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收拾玩具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1-05-01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我们班的孩子非常热衷于建构区的材料,每每区域活动时间那里总是客流不断,平日里短短的过渡时间,孩子们也总要去摆弄、欣赏一番。男孩子喜欢搭建不同款型的军事武器、建构各种堪比著名建筑的建筑物,女孩子则偏爱搭建无所不能的魔法棒以及能够捕捉美丽瞬间的照相机。
在开始玩之前,他们会为自己的创作“储备”足够多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专注于两手之间的作品,完全不在意自己是蹲着还是席地而坐。我常常会被孩子强大的兴趣和专注度所折服,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孩子们过于的专注常常忽略自己在搭建时碰掉的玩具、急于把作品移至展示台却忽略脚下被踢开的积木。在结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都不舍得离开展示台附近,根本就忘记了还有积木被遗留在建构基地上。“不是我玩的”积木便由此产生。
当面对如野花般零星在地的积木,我们很难再辨识出这是谁拿到这里来的,如果问“是谁玩的”,得到的答案无疑是“不是我玩的”,所以这样的查案似的问题基本是过场话!前期,我们的策略是要求“但凡进入建构区游戏的幼儿都要一起收拾”,但时间长了,便发现每次在那里收拾的总是几张同样的脸孔,有时甚至他们没有去玩过,也会因着“喜欢收拾”而积极的加入其中,而一些真的玩了却不想收拾的孩子便理所当然的不收拾了。对于此可以看出随着孩子的成长,收拾问题是有着不同原因的。那些“喜欢收拾”的孩子多半是基于小班时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以及满足当下被老师认可而获得成长满足感的心理需求,而那些不收拾并推脱说“不是我玩的”孩子,一是因为他们收拾物品的习惯没有养成,
二是因为他们在对物品的归属意识上很明确,如“这不是我带来的玩具!”,
三则有可能是他们责任感的萌芽相对晚些。由此,我所想到并实施的策略基于“行为后果法”产生的——把没有被收拾的玩具送走!目的是让幼儿感受不收拾玩具,玩具会越来越少,以至于不能玩充分玩的后果。一些敏感的孩子很快就了解了教师行为的目的,表现出不舍之情,但一些男孩子更关注教室里还有几箱玩具,这一点也体现出了幼儿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我意识到这一行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来进行!接下来,我期待着孩子们良好行为的出现,能够有多一点对集体物品的责任感!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图书区的那些事
图书区是我最近观察的重点区域,在这么久的时间内,我看到幼儿在区域中不断的进步,我也在不断的解决区域中各种存在的问题。现在基本上能安安静静的坐在凳子上看书,并能一人一本书,看完后把书送回家后再去拿另一本。在进入阅读区时,我让幼儿自主选择是否要来阅读区,一次限制六个人,如果还有人想来就到下次活动中再来,这样幼儿就不会争着都想来的情况。
在阅读前,我都会交代阅读的规则,“轻轻拿,轻轻翻,认真看”,还有就是一定要安安静静的看书,不撕书,看完把书送回家,要按书的页码顺序翻阅。充分调动幼儿看,听,说的能力,让幼儿能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在幼儿基本都能独立上看懂一些读本,绘本的故事情节了,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只有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就不难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早期阅读的内容很广泛,当今社会的一切信息、任何符号都能作为阅读的一个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定期更换读物。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阅读。幼儿可在空余时间随意翻玩、辩认,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
教育随笔:科学区的那些事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索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所以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所以这学期为孩子们开设了科学区的工作。
今天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了,有几个男孩子来到了科学区,小象和林志毅共同在玩制泡泡的工作,两个人同时放了不同的液体,所以导致最后的林志毅的泡泡水能吹出很多泡泡,而小象的泡泡水几乎吹不出泡泡,这个时候小象并没有求助老师,而是问旁边的林志毅:“为什么我的吹不出来”?林志毅就告诉小象,你应该是没有放洗洁精,结果小象就试着放了些洗洁精在水里,结果小象的泡泡水也能吹出泡泡来了,可这个时候小象又在问:“那为什么我之前的肥皂水吹不出泡泡来那”,林志毅就告诉他:“可能是放的太少了”。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幼儿的学习是在探索、实验、对比中发现了问题,而在问问题的时候小象也不是单一的只是来找老师,所以说为了促进幼儿的问题意识,首先是要为幼儿创造出一个环境,或者从分利用自然,实际生活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提供宽松的气氛,才能促进幼儿问题的培养,在区域中孩子们在玩玩做做中发现问题。
