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爱哭的彤彤
发布时间:2021-05-25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一:背景
彤彤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于教育应该说是比较重视的。可是彤彤却有两个让人不解的地方,一个是容易哭。另一个是发出奇怪的叫声。刚接手小二班时,我认为那可能是幼儿对于环境还不是很熟悉,有焦虑的情绪,可是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我发现那不是一般的入园焦虑的情绪反应。于是,我便开始了对彤彤的关观察。
二:案例
镜头一:
晨谈时,我正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就在这时,只见坐在前排的彤彤正俯下身体玩鞋子,我看了非常生气,就一把把彤彤拉了上来。问道:“彤彤,你在做什么?”他低着头一声不吭,我拿起他的鞋子向小朋友们问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不能玩鞋子?”“不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这时候阳阳叫了起来:“彤彤不乖,是个坏孩子。”彤彤听了后,马上哭了起来:“不是不是,我不是坏孩子。我不是坏孩子。”
镜头二:
一天早上,我正在准备上课用的教具,只听到一阵哭声从教室里传来,我走出一看,彤彤压在了慧慧的身上,慧慧正在大叫,我大声呵斥道:“彤彤,你在做什么?给我站起来。”彤彤听到我的声音,赶忙从慧慧身上爬了起来。我走过去站在彤彤面前,彤彤胆怯的看看我。
这时,旁边的慧慧走过来哭着对我说:“老师,我摔倒了,彤彤还要压到我身上。呜~~~~”
我看着彤彤问道:“小朋友摔倒了,你不但不把她扶起来,还要去压她,你觉得对吗?以后你摔倒了,也让其他小朋友来压你,好不好?”“不要,不要。呜!~~~”彤彤又哭了。
镜头三:
早上,小朋友陆续来到了幼儿园,彤彤拉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的走了进来,似乎很开心的样子,跟妈妈告别后,我问彤彤:“彤彤,今天怎么这么开心啊?”彤彤对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却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叫声:“嗷~~嗷~~。”“彤彤,这样叫起来可不好听。”可是他还是在不停的叫,直到我瞪起了眼睛,他才停了下来。
三:分析和措施
彤彤已经是小班下学期的孩子了,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哭,这样的现象就应该值得我们老师注意了。我们知道,哭与笑都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适当的哭有益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像彤彤这种情况的哭,明显是一种身心发育迟缓的表现。他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会用哭来发泄。高兴时也一样,他表达的方式是发出怪声,以此来发泄。针对彤彤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教育措施(WWw.Zw5000.cOm 作文5000网)
1、直接教育法
彤彤是个非常会听老师话的孩子。但是由于他的年龄偏小,对于老师的话总是似懂非懂的。但我觉得直接教育法对他来说还是有用的。每次当彤彤哭的时候,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而哭,我都不会马上批评或者质问,而是把他拉到身边,告诉他,“男子汉是不可以随便哭的,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哭,那样的孩子不是个勇敢的孩子。如果你受委屈了,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你都可以来告诉老师,老师来替你解决,但是如果你先哭了,老师绝不会来理你的。”平时我也是这样做的,每次彤彤哭的时候,我都会先让他停止哭泣,然后再询问事情的经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直接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童化“欺吓”法
彤彤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一切的事物都看成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老师就经常会采用一些哄骗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坏毛病。对于彤彤的这种情况,我也采取了一种儿童式的“欺吓”法。每次彤彤要哭时,我就骗他说:“呀!彤彤,你的眼睛怎么越来越小了啊?肯定是被哭小的。彤彤以后不要再哭了,否则眼睛就要越来越小,到最后彤彤的眼睛就会不见的。”没想到,这种方法一试就灵。彤彤马上止住了哭声。以后,我一看彤彤有哭的倾向时,我便会这样对他说。他就马上不哭了。而且还睁大了眼睛,仿佛在告诉我:“老师,我的眼睛还在,还很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3、表扬鼓励法
这种方法是教育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任何孩子都需要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于彤彤,我也用了此种方法。每次彤彤有什么进步,我都会及时的表扬,比如:玩方包时,彤彤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可是彤彤没有哭,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爱哭鼻子的小姑娘
案例描述与分析
清晨,郑玉和大姨牵着手,小脸阴阴的,慢慢地走了过来,还没到教室门口,眼泪下来了,她抬起头,紧紧抓住大姨的衣服:“大姨,大姨……”轻声地纠缠着什么,大姨连连点头,嘴里也叨咕着。我迎了上去,郑玉住了口,手却抓得更紧了,试图拉着大姨往回走。“郑玉,为什么哭呀?”郑玉看了我一眼,显得更着急了,近乎哀求地缠着大姨边哭边说:“大姨,我要回去,嗯……嗯……”大姨惟恐老师批评她,连忙说:“陆老师,我们到楼下去一趟,待会儿再上来。”说着,带着郑玉下楼去了。“唉……”我无奈地轻叹了口气。
