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占时
发布时间:2021-05-0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去年六月份的一天中午,某园食堂发生了一起炊事人员集体吃孩子的东西的事故(每人吃了一个大虾)。当时园领导没有发现,也没有人反映此事。事隔一个星期后,班长与副班长在工作中发生口角,副班长说出了此事,说食堂炊事员吃孩子的东西。听到此事,分管后勤的副主任感到很吃惊:食堂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我园的规章制度很严,不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侵占孩子的利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听到反映后,副主任深入到食堂了解情况。食堂的几位同志承认了此事,副主任又找到了班长,了解吃东西的具体情况。班长承认东西是她让吃的,各班把分剩下的让大伙尝一尝,并表示自己做得不对。副主任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及时召开食堂班委会,让班长在食堂班委会上做了检查。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所有吃孩子东西的人进行了罚款处理,班长罚得重一点,作为分管食堂后勤工作的副主任虽然未吃,但也有领导责任,自己主动交了罚款,罚款全部记到幼儿伙食账上。
这件事发生后,园领导非常重视,及时召开了园务会,通报了此情况,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虽有制度,但执行不严。今后,要严格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决不允许此类事情再发生。
分析与思考
该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经常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遇到,一方面是领导对贯彻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制度制定出来并没有万事大吉,这需要上至领导下至教职工一致地贯彻执行。您园的规章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如果发生上述事故,你们会怎样处理?在以后的合理工作中又怎样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当宝贝遇到“坏孩子”
导读:“坏孩子”之所以“坏”,通常都有他们“坏”的理由。
透析“坏孩子”的秘密
“坏孩子”之所以“坏”,通常都有他们“坏”的理由。导致“坏孩子”人人不待见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一些:
1、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坏孩子”使“坏”并非他存心要“坏”,而是因为他有着十分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是又缺乏交往技巧所导致。比较小的宝贝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如果成人不理解他的这种方式,只是一味地呵斥他,不是将正确的交往方式传递给他,他就会因此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变成大家都不待见的“坏孩子”。
2、显示自己的个人能力
有的时候,“坏孩子”的“坏”行为只是在向他人展示他的个人能力,以此获得自信,得到自我认可。
3、吸引父母及他人的注意
如果父母带宝贝外出,只顾着跟他人交流,忽略了一旁的宝贝。当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通常就会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于是,他就会制造些“事端”,通过扮演“坏孩子”成功地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4、试探父母的底线
“坏孩子”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应该做,但是他还是会去做,直到看到父母严厉的神情和真正发怒的表情,他才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看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不可以做”。
5、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坏孩子”的某些行为其实仅仅因为好奇,比如男孩子可能会掀起小女孩的裙子,想要看看妹妹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等等。他们的这种行为并没有恶意,只是我们成人按照我们的思维把他想得复杂化了。
如何应对“坏孩子”
正如前面所述,“坏孩子”的“坏”通常会存在很多必然的原因,只要我们了解了他“坏”在哪里,就可以找到对策,化解他“坏”的力道,将“坏孩子”转变成“好孩子”。
当宝贝在户外遭遇“坏孩子”,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看到他可能有攻击性行为,可以提前做出预警,引导他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你很喜欢小妹妹,想跟她一起玩对吧?你看,你可以抱抱她,牵着她的手,小妹妹会很高兴的,她一定非常喜欢你!”
*给他一种自我满足感,让他明白你的期望——
“小弟弟想爬到上面去,你拉住他,他就没法爬了。来,我们一起保护小弟弟,小心他摔下来哦!你那么厉害,像一个小保镖呢!”如果他的手里拿着奥特曼,那就说他像个厉害的奥特曼好了。
*鼓励他成为引导者,体现他的自我价值——
假定“坏孩子”霸着滑梯,不许妹妹玩,此时,跟他讲道理往往效果不佳,不如干脆先夸夸他:“嚯,你滑滑梯滑得可真漂亮!我看你可以当个滑滑梯的小老师呢!你来教妹妹好不好?来,你先表演一次,让妹妹看看应该怎么滑。嚯,小哥哥滑得可真好!来鼓鼓掌吧!好了,小哥哥下来了,我们上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滑得像小哥哥一样好吧!妹妹滑得也不错吧?好了,又轮到你表演了!”