教育随笔:“我的”玩具
事件实录:在午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先吃完饭的小朋友们可以先搬小椅子到黄线上,然后玩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小玩具。A最喜欢玩玩具了,任何空隙的时间,他都会围在玩具筐周围,尝试着伸进箱子摆弄一会玩具。今天我在给小朋友们盛汤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我一看,只见A的两只手把汽车紧紧地攥着,正张开嘴巴准备用咬来反抗,而一边的B则心急的大叫:“给我,你给我!”我连忙跑过去把他们拉开,但是他们还是在争抢玩具。我连忙把玩具从A手中拿走,问:“要是抢玩具,玩具宝宝就归我了哦。”我先安抚在哭的B,再询问他们事情的经过。A:“是我先拿到的玩具,他要来抢。”我问B:“那你记得陈老师说过,能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B说:“不可以。”“那你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应该怎么办?”A说:“要问他能不能借我玩。”我说:“你很棒的,知道要用嘴巴问,那嘴巴可以用来咬人吗?那你也可以用小嘴巴告诉他不要来抢玩具。”“B,那你再用小嘴巴问一下王熠名能不能把玩具借你玩?”A马上同意说:“可以。”
分析、思考:
虽然上幼儿园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是A他在常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如有时间就去玩区域里的玩具、集体在活动中随意走动等自由散漫的行为。再加上小班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是自己的。因此,在分散玩时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会去别人手里抢。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A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满足他想玩玩具的愿望。和他说道理的时候他都懂的,但是性子急,有的时候会动手、咬人。因此要告诉他正确的解决争抢玩具的方法,让他慢慢地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手。还有,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想办法让A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表扬、冷处理等,帮助他慢慢地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教育随笔:玩具怎么玩
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去建构区和益智区玩玩具,刚开始时孩子们是很安静的,可是一会之后就会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地争论,在每次玩玩具,孩子们都会把玩具撒落一地,把这个玩具扔到别的玩具盒子里,有的小朋友不想玩自己的玩具,就会把玩具扔在地上等等,弄得乱七八糟的。
一天,班里一个男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我就拿了一盒玩具坐在凳子上,对小朋友说“XXX,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喜欢”“老师呢,也喜欢玩玩具,但是我发现,我们班呢有好多玩具,但是有的小朋友好像不喜欢呢,我不喜欢玩这个玩具。”我扔了一个玩具在地上,我用眼睛看了看小朋友,“不知道玩具疼不疼,怕不怕脏。我想玩这盒玩具也想玩另一盒玩具,那我就把它两盒混在一起,就可以同时玩了。”我们班有小朋友说“老师,你这样是不对的,不能把玩具扔在地上,玩具会疼的,玩具也怕脏的。而且不能把玩具混在一起,那样不好分开。”“对,不能那样做,那样是不对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我说“那老师做的不对,我向小朋友保证,不会再这样做了,那小朋友呢”“小朋友也不能这样做。”扔玩具的,混在一起的小朋友偷偷看了我一眼,把玩具捡了起来。
从那之后,班里扔玩具的现象少多了,小朋友们之间还出现了相互提醒的行为,我想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会用同样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
教育随笔:玩具是我的
教育随笔:玩具是我的
晨间桌面游戏时,浩浩(2岁10个月)和霖霖都在建构区玩积塑,盛积塑的玩具筐一开始放在桌子中间,大家都从中间的筐子里拿玩具,浩浩可能因为个子小从筐子里拿玩具有些困难,便要把筐子拉到他的身边,旁边的霖霖从另一边拉住筐子不放,两人争执起来,筐子被扯得有点变形,浩浩看到霖霖拉着筐子不放,便去掰霖霖的手,霖霖仍不放手,大声申辩:玩具筐应该放中间!浩浩根本不听,还是使劲地掰霖霖的手,霖霖有点泄气地松手,求助地看着我。
分析:
桌面游戏时,玩具筐放在桌子中间一直以来成了一条默认的规则,个子小的浩浩因为拿玩具有困难破坏了这条规则遭到霖霖的反对,一个坚持遵守规则,一个执意破坏规则,冲突便发生了。严厉制止或者帮助浩浩拿一些玩具出来可以很快化解争执,但是于孩子的内心不会有任何触动。
我想劝浩浩自己把筐子送回到桌子中间,就问他:浩浩,你为什么要把玩具筐拉到自己这里?因为我的玩具太少了。浩浩边从玩具筐里拿玩具边说。
我看看其他小朋友拿到的玩具,再看浩浩的玩具,确实他的比较少,应该与他够玩具困难有关。我又问他:如果其他小朋友还想用玩具,可是筐子离得太远够不着怎么办?浩浩抬头看看周围的小朋友说:那我就给他、她,还有他(浩浩指着没有和他争玩具筐的小朋友),就是不给他(浩浩指着霖霖强调不给他)!