郑玉是个内向偏于孤僻的孩子,小班时是哭得较“韧”的几个孩子,小班第一学期快近尾声时,才适应了幼儿园集体生活。可是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而且开学也已两个星期,依旧每天来园时要哭,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曾经分析过郑玉的个性,她的先天气质偏于抑郁质,心理表现为敏感,畏缩,孤僻。但从她的行为,语言,思维各方面分折,却有其特殊性:郑玉的自理能力较弱,比如中午吃饭,饭菜都放在桌上了,她却用手支着头,一脸不高兴地看着饭碗,要是我们要求她:“郑玉,都上中班了,已经是大孩子了,要自己吃饭了”她就别过脸,一滴一滴开始掉眼泪了。问她怎么了,不是“菜我不要吃”就是“太多了,我吃不光”但只要老师提出:“郑玉,老师来喂你。”她就张大嘴,一口一口地把饭菜都吃光了,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她对美工活动和计算活动兴趣不高,经常犯难地说“我不会。”完成得也很慢。但是郑玉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得很好,口齿清楚伶俐,表达流畅,思维有序,回答问题正确,想象能力也丰富。综合这些情况,我认为郑玉的先天气质虽然偏于抑郁质,但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并不是“弱型”的,相反是属于“强型”中的“活泼型”这一类型。造成郑玉种种行为性格问题的,是后天教育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是性格对气质起了制约作用,即性格形成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了某些气质特点。仔细分析郑玉的家庭情况:她自幼是大姨带大的,最亲最依赖是大姨,父母虽是同住,他们的主要任务可能也就是给她讲讲故事,做些交流,吃,穿、睡都是大姨照料的,连假期也跟着大姨回乡下,(虽然其母亲也有寒暑假)。大姨是个尽心尽责的保姆,但在教育上,不懂或不能象父母那样要求她,只是一味依着她,任何事一手包办,所以造成大脑思维发达,动作行为迟缓,性格自尊又相对孤僻的现状。
如何使郑玉的性格变得开朗,主动活泼起来,需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首先确定采取的教育手段是以鼓励为主,但不能纵容,要求她做的,必须去做,至于做的结果,不管如何都应得到老师的表扬,以滋长她的自信,教师的态度也会影响别的孩子愿意主动找她玩。对于孩子的家长,多与他们交流,解释如何对孩子适度的放手,给其适当的锻炼机会,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等等。
隔了几天,郑玉带了顶红色毛线帽来幼儿园,依旧不太高兴,我迎上去,笑咪咪地说:“哟,今天郑玉带了顶小红帽吗,真漂亮!”这两天孩子们正在听《小红帽》的故事,郑玉听了,嘴角不由地往上一翘,整张小嘴脸得意起来。“戴这么漂亮的小红帽,可是不会哭的噢,来,跟大姨再见,我们给小朋友看看去”郑玉忘了哭的事,高兴地走到一堆女孩子面前。连着几天,郑玉都带着小红帽来
幼儿园,即使有时候控制不住眼泪,也别过脸去,不让我看到,我再一夸她,一会儿就好了。怎样解决郑玉吃饭难的问题呢?这天,郑玉又支着头,撅着嘴,看着饭碗,我故意说“我们郑玉呀,最能干了,小班的小朋友才不会自己吃饭呢,郑玉一定会自己把饭菜吃完的。吃完了,给陆老师看看,奖励她五角星。”郑玉果然吃了起来,可是她不爱吃,过了一会儿,趁我去收拾饭桌的时候,悄悄地把饭菜倒在锅里了,然后兴冲冲地拿着空碗,对我说:“陆老师,我吃光了。”我还真以为她自己吃完了呢,吃惊地摸着她的头,笑咪咪地说:“哟,郑玉真厉害,吃得这么快呀!”旁边的小朋友叫了起来:“没有,她把饭菜倒掉了。”“啊?”这下,我忍住笑了,“郑玉,你把饭菜倒掉了,那今天可没有五角星奖励喽,不过,要是明天,你能把饭菜吃完,一定会得到五角星的。”郑玉点了点头。第二天吃饭前,我及时提醒了她,果然,她吃完了,也得到了奖励。孩子良好行为的出现,如果及时得到肯定,再次出现或多次出现时,持续给予不同形式的正强化,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句话这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能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说,我们对孩子采取怎样的教育态度、教育措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体会与反思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纲要》提出“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且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则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关键。我国曾因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当前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中,既要防止单纯重视幼儿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发展正常。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心理不健康的幼儿,
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
(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