*理解他的需求,但是对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感到遗憾——
如果“坏孩子”总是抢宝贝的玩具,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旦他被理解了,他的心情好了,自然也就会变得比较配合了。
*就势将他的攻击性行为转化成有趣的游戏——
如果“坏孩子”抢走了宝贝的玩具,宝贝伤心地哭闹起来,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使宝贝和“坏孩子”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了游戏本身,宝贝不会因为玩具被抢走而伤心,“坏孩子”也不会因为跟你对立而导致他的行为走向更为极端的反面,问题自然就被解决了。
*满足他的好奇心,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
有的宝贝可能会对异性小朋友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比如,小男孩可能会掀起小妹妹的裙子去看等等。此时,如果我们着急忙慌去阻止他往往效果不好,不如干脆平静地给他一些解释:“你是小男孩,她是小女孩。小男孩穿裤子,小女孩穿裙子。你们不一样对不对?你能帮妹妹把裙子后面粘的小草摘掉吗?哦,你真是个小绅士,来,谢谢小哥哥!”
*避免依赖玩具等物品,尽量就地取材开展游戏——
如果宝贝每次外出,玩具都被“坏孩子”抢走,不如干脆不带玩具出去。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吸引宝贝眼球的东西,随便哪个东西都可以成为游戏道具。比如一片小草的叶子,一堆沙子,一颗小石子……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东西,宝贝一样可以玩得十分投入,玩出很多的乐趣。
案例:当孩子有错时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合适?
案例实录:
午饭时候,我和搭班老师正一起给小朋友盛饭,突然发现沈佳乐和贾奕韬小朋友不在自己的饭桌上,于是我们找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不见踪影,我们询问孩子也都说不知道,这下我们两位老师急得团团转,心里很是难过,同时也很生气哦!正在我着急的时候,陈老师在午睡室里的小房间门口叫着我,我问:“是不是找到了?”“小朱,你过来看呀!”我随着陈老师的叫喊声走了过去。当我一到小房间门口我惊呆了,储藏室里一片狼戢,有三个小家伙正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面不知所云的看着我们两位老师。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是应该运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呢还是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陈老师就吓唬他们三个:“你们就一直呆在里面好了,别出来了,把你们三个关在里面不让你们回家了。”说罢,就把门关上,里面马上一片哭声。打开门一看两位小朋友是哭的来直喊爸爸妈妈,就只有贾奕韬小朋友一点都不害怕没有哭声,只是把脸拉的长长的。陈老师说:“这个厉害的,都不怕不哭,让他一个人呆在里面。”贾奕韬还是不哭。
我就说:“现在老师让你们先去吃饭,你们吃好饭了就马上过来把这里整理干净,你们怎么翻出来的就怎么翻回去。”我让贾奕韬留了一下跟他谈了谈:“贾奕韬,你知不知道刚刚老师急死了!贾奕韬不见怎么办?等下爸爸妈妈来接贾奕韬,知道贾奕韬不见了还以为被坏人给带走了。爸爸妈妈会哭的,知道不?老师刚刚也急的差点都哭出来了!”他听了后,马上神情不对,眼泪在眼眶里转动。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接着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以后还这样了吗?”他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接着我就让他去吃饭了。
午睡时间到了,我却发现贾奕韬没在自己的床上,我正要找他时,我听到储藏室里有声音,过去一看,是贾奕韬一个人在那里正整理着被他们翻出来的东西。我一下子就被他感触到了,他是真正的感悟到自己刚才的错误,所以他把老师说的话记在了心里,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我马上叫来另外两位一起跟他翻东西的幼儿,让他们跟贾奕韬一起把储藏室整理干净。没过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都出来睡到床上去了。我进储藏室一看,很满意,他们把自己翻出来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了,而且整理的很干净。
分析以及反思: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斥责,那会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这种消极的制止和纠正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对人们就越有吸引力,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孩子。我没有吓唬孩子,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友好的,并且我建议孩子吃好饭以后整理活动室,孩子欣然同意了,并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把活动室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告诉我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老师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幼儿自身学习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而不仅仅是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更应该看作是他们自身获取经验的必须途径;有时教师更加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等。
关于孩子的占有欲
导读:尽快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不要强求宝宝“慷慨大方”。让宝宝形成“分享”的好习惯。
如何面对幼儿的占有欲?