玩具是大家的不是你的,大家自己拿着玩就可以,不用你给的。我说。
玩具就是我的!浩浩边玩边坚决地说。
分析:
以玩具筐拿到自己身边别人拿玩具也有困难来教育浩浩,浩浩因为有切身体验,应该能够理解自己的做法欠妥,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很强,性格又倔强的浩浩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采用了逃避问题的方法从侧面指出霖霖和他不友好,他也会对他不友好,并对老师的说教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时,因为浩浩把筐子拉到自己面前,桌面的空间小了,玩积塑时有些玩具放不下掉到了地上,浩浩便不再管玩具筐,干脆把玩具都拿到地上玩起来。我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并提醒他:浩浩,我把玩具筐放回去了。浩浩抬头看看玩具筐没有反对,继续在地上玩玩具。
分析:
浩浩对老师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没有反对,说明他从内心里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想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况且玩具筐放在自己这边实实在在缩小了玩玩具的空间,但是倔强的他还是不肯自己把筐子放回去,而是选择了在地上玩。
一会儿,浩浩拿着插好的积塑造型对我说:老师,你看!
哦!浩浩真棒!你插的是什么?我马上表扬他。
我插的是树林。浩浩得意地对我说:
你看,这儿还有小鸟的家呢。他又指指插塑造型下方的一个方形小洞说。
可爱的浩浩彻底地把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开来。
反思:
浩浩因为不足龄,初入园时我们对他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很多事情都依着他,这次他在游戏中抢玩具筐与我们平时或多或少地宠了他有关。但这个事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桌面游戏时没有关注到象浩浩这样拿玩具有困难的幼儿,所以没有调整游戏场地与规则。事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几个问题:抢玩具筐对不对?拿不到玩具怎么办?玩具放在哪里玩起来更方便?让幼儿自己来修订规则,选择游戏场地与玩法,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饭后,孩子们都在玩喜欢的玩具。突然听到轩轩在喊:“你干嘛,给我呀,给我呀……”我回过头一看,原来南南走到了轩轩的位置上正抢着轩轩的玩具。我说:“南南,你别抢,玩具筐里还有许多的玩具,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去拿一个玩。”南南听了以后走到玩具筐边翻捡了起来。没过一会儿,轩轩又喊了起来:“把我的玩具给我呀!”我一看,又是南南……
玩具整理好以后,我和大家说了这件事,并把南南叫到了身边,告诉他玩具要到玩具框里拿,如果喜欢别人的玩具要等别人玩好了再拿,或者可以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请问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我对南南说:“假如你想玩我的玩具,你怎么问我拿?”南南马上接着说:“你要玩我玩具。”我马上纠正说:“你要问我:‘我能玩你的玩具吗?’”南南也跟着说:“我能玩玩具吗?”