在我们带班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与众不同或表现为与集体格格不入的幼儿,比如象郑玉这样的孩子。而《纲要》要求应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影响孩子或者说是进行早期干预,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健康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实施策略,比如: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即寓学于乐,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体会到来自成人对他的肯定,这样自然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反复、巩固。又如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因此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觉,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的理念,关注幼儿的表现,实施指导策略。再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就幼儿健康教育而言,取得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更为重要,否则来自任何一方的消极影响都将抵消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纲要》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贯彻《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确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幼儿健康教育的策略如何有利于幼儿积极形成健康行为?教师的指导及环境创设如何有利于幼儿主动形成健康行为?如何兼顾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何摆正成人保护与幼儿独立的关系?等等,需要我们继续深思和探讨。
案例:哭哭啼啼的丁博童
时间:3月2日
今天早上丁博童小朋友在门口哭泣,在不知情况下,我把他拎了进了教室,请小朋友们同他一起玩游戏,可他依然在哭。于是,我问他“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哭吗?”他说“因为我想妈妈了”我教育他说“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不能像小班的弟弟妹妹那样,早上来到幼儿园哭哭啼啼的了,你说对不对?”他听了我的话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做作任何的事情,也不和小朋友们玩,过了很长的时间他才不哭了。
时间:3月3日
因为昨天早上的缘故,所以早上我特别的留意丁博童小朋友,看到他还是在门口拎着妈妈哭,依然昨天的样子,因此我请他的妈妈留了下来,想了解一下他哭的原因,通过和他妈妈的交谈我才知道,原来他从小就养成了在家里大便的习惯,可是这几天来他早上都没有便出来,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的焦虑,怕在幼儿园上,也怕拉在裤子里,因为他不会把着裤子,所以他才会为此事而哭哭啼啼,不愿意来幼儿园。于是,我告诉他“没有关系的,老师和孙姨都会帮你的,”同时我也告诉丁博童的妈妈回家要慢慢帮助他改变习惯,不要强行,要慢慢地一点点的来,希望我们配合的好,好让他慢慢的适应。同是,我还鼓励他“老师不会说的,”在这一天中他要求上了三次厕所,可每一次他都没有上出来。
时间:3月4日
今天早上的丁博童依然在哭,但今天我没有主动地去拎着他,而是任由他进教师去玩,没有想到他这次哭的时间就变短了,而且还得到了高主任的表扬“明天我想看到高高兴兴的丁博童来到幼儿园”我看到他高兴地点了一下头,就不再哭了,哭的时间比昨天时间又短了。
时间:3月5日
今天早上丁博童没有在幼儿园哭而是高高兴兴地进了教室,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我及时在班里的小朋友们面前表扬了他,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哭了,而且还试着在幼儿园里上厕所。
评价与分析:
从这几天对他的观察来看,丁博童小朋友是因为心理的压力太大而造成了影响,怕老师说他,怕自己拉裤子,怕被小朋友们取笑,因此让他感到难受,而且哭来解决问题,可以疏缓他的紧张情绪而已。
对于这样的幼儿在第二天我采取了忽略他的方式,不让老师的语言及动作影响他,让他感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在被老师无形的看管着。因此我采取了忽略的方式和适当的鼓励,使他的压力一天天的减少,直到现在上幼儿园已经不再哭哭啼啼的了,也不再提那件事了。因此,我认为对某件事情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有时要积极,有时对幼儿要用消极的方法,不能一味的鼓励也要适当的忽略他们,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疏缓和减轻幼儿的压力。
案例:娃娃怎么哭了
早餐过后,幼儿进入活动区游戏。不一会儿,梁依依向我告状说:“娃娃家的小朋友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走过去一看,娃娃家可谓是盆朝天,碗朝地,一片狼籍。我请小朋友把家收拾整齐,可是没人理我。我看了看被扔在地上的娃娃,办法来了。我走进娃娃家经声说到:“你们听,使水哭了?”小朋友们立即安静下来,随我左看右看。我抱起娃娃问道:“宝宝,你为什么哭呀?”并把耳朵贴近娃娃,好像听明白了什么似的,点了点头和小朋友说:“刚才娃娃想去公园玩不小心踩到锅盖上把膝盖磕破了,正疼着呢!”“你们快些把锅和刀叉收好,别再让她哭了,好吗?”。话声一落,小朋友就开始收拾玩具了。燕倪边收边说:“宝宝别哭了,我来给你揉揉就不疼了。”过一会儿,玩具收好了,幼儿又开始了新的游戏。
点评
托班幼儿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性,并且常喜欢把想像当做现实,教师用拟人化的口吻,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使幼儿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引导幼儿既开展了游戏又培养了好习惯。