两岁的宝宝,正处于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童稚阶段。因此,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走、感兴趣的东西就据为己有。宝宝分清你、我、他之后,这种习惯和行为就会慢慢改善;但倘若父母对此没有很好的教育和指导,宝宝或许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尽快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
作为父母,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可以给宝宝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宝宝早日建立所有权的观念。比如,当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强调一下:“这布娃娃是小哥哥的,你只能玩不能带走,到时候要还给哥哥,你的布娃娃在家里呢!”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尽快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不要强求宝宝“慷慨大方”
常常看到家长劝宝宝把手里的玩具或零食分给同伴,即使宝宝不乐意,眼泪汪汪,家长也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家长不必强迫他们“慷慨大方”。
让宝宝形成“分享”的好习惯
宝宝已经形成所有权的概念之后,占有欲仍然非常强烈,这种情况就需要注意了。宝宝的这种独占心理可能和教育有关。应该教导宝宝学会分享,比如吃饭时和宝宝抢着吃、买东西时家人各一份,慢慢地,宝宝就会发现分享的快乐,独占的心理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同时,强调宝宝“借”、“还”的概念也很重要,让宝宝知道,喜欢的东西可以暂时“借”来玩,但是不可以据为己有。养成借和还的习惯,对年幼的宝宝来说,是件好事。
处理孩子间纷争的小招数
1、让宝宝把玩具给小伙伴玩,不如教宝宝和伙伴一起玩。
2、年幼的宝宝一起玩可以让宝宝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3、如果宝宝非常厌烦伙伴,家长就要适当调解或把宝宝抱开。
4.可以把不能分享而且宝宝珍爱的玩具设置为禁区,不可以与其他人共享;把可以一起玩的玩具作为公共玩具。
5、去别人家做客,如果宝宝之间因为玩具争吵,可以要求宝宝拿最心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否则不允许和同伴争夺。
如何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导读:孩子的占有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自私自利”,说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
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当然,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孩子,父母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的惩罚,并注意家长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案例:巧妙利用接孩子时光
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到幼儿园接宝宝,这其实也是一段很好的亲子互动时间,如果能巧妙利用,则能提高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这里给出你一点建议,不妨一试。
1、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
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后,心中一定十分牵挂:孩子今天是怎样度过的?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在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途中,可引导他讲讲在园的一日生活,特别要让孩子讲出每天在园里最开心的事,借此可使孩子萌发喜爱幼儿园的情感。
2、询问孩子结识的小朋友
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今天班里是否来了新朋友?鼓励宝宝大胆与同伴交往,和每个孩子交朋友。教给孩子交往中的小技巧,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不争抢玩具。教孩子学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借此也可洞察孩子的交往能力。
3、启发孩子表演所学本领
幼儿园每天都会按计划进行相应的课程,家长去接孩子前,可以先看看孩子所在班级的周计划表,了解了每天的课程或游戏的名称,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表演相关的内容。
4、锻炼孩子的徒步能力
现在家长接送孩子,要么用车,要么抱着、背着孩子。建议您接送孩子时与他一同步行,可设计游戏和孩子边走边玩,不断鼓励孩子。激发孩子识字的欲望,马路两旁有许多大型的喷绘广告牌、宽幅的标语、商场的招牌、路牌等等,上面的字比较醒目,可作为教孩子识字的好教材。
5、引导孩子认物
马路上的各式车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显著的标志等都可以教孩子来认识。可先让他自己来回忆在哪里见过这种物体(书上、杂志上、卡片上、拼图上等等腰三角形),启发孩子说出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位置等,注意纠正孩子的字音,提醒孩子用较连贯完整的句子描述。
6、培养孩子点数、计数能力
上下楼梯时,在路上遇见过往行人、车辆时,看到路边的树木、电线杆、门牌号码等都可以让孩子来点数或计数。年龄小的孩子可按顺序进行点数,年龄大的可直接认识数字,或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孩子用10以内的数字做加减运算、编应用题等。
只要家长对时间利用得巧妙,就可以使孩子的观察、理解、分析、表达、耐力、识字、认物、点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