南南喜欢玩玩具,而且特别喜欢玩那辆小火车,因此他看见轩轩在玩时候就直接过去拿了。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想玩就拿,因此与轩轩之间发生了争抢。其实,争抢玩具在小班的年龄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家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并不懂得到了集体里该如何玩玩具。通过今天的事件,我也正好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让越越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说。
接着我还改编了一个故事《怕痛的玩具》,讲述了玩具宝宝两种不同的遭遇:争抢和谦让,让孩子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了解玩具宝宝喜欢谦让的孩子,并学说:请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在故事的情境中孩子们都非常乐意接受。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到各自喜欢的活动区自主活动……只见莹莹小朋友来到了益智区。选择滚一滚这个活动,莹莹认真地观察框子上的图片,并用手指指着小框上的图片说道:“这个是能滚动的玩具,这个是不能滚动的玩具。”莹莹将装有玩具的筐放到自己面前,开始仔细地进行分类。啊!找到了这个可以滚动的玩具,说着莹莹拿起了弹珠,放到了贴有可以滚动的筐子里,并将筐子中的所有弹珠都投放进去。继续寻找,好半天都没有进行下一次的投放。
于是我走到她的旁边对她说:“是遇到什么问题了么?”“老师我找不到可以滚动的玩具了。”“你可以先找不可以滚动的玩具,剩下的我们可以再进行下一步分类。”“嗯嗯,好的,老师。”只见莹莹低下头开始寻找不能滚动的玩具,正方形的积木不能滚动,长方形、三角形的积木也不能转动,莹莹将其投放到不能滚动的筐子里。
可是操作不一会又停了下来。“老师,剩下的这些我分不出来了。”只见筐子里还剩下陀螺、瓶盖、圆柱形小木块。“你可以分别拿出来试一试,看看哪个能滚动。”莹莹将圆柱形小木块放到桌子上开始试验,“老师这个是不能转动的玩具。”“莹莹,你可以再试试,把小木块儿竖起来试试看。”
“老师,老师,这个小木块可以滚动。”“嗯,莹莹你可以试着换个角度去试试玩具会不会滚动。”接着莹莹拿出瓶盖在桌子上尝试,并将瓶盖投放进可以滚动的筐子内。
莹莹又拿出了陀螺,在桌子上尝试后想要投放进可以滚动的筐子里。“莹莹,我们刚刚选择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朝你推动的方向前进,你看小陀螺可以么?”她想了想说:“不可以,可是陀螺可以转动。”我说:“对,陀螺是可以转动的物体”。于是,莹莹将陀螺投放到不可以滚动的框里。
很快莹莹完成了分类投放,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莹莹很高兴地问我:“老师我厉害么?”“嗯,莹莹很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帮玩具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她满脸自豪。
《指南》中指出: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困难,教师适当地介入,在活动中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操作,感知物体是否可以滚动,尊重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科学性的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探究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尊重幼儿能力,对幼儿游戏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吸引幼儿目光。让幼儿喜爱益智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教育随笔:玩具是大家的
从第一天我成为大一班的真正成员到现在已经有半月多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格外调皮,特别爱动,不喜欢静,我也许是刚来的原因吧,孩子们欺负生人,无论我和他们接触时的声音有多大,他们总是像没听到我说的话一样,对我爱理不理,各人忙各人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霸道的小皇帝,而我又是刚融入这个集体,对我这样的态度是很正常的,尤其我们班的胡耀友,是出了名的调皮蛋,根本不听话,我利用各种方法和他们交流,沟通,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他们了解我,最后他们才慢慢接受了我。
其中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
有一次户外活动,胡耀友跑过来告状:“老师,王瀚生抢我的跷跷板。”我立刻跑过去,问王瀚生:“你怎么和他抢哪?”他说:“老师,胡耀友玩了很久了,一直不下来,我看这样才来抢的”,我听到后就告诉胡耀友:“你把翘翘板让王瀚生玩会吧,你是好孩子啊。”王瀚生听到后高兴地跑去坐翘翘板了,我觉得事情应该过去了,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过了一会胡耀友又来到我跟前满脸不情愿地说:“老师,我不想当好孩子了,我想当坏孩子”。我听到后一愣,连忙问他为什么啊?他说:“当好孩子就要把玩具让给别人玩,自己玩不到了,所以我不想当了”,我连忙蹲下把胡耀友拉在怀里,告诉他:“玩具是大家的,大家一起玩才可以,你自己玩是很高兴了,可别的小朋友会高兴吗?你有没有为大家想过,如果是别人占着玩具不让你玩,你会高兴吗?”他听到后直摇头,我说:“是啊,你也会不高兴人家一直玩而不让你玩吧,所以我们要学会分享,”。通过我们的谈话,他改变了自己的错误想法,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慢慢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和王瀚生商量着一起玩翘翘板。
孩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加油吧!度过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