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妈妈很温和地笑着告诉孩子,说:“罩电视的布,你慌慌张张地放反了,你没有看见吗?”
哦,原来是这样!那孩子觉得自己太不小心了。想之后,如果把所有电视机周围的东西都记住,在看完电视之后,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妈妈就不会知道了吧?
可是令人崩溃的是——妈妈还是知道了!那孩子,面对自己神探一般的妈妈说:“妈妈,你怎么这么厉害呢?我做的这么仔细,可是还是会被你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这妈妈看着孩子,很认真地告诉他:“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留下做的痕迹,而被人清清楚楚地看见,比如,你看了电视,电视机就是热的呀!除此之外,你知道还有多少的痕迹会留下来吗?对了,还有你的表情,也会留下你做了不该做事的痕迹呀!”
——我儿子听完,当时是哈哈大笑,但我也知道他懂得了:真相,假不了,骗来骗去,只能骗自己,毫无意义。
这就是诚其意,认认真真地做人做事。
第五个真相——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继续再详细地讲了,我被举牌两次的,给我最后一分钟,讲完这很重要的第五个真相
请让孩子
多读真实的历史故事
少读神话,童话
尤其不能读鬼话
请我们的爸爸妈妈记住:历史故事中人物是有父母,有家庭的,是有来龙去脉,是真实发生的,是有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变化的,是有发展和影响力的,是可以人人都从中得到证实和确认的。
我们要很明确地知道:唯有真相,能给予我们孩子认识和理解这真实的个世界,认识和理解真正的人生。
人生需要要有真正,真实的榜样,作为自己生命奋进的力量!
揭示儿童安慰物的“秘密”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
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
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